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3贴子:97,598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体内的癌症“扼杀开关”已被找到,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加以利用
经过8年分析研究人类基因组及诸多的调节性分子,美国西北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了一条似乎万无一失的可用于消灭各类型癌细胞的自毁式路径。
这种机制涉及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siRNA)的形成。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可干预导致快速发育的恶性细胞扩散的多种关键基因,但对正常的健康细胞则几乎没有影响。
利用最近进行的两项研究的成果,研究团队负责人马库斯·彼得及其同事描述了这些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分子引发的一系列决定性变化,并将这些变化称之为“诱导存活基因消除的死亡机制”(DISE机制),并确定了此类活动所需的有6个核苷酸长的化学结构序列。
在研究人体为选择性地抑制基因表达而自然生成的大量非编码(意味着不会转化为蛋白质)核糖核酸分子时,研究人员们发现,在许多抑制核糖核酸链的肿瘤的一端都存在与诱导存活基因消除的死亡机制有关的化学结构序列。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整个基因组的很多蛋白质编码序列中都藏有上述化学结构序列。
彼得去年发表一份声明说:“我们认为,这就是多细胞生物在适应性免疫系统形成前消除癌细胞的方式,适应性免疫系统大约是在5亿年前形成的。这可能是一种防故障保全机制,会迫使恶性细胞自我消亡。我们认为,这种机制在每个细胞中积极发挥着让我们远离癌症的作用。”
但研究人员仍需确定人体是如何形成可引发诱导存活基因消除的死亡机制的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单体的。另一项新研究在这一方面获得了突破。美国《电子生命》期刊上月公布了研究报告。彼得及其研究团队在研究报告中讲到了人体细胞将一种较大的核糖核酸链切成多个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的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试验表明,这一细胞机制还可用于把其他为蛋白质编码的大型核糖核酸转化为可引发诱导存活基因消除的死亡机制的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在我们的基因组中,约有3%的编码核糖核酸经处理可用于这一目的,这要归功于人体内广泛分布有“扼杀开关”序列。
彼得上月在一份新闻稿中说:“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了这种扼杀密码,我们就可以在不必化疗以及扰乱基因组的情况下引发这一机制。”他强调指出,即便下一代药物和新兴的基因疗法等方式也无法治疗具有很强攻击性的癌症——如胰腺癌、肺癌、脑癌和卵巢癌,因为这些治疗方法一次只能锁定一种基因的活动,但这些疾病是由多种基因促成的。
而诱导存活基因消除的死亡机制会同时发动猛攻杀死癌细胞。截至目前进行的所有研究结果都显示,癌细胞对诱导存活基因消除的死亡机制毫无抵抗能力。
——英国“我超爱科学”网站2018年11月6日报道;2018年11月13日一期(第2182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293楼2018-11-16 13:29
回复
    细菌可能无害地存在于你的大脑中
    科学家们似乎已经发现了微生物在我们大脑中无害存在的证据,这是细菌“几乎无处不在”的最新例子。
    据美国《科学》周刊报道,在上周举行的2018年神经科学会议上提交的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查看了人死亡后脑组织切片的高分辨率图像,从中发现了细菌的迹象。
    美国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只是初步的,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工作来完全排除大脑样本在死后受到某种污染的可能性。
    但如果情况属实,这一发现将改变科学家对大脑的看法:在大脑中,任何细菌都被认为是疾病的迹象。
    位于巴尔的摩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安全中心的资深学者阿梅什·阿达尔贾博士说:“大脑一直被认为是无菌场所。人们发现那里的(细菌)没有造成伤害,这打破了信条。”阿达尔贾并未参与这项研究。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34份对人脑进行尸检分析的样本,在每个大脑中都发现了细菌。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在他们检查的大脑中没有发现炎症或细菌疾病的迹象。
    研究摘要称,这种细菌似乎偏爱大脑的某些部分,因为这些微生物往往聚焦在海马体、前额皮质和黑质等区域。通常,这种细菌在靠近血液屏障的星状脑细胞(即星形胶质细胞)中被发现。
    据《科学》周刊报道,研究人员对细菌的遗传物质排序时发现,大多数微生物都来自通常会在人体肠道内发现的细菌群,即硬壁菌、变形菌和拟杆菌。
    这一发现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与人类的肠道一样,大脑可能拥有“微生物群”。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018年11月15日报道;2018年11月17日一期(第21826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294楼2018-11-18 12:40
    回复
      胃肠激素和棕色脂肪相互作用告诉大脑是停止进食的时候了
      德国和芬兰的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小鼠体内所谓的“棕色脂肪”与胃肠激素促胰液素相互作用,在进食时传递有关饱腹感的营养信号给大脑。该研究发表在11月15日出版的美国《细胞》双周刊上。
      该研究报告第一作者、慕尼黑理工大学分子营养学教授马丁·克林根斯波尔说:“我们证明了胃肠、大脑和棕色组织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控制能量平衡的复杂监管体系一个前所未知的侧面。”
      在他们的研究中,被注射了促胰液素的饥饿老鼠抑制了食欲。给老鼠注射促胰液素还能增加其棕色脂肪产生的热量。
      研究人员除了研究促胰液素对老鼠的棕色脂肪的影响外,还测量了17名人类志愿者的促胰液素水平,研究人员测量了参与者在夜间禁食后和饭后30至40分钟内血液中棕色组织的耗氧量和脂肪酸摄取量。研究人员发现,研究对象血液中更高水平的促胰液素是与更多新陈代谢活跃的棕色脂肪对应的。
      克林根斯波尔认为,棕色脂肪在控制饥饿和饱腹感方面的作用将开创治疗肥胖的新方法。他说,通过促胰液素刺激棕色脂肪可能为未来针对肥胖和新陈代谢疾病的营养或药理学干预带来希望。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8年11月15日报道;2018年11月19日(第21828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295楼2018-11-20 12:48
      回复
        濒死恒星可能是定时炸弹
        科学家发现了或许是我们这个星系中威力最大的定时炸弹:一颗恒星的“临死阵痛”可能是宇宙大爆炸以来的最极端事件之一。
        伽玛射线暴是宇宙中威力最大的爆炸之一,其持续时间在几千分之一秒到数小时之间,能释放出相当于太阳一生所释放出的能量。
        据称,伽玛射线暴由一种被称为沃尔夫-拉叶星的自转恒星死亡时的超新星爆炸所致。
        在距地球约8000光年处发现的一个沃尔夫-拉叶星系统带来了在我们这个星际社区发生伽玛射线暴的可能性。发表在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荷兰射电天文学研究所的约瑟夫·卡林汉博士说:“这是在我们这个星系中首次发现此种系统。我们从未想到会在自家后院发现此种系统。”该系统被命名为阿佩普,即埃及神话中的混沌之神。它位于矩尺座,其核心是两颗炙热的恒星——至少有一颗是沃尔夫-拉叶星。
        据信,阿佩普系统中的这两颗恒星大小约为太阳的30倍,在它们彼此环绕时,其中那颗沃尔夫-拉叶星还以巨大速度自转。这种情况产生了一种被称为星风的粒子流,据测,其速度为每小时1200万公里。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彼得·塔特希尔教授说:“当我们看到螺旋状尘埃流的尾巴时,我们知道我们在对付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星云,即‘针轮’。”
        自转增加了爆炸的可能性。若发生伽玛射线暴,即使远在8000光年以外,也能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大气消失。
        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保罗·克劳瑟教授说,人们不必为此辗转难眼。即使发生伽玛射线暴,其位置也表明,地球不会遭到袭击。他说:“如果地球过去曾被某场伽玛射线暴击中,那么可能就不会有我们了。”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018年11月20日报道;2018年11月22日一期(第2183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302楼2018-11-22 11:48
        回复
          “长寿蛋白”能够恢复老年小鼠的肌肉愈合能力
          变老的一个坏处是骨骼肌失去了在受伤后愈合的能力。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所谓的“长寿蛋白”可罗索(Klotho)可能既是罪魁祸首,也是治疗靶点。
          本周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上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年轻的动物体内,可罗索的表达水平在肌肉受伤后急剧上升,而在年长的动物体内,它的表达水平则保持不变。通过提高年老动物体内的可罗索水平,或是减轻可罗索不足的下游效应,研究人员就可以恢复受伤后的肌肉再生能力。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康复科负责人法布里西亚·安布罗西奥说:“我们发现,我们能够挽救——至少是部分挽救——老年骨骼肌的再生缺陷。我们看到,年长动物的肌肉再生功能水平与它们的年轻同类差不多,表明这可能是今后的一个治疗选项。”
          研究人员怀疑可罗索是通过线粒体的功能障碍来发挥作用的,于是给体内可罗索不足的动物服用了一种名为SS-31的线粒体靶向药物——这种药物目前正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与未接受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接受治疗的动物在受伤部位长出了更多新的肌肉组织,它们康复后的力量也与基因正常的小鼠不相上下。
          同样,与生理盐水治疗组相比,在给受伤几天后的年长动物注射可罗索后,它们长出更多的肌肉而且功能恢复得也更好。正常的健康小鼠在受伤后则不会从SS-31药物中受益。
          从临床上来说,上述发现可以应用到肌肉损伤久治不愈或肌肉在手术中受损的老年人身上。在适当的时间点给他们注射可罗索能够促进他们的肌肉再生,带来更加全面的恢复。
          安布罗西奥提醒人们,给药的时机、剂量和方式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安布罗西奥说:“如果只是用可罗索‘轰炸’肌肉,那么我们认为不会看到任何功能性的好处。我们发现,模仿我们的年轻动物身上看到的时间配置似乎至关重要。我们认为,这会让我们了解治疗窗口。”
          ——英国“医学快讯”网站2018年11月21日报道;2018年11月23日一期(第2183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1303楼2018-11-23 12:31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1306楼2018-11-30 18:21
            回复
              “多动症”或许仅因不成熟
              【法新社华盛顿2018年12月1日电】美国的一项研究再次引发了关于过度诊断的辩论。研究显示,在学校特定班级中,年龄最小的孩子比年龄较大的孩子更容易被诊断为存在注意力缺陷问题。
              这个话题在美国很热门。2016年,年龄在2到17岁的美国孩子中有5%服用了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ADHD)的处方药。
              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年龄最小的孩子。2007年至2012年,被诊断有这方面问题的2到5岁儿童增加了50%。
              本周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周刊上的这项研究调查了大约40万名年龄在4至7岁的儿童。
              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创新方法:在美国一些严格要求孩子在入学当年9月1日前至少要满5岁才能入学的州中,他们比较了8月出生的孩子同9月出生的孩子。
              在这些州中,8月出生的孩子自然是班级里年龄最小的,而9月出生的孩子则是班级里年龄最大的。
              研究人员注意到,8月出生的孩子被诊断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的几率比9月出生的孩子要高34%。
              而在那些没有这种上学年龄限制的州中,则不存在这种明显差异。
              研究报告作者之一、哈佛大学医学院卫生保健政策学副教授阿努帕姆·杰纳说:“我认为他们很可能被过度诊断了。”
              他说:“如果一个孩子是8月出生的,那么我们在确认前也许应该先等一等……医生应该表示,也许可以等待5到6个月,让孩子成熟一点,然后再决定是否让其开始接受医学治疗。”
              教师通常是最早报告孩子注意力问题的人,但年龄最小的孩子可能仅仅是因为不成熟而表现出类似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的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走神。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并没有绝对客观的测试方法,诊断都是基于主观分析,这就是教师的意见很重要的原因。
              这项研究支持了美国和其他国家此前的类似研究成果。因此,报告作者呼吁教师保持耐心和谨慎。
              ——2018年12月4日一期(第2184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308楼2018-12-04 16:28
              回复
                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打屁股弊大于利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从更加广泛的范围来看,打屁股对儿童的危害可能比此前所知的更大。
                打屁股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在之前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对象都是美国、加拿大等高收入国家的家庭,但人们对于打屁股如何影响中低收入或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则知之甚少。
                打屁股是全世界父母最常用的管教儿童的方式之一。
                这项新的国际性研究利用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62个国家收集的数据。
                家长或看护孩子的人被面对面问到以下问题:孩子是否与其他小朋友相处融洽,是否有冲撞、踢咬他人的行为,是否容易分心等。
                1/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体罚对于正确抚养或教育孩子是必要的。在作为研究对象的孩子中,43%的孩子被打过屁股,或者他们所在家庭的另一个孩子被打过屁股。
                研究显示,无论是孩子自己被打屁股,还是其兄弟姐妹被打屁股,对孩子的社交能力都有不利影响。
                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研究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博士生加勒特·佩斯说:“在这个样本中……打屁股似乎弊大于利。”
                佩斯还指出,减少体罚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儿童的心理负担,并改善全球儿童的发展情况。
                针对这个问题,全球各地都在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制定相应政策。佩斯及其同事说,其实已经有54个国家禁止体罚,这从长期来看只会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8年11月23日报道;2018年12月5日一期(第2184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309楼2018-12-05 15:46
                回复
                  有望终结沙漠干旱的发明
                  将地球的天然水源转化为适合人类使用的淡水,仍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全球各地的沙漠化进程加快,寻找淡水来源解决方案的压力也在增大。据欧洲联盟委员会估算,到2050年,将有7亿多人因为沙漠化而流离失所。然而,来自沙特阿拉伯的一些科学家可能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这些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水凝胶,可在夜间从空气中吸收大量水分,然后在白天的日照下再让淡水以水蒸气的形式释放出来。这套装置的一大突破是它吸收水分的方式。由于是通过空气中的水蒸气来实现水分吸收,因此即使在沙特阿拉伯的沙漠低湿度环境中,也能产生效果。
                  这种水凝胶可以捕获与其自身重量相当的水量。“这种水凝胶最大优势是它的有效性和低成本,”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博士生李任远介绍说。
                  根据这项环境技术研究,经过完善设计后的水凝胶每天捕获3升水的成本仅为0.5美元。
                  这种含盐水凝胶使用的是氯化钙技术。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只能将其从固态转变为含盐量高的液体。为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将氯化钙盐加入到一种聚合物(含有大量水但能够保持固态的水凝胶)中。他们还在水凝胶中添加了碳纳米管,以确保捕获的水蒸气很容易被提取出来。这些纳米管容易吸收阳光并将捕获的能量转化热量。
                  ——《西班牙人报》网站2018年12月7日报道;2018年12月10日一期(第21849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312楼2018-12-10 11:37
                  回复
                    儿童长时间看屏幕或影响大脑
                    【法新社华盛顿2018年12月10日电】根据美国正在进行的一项重要初步数据,研究人员在扫描长时间接触智能设备和电子游戏的儿童的大脑时发现了“不同的模式”。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这项耗资3亿美元的研究发布的第一部分信息显示,每天使用这些设备超过7个小时的9岁和10岁儿童显示出大脑皮质过早变薄的迹象。大脑皮质是处理感官信息的大脑最外层。
                    参与这项研究的该研究院医生加娅·道林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的采访时说:“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屏幕时间造成的。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是不是坏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就是在屏幕上花掉大量时间的孩子大脑的样子。”
                    该研究院的数据还显示,每天在屏幕上花2个小时以上的儿童在语言和推理测试中得分较低。
                    这项研究扫描了4500名儿童的大脑,其最终目的是证明电子屏幕是否会让人上瘾,但研究人员需要几年才能了解这样的长期结果。
                    这项研究的初步数据将于2019年初开始发布。
                    美国儿科学会目前建议家长“避免让不满18至24个月的儿童使用数字媒体——视频聊天除外。”
                    ——2018年12月11日一期(第21850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314楼2018-12-11 13:56
                    回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现“贝努”小行星水迹象
                      【路透社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2018年12月10日电】科学家10日表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源光谱释义资源安全风化层辨认探测器”(OSIRIS-REx)在一颗小行星上发现了水的组成元素。这个如摩天大楼般大小的天体或许蕴藏着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
                      源光谱释义资源安全风化层辨认探测器上周飞到距离“贝努”小行星约19公里的地方,目前已经发现小行星的岩石外表下暗藏着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踪迹,而氢和氧是水的组成成分,这使得“贝努”具有孕育生命的潜力。
                      源光谱释义资源安全风化层辨认探测器于2016年发射,任务是把样本从小行星送回地球研究。“贝努”直径约500米。有科学家担心“贝努”可能在22世纪末撞击地球。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行星学家、源光谱释义资源安全风化层辨认探测器项目负责人丹特·劳蕾塔说:“我们已经发现来自早期太阳系的富含水的矿物,我们想要去寻找并最终带回地球的正是此类样本。”
                      小行星是大约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遗留下来的碎片。有科学家认为,小行星与彗星撞击早期地球时,可能带来了有机物和水,为地球提供了孕育生命的关键条件。对“贝努”样本进行原子级分析有望为这一假说提供重要证据。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科学家埃米·西蒙说:“2023年探测器将这些物质的样本送回地球时,科学家将获得与太阳系历史和演化有关的、大量宝贵的新资料。
                      ——2018年12月12日一期(第2185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315楼2018-12-12 16:19
                      回复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免疫系统有关
                        【路透社伦敦2018年12月17日电】探索复杂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能病因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线索:一些人的免疫系统应对健康攻击更加积极。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很严重的疾病,特点是患者长期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状态。据信,全世界多达1700万人患有这种疾病,其中英国约有25万人。
                        患者一般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无法完成日常活动,如自己洗澡和吃饭。
                        研究人员使用名为α干扰素的药物创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模型,发现使用α干扰素后免疫反应亢进或过大的病人感到严重疲劳的可能性更大。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神经病学、心理学和神经学研究所的艾丽斯·拉塞尔领导了这项研究,她说:“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证实更容易患上类似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的人一般都具有过于活跃的免疫系统,他们的免疫系统在被激发之前和被激发期间都过于活跃。”
                        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关于这种疾病的研究存在很大争议,部分原因是人们对于这种病可能的病因和一系列使人虚弱的症状基本不理解。
                        α干扰素被用于治疗丙型肝炎,它会像严重感染一样激发免疫系统。许多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期间会感到非常疲劳,其中一些患者在药物疗程结束后好几个月的时间里都一直感觉疲劳。
                        拉塞尔的团队利用了这一点,在55名患者接受α干扰素治疗之前、期间和之后测量他们的疲劳程度和免疫系统标记。
                        他们发现,接受治疗的55人中有18人后来患上类似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疾病,他们的免疫系统在接受治疗前机能亢进,在接受治疗期间过于活跃。
                        拉塞尔在关于研究成果的情况介绍会上对记者说:“(这说明)面对诱因免疫反应过于活跃的人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风险更高。”
                        ——2018年12月18日一期(第21857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317楼2018-12-18 17:17
                        回复
                          问与答
                          问:露水形成的原因和机理是什么?
                          答:在白天的时候,水分从河流湖泊中蒸发出来,植物通过根部把这些水分吸收到体内并通过叶子释放出来。到了晚上,空气冷却下来,无法保留住那么多的水蒸气,多余的水分便凝结成为水珠,并聚集在靠近地面的任何冰冷表面上。
                          问:宇航员绕月球行走一圈要用多长时间?
                          答:阿波罗计划的宇航员们实现了大约2.2千米的行走时速,约为地球上正常步行速度的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月球较低的引力会使其表面的附着摩擦力小很多,而该计划的宇航服并未在设计时考虑要用于远足。2014年的一项研究认为,理论上的月球行走最高时速为5千米。以这个速度不间断地走完月球赤道10900千米的周长需要91天。
                          ——英国《焦点》月刊2018年12月号文章;2018年12月26日一期(第21865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324楼2018-12-26 11:48
                          回复
                            酒瘾新基因变异被发现
                            【俄新社莫斯科2018年12月25日电】俄罗斯Genotek基因医学中心专家发现了与酒瘾有关的新的基因变异。
                            专家比对研究了1798名研究对象的基因。他们都是20岁以上的男女,分为以下四组类型:从不饮酒、每月一次、每周一次以及日日买醉。
                            研究报告中写道:“对比每日纵饮者和一贯滴酒不沾者的基因,学者们发现了先前已知的,在其他种群中存在的对酒精上瘾的基因变异,以及新的、此前从未与酒瘾挂钩的变异。”
                            例如,CNTNAP2基因编码的蛋白能影响神经脉冲的传递。此前有研究显示,其变异会令女性变得嗜酒。而此次研究发现,这同样会激发男性对杯中物的兴趣。
                            Genotek基因医学中心的专家指出,对酒瘾影响最大的当属DLGAP1和ANTXR1两种基因的变异。前者编码的蛋白处于脑部的神经元突触中,即神经脉冲从一个细胞向另一个细胞传递之处;后者则在人体内的细胞移动、血管的形成以及应对细菌毒素的入侵中发挥作用。
                            这些专家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明确基因变异与嗜酒之间的联系,令我们有机会在基因分析过程中,发现对象是否因为遗传缘故存在嗜酒倾向,从而提出控制酒精摄入量的建议。此外,对酒精依赖形成有机理的了解,也有助于学者们推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9年1月1日一期(第2187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328楼2019-01-02 17:29
                            回复
                              T细胞能让黑色素肿瘤“休眠”
                              科学家们取得了一项突破性的发现,有可能为皮肤癌治疗开辟革命性的道路。
                              研究发现,特殊的免疫细胞能够让黑色素肿瘤“入睡”,从而阻止它们扩散。
                              组织驻留的记忆T细胞过去曾被用来治疗癌症,但研究人员此前一直不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
                              研究是由位于墨尔本的彼得·多赫蒂研究所和泰莱松儿童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所进行的,他们的研究报告于1日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
                              他们发现,T细胞可以用来阻止皮肤癌的发展。
                              论文第一作者西蒙娜·帕克说,T细胞“控制住了癌症”。
                              帕克对本网站说:“我们发现,这些细胞能够诱导肿瘤进入休眠状态,从而在不杀死癌细胞的情况下阻止其发展。这些特殊的细胞非常善于长期控制黑色素瘤。”
                              她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监测了黑色素瘤和T细胞。
                              她说:“我们可以实时观察T细胞与黑色素瘤细胞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将T细胞从黑色素瘤处于休眠状态的小鼠身上移除,而在细胞被移除后,肿瘤又开始生长。
                              帕克说:“我们可以识别肉眼看不到的黑色素瘤细胞。这一机制以前从未有人提及过。”
                              帕克说,她希望这项研究取得的突破能够使黑色素瘤的治疗得到更多改善。
                              “今后,更广泛的影响可能是,如何更好地治疗黑色素瘤……以及希望治疗效果能比我们现在更好。”
                              在澳大利亚,每年会确认1.4万例新的黑色素瘤病例——有近2000人死于这一皮肤癌。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黑色素瘤发病率第二高的国家。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9年1月1日报道;2019年1月3日一期(第2187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330楼2019-01-03 12: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