科普吧 关注:23,113贴子:97,600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研究称山羊会“感同身受”
【埃菲社伦敦2019年7月9日电】日前发表在《动物学前沿》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山羊能够区分同类发出的叫声中暗含的情绪变化,且其心率还会随着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发生变化。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研究人员监测了山羊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以确定它们是否可以区分与积极或消极情绪相关的咩咩声。
研究人员指出,当同类叫声中包含的情绪发生时,山羊望向声源的兴趣度也会不一样,这使得专家推断,山羊是能够区分同类叫声中包含的情感内容的。
此外,分析报告还指出,当山羊听到包含积极情绪的叫声时,心率的起伏相比听到消极叫声时要更大。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录下了传递不同情绪的羊叫声,随后用扬声器交替播放,以便观察听到这些叫声的山羊的变化。
研究表明,山羊不仅可以区分传递不同情绪的羊叫声,且自己的情绪也会因心率变化而受到影响。
这项研究得到了罗汉普顿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和都灵大学的支持。
玛丽皇后学院研究人员、这项研究的领导者路易吉·巴恰唐纳表示,迄今为止,科学界对动物间的情感交流仍无法充分理解,但新的研究结果至少表明,动物对同类的情绪状态还是很敏感的。
研究还指出,很多社会性动物所处的环境有时使它们无法用眼神交流,因此它们会利用听力来区分同类的情绪状态。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专家埃洛迪·布里佛说:“通过发声来表达情感并捕捉和分享同类的情绪状态,这能促进整个群体中个体间的协作,巩固社会性的纽带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玛丽皇后学院研究人员艾伦·麦克利戈特认为,这项研究或有助于人们思考如何更好地饲养这类动物,尤其是牲畜。
——2019年7月11日一期(第22062期 )《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12楼2019-07-11 13:41
回复
    爱因斯坦错了?——广义相对论遭“变色龙理论”冲击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标准引力替代品,即“变色龙理论”,他们在一份新闻稿中说,这种理论能“根据环境改变行为”。
    传统上,人们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来解释引力和星系的形成。爱因斯坦认为,引力是空间和时间的几何性质。该理论被用来解释太空中的大型物体是如何运转的,比如木星绕太阳运转以及木卫二绕木星运转的机制。多亏了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的观测活动,2018年,这一复杂理论被证明确实适用于星系层面。
    不过,物理学家用杜伦大学的狄拉克数据中心系统模拟研究后说,星系形成的方式不止一种。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杜伦大学计算宇宙学研究所的克里斯蒂安·阿诺德在新闻稿中说:“变色龙理论允许修改万有引力定律,这样我们就可以测试引力的变化会如何影响星系的形成。通过模拟研究,我们首次证明,即使改变引力,也无法阻止旋臂圆盘星系的形成。”
    虽然阿诺德及其团队的研究并未证明广义相对论是错的,但他说,“它的确表明,该理论不一定是解释引力在宇宙进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唯一途径”。
    目前,这些都是理论层面上的,但阿诺德及其团队希望他们能在2020年继续模拟研究。届时,南非将启动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平方公里阵列”,而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挑战爱因斯坦”。
    ——美国《大众机械》月刊网站2019年7月9日报道;2019年7月12日一期 (第2206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13楼2019-07-12 11:26
    回复
      喝含糖饮料增患癌风险
      【法新社巴黎2019年7月10日电】一项研究显示,经常性地喝少量含糖饮料(也就是每天一小杯左右的汽水或果汁)可能就会增加患癌风险。
      最近几十年来,便于含糖饮料饮用量在增加。它同肥胖风险增加之间的关系为人所知。
      法国的研究人员希望评估含糖饮料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性。
      这一研究刊登在《英国医学杂志》周刊上。研究作者们写道:“我们观察到含糖饮料的饮用量与罹患癌症整体风险以及乳腺癌风险呈正相关。”
      研究团队负责人马蒂尔德·图维耶博士指出,“平均每天饮用的含糖饮料增加100毫升,癌症风险就上升18%”。具体到乳腺癌,患癌风险会上升22%。
      而且,无论是含糖饮料还是不添加糖的纯果汁饮品,风险是相同的。这两种类型的饮料都和癌症风险上升有关。
      研究称,相比喝含糖饮料较少的群体,含糖饮料喝得最多的群体的“所有癌症”确诊率上升30%。
      但研究指出,人造糖饮料(即使用人工甜味剂的饮料)同患癌风险毫无关联。不过,由于参与研究的人群中饮用此类饮料者相对较少,相关分析统计样本有限。
      研究人员因此表示,换言之,并不能因为这次研究没有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关联,就断定人造糖饮料不构成患癌风险。
      含糖饮料至少含有5%的糖,而水果原汁饮料含糖就更多。100毫升无添加糖的纯橙汁含有约10克糖。
      研究人员询问了10万名成年参与者,这些人平均年龄42岁,其中79%是女性。这些参与者最长被跟踪了9年(2009年到2018年)。
      在跟踪期间共发现2193例癌症,平均患癌年龄是59岁。
      研究作者们认为,研究结果“证实了现有的限制饮用包括纯果汁在内的含糖饮料的营养建议的正确性”。
      ——2019年7月12日一期 (第2206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14楼2019-07-12 14:13
      回复
        二氧化硅可以使火星变得适宜居住
        把火星改造成一个适宜居住的星球并不一定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可以在火星表面或上面放置一层薄薄的二氧化硅气凝胶,从而以相对低廉的成本有效使火星一些区域变得宜居。这种隔热的二氧化硅气凝胶可以使地表温度升至融化水冰的温度,还能阻挡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从而创造一个可以让植物和其他光合生物繁衍的环境。
        研究小组的成员说,人类很快就可以开始进行这样的改造。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哈佛大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副教授罗宾·沃兹沃思表示:“考虑到人类的能力,我们想做的是能够在以10年为单位的时间内完成的事情,而不是在未来几百年才能实现或者是永远都无法实现的事情。”
        在远古时期,火星表面非常宜居,那里有湖泊、河流,甚至还有大海。不过在大约40亿年前火星失去磁场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开始剥离火星大气层,最终使其变得非常稀薄,无法保留太多热量或阻挡紫外线辐射。其结果是,火星表面变得极其寒冷和干燥,地下蓄水层或许成了类地生命唯一的潜在居所。
        许多关于如何让火星表面变得更宜居的讨论集中在恢复火星的大气层上——例如,通过蒸发大量水冰和干冰来加强大气层。但正如沃兹沃思提到的,这种“地球化改造”将是极其困难的,代价高昂且耗时长久。
        沃兹沃思和他的团队打算利用二氧化硅气凝胶。这种气凝胶主要由二氧化硅组成,是一种纳米多孔材料。在地球上,这种材料被广泛用作绝缘材料。例如,二氧化硅气凝胶常常用在被动式加热建筑物上。在火星寒冷的夜晚,薄薄的二氧化碳气凝胶层能帮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保持一定温度。
        ——《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2019年7月15日报道;2019年7月18日一期(第22069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15楼2019-07-18 14:57
        回复
          地球的早期生命可能以微小的凝胶颗粒状态存在
          一团简单的碳基化合物可能是最初活体细胞的前身。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在早期地球上或许可以迅速而容易地形成这种颗粒。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托尼·贾说:“我们找到了这些有趣的微小颗粒结构,它们可以从生物出现前的资源中合成。它们可能不是现代细胞的直接前身,但也许它们能产生某种作用,或在最初生命的出现中发挥作用。”
          所有现代细胞都被一个叫做膜的外壁包围,膜是由长链的脂质分子构成的。鉴于细胞膜的普遍性,许多研究生命起源的研究人员制造出简单的膜状球体,他们说,这可以模拟最初的简单细胞。
          贾及其同事制造的颗粒是不同的。贾说:“它们没有外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无膜颗粒。”
          研究小组是用名为α-羟基酸的简单化学物质制造出这种颗粒的。小组成员、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的库汉·尚德吕说,α-羟基酸形成过程与氨基酸的形成过程相同,这表明它们在早期地球上存在,“你也可以在陨石中发现它们”。他在2018年证明了α-羟基酸在多种温度下连接形成复杂分子。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组只是溶解了水中的酸,然后让它们在摄氏80度的温度下干燥1周——这模拟的是一个高温的火山池塘附近的情况。
          这些酸变成了厚厚的凝胶状物,因为它们又形成了复杂的分子。当研究人员加水后,凝胶形成了数以百计的直径几微米的颗粒。进一步实验显示,包括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在内的关键生物分子能够进入这些颗粒,且仍能发挥作用。
          无膜颗粒是关于生命起源的第一个流行假设的关键要素,该假设是俄罗斯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奥帕林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然而,当人们发现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的时候,这个想法就不受青睐了。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恺特·阿达马拉说,人们现在正在重新评估这个想法。她怀疑生物先经历了“无膜阶段”,后来才出现细胞膜。
          颗粒和基于薄膜的细胞都是生命成分的容器。阿达马拉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把所有的成分聚焦在一起,从原本可能是一堆的化学物质中创造出一个独立的有机体。
          但她指出,细胞膜的屏障坚固,因此最初的细胞可能很难摄入食物并排出**。所在在最初,无膜颗粒会更好。“颗粒不必与环境隔绝,因为这些颗粒是可渗透的,它们可以让物质在颗粒内外扩散。”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19年7月22日报道;2019年7月25日一期(第22076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17楼2019-07-25 16:07
          回复
            每周吃三次鱼可降肠癌风险
            一项新的大型研究表明,每周吃三次鱼能显著降低罹患肠癌的几率。
            近50万人的数据显示,经常吃鱼的人患英国第四常见癌症的几率降低12%。
            鲭鱼、鲑鱼、鲱鱼等多脂鱼类已被认为能降低心脏病风险,预防大脑退化,因为多脂鱼类含有的欧米伽-3脂肪酸具有抗炎功能。
            不过,这项新研究创下了同类研究的纪录,即首次在如此庞大的人口样本中探究多吃鱼和肠癌之间的关系。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5年间跟踪研究了欧洲范围内47.616万人。
            食用少脂鱼类和多脂鱼类都与患结肠直肠癌几率下降有关,而在有壳水生动物中则未发现类似联系。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资助了本次研究,该基金会研究资金负责人安娜·迪亚斯·丰特博士说:“这项大型研究为证明吃鱼能够降低患肠癌的风险提供了新科学证据。尚不完全清楚吃鱼有可能降低相关风险的生物学原因,但有种说法认为,某些几乎只存在于鱼类身上的特定脂肪酸,比如欧米伽-3脂肪酸,有抗炎功能,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在此之前,去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多脂鱼类也能使女性的更年期推迟3年到来。
            新研究的报告发表在美国期刊《临床胃肠病学与肝脏病学》上。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9年7月24日报道;2019年7月26日一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519楼2019-07-26 11:59
            回复
              人造鸡蛋即将面世?
              随着不含肉的肉类变得愈发受欢迎,食物科学领域的另一项创新——无蛋鸡蛋正受到密切关注。
              无蛋鸡蛋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们是一种类似鸡蛋的食物,但其生产过程实际上没有伤害任何一只鸡。然而,顺利生产这种鸡蛋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生产植物肉,后者的生产工艺在最近几个月里取得了巨大进步。
              鸡蛋是用途最叫人眼花缭乱的食物之一。鸡蛋有数十种烹饪方式。因此,制造出让人心服口服的鸡蛋替代品,可能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
              尽管从食品科学的角度看,生产人造鸡蛋比生产植物肉更难,但解决这个问题并非没有可能。科学家对食品研究现状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无蛋鸡蛋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快到来。
              食品科学家正在努力研发无蛋鸡蛋。为了让消费者满意,仿制蛋需具备鸡蛋的所有用途,而鸡蛋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食物。
              植物鸡蛋的研发最早是零星进行的。很多烘焙师发现,在个别食谱中,可以用其他食物来替代鸡蛋。进入市场的素食产品模仿了鸡蛋的一两种特性,例如,美国皆食得公司(JUST)生产了一款植物蛋黄酱。但其他特性仍为鸡蛋所独有。你可以逐一解决这些问题,不必同时解决所有问题。
              在加热过程中,大多数食物的表现和鸡蛋截然不同。它们可能会烧焦、沸腾或粘住锅底。食品学家必须广撒网才能在植物王国中发现表现与鸡蛋类似的蛋白质。皆食得公司进行了数百次测试。
              哪种食物胜出了呢?是绿豆,这种产自东南亚的豆子可以让植物蛋拥有鸡蛋的质感(以及最关键的——可以用来炒)。
              虽然皆食得公司制造的这种鸡蛋可以在人们做炒蛋和炒饭时很好地取代鸡蛋,但它不能像鸡蛋一样用于烘焙,公司目前也不推荐将它用于烘焙。如果我们想用植物蛋来制做蛋白酥,把蛋黄留下来做面包,再把剩余的鸡蛋留到第二天早上做炒蛋,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国《沃克斯》杂志网站2019年7月23日报道;2019年7月31日一期(第2208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20楼2019-07-31 12:52
              回复
                索尼公司研发可穿戴空调设备可放置在衬衫上
                日本索尼公司研发出一种能够帮助我们在最热的时候保持身体凉爽的设备。它是一种便携式空调,可放置在特制衬衫的内口袋中,能释放冷气。
                这项名为Reon Pocket的发明预计将于2020年上市销售。该产品的设计初衷是供商务人士使用,因为他们通常在火热的夏季还要身穿西装。Reon Pocket的尺寸略小于一部智能手机,可放置在使用者的后背上,它能从那个位置监测并调节体感温度。除了冷气功能之外,它还有另一个功能,可以让我们在最寒冷的日子里保持身体温暖。
                这款产品具备蓝牙连接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调节温度。索尼公司表示,Reon Pocket可以将体感温度降低摄氏13度,或升高摄氏8度。充满电需要2小时,充一次电后可待机超过24小时。在持续工作状态下,电池可确保该设备调节温度90分钟以上。该产品有两个型号:Reon Pocket标准版和Reon Pocket简约版。简约版售价为105欧元,标准版售价为167欧元,两种型号都配有一件适配的特制衬衫。Reon Pocket利用了“珀耳帖效应”,这是一种热力学原理,通常用于汽车、红酒柜和一些冰箱。
                这一想法来自索尼公司在2015年推出的创新众筹网站First Flight。该网站为公司员工的创新项目提供融资支持。Reon Pocket的提案似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在短短几天内,该提案已从近1800名赞助者那里筹集了逾27.5万美元。
                ——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2019年7月28日报道;2019年7月31日一期(第2208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21楼2019-07-31 15:57
                回复
                  “挠耳朵”可减缓衰老
                  研究发现,对于55岁以上的人,用微小电流“挠”耳朵可以通过重新平衡神经系统而减慢老化过程。
                  科学家发现,刺激迷走神经可以改善生活品质、情绪和睡眠。迷走神经同身体的神经系统相连。
                  这项小型研究在英国利兹大学进行。它涉及在两周时间里每天给耳朵提供一种短暂的无痛小电流治疗。
                  研究发现,这种疗法或许能减慢老化的一种重要效应,并帮助人们更加健康地变老。该研究的结果发表在美国《衰老》杂志上。
                  研究人员说,这种疗法可以帮助人们免受同年老有关的慢性疾病的困扰。同衰老有关的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和心房颤动等等。
                  研究的第一作者、利兹大学生物医学院的比特丽斯·布雷瑟顿博士说:“耳朵就像一个门户。通过它,我们可以改变身体的代谢平衡,而无需药物或侵入性治疗。”
                  她说:“我们认为,这些结果仅是冰山一角。”
                  然而,科学家需要展开进一步研究,以了解这种疗法的长期健康效应。
                  神经系统控制着消化、呼吸和血压等生理过程和现象。它的两个分支——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起运作以保持肌体健康。
                  随着人们变老,这两个分支之间的平衡会改变。交感神经系统会变得凌驾于低强度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之上。交感神经系统会让身体为高强度的“战斗或逃跑”活动做好准备。
                  这种平衡让年老者更容易罹患新疾病。随着人们日益衰老,这种失衡会导致健康身体功能的故障。
                  科学家过去已经发现,刺激耳部的迷走神经可以帮助30岁的健康人士改善神经系统的平衡。一些人说,刺激耳部的迷走神经感觉就像挠耳朵。
                  利兹大学的这项新研究发现,接受该疗法后,人们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加,交感神经活动减少,从而使神经系统达成较健康的平衡。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研究初期表现出最严重失衡的人在治疗后发现了最明显的改善。
                  该研究的发起人之一苏珊·迪赫尔斯博士说:“我们认为,这种刺激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发生重大改变。现在我们希望进行更多研究,以便弄清‘经皮迷走神经刺激’是否能改善多种失调。”
                  ——英国《独立报》网站2019年7月30日报道;2019年8月1日一期(第2208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22楼2019-08-01 16:23
                  回复
                    自动变焦隐形眼镜将面世
                    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称,拥有超人的视力将在两年内成为可能。该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批自动隐形眼镜,它可以通过视线靠近和远离物体时肌肉产生的微运动和眨眼动作来实现变焦。
                    这种智能隐形眼镜由一种施加电流时会膨胀的聚合物构成,并受到5个围绕眼睛的电极控制。当聚合物变得更为凸起时,镜片的对焦效果会更好。研究报告称:“在人眼和由电活性聚合物薄膜制成的生物识别镜片之间形成了人机界面。”
                    不需要像操控相机那样按下任何按钮。该镜片能检测眼电信号。人眼周围的组织中存在一个电场,并且在眼球的前部和后部之间存在可测量的电压。因此,当在眼睛周围放置电极且眼睛运动时,能够测量到这种电压。
                    但是,该系统仍处于初级阶段,由手动或预设的程序控制。通常来说,眼球从环境中接受光刺激。光线穿过透明介质后,晶状体便在视网膜中形成倒置图像。特定的细胞随后将图像转化为神经脉冲。该发明利用眼球运动产生的眼电信号来协助控制移动和调节焦距。报告称:“这种智能眼镜可能是视觉假体、可调节眼镜和远程控制机器人的未来。”
                    这种眼镜不存在风险和副作用。眼科专家赫苏斯·梅拉约称:“问题可能出现在它停止动作之时,或者是由于眼镜的电子特性,在一定距离下不再变焦。”
                    在框架眼镜和常规隐形眼镜的使用者考虑更换这种类型的眼镜之前,有必要大幅度地改进,因为并非许多人乐意在脸上贴上电极。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019年7月30日报道;2019年8月2日一期(第2208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23楼2019-08-02 16:03
                    回复
                      慢跑可对抗“肥胖基因”
                      一项新研究表明,慢跑是对抗所谓“肥胖基因”的最佳运动方式之一。
                      该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的运动可能有助于避免肥胖,即使是对基因上易胖的人群来说也是如此。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中国台湾地区1.8万多名年龄在30至70岁之间的人群数据。这些人提供了血液样本,并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参与者要报告他们是否定期锻炼,以及定期锻炼的类型。
                      之后研究人员扫描了参与者的基因组,寻找与肥胖风险增加相关的基因。接下来,调查人员研究了某些锻炼方式是否能抵消肥胖风险。
                      总体而言,与不经常锻炼的人相比,经常锻炼的人身体质量指数(BMI)往往较低。这一点即使对基因上易胖的人群也是如此。
                      但是,一项经过考验的锻炼方式脱颖而出,成为最能对抗肥胖的运动:慢跑。与拥有肥胖基因但不慢跑的人相比,拥有肥胖基因、经常慢跑的参与者的身体质量指数往往更低,体脂含量更低且臀围更小。
                      但对那些讨厌慢跑的人来说,请不要担心:其他5种锻炼方式也与较低的身体质量指数相关,包括登山、散步、快步走、某些类型的舞蹈(如交谊舞)和长时间的瑜伽练习。
                      有趣的是,其他几类运动未能抵消肥胖基因的风险。这些运动包括骑车、拉伸练习和游泳,还有跟着跳舞机跳舞。研究结果并不意味着后几种锻炼方式对体重控制没有帮助。只不过它们似乎无法抵消易胖基因带来的体重增长。
                      由于参与者几乎没有报告说他们进行过举重训练、羽毛球、网球或蓝球等运动,因此这项研究无法确定这些运动是否能抵消肥胖基因带来的风险。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9年8月1日报道;2019年8月4日一期(第22086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24楼2019-08-05 14:52
                      回复
                        为什么交朋友——60岁积极社交有助70岁避免痴呆
                        如果60岁花时间交朋友,70岁时就较不可能罹患痴呆症。
                        科学家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多参加社交活动或许有助于在老年时期保持头脑敏锐。该研究是同类研究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研究之一。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交友和社交活动可以推迟痴呆症的发生。过去多项研究已经表明这一点。不过,过去的研究都存在缺陷,因为它们不能说明社交活动少和痴呆症的发生之间究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另一种解释是,人们之所以参加的社交活动较少是因为他们已经出现了痴呆症的早期迹象。
                        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杂志上。它利用了白厅Ⅱ期研究结果。白厅Ⅱ期研究追踪了一万多名公务员,追踪时段为35岁左右到老年。
                        这项最新研究发现,中年时交友较多的人在55岁时头脑更为敏锐,并且60岁时社交活动较多的人似乎较不可能患痴呆症。
                        伦敦大学学院的安德鲁·萨默拉德说,由于研究团队在参与者较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追踪研究他们,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社交活动的确会让大脑保持敏锐。
                        萨默拉德博士说:“我们认为最可能的情况是,较积极的社交活动会锻炼语言和记忆等认知能力的不同方面,因此会让人更好地对抗痴呆造成的脑部损害。”
                        萨默拉德说,这项研究进一步表明,应该严肃对待中老年时期的孤单问题。他说:“我们知道,在英国老年人中,寂寞孤单且同社会隔离是一个现实问题。这类研究成果会鼓励政府帮助人们同左邻右舍及朋友保持联系。”
                        英国阿尔茨海默症研究所研究部门负责人萨拉·伊马里西奥说,虽然痴呆症的病因很复杂,并且很多病例是不可避免的,但很多研究显示,改变生活方式会有所帮助。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019年8月3日报道;2019年8月7日一期(第22089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525楼2019-08-07 14:48
                        回复
                          狗免疫埃博拉病毒或成人类“哨兵”
                          狗可能是人类最致命疾病的“哨兵”。最致命的埃博拉疫情2014年至2016年在西非暴发。由于这种疾病的致死率高达50%,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塞内加尔的死亡人数超过1.1万人。仅在那几年里,死于这场致命疫情的人数比此前死于该疾病的总人数还要多。而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当地的狗却仍在悠闲地散步,并免疫这严重伤害人类的病毒。
                          已有证据证明,狗不会感染埃博拉病毒,也免疫包括拉沙病毒在内的其他一些病毒。夏威夷大学日前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杂志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有证据表明狗体内会对这些病毒产生抗原。研究人员试图通过从一些高危地区的狗体内抽取的血液样本中发现更多信息,以求获得更多的疫情防治途径。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阿克塞尔·莱赫教授指出:“我们的数据表明,狗的血液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埃博拉病毒(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病毒)可能暴发的区域。了解狗血液的这种优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未雨绸缪,预知下一场疫情可能在何地发生。”
                          莱赫的团队在利比里亚提取了64只4岁以上狗的血液样本,也就是说,这些狗在疫情暴发前就已经生活在那里。狗或能被视为人类防御埃博拉等疫情的绝佳“哨兵”的原因在于,它们与人类接触如此紧密,完全暴露在病毒中,并且四处找寻食物,从而产生了大量抗原。研究显示,在一些地区,被提取血液样本的狗100%对这些病毒产生了免疫反应。
                          这一研究为预防埃博拉等疫情开辟了新的途径。首先,在相关地区大量提取狗血液样本要容易得多,因为部分地区的居民对抽血仍存在一些迷信和惧怕。莱赫指出:“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区,尤其是非洲,由于文化信仰,抽血和提取其他临床样本很困难。”
                          此外,用于检测动物血液中的抗原的技术成本要比检测人类血液低得多,所需的设备也较简易。
                          莱赫也强调,这一研究只是一项更系统的工作的开端,家养动物和生活在人类附近的野生动物感染并传播这些致命病毒的可能性仍将是一大研究重点。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019年8月6日报道;2019年8月7日一期(第22089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526楼2019-08-07 16:25
                          回复
                            钙对骨骼有益,也对文化保护有益
                            历史学家愿意为了下一代全力保护文化遗址,尤其是用石膏和大理石制成的石砌建筑物和雕塑,它们正面临空气污染、酸雨及其他破坏因素带来的损害。研究人员如今在《美国化学学会·应用纳米材料》杂志上提出了一种以钙为基础的保护文物新方法,这种受大自然启发的方**服了现有方法的许多缺点。
                            在过去,文物保护科学家选择用烷氧基硅烷保护文物。这种硅基分子可以用于加固用石头和其他材料制成的艺术品。但是,烷氧基硅烷不能与不含硅酸盐的表层完全粘接在一起、容易导致文物开裂,而且防水效果不佳。加入其他化合物有助于克服这些问题,但是程度有限。于是,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矿物学与岩石学系研究员恩卡纳西翁·鲁伊斯·阿古多和同事在大自然中寻求灵感,发现钙可以解决问题。钙是构成骨头和肾结石等坚硬构造物的主要元素,研究人员推断,用钙制成的纳米颗粒可以加固烷氧基硅烷,为历史文物提供理想的保护效果。
                            研究人员制造了由碳酸钙和草酸钙组成的纳米颗粒,并添加了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稳定剂。聚二甲基硅氧烷也可能有助于让纳米颗粒粘接在表层上。这支团队在传统的烷氧基硅烷处理方法中加入了这些纳米颗粒,然后将其应用于三种不同的建筑材料样本中——白色大理石、钙屑灰岩和石膏灰泥,并对样本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由于草酸钙显著地提高了耐酸性,与仅仅使用烷氧基硅烷的处理方法相比,样本的疏水性加强、裂缝减少、表面粘附力得到改善。研究人员观察到了最低限度的变色效应,但他们说,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这种变化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9年8月7日报道;2019年8月10日一期(第2209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27楼2019-08-10 11:58
                            回复
                              有些病毒实际上可以保护我们的健康
                              病毒主要以其攻击性和传染性为人所知。
                              但病毒并非全都有害。一些病毒实际上可以杀死细菌,还有一些则可以对抗更危险的病毒。因此,就像保护性细菌(益生菌)一样,我们体内也有一些保护性病毒。
                              噬菌体是感染和消灭特定细菌的病毒。它们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的粘膜衬里中。
                              粘液是一种粘稠的果冻状物质,可提供抵御细菌入侵的物理屏障,并保护底层细胞免受感染。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粘液中的噬菌体是我们自然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可以保护人体免受细菌侵袭。
                              近一个世纪以来,噬菌体实际上已经被用于治疗痢疾、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沙门氏菌感染和皮肤感染。早期治疗用噬菌体的来源包括当地的水体、尘土、空气、污水,甚至感染者的体液。噬菌体从这些来源中分离出来,经过净化后用于治疗。
                              随着我们不断目睹耐药性感染的增加,噬菌体重新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最近有报道称,英国成功利用噬菌体治疗一种对抗生素耐药的严重感染,从而挽救了一名濒临死亡的青少年。
                              如今,研究人员重组了噬菌体的基因。噬菌体的菌株逐一测试目标细菌,最有效的菌株被净化成有效浓度。它们以两种形式储存:要么是噬菌体组(鸡尾酒式混合物,其中含有一种或多种噬菌体菌株,可以针对多种细菌;要么是以基因重组的噬菌体形式储存,针对特定细菌。
                              在幼年感染病毒对确保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非常重要。此外,免疫系统在低浓度系统性病毒的刺激下足以产生对其他感染的抵抗力。
                              我们碰到的一些病毒能保护人类免受其他病原性病毒的感染。
                              例如,潜伏(无症状性)疱疹病毒能够帮助人体内的“天然杀手细胞”(一种特定类型的白细胞)识别癌细胞和被其他病原性病毒感染的细胞。它们用抗原(一种能够在体内引起免疫反应的外来物质)来武装天然杀手细胞,使之能够识别肿瘤细胞。
                              这是病毒的生存策略,既能在宿主内存活更长时间,又为了除掉竞争病毒以防止它们损害宿主。未来,此类病毒的改进版有可能被用来对付癌细胞。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2019年8月13日报道;2019年8月14日一期(第22096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28楼2019-08-14 14: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