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3贴子:97,598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脑的进化改变可能使我们更容易焦虑
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经化学物质在我们大脑的认知和情感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囊泡单胺转运体1(VMAT1)是负责转运神经递质和调节神经元信号的基因之一。由日本东北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重建了人类祖先的囊泡单胺转运体1蛋白,揭示了囊泡单胺转运体1在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神经递质摄取功能变化。
人体由数以百万计的细胞组成。每个细胞都有一套特定的指令代码,它们构成了一个生物的所有遗传物质。这些指令被称为基因组。此项研究的两位作者是日本东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生院的博士研究生佐藤大气和教授河田雅圭。他们此前发现,囊泡单胺转运体1是整个人类谱系中进化的基因之一。
囊泡单胺转运体1中包含两个只有人类才有的突变,即基因组发生改变的位置,其变化表现为第130位的谷氨酸(Glu)变成甘氨酸(Gly)和第136位的天冬酰胺(Asn)变成苏氨酸(Thr)。此前的研究表明,拥有新的130甘氨酸/136苏氨酸变异会减少神经递质的摄取,并与更高的抑郁、焦虑程度有关。
在此项研究中,佐藤、河田及其同事通过重建人类祖先的囊泡单胺转运体1蛋白,揭示了囊泡单胺转运体1的神经递质摄取的进化改变。首先,他们利用荧光基质可视化和量化每个基因型的神经递质摄取。与进化而来的(130甘氨酸/136苏氨酸)基因型相比,人类祖先的(130谷氨酸/136天冬酰胺)囊泡单胺转运体1蛋白表现出更多的神经递质摄取。鉴于进化而来的(130甘氨酸/136苏氨酸)基因型被证明与现代人类的抑郁、焦虑有关,研究报告的作者们指出:“这一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的祖先也许能够经受住更高程度的焦虑或抑郁。”
研究人员的下一步计划是找出上述突变对小鼠的神经和行为造成的影响,以弄清这些变异是如何促进人类大脑进化的。他们说:“这将是证明人类的基因组与大脑进化存在联系的惊人证据。”研究人员希望,这一发现能帮助深入了解人类的各种心理物质,包括精神疾病。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9年12月23日报道;2020年1月2日一期(第22237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562楼2020-01-02 16:06
回复
    静电是怎么产生的?
    记者:格兰特·柯林
    答案可能令你震惊。
    如果你脚穿毛袜走过地毯,触碰的下一个门把手很可能意外“电”你一下。静电实在太常见了,所以我们常常忘记这种现象其实很反常。
    但你被“电”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泰勒斯最早描述了静电现象。但科学界迟迟难以解释静电的基本原理。不过,研究纳米世界的科学家们刚刚迈出重要一步,有望理解为什么两个表面相互摩擦就能放电。
    无论物体表面看起来有多光滑,只要你放大足够的倍数,就会看到许多坑坑洼洼,科学家称这种不平整为“粗糙体……从气球到羊毛、头发等纤维,所有物体表面都存在微小的糙面。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博士研究生克里斯托弗·米齐介绍说,正是上述特性产生了静电。
    当两个物体的表面互相接触时,两者的糙面会彼此剐蹭,产生摩擦。科学家很早就知道,摩擦与静电的产生有关。
    在最新研究中,米齐及其研究小组证明,物体的糙面在产生摩擦的同时,也制造了惊人的电荷差。
    静电的特殊之处在于,对电有抵抗性的材料,即绝缘体,反而最容易产生静电。橡胶和毛发都属于绝缘体。当电以电流的形式存在,比如让手机、电灯及其他各种电子产品正常工作时,电子会在铜线等导体的原子间流动。但绝缘体的原子不让电子自由移动,能够抑制电流。
    米齐及其研究小组发现,当绝缘体的糙面相互摩擦并干扰原子外围的电子云时,静电就会产生。由于绝缘体内的电子无法自由移动,摩擦会导致电子云变形。
    在绝缘材料里,原子外围的电子云通常均匀分布。米齐介绍说,这些电子云“很难分清上下左右”。
    但如果电子云受到挤压,就会变形,失去均匀的形状。米齐解释说,如果条件合适,新形状的电子云就会在物体各处产生不均匀的电压。
    这种电压变化虽然微小,但可以积累。由于物体表面的微小糙面数量庞大,所以其对电子云的挤压会积累大量静电,甚至足以在你触碰门把手或与他人握手时,让你感觉到静电的存在。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9年12月22日报道;2020年1月4日一期(第22239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63楼2020-01-05 11:15
    回复
      科技必胜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564楼2020-01-08 18:30
      回复
        科学家发现将寿命延长500%的细胞路径
        美国芒特迪瑟特岛生物实验室的科学家跟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诺瓦托的巴克老龄化问题研究所及中国南京大学的科学家合作,确定了延长寿命的协同细胞路径,从而将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延长5倍。这种线虫在衰老研究中充当实验对象。
        据一位科学家说,这种寿命的延长相当于人类活了四五百年。
        这项研究利用了在秀丽隐杆线虫体内控制衰老的两个主要路径。秀丽隐杆线虫是衰老研究中备受欢迎的“模特”,因为它与人类有许多共同的基因,而寿命只有三至四周,科学家可以迅速评估遗传干预和环境干预对延长健康寿命的影响。
        由于这些路径“得到保存”,也就是说已通过进化传给了人类,因此它们一直是密集研究的对象。许多通过改变这些路径以延长健康寿命的药物目前正在研发之中。这种协同效应的发现为开发更有效的抗衰老疗法打开了大门。
        这项新研究使用了一种双重突变体,其中胰岛素信号(IIS)和雷帕霉素靶蛋白(TOR)的路径已经在遗传上得到改变。由于胰岛素信号路径的改变会使寿命延长100%,而雷帕霉素靶蛋白路径的改变会使寿命增加30%,因此这个双重突变体的寿命预计将延长130%。但实际上,它的寿命却延长了500%。
        巴克老龄化问题研究所的潘卡杰·卡帕希博士说,这种协同作用的发现可能促使人们使用组合疗法——每个疗法影响一个不同的路径——延长人的健康寿命,就像使用组合疗法治疗癌症和艾滋病一样。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20年1月8日报道;2020年1月10日一期(第22245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65楼2020-01-10 12:49
        回复
          研究发现,经常喝茶能使人长寿、健康
          科学家称,每周喝至少3次茶可能与长寿和健康有关。
          最新研究显示,“习惯性”饮用这种热饮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
          但这个有益健康的发现对红茶和绿茶而言可能并不一样。
          来自中国的一个研究团队研究了100902名参与者的数据。这些人都没有心脏病、中风或癌症史。
          参与者被分为2组——习惯性喝茶者(即每周喝茶3次以上的人)和从不或没有喝茶习惯者(即每周喝茶不到3次的人),随访的时间为7.3年。
          研究者发现,与从不或很少喝茶的人相比,一个50岁、有喝茶习惯的人患冠心病或中风的时间点平均要晚1.41年,且寿命要长1.26年。
          与从不或没有喝茶习惯者相比,有喝茶习惯者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低20%,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低22%。
          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显示,喝茶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也低了15%。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王新颜博士说:“对绿茶和长期喝茶者来说,健康益处最明显。”
          然而,研究人员没有观察到红茶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原因,包括绿茶富含多酚,而多酚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
          但是红茶饮用者并没有失去所有希望,因为研究人员说,东亚人对绿茶的偏好(49%的参与者喝绿茶,只有8%的参与者喝红茶)意味着,参加研究的喝红茶者较少。
          王博士说,这么低的比例可能难以观察到明显的关联关系。
          ——英国《独立报》网站2020年1月9日报道;2020年1月11日一期(第22246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66楼2020-01-11 15:51
          回复
            专家找到心肌“回春”途径
            研究人员或许已发现一种能够令果蝇老化的心肌“恢复青春”的途径。这一进展可能为罹患心脏病的老年人带来新疗法。
            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遗传、发育和细胞生物学助理教授白桦领导的一项研究,探索了导致果蝇心肌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退化的遗传机制。研究报告最近发表在美国学术期刊《自噬》杂志上。白桦说,研究团队恢复了中年果蝇的大部分心脏机能,而中年果蝇与中年人一样要经历很多类似的心脏疾病。
            科学家的研究从细胞自噬开始。这是一种细胞“清理过程”,可以清除和再循环利用受损的蛋白和细胞器。细胞自噬过程随着年龄增长而减缓,这会导致心肌衰弱。白桦的团队研究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有机体中保存下来的一条与自噬有关的关键基因通路。
            白桦说,这条名为“雷帕霉素机制性靶标”(mTOR)的通路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与组织老化有关。雷帕霉素机制性靶标2(两种支持雷帕霉素机制性靶标通路的复合体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和细胞自噬作用的减弱而减少。但是,研究人员发现,经基因改造后增强的雷帕霉素机制性靶标2能够加强年老果蝇的心肌机能。
            白桦说:“这个复合体增强之后,心脏功能几乎完全恢复了。”
            这一发现可能会对心脏病的治疗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疾病是美国人的一大死因。白桦说,尽管果蝇和人类从进化角度而言似乎存在天壤之别,但是这两个物种心脏老化的方式却很相似。到中年时,其心肌收缩的力度都会减弱,也不那么规律。
            白桦说:“果蝇模型对于研发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靶向药物非常有用。”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20年1月7日报道;2020年1月11日一期(第22246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67楼2020-01-11 17:31
            回复
              低蛋白饮食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植物性饮食可能是降低心脏疾病风险的关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发现,减少含硫氨基酸饮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肉类、奶制品、坚果以及大豆——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下降有关。研究小组还发现,美国人平均消耗的含硫氨基酸比估计的平均需求多将近2.5倍。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被称为含硫氨基酸的这个子类别,包括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在新陈代谢和健康中发挥各种作用。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的公共卫生学教授约翰·里奇说:“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限制含硫氨基酸的饮食对动物的长寿有益。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流行病学证据,证明过量摄入含硫氨基酸可能与人类的慢性病有关。”
              里奇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一项美国全国研究中1.1万多名参与者的饮食和血液生物标志物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食用含硫氨基酸较少的食物的参与者,患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往往较低。
              这个小组评估了来自第三次全国体检与营养健康调查的数据。他们根据研究对象在禁食10至16小时后血液中特定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以及胰岛素,进行了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综合评分。
              里奇说:“这些生物标志物表明一个人患病的风险,正如高胆固醇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风险因素那样。其中很多水平可能受到一个人在接受测试前的长期饮食习惯的影响。”
              如果参与者报告说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病发作或因为心脏病诊断而改变饮食,就被排除在这项研究之外。如果他们报告含硫氨基酸的饮食摄入量低于推荐的人均摄入量,也被排除在外。
              对于体重132磅(1磅=454克)的人,符合要求的食物造反可能是包括每天一片面包、半个鳄梨、一个鸡蛋、半杯卷心菜、六个樱桃番茄、两盎司(1盎司=28克)鸡胸肉,一杯糙米、四分之三杯西葫芦、三汤匙黄油、一杯菠菜、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一块直径八英寸(1英寸=25.4毫米)的比萨以及一汤匙杏仁。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20年2月3日报道;2020年2月5日一期(第2227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69楼2020-02-08 23:43
              回复
                为何蝙蝠不会死于新型冠状病毒
                【埃菲社马德里2020年2月7日电】题:为什么蝙蝠携带新型冠状病毒却不会因此死亡?
                西班牙巴塞罗那5日召开为期三天的“病毒2020-病毒学新概念”大会,2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病毒学家出席会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苏珊·韦斯就新型冠状病毒发表讲话。
                韦斯说,蝙蝠是包括埃博拉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的宿主,但不会因此死亡。这就是为什么要了解蝙蝠的免疫系统,从而加深对上述病毒的理解。这类病毒从动物传染给人类后具有致命性。
                此次大会的召开正值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面扩散之际。据称,该病毒的天然宿主蝙蝠将其传给中间宿主穿山甲,而后者就在武汉一家海鲜市场出售。因此,中国政府1月底下令停止销售野生动物。
                韦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研究冠状病毒。她解释说:“据信,这种冠状病毒的源头可能是蝙蝠。为了真正确认这一点,我们必须在蝙蝠身上找到同样的病毒。蝙蝠是源头的可能性非常大。”
                她指出,弄清蝙蝠为什么不会被这些对人类致命的疾病杀死,以及它与病毒之间的联系,可能有助于获取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信息。
                她补充说:“据信,蝙蝠拥有更强的免疫系统和抵抗力,所以这种病毒不会对其产生影响,但是传给其他物种时的确会造成伤害。”
                先前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源自蝙蝠,再通过被感染的其他中间物种传染给人类。她说:“人与蝙蝠之间的接触较少,而动物与蝙蝠之间的接触较多。”
                韦斯解释说:“要在各物种之间传播,病毒必须先适应它们”,因为“病毒在与细胞接触时,是通过病毒外部的一种蛋白质与细胞上的特定受体相结合的,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什么细胞和什么物种会被感染”。
                韦斯说:“病毒的这种蛋白质必须发生一些细微变异,才能作用于人类或其他物种的细胞受体。”
                她指出,“病毒变异是一种自然选择”,因为“病毒只有变异后才能从一个物种传播至另一个物种,适应新物种并在其体内复制,然后重复上述流程”,所以“病毒适应的标志是不再杀死宿主,因为它需要传播和复制”。
                ——2020年2月9日一期(第22275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70楼2020-02-09 23:41
                回复
                  新研究显示,纯素饮食会影响睡眠
                  我们都知道在漫长的一天结束后做什么有利于休息和放松,或者准备上床前哪些仪式有利于做个好梦。它可以是冥想、洗澡、读书、关掉电灯、手机和电脑或者喝杯茶。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会影响我们的感觉。但是,我们吃进去的东西同样会对我们的舒适感和放松感产生很大影响,因为营养物质会对我们的情绪、压力水平和睡眠质量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对素食主义和以蔬菜为主的饮食习惯兴趣大幅度提高。2019年9月,应阿根廷素食者联盟要求而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9%的阿根廷人是素食主义者或严格的素食主义者。
                  英国素食者协会称,精心设计的纯素饮食计划符合健康饮食的准则,并且覆盖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一些研究认为,纯素饮食可以降低血压和胆固醇,以及心脏病、Ⅱ号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率。
                  如今,纯素饮食不仅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环境,最近研究表明,它还有利于改善睡眠。《美国养生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可能会让某些犹豫不决的人下定决心放弃杂食饮食。研究发现,食用加工肉制品和动物性食物会降低睡眠质量,甚至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营养学专业毕业生德尔菲娜·法埃解释说:“蔬菜、豆类或可提供色氨酸的食物摄入不足,会导致褪黑素合成不足,进而产生饥饿感和睡眠困难。”
                  油腻食物更难消化,因此它会使器官一直超负荷运转而无法让人入睡。这意味着黄油、奶酪等高脂肪食物会中断人的睡眠,特别是在入睡前3小时进食或过量进食这类食物的情况下。
                  夜晚睡眠被打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消化系统超负荷运转并努力分解肉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与之相反的是,素食非常容易消化。这意味着腹胀、便秘或者突然要去如厕的可能性较低。
                  实际上,如果搭配得当,纯素饮食的水果、蔬菜和豆类富含大量纤维素,这将有助于肠道正常蠕动和保持血糖平衡,从而降低便秘风险和改善睡眠质量。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2020年2月7日报道;2020年2月11日一期(第22277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71楼2020-02-11 23:26
                  回复
                    问:为什么蝙蝠有那么多种类?
                    答:世界上有1200多种蝙蝠,占了哺乳动物种类的近1/5。其中一部分原因为蝙蝠是唯一能扑翼飞行的哺乳动物,也就是说蝙蝠种群能够远距离迁徙,在地理上彼此相隔甚远,从而演变出不同种类。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这种多样性也可能是因为不同种类蝙蝠的饮食倾向于高度专门化。也就是说,假如一种基因突变导致头骨形状的变化或者下颌咬合力的变化,一只蝙蝠可能就能吃这一区域其他蝙蝠所不能吃的水果或昆虫。这样的话,这只蝙蝠的后代就有了很大的选择优势,而这种基因突变也会传播扩散下去。因此,在很短的进化时间里,种群就会演化成两种,于是一种新的蝙蝠就诞生了。
                    ——英国《焦点》月刊2020年2月号文章;2020年2月13日一期(第22279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72楼2020-02-13 14:15
                    回复
                      新研究表明,男性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人数比女性多,科学家猜测了几个原因
                      记者:阿里娅·本迪克斯
                      男性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数比女性多,科学家对其中原因的看法存在分歧。
                      武汉大学医院近期研究了约140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这是目前最全面地反映病毒如何在人体内产生影响的研究之一。
                      研究员发现,这种病毒感染已患病老年人的可能性是最高的。研究中超过54%的病人是男性,病人的年龄中位数是56岁。
                      最近的其他研究得出了相似结果。关于武汉金银潭医院99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的研究发现,病人平均年龄为55.5岁,男性患者占病例总数约为68%。在另一项关于近1100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该数据仍有待同行评审)的研究中,年龄中位数是47岁,男性患者约占58%。
                      这些数据让部分研究员怀疑男性身上的某种生理条件使其更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但其他研究员对此并不是那么确定。
                      2017年,美国艾奥瓦大学的研究员让雄性和雌性老鼠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以研究上述现象背后的原因。虽然针对老鼠的研究不一定对人类有明确的参考价值,但研究员们发现雄性老鼠确实比雌性老鼠更容易感染这种病毒。
                      该研究团队将这些结果归因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以及雌性激素等激素,它们可能阻止了病毒在雌性老鼠体内扩散。
                      针对为何男性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人数居多的问题,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研究员们给出了相似的解释,他们认为,女性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可能“较低”。但他们还提到,重症病例中的大量病人之前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对中年男性的影响通常大于对中年女性的影响。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2020年2月10日报道;2020年2月12日一期(第22278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73楼2020-02-13 14:33
                      回复
                        韩国用抗艾滋病药物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合众国际社首尔2020年2月13日电】题:韩国医院成功用抗艾滋病药物治疗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记者:托马斯·马雷斯卡
                        韩国一家医院13日宣布,一种含有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抗艾滋病组合药物显示出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疗效。
                        位于高阳的明知医院称,该院医生使用这种抗艾滋病组合药物治疗第三名确认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这名患者已于12日出院。
                        这名54岁的韩国患者,于1月25日在明知医院被隔离,次日确认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在这名患者住院7天后,医生开始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合药。这种药由美国雅培生命公司以克力芝的品牌销售。
                        这家医院的报告称:“值得关注的是,从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第二天起,(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毒载量开始减少,自那以后新型冠状病毒滴度就检测不到或者微乎其微。”
                        该院指出,这样的结果可能来自于康复的自然过程,但它建议从发病早期开始对包括老年人和患有其他潜在疾病者在内的高危人群使用这种组合药物。
                        医生们还建议临床试验,以证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的有效性。
                        以朴相俊带队的明知医院医疗团队撰写了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第三位患者的治疗过程,该论文定于17日发表在《韩国医学杂志》网站上。
                        ——2020年2月15日一期(第2228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74楼2020-02-15 22:52
                        回复
                          新型冠状病毒可在喉咙中增殖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初期的消息还让人感到安心。当时的消息说,这种病毒的传染性没有那么强,它可能只侵袭主要包括肺部在内的下呼吸道。现在的新发现表明研究人员此前的认识是错误的。许多迹象表明,这种病毒能够像流感那样传播,因此其传染必远高于最初的设想。
                          德国沙里泰大学医院病毒学家克里斯蒂安·德罗斯腾在柏林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目前正在了解该病毒的特性和病程进展情况,而这些相关认识是我们在一两个星期前还不知道的。”目前最重要的认识是,该病毒会在喉咙中增殖。
                          德罗斯腾说:“在整个1月份,我们还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作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假说模型。”由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非常相似,所以科学家们认为两者都以相似的方式传播。新的发现与此抵触,“我们现在可以说,新病毒的传播能力高于最初的设想”。
                          ——德国《明镜》周刊网站2020年2月13日报道;2020年2月15日一期(第2228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
                          新型冠状病毒可能通过喉咙传播
                          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长洛塔尔·威勒对欧洲遏制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表现出信心。他说,目前所有受影响的9个欧洲国家正处于遏制该病毒传播的阶段,且到目前为止这也取得成功,因此也有继续取得成功的“足够乐观情绪……但我们当然不能承诺一定能做到”。
                          根据威勒的说法,新型冠状病毒发源地感染者的死亡率为2.2%,而国外感染者的死亡率为0.2%。位于柏林的沙里泰大学医院病毒学科主任克里斯蒂安·德罗斯腾说,0.2%的死亡率在典型的流感大流行造成的死亡率区间,例如1957年和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
                          德罗斯腾在德国科学院的专家讲座中解释说,发源地的死亡率明显更高,这与那里的统计工作负担过重有关。
                          德罗斯腾说,沙里泰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正全力以赴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目前的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的表现不同于新千年之初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是从肺传播到肺,但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似乎是从喉咙传播到喉咙,就像常规流感那样。
                          德罗斯腾说,仍然需要深入研究。专家们离研发出疫苗或药物“仍相距甚远”。德罗斯腾说,甚至对于在一年半内能让疫苗投入使用的评估都是乐观的。
                          ——“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2020年2月13日报道;2020年2月15日一期(第2228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575楼2020-02-15 23:17
                          回复
                            所有病毒的致命弱点?科学家发现可能帮助研制通用疫苗的“终极答案”
                            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困扰人类的大多数病毒的致命弱点,而且可能很快开发出通用疫苗。
                            疫苗的研发和测试耗时很长,这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已有所体现,但这是因为研究人员倾注时间、精力和资源逐个应对具体病毒。对人类来说,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科学家们的发现或许是颠覆性的突破。这一发现可能增强人类体质,让人体抵御大多数病毒侵扰。
                            该研究负责人凯特·杰弗里在该院发布的新闻稿中称:“研究目的是了解人体免疫系统,以便开发应对各种病毒的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作用于特定病毒的疫苗。”
                            其实,所谓大多数病毒的“阿喀琉斯之踵”(即致命弱点),只是一种名为AGO4的简单蛋白质。目前,已发现这种蛋白质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发挥独特的抗病毒效果。
                            研究人员研究老鼠时发现,只有缺少AGO4蛋白质的细胞对流感病毒等引起的感染异常敏感。因此,一旦研究人员能够找到利用AGO4蛋白质来增强人体自身防御能力的办法,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讲,病毒将无从感染人类。
                            杰弗里说:“下一步是确定这种蛋白质对病毒的作用范围有多广。然后我们需要找到提高AGO4蛋白质活性的方法,以增强针对病毒感染的保护。”
                            虽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这项研究向推动通用疫苗研制以及寻找针对全球最致命病毒的潜在治疗方法,迈出了振奋人心的一步。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2020年2月12日报道;2020年2月16日一期(第2228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4版)转载


                            1576楼2020-02-16 15:20
                            回复
                              暑假泡汤?气候变化导致飞机更难起飞?
                              记者:肖恩·马丁
                              最新研究发现,现在飞机比以前更难起飞,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气候变化。许多机场和飞机跑道都是依据当时的盛行风向设计和建造的。然而,在过去50年里,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气温升高,空气密度下降,飞机起飞升空难度增大。
                              而飞机升空后,也更加难以对抗不断变化的高空急流,高空急流的变化导致空气乱流增多。
                              英国科学家分析了希腊多个机场50多年来的气候数据,以研究全球变暖对飞机起飞的影响。
                              在上述时间段内,各机场的气温升高了摄氏2至5度,研究人员发现,这导致飞机起飞前在跑道上的滑行时间变长。
                              受气候变化影响,飞机若要起飞需要更长的跑道,为了抵消这一变化,一些飞机不得不减少载客量以减轻飞机重量。而减少载客量无疑会抬高票价,影响旅客出行。
                              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航空与环境专业副教授盖伊·克拉顿和英国雷丁大学大气科学教授保罗·威廉斯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他们在为“对话”网站撰写的文章中解读了这项新研究。
                              文章写道:“经研究,我们预测,随着气候变暖,飞机起飞距离将变长。这是因为气温升高导致空气密度下降,而机翼和发动机升空对空气密度有要求。随着逆风情况减少,飞机还需要提高地速才能顺利升空。”文章还称:“一旦升空,飞机就容易受到飞行中空气乱流的影响,而由于气候变化增强了高空急流的力量,空气乱流状况在恶化。”
                              两名研究人员在文章中还写道:“如果机场跑道较短,飞机就必须减轻重量。所有这些都需要在起飞前解决——要相应调整飞机搭载的货物、乘客和燃料载荷。在我们研究过的最极端例子中,这意味着飞机可搭载的乘客每年减少一名(或少装可供飞机飞行约40公里的燃料)。”
                              ——英国《每日快报》网站2020年2月16日报道;2020年2月18日一期(第2228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578楼2020-02-19 00: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