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3贴子:97,598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脑机连接”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路透社伦敦2019年10月3日电】一名肩部以下瘫痪的男子使用一个开创性的四肢自动系统、也就是外骨骼实现了行走。他通过大脑信号来指挥和控制这套系统。
这名28岁的四肢瘫痪者需要借助一副安装在屋顶的吊带实现平衡。他在经过为期2年的全身外骨骼训练之后,可使用一套植入大脑附近的传感器发送信息, 移动瘫痪的四肢。
这项成果2日发表在英国《柳叶刀·神经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说,这使医生们距离有朝一日帮助瘫痪者仅通过脑信号就能操控计算机更近了一步。
但他们补充说,就目前而言,这套外骨骼纯粹是一套实验性的原型,“距离临床应用还很遥远……
联合领导此次实验的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神经外科医生阿利姆-路易斯·本·纳比德教授说:“(这个)首套半侵入性脑机系统旨在……激活全部四条肢体。”他说,此前的脑机技术使用植入大脑的侵入性传感器,因而更有危险性且常常停止运行。此前的版本还与电线连接,或者仅限于使一条肢体运动。
在此次实验中,患者头部两侧大脑和皮肤之间的位置各植入了一个记录设备,覆盖了大脑中控制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感觉运动区皮层。
每个记录设备包含64个电极,用于收集脑信号并将其发送给一套解码算法。这套系统将脑信号翻译成患者思考的动作并将该命令发送给外骨骼。
在24个月的时间里,这名患者执行多种思维任务来训练这套算法,使其理解他的想法并逐渐提高他可以做出的动作数量。
——2019年10月5日一期(第22148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47楼2019-10-06 12:34
回复
    果蝇试验揭示有关抗衰老“多效药丸”的线索
    记者:凯特·凯兰
    【路透社伦敦2019年9月30日电】对果蝇进行了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并发现这使其寿命延长了近50%的科学家称,他们的研究将为对抗人类衰老提供线索。
    这些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目的并非寻找永生的秘诀,而是弄清衰老过程的机制,以便找到帮助人们更长久地维持健康的方法。
    该研究的带头人之一、伦敦大学学院健康衰老研究所和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学研究所教授琳达·帕特里奇说:“我们不是试图逃避死亡,而是要帮助人们在晚年保持健康、远离疾病。”
    这些科学家说,这三种药物——情绪稳定剂锂、抗癌药曲美替尼和免疫调节剂雷帕霉素——针对不同的细胞过程,并对果蝇的寿命产生了“相当显著“的影响。
    该研究的另一名负责人豪尔赫·卡斯蒂略-库安说,由于这三种药物都已被用于医学治疗,因此大家知道它们可以安全地用在人类身上,“我们发现,联合药物治疗……或许是延缓衰老过程的有效途径”。
    帕特里奇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所谓的“多效药丸”(即将低剂量的多种药物混合在一起的药丸)有朝一日可以帮助预防与年龄相关的疾病,而该研究成果也支持这一看法。她说:“通过把我们正在研究的药物与其他有潜力的药物相结合,用‘多效药丸’预防疾病也许是可能的,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以往的研究结果,即锂、曲美替尼和雷帕霉素在单独使用时都能延长果蝇的寿命。科学家说,以老鼠和蠕虫为对象的进一步研究也支持这一点。
    卡斯蒂略-库安的研究团队对果蝇单独及联合使用了三种药物。他们发现,每种药物单独使用时将果蝇寿命平均延长了11%,两种药物配对使用可将果蝇寿命延长约30%,当联合使用全部三种药物时,果蝇的寿命比没有接受这种治疗的果蝇延长48%。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
    目前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的卡斯蒂略-库安说:“我们发现这种药物联合治疗使果蝇寿命延长了48%,这是相当显著的。”
    研究人员说,他们计划进行更多研究,以试着弄清这些药物如何互相联合产生作用。他们希望继续在老鼠等更为复杂的动物身上试验,以便在最终进行人体试验前评估药物联合治疗对整个机体的影响。
    ——2019年10月8日一期(第2215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48楼2019-10-08 17:47
    回复
      新研究称红肉未必不健康
      【法新社华盛顿2019年9月30日电】题:红肉不健康?研究人员说未必
      医生通常会建议人们减少红肉的摄入以预防癌症和心脏病,不过研究人员在分析了数十项研究结果后得出的结论是,红肉的潜在风险不大,而且证据并不确凿。
      根据今天发表在美国《内科学纪事》月刊上的新指导原则,由来自7个国家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建议“成年人将目前食用未加工红肉的做法延续下去”。
      提出这项建议的专家组还说,成年人也应“将目前食用加工肉类的做法延续下去”。这些建议立即引起了其他专家的强烈反应。
      研究人员分析了多项研究,综合来看,这些研究表明,每周少吃三份红肉可将癌症症死亡率降低0.7个百分点。研究人员说,下降幅度不大,而且他们发现这一数据的可靠程度较“低”。
      他们还说,将加工肉类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联系起来的证据质量“非常低”。
      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流行病学教授、给出这一指导原则的专家组组长布拉德利·约翰斯顿说:“癌症、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会有很小幅度的降低,不过证据并不确凿。因此,风险可能会降低——也可能不会。人们需要自行决定。我们给出的是评估事实真相的最佳结果。”
      研究人员说,他们想一改给出总体营养建议这一“老套”做法,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证明个体从中受益的证据上。
      约翰斯顿说:“人们应看看这一研究结果,在更了解真相的情况下选择,而不是被权威机构告知该怎么做。”
      几十年来,在许多国家,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一直是饮食建议的基石。
      世界卫生组织下设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说,加工肉类会致癌,而红肉“可能会致癌”。
      作为对这一最新指导原则的回应,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表示不会改变向大众提出的建议。该基金会负责研究事务的乔塔·米特鲁说:“我们对30年来各方开展的严谨研究依然充满信心。”
      ——2019年10月7日一期(第22150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49楼2019-10-09 11:07
      回复
        “钻石光源”助力破译古代卷轴
        【路透社伦敦2019年10月3日电】题:比阳光更强烈的光虚拟破译古代卷轴(记者:乔治·萨金特)
        英国国家同步加速器设施的科学家利用强大的光束,将虚拟展开并破译约有2000年历史的易碎卷轴。他们希望此举有助于我们对古代世界拥有全新的认识。
        两幅完整卷轴和四块碎片来自意大利赫库兰尼姆图书馆,它们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过程中被埋并碳化,因易碎而无法被展开。
        这些物品在位于英国牛津郡的“钻石光源”的物理学主管劳伦特·沙蓬说:“其原理从根本上讲就像CT扫描仪,先拍出一个人的三维图像,然后通过剖面查看各个器官。我们用非常强的光照射(卷轴),然后在另一面测出许多二维图像。由此,我们重建该物体的三维容积,从而以一种非破坏性的方式真正读取文字。”
        即便利用了同步加速器,卷轴上的墨迹也难以看清,因为墨水同用于书写的莎草纸一样是碳基的。但科学家们希望,在写字的地方,纸的密度会有所不同。
        通过扫描能看到字迹的片段,科学家们希望创建一种机器学习算法来破译卷轴上的文字。
        ——2019年10月7日一期(第22150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50楼2019-10-09 12:16
        回复
          为什么海水是咸的?
          记者:珍妮弗·莱曼
          如果你曾在海里冲浪或游泳,那么你或许会了解海水最显著的特性之一:它是咸的。
          海洋中盐的浓度平均在35‰左右。如果提取海洋中所有的盐并将其平铺在地球的陆地上,厚度约为500英尺(合152.4米,1英尺=0.305米)——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称,相当于两个泰姬陵叠在一起的高度。吞一口咸咸的海水非常令人恶心,但所有这些盐最初是如何进入海洋的呢?
          你可以感谢陆地上的岩石。
          雨水中含有少量来自大气的溶解二氧化碳。这种微酸的雨会侵蚀陆地上的岩石,并将矿物质和溶解的离子(包括氯离子和钠离子)通过河流和小溪送入海洋。美国地质调查数据显示,这些离子构成了海洋中所有溶解离子的90%以上,是导致海水变咸的原因。
          尽管世界各地的河流中确实也含有盐分,但它们不像海洋那么咸。那是因为海洋是储存所有这些矿特质的仓库。它们在海洋中的浓度更高。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河流在将盐和其他矿物质输送到海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会将大约2.25亿吨溶解固体物质注入海洋——但它们并不是矿物的唯一来源。
          盐还可以通过深海热泉渗入海洋。这些喷口将溶解的矿物质注入大海。随着海水渗入海底岩石并逐渐靠近地球核心。海水开始升温。然后,它又返回表层以深海热泉的形式涌出。奇怪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从这些喷口中喷出的盐实际上会与海底的玄武岩发生反应,被从水中去除。
          在水下的火山活动区,盐也可能沉积到海洋中,当新鲜的熔岩从海底火山中涌出时,炽热的岩石和与咸咸的海水反应,溶解了其中的一些矿物质。
          但海洋各处并非一样咸。海洋的某些部分会比其他部分更咸。例如,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称,墨西哥湾的海底布满了很咸的盐田,这些盐田是古代盐层溶解形成的。这些超咸污泥池甚至可以在海床底部成为奇怪细菌的宿主,科学家猜测可以在太阳系的其他地方找到这种细菌。
          ——美国《大众机械》月刊网站2019年10月17日报道;2019年10月21日一期(第2216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551楼2019-10-21 11:42
          回复
            人工智能助力的验血能发现全科医生忽略的脑肿瘤
            一个分析一滴血的人工智能(AI)系统很快就能帮助医生确认数以千计脑肿瘤患者。
            研究人员说,这项技术18个月内就能在英国国民保健署系统内得到广泛运用。此前一项试验表明该技术识别神经胶质瘤这种最常见脑肿瘤的成功率达到90%。
            英国每年有逾9000人被确诊患有原发性肿瘤,其中约一半为恶性。他们常常向全科医生描述一些模棱两可的症状,比如头痛、记忆问题和性情变化。脑部扫描是确诊肿瘤的唯一可靠手段。
            然而,大多数去看全科医生的病人未被及时转诊接受扫描,导致病情恶化。与此同时,被送去扫描的患者只有2%最终确诊得了肿瘤。
            英国爱丁堡大学高级临床讲师、神经外科医师、名誉顾问保罗·布伦南博士说,每年至少有2000例发现得不够早的病例。他说:“脑肿瘤使患者预期寿命平均减少20年,是所有癌症中最高的。”
            他说:“我们知道,62%的病人是在急诊室确诊的,尽管他们此前可能已经去看过几次全科医生了。这是因为,确诊脑肿瘤非常困难。挑战在于,确定谁应该优先接受紧急扫描。”
            新系统的步骤包括,抽取病人血样,然后用离心机旋转分离出全血细胞。剩下的液体是由各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包括蛋白质、脂质以及在旋转过程中被分解的细胞的成分。
            利用一种名为红外光谱的现有技术分析3滴这种液体,读取其化学组成成分。然后,一个人工智能系统会研究结果,寻找血液构成模式的细微差别,将其与脑肿瘤的存在联系起来。
            该系统能在一台普通便携式电脑上运行,其设计目的是确定哪些患者风险最高、应优先接受扫描。
            在最近一项试验中,该系统分析了4000名表现出脑肿瘤症状、并被转诊至位于爱丁堡的西部综合医院接受扫描的患者的血样。其中40人被发现患有肿瘤。这项试验正确识别出82%的脑肿瘤。
            该试验还正确识别出84%的未患脑肿瘤的人,这意味着其“假阳性”率较低。
            研究人员在格拉斯哥举行的英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次会议上提交了上述研究成果。
            ——英国《卫报》网站2019年11月6日报道;2019年11月9日一期(第2218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52楼2019-11-10 00:28
            回复
              音乐为何让人快乐
              【法新社华盛顿2019年11月7日电】音乐为何让人快乐?研究人员给出的答案是,奥秘在于不确定和出其不意。
              科研团队统计分析了1958年到1991年间美国“公告牌”音乐榜单上745首热门歌曲的数千组和弦(不考虑旋律和歌词),包括甲壳虫乐队的“Ob-La-Di,Ob-La-Di”、UB40乐队的“Knowing me, knowing you”。
              美国《当代生物学》半月刊7日发表了这份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团队进行的研究。该研究所博士生张家铭对本社说:“听歌时只因为音序就能感到快乐,这一点很吸引人。”
              机器学习算法量化了8000组和弦的不确定和出其不意的程度,然后让约80个人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机里听,研究人员可以观察他们大脑的反应。
              科学家发现,如果这些人比较确定接下来会是什么和弦,结果下一个和弦出乎意料,他们就会开心。
              如果他们不太确定接下来是什么,但和弦在意料之中,他们也会开心。
              为了观测人们产生的期待和感觉,科学家观察大脑的相应区域。
              只播和弦是因为如果播放旋律和歌词可能会唤起听者或多或少快乐的记忆,干扰实验。
              这些数据或许将来能让作曲者发现创作出热门歌曲的神奇格式。
              张家铭说:“这或许会成为一个需要去发掘的重要元素,但不会成为创作出一首流行歌曲的唯一条件。”
              在实验中,听众最喜欢的一组和弦来自20世纪80年代Genesis乐队的“Invisible Touch”。
              ——2019年11月10日一期(第2218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53楼2019-11-10 15:45
              回复
                最新研究显示只要跑跑就能降低早死风险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每周只要稍微慢跑一下,就足以显著降低提早死亡的风险。事实上,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不管跑得快还是慢,跑的时间长还是短,只要跑步就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这项研究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它进一步研究了此前评估跑步对健康好处的14项研究的结果。这些研究基于6组不同的参与者,共计23万人,每组接受了5年半至35年的跟踪调查。有些参与者热衷于跑步,有些只是偶尔跑跑步,还有一些人根本不跑步。
                研究人员评估了25951名在研究期间残废的参与者的跑步活动。他们发现,在不同的参与人群中,任何程度的跑步者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7%,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降低了30%,因癌症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3%。这项研究报告的作者们写道:“任何程度的跑步活动,即使是一周跑一次,也比不跑好,但跑的次数更多不一定对降低死亡率的好处就更大。”
                研究人员还试图找到死亡率与跑步频率、速度和持续时间之间的联系,但没有发现这样的联系。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泽利科·佩迪希奇说:“任何跑步可能都有益健康,每周跑步一次或每周跑50分钟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但这不应当让跑步超过这个量的人感到泄气,他们或许喜欢每周跑步3到6次。”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民报》网站2019年11月5日报道;2019年11月13日一期(第22187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54楼2019-11-13 14:28
                回复
                  为何超过5英尺7英寸后身高每增加一英寸,心脏的压力就大一分
                  记者:萨拉·纳普顿
                  一项新研究显示,身高超过5英尺7英寸(约合1.702米)的人更有可能出现心脏问题,而身高每增加一英寸风险也随之增加。
                  美国科学家发现,身高与出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可能性增加有关。
                  研究人员研究了数据被收集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生物样本库中的60多万人,其中65446人患有房颤。
                  研究人员发现,随着身高的增加,患房颤的概率也会增加,超过5英尺7英寸后,身高每增加一英寸,风险就会增加约3%。
                  科学家认为,身高可能与心脏更大有关,而心脏更大会增加风险。他们认为,筛查高个子可能有助于发现未确诊病例。
                  该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医学研究员迈克尔·莱文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把身高因素纳入风险预测工具可能是有益的。”
                  他说:“虽然目前的指导原则不建议大范围筛查房颤,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某类患者——具体地说,身材非常高的患者——可能会受益于筛查。”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之一,在英国大约有100万人受此影响。莱文还说:“我们猜测,身材较高的人可能左心房更大,导致出现房颤的概率增加,但我们并未发现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左心房的大小是身高与房颤之间关系的根源。我们怀疑,心脏大小和和功能等更细微的指标或许是原因所在。我们还知道,与身高和房颤有关的基因变异会影响全身许多组织的生长和发育,这些途径可能也会起一定作用。”
                  这一发现与英国莱斯特大学2015年的一项研究形成了鲜明对比。莱斯特大学的研究显示,一个人的身高每矮2.5英寸,患心脏病的风险就会增加13%。
                  此次的研究结果将于16日在费城举行的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科学会议上发表。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9年11月13日报道;2019年11月15日一期(第22189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555楼2019-11-15 18:06
                  回复
                    头骨研究表明早期人类祖先没有现代猿类聪明
                    新的研究表明,使我们最古老的早期人类祖先——例如南方古猿——区别于类人猿的,并不是优越的智慧。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科学家分析了头骨上让为大脑供血的动脉通过的孔洞,从而计算出流向大脑认知区域的血液量。研究人员利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模型校准了他们的估算结果,之后计算了96具大猩猩头骨和11具南方古猿的化石头骨。
                    周三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上的数据显示,与南方古猿相比,现代猿类得益于有更多血液流向大脑认知区域。
                    南方古猿——即著名的“露西”化石所属的物种——拥有比类人猿更为硕大的大脑。人类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较大的大脑意味着更强的认知功能和更高的智慧,但这一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生物学教授罗杰·西摩说:“乍看起来,关注大脑体积似乎是合理的,因为它是衡量被称为神经元的脑细胞数目的指标。不过,细想一下,认知不仅取决于神经元的数目,还取决于它们之间的连接即所谓的的数目。这些连接管理大脑内信息的流动,更多的突触活动导致更多的信息处理。”
                    突触活动增强人脑的认知能力,而突触活动需要大量能量和相当多的血液供应。人体已进化到可以把其15%到20%的输送给大脑。此外,心脏灌注的血液有15%是流向大脑的。
                    很多年以来,事实已证明类人猿能完成令人印象深刻的认知任务。著名的大猩猩“科科”学会了手语,能理解1000多个手势。倭黑猩猩“坎齐”则学会了理解英语和英语句法,还制作了石制工具。
                    研究人员曾经认为,“露西”和她的近亲因为拥有与上述类人猿大小相同甚至更大的大脑,应该更聪明一些。
                    这项最新研究显示,像“科科”这样的大猩猩所获得的流向大脑半球的血液量大约是“露西”的两倍,西摩说:“比起单单依据大脑体积,血流量也许是衡量信息处理能力的更好指标,因此‘科科’似乎更聪明一些。”
                    ——合众国际社网站2019年11月13日报道;2019年11月15日一期(第22189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556楼2019-11-17 23:09
                    回复
                      生酮饮食可能预防流感
                      抛弃碳水化合物并摄入大量脂肪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流感。给老鼠投喂所谓的生酮饮食似乎能增强某些免疫细胞,这可能是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
                      生酮饮食迫使身体燃烧脂肪以获取能量,这有助于减肥,人们可能会出现流感样症状,“即生酮流感”,因为他们的身体要适应这么少的碳水化合物。生酮饮食还与改善心脏健康以及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相关联,但许多证据相互矛盾。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岩崎明子及其同事此前发现,生酮饮食降低了患有痛风老鼠的炎症。由于炎症在痛风和流感中都很常见,该研究小组认为,生酮饮食可能同样也能对付与流感有关的炎症,这些炎症可能会严重损害肺部。
                      为了检验这一理论,研究小组分别给老鼠投喂生酮饮食和标准饮食一周后,让它们感染甲型流感——流感病毒中最严重的一种。4天后,7只接受了标准饮食的老鼠全部感染,而接受生酮饮食的10只老鼠中只有5只感染。这些接受生酮饮食的老鼠体重也没有明显减轻——这通常是动物感染流感的明显迹象。
                      研究小组发现,生酮饮食增加了一种在肺部发现的特定类型T细胞的数量,这种细胞是身体免疫反应的重要成员。增加这些T细胞会降低肺部细胞的易感性,并增加黏液的产生。
                      岩崎说,这种增多的黏液似乎对保护老鼠很重要,因为它会困住流感病毒来阻止其传播。不过她说,尚不清楚这些T细胞在这项研究之外有什么用。
                      虽然老鼠和人类的新陈代谢不同,但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通过生酮饮食,人们可以得到类似的流感保护。
                      并未参加这项研究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约翰·特时戈宁说:“我们已经了解了饮食与免疫力之间的联系。”例如,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增加我们的免疫系统。特里戈宁说,转为生酮饮食可能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从而更好地抵御感染。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19年11月15日报道;2019年11月19日一期(第2219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57楼2019-11-19 14:18
                      回复
                        失眠与中风风险增加存在关联
                        记者:卡亚·伯吉斯
                        研究人员称,治疗睡眠质量差的人助其睡一个好觉,可以降低中风或心脏病的患病风险。他们发现,失眠与严重的健康问题总是存在关联。
                        神经病学家研究了近50万名从未有过中风或心脏病史的研究对象,并询问他们每周是否至少有三个晚上出现过三种失眠症状中的一种。失眠症状包括入睡困难或睡不着、醒得太早或由于睡眠不足白天难以集中精力。
                        在研究涉及的48.72万名平均年龄为51岁的中国人中,11%难以入睡或睡不着,10%经常醒得太早,2%因疲劳过度而难以集中精力。研究人员跟踪这些研究对象长达10年,其间出现超过13万例中风、心脏病或其他心脏问题。
                        发表在美国《神经学》周刊的研究报告发现,三种失眠症状全部存在的人,罹患中风或心脏病的风险比没有失眠症状者高18%。入睡困难或睡不着的人的发病风险增加9%,而醒得太早的人的发病风险增加7%,因疲劳而在白天难以集中精力的人的发病风险增加13%。
                        北京大学教授李立明说:“在年轻人以及研究伊始未患高血压的人群中,失眠症状与这些疾病之间的关联甚至更强,因此今后的研究应专门关注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李立明说,这项研究并不证明缺少睡眠引起了这些疾病,但是显示了二者之间存在强关联。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019年11月7日报道;2019年11月11日一期(第22185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58楼2019-11-28 12:09
                        回复
                          噩梦或可“训练”神经系统
                          【塔斯社日内瓦2019年11月26日电】瑞士科学家发现,让人感到恐惧的噩梦并不只有消极的一面,还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噩梦可以“训练”人的神经系统,从而使其“有备无患”,及时回应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梦境越可怕,在现实中遇到同样情景时大脑反应越淡定。科学家计划据此研究一种新疗法——利用噩梦来治疗“胆小鬼”。研究成果已在英国《人类大脑研究杂志》上公布。
                          18人参加了第一阶段的试验。研究人员借助脑电图仪监测睡眠时大脑各区域的活动情况。每个试验者的头上固定了256个传感器记录大脑活动。在夜间会多次唤醒试验者,并询问他们是否梦到可怕的事情。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人员说:“我们想弄清楚做噩梦时大脑的哪个部位在活动。我们根据试验者的回答分析大脑活动情况,发现有两个区域同噩梦有关,分别是岛叶和前扣带皮层。岛叶也会影响人被唤醒时的情绪反应,在人感到恐惧时处于激活状态。”
                          前扣带皮层在机体回应威胁时进入激活状态。研究人员说:“我们首度发现,被唤醒和睡梦中感到恐惧时大脑的活动区域是相同的。”
                          然后研究人员又进行了一个试验,其目的是弄清梦中的恐惧同现实是否有关系。89人接受了为期一周的试验。他们每天早晨记录自己的梦境和体会到的情绪,专家借助磁共振成像仪研究他们对所呈现的暴力或灾难场景的反应。
                          专家们发现,睡眠时的情绪同清醒状态时的情绪是有关联的。研究人员说:“梦境可以看作是一种真正的对未来反应的训练工具,可以潜移默化地训练我们对现实中的危险做好准备。”
                          现在日内瓦大学的专家打算研究是否能把这一发现用于治疗胆小、总是有恐惧感的病人。
                          ——2019年11月28日一期(第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59楼2019-11-28 14:25
                          回复
                            研究显示,艺术有助于长寿
                            记者:弗朗西斯科·雷耶斯
                            《英国医学杂志》周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喜欢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爱看戏剧歌剧、爱听音乐会的人活得更长。这项研究是由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领导进行的。
                            该项研究采用了6000多名50岁以上英国成年人提供的信息。研究人员统计了这些人在2004年至2005年期间参加的艺术和文化活动的平均数量,然后在此后12年追踪调查它们,并研究他们的死亡率。
                            研究人员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之后,可以确定,与那些从未参加过艺术活动的人相比,每年参加一次或两次艺术活动的人在任何时候的死亡风险要低14%;那些经常参加艺术活动的人(每隔几个月就参加艺术活动),他们的死亡风险还要低31%。
                            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对艺术的爱好,比如去剧院、电影院、美术馆、听音乐会,有助于老年人延年益寿。
                            伦敦大学学院心理生物学和流行病学副教授黛西·范科特是该研究的发起者之一。她解释说:“艺术活动是‘多模式’健康干预措施,在内在审美动机的驱动下,参与艺术活动可以综合调动心理、身体、社会和行为等多重因素。”
                            阿根廷妇科和流行病学专家、卫生政策和管理学硕士亚历杭德拉·桑切斯·卡韦萨斯也向记者分享了对此话题的看法。她说:“科学证明,所有刺激负责控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右脑的综合活动,不仅可以提升人的智力,还能提高预期寿命,因为它使人们更加活跃、更加融洽,更多参与社交活动。”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2019年12月22日报道;2019年12月25日一期(第22229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60楼2019-12-25 14:15
                            回复
                              因为放弃手写习惯,你的大脑都失去了什么?
                              记者:玛利亚·阿尔卡拉斯
                              电脑还未成为我们生活支柱之一的时代并不用追溯很久。在每个家庭拥有一台或几台电脑之前,在电子邮件出现和互联网扩张之前,我们曾经用纸和笔来处理所有事情。
                              那时的我们定期与亲友保持通信、孩子们放学后要完成手写作业、每次旅行我们都会寄出明信片……因为那时没有任何即时通信软件。
                              手写这种曾经非常普遍而现在被键盘、屏幕和虚拟世界替代的习惯实际上是一项能给我们身心带来无数好处的活动。
                              手写能够激活大脑的三大区域:运动区域、视觉区域和认知区域。马德里HM医院神经病专家玛尔塔·奥乔亚指出,手写可以激活很多神经网络,从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他特别强调了这项活动对儿童的重要性,因为手写能够帮助儿童形成“在精细运动管理、手眼协调、运动控制等水平上发展起来的基础学习能力”。对于成年人来说,手写能够促进“前瞻性记忆和工作记忆,并通过激活其他区域来刺激大脑,例如闻到纸张的气味或触摸到纸张”。
                              心理学家西尔维娅·辛特拉诺则表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手写“是一种很好的情感引导,可以促进表达,而不受任何局限、判断或限制”,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创造力和思维组织能力。她认为,手写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澄清疑惑,甚至能够鼓励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激活记忆是手写最重要的益处之一。奥乔亚告诉我们,手写能够刺激语义记忆,即“我们储存所有知识的仓库”。这是因为我们握着笔书写时,不仅会想到单词本身,还会想到所有关于如何撰写单词、如何凸显单词以及有关握笔姿势的种种知识。
                              辛特拉诺则谈到了手写如何使紧张或焦虑的人受益。她认为,焦虑的发生很多时候是因为过多地关注外部因素,因此转移注意力到其他方面对我们有帮助。她说:“通常,手写是帮助人们转移注意力的好方法。
                              辛特拉诺承认,所有有助于表达和整理思路的活动都有益处,但即便如此,在键盘上打字也不具有与手写相同的强度或影响力。
                              奥乔亚指出,尽管展开一些减少脑力劳动的活动能使我们的生活更轻松,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只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或有认知障碍的人来说。奥乔亚说:“有了智能手机后, 人们不再需要去记住数字或地址,随时随地可以消费的支付方式使人们不需要再去计算小额数字。书写也是一样。拥有一台可以代替我们书写的电脑,我们将失去的是一系列再也得不到锻炼的认知、运动和视觉技能。”
                              ——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2019年12月26日报道;2019年12月29日一期(第2223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61楼2019-12-29 17: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