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3贴子:97,598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长寿之谜:园艺爱好可能助你长命百岁
美国长寿问题专家达恩·比特纳研究了世界上因长寿而出名的地区:日本的冲绳、哥斯达黎加的尼科亚、希腊的伊卡里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马林达和意大利的撒丁岛。
首先,居住在这些所谓“蓝区”的人有着一些共同点:社会互助网络、每天锻炼的习惯、饮食以蔬果为主。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之处。每个社区的居民到老都保持着对园艺的爱好,80岁、90岁甚至更年长的都有。
那么培养园艺爱好能不能帮你活到100岁呢?
众所周知,户外的生活配以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助于长寿,而园艺很容易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比特纳说:“如果摆弄花草,那么你基本每天都会做一些低强度的体育活动,而且往往非常规律。”
他还指出,有证据显示,园艺师寿命更长,压力更小。各类研究也证明了这个观点,并指出园艺有助于身心健康。
荷兰近期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请参与者先完成一项让人倍感压力的任务,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人在室内阅读,另外一组人在户外进行30分钟的园艺活动。读书组表示他们的情绪“变得更差了”,而园艺组不但后来的应激激素水平更低, 而且感觉好心情“完全恢复了”。
而且对存在认知问题(例如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的初步研究表明,园艺环境和园艺疗法有助于身心健康。比如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就能让焦虑的老人心情平静,而不同植物和蔬菜的颜色和质地可以改善视觉和触觉能力。
世界上并不存在医治衰老的万能药,但研究显示,园艺似乎确实能提升年老时的生活质量。
园艺不仅仅有益健康,还能让人更加长寿。夏威夷大学的布拉德利·威尔科克斯则研究了日本冲绳的百岁老人。冲绳的百岁老人比例居全球首位(每10万人中约有50人),许多居民年长后仍能把自己小巧的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
威尔科克斯表示,还有其他更短暂、但更必要的长寿因素,园艺劳动和他们一起有助于长寿。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018年12月29日报道;2019年1月3日一期(第21873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331楼2019-01-03 12:11
回复
    中国开启“观察宇宙新窗口”


    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天体物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卡尔通过中国探月一事看到了一种更好地了解我们太阳系的手段。以下是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主要内容。
    《解放报》记者问:月球背面是怎么回事?
    弗朗西斯·罗卡尔答:月球有个特点:永远都是同一面对着地球。月球自转速度缓慢,与围绕地球公转同步,周期都接近28天。所以我们永远看不到它的背面。
    问:为何此前从未在月球背面登陆?
    答:首先是实践和技术原因。正面有能够一直与地球通信这样的便利条件。但在背面登陆就很困难,因为需要一个向地球传输数据的中继卫星。6个月前,中国发射的“鹊桥”中继卫星实现了这一点。该中继卫星距月球和地球分别约为6.5万公里和45万公里。
    问:这是一大技术成就吗?
    答:是的。此前美国和苏联都是在月球正面登陆。嫦娥四号成为全球首例。
    答:为何我们现在对背面感兴趣了?
    答: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根据阿波罗计划的分析结果,月球可能在39亿年前曾经历后期重轰炸期,也就是在它形成的6亿年后,但科学家对这个理论存疑,探索背面或许可以证实是否真的发生了这场轰炸。
    第二是因为地质学家感兴趣。嫦娥四号降落在一个巨大的月球撞击坑里,这是太阳系最大的陨石坑之一。或许可以直接接触到月幔。
    最后一个原因在于,我们或许可以把月亮当作一个电磁盾,因为在背面可以避免受到地球无线电波的干扰。这是观察宇宙的新窗口。


    ——法国《解放报》2019年1月4日报道;2019年1月5日一期(第21875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34楼2019-01-05 20:00
    回复
      无聊对你有好处——如果方法得当的话


      如果你在等待灵光一闪,那就先试试无聊。最近发表在美国《管理学会·发现》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无聊可以激发个体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在这项研究中,相较于最初完成了有趣的手艺活动的同龄人,经历过无聊的任务(将一碗豆子按颜色逐一分类)的人在之后的创意任务上表现更好。后者在创意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胜过前者,评定工作是由客观的局外人完成的。
      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资深心理学讲师桑迪·曼说,无聊的本质是“寻找神经刺激未果”。而“如果找不到,我们的大脑就会创造出这样的东西”。正如这项新研究和之前的大量研究所证明的,无聊可以让大脑游荡、做白日梦,从而产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曼说:“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获得这种刺激,所以我们就会转向自己的脑海。”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可能会对自己的想法感到惊讶。
      曼说,做白日梦可以“暂时舒缓一下”,让你从日常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远离屏幕、工作和其他压力来源直至感到无聊也是有益的。例如,研究表明,工作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约会软件等现代工具会让精神紧张,因此休息一下可能是养精蓄锐的宝贵机会。
      曼表示,重要的是不要把无聊与放松混为一谈。像瑜伽或冥想这样刻意保持平静的活动可能并不符合“寻找刺激未果”的定义。
      为了体验真正的无聊,曼建议选择一种不需要全神贯注的活动,比如走一条熟悉的路线、去泳池游上几圈或者闭目养神,只需要让你的大脑游荡,不用音乐或刺激来引导它。
      曼说,在此期间,关闭电子产品也很关键。她说,矛盾的是,我们对手机的依恋既破坏了我们感到无聊的能力,又使我们无法真正得到娱乐。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2019年1月4日报道;2019年1月7日一期(第21877期)《参考消息》翻译、(第5版)转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35楼2019-01-07 10:39
      回复
        睡眠过多易早亡


        现在是冬天,我们喜欢躲在被窝里,但对健康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好事。《欧洲心脏病学杂志》双月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称,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超过建议的6至8小时可能导致早亡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研究报告称:“睡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人们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觉。睡觉越来越被认为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重要行为,可能对心血管疾病和死亡有影响。睡眠不足可能导致能量消耗减少、食欲增强和葡萄糖代谢改变,从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一些研究也发现,睡眠过多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死亡的风险更高。”
        这项研究由麦克马斯特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王创世牵头。研究小组研究了来自7个地区、21个国家不同收入水平的116632名成年人的睡眠数据。
        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睡眠时间超过最高推荐量(即每天8小时)的人患心力衰竭和中风的风险增加。这些人的死亡率也上升了41%。这些风险也随着睡眠时间延长而进一步升高。研究结果还显示,每晚睡眠超过6小时且白天还小睡的人,其患病和早亡的风险也高于白天小睡但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说,“据王创世说,主要发现是每天6到8小时是最佳睡眠时间”。


        ——《印度快报》网站2019年1月2日报道;2019年1月6日一期(第21876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36楼2019-01-07 11:17
        回复
          问与答


          问:气候变化有可能把地球变成金星吗?
          答:金星大气层的96%是二氧化碳,这导致了强大的温室效应,使其表面温度高达摄氏450度。而地球大气层目前只含有0.04%的二氧化碳以及微量的其他温室气体。尽管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温室气体的浓度一直在上升,但仍远低于金星的浓度水平。即便人类燃烧掉全部可以使用的化石燃料,对于地球温度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只是上升约摄氏10度。按照金星的标准,这似乎不算什么,但将足以导致海平面上升超过50米。


          ——英国《焦点》月刊2019年1月号文章;2019年1月8日一期(第21878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37楼2019-01-08 12:27
          回复
            忘却的记忆靠吃药恢复


            日本东京大学和北海道大学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宣布,他们成功地进行了通过药物使人恢复记忆的测试。据称,这是世界上首次发明具有让人恢复记忆的效果的药物。这一发现有可能有利于阿尔茨海默症等痴呆症的治疗。该论文发表在8日的美国《科学》周刊上。
            研究团队让以20至29岁为主的38名健康男女看了约100张照片,一周后再检查他们是否还记得。研究团队比较了这38名实验对象在服用治疗眩晕的药物甲胺乙吡啶和未服用此药时的正确率。
            结果发现,38人在服用甲胺乙吡啶后回想起原本记忆的照片的情况增加,正确率最高可提高近1倍。记忆照片数越多的人服用药物后的效果越明显,特别是有关难以判别是否见过的照片,正确率更高。
            甲胺乙吡啶有促进大脑释放组胺的效果,组胺是与脑内信息传递有关的物质。研究团队认为,甲胺乙吡啶的这一效果有利于激活负责记忆的神经细胞,从而有利于恢复忘却的记忆。
            通过详细查明记忆恢复的机制,再结合痴呆症的研究成果,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等的新疗法可能被找到。研究团队成员、东京大学药理学教授池谷裕二表示:“因为弄清了记忆恢复的机制,所以希望为今后研发更有效的药物打下基础。这可能会提高痴呆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本《产经新闻》2019年1月9日报道;2019年1月10日一期(第21880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41楼2019-01-10 12:57
            回复
              “蒙娜丽莎效应”系误称


              科学家认定,“蒙娜丽莎效应”——一幅画像的眼睛似乎会跟随你在室内移动——实际上并不适用于列昂纳多·达·芬达的画作《蒙娜丽莎》。
              这种效应发生在绘画或拍摄一个目光直视的人物时,但一旦创作对象的视线从相机或画家的中心位置偏移5度,其目光就不再跟随观赏者在室内移动了。
              不过,德国心理学家测量了这幅创作于16世纪的油画中蒙娜丽莎的视线角度,发现她的视线偏移了15度左右,所以她充其量只能瞥见观赏者的右耳。
              研究团队公布了一张照片,内容为两名研究人员站在这幅画与拍照者之间并直视镜头。照片清楚地显示蒙娜丽莎的视线偏向一侧。
              因此这项研究认定,如果人们感觉自己被这幅画注视,那纯粹是出于心理原因,这可能表明他们希望成为关注焦点。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认知系统研究小组的塞巴斯蒂安·洛思博士说:“‘蒙娜丽莎效应’本身是不可否认的,而且可以被证明。”
              洛思说:“我们不必站在画作正前方就能产生被注视的感觉——即使画作中的人直视前方。”
              他说:“如果我们站在画作左侧或右侧并与之保持不同距离,就会产生这种感觉。‘被注视’的强烈感觉正是蒙娜丽莎效应。但我们对画作《蒙娜丽莎》并没有产生这种感觉。”
              为搞清楚蒙娜丽莎效应是否适用于画作《蒙娜丽莎》,研究团队要求24名参与者在电脑屏幕上注视这幅油画,并要求他们使用尺子测量她的视线角度。
              在进行2000次测量后,每次测量均显示,这幅画像的视线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向观赏者右侧平均偏移15.4度。
              比勒费尔德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格诺特·霍斯特曼说:“我们研究的参与者感觉蒙娜丽莎的目光瞄向他们右手一侧。”
              霍斯特曼说:“因此,‘蒙娜丽莎效应’一词只是一个误称。”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9年1月8日报道;2019年1月11日一期(第2188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42楼2019-01-11 11:06
              回复
                问与答


                问:身体需要盐吗?
                答:我们没有盐就活不成。我们的神经系统发挥作用、肌肉收缩放松以及保持体液平衡都离不开盐。不过,我们需求量其实很小:一天不到1/4茶匙。几乎所有人的摄取量都超过这个数量,如果你有可能或已罹患高血压,每天摄入超过6克盐就会有害。减少盐摄入量的最好办法是少吃加工食物。


                问:太阳出声吗?
                答:太阳的确会发出声响,其形式是压力波。这是从太阳内部深处升起的大团大团热气产生的,它们以每小时几十万千米甚至更高的速度飘行,最终突破太阳表面。于是,太阳的大气就像一锅沸水那样翻滚。声波的特点(如速度和振幅)取决于它们所穿越物质的材料,因此它们可用于研究太阳的深部。可惜,这些波的波长可达数百千米以上,远远超出人类的听力范围。


                问:世界上最大的蝴蝶是哪种?
                答:是亚历山大巨凤蝶,仅存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100平方公里雨林中。雌性比雄性要大,翼展25厘米,体长8厘米。分布在新几内亚岛和澳大利亚北部的大力神蛾则要稍大一些,翼展在27厘米,翅膀面积是昆虫中最大的。


                ——英国《焦点》月刊2019年1月号文章;2019年1月11日一期(第2188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43楼2019-01-11 11:37
                回复
                  科学家找到控制蚊子繁殖新法


                  美国科学家今天说,他们向开发一种“蚊子生育控制”药物迈出了重要一步。这种药物将遏制每年会造成数十万人死亡的疟疾和其他致使疾病的传播。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了雌蚊独有的一种蛋白质——对于蚊子后代的孵化非常重要。
                  当科学家去除这种蛋白质时,雌蚊就产下带有不健全外壳的卵,从而导致内部的胚胎死亡,。该团队说,开发针对这种蛋白质的药物可以减少蚊子数量,而又不损害蜜蜂等有益昆虫。
                  该大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系负责人罗杰·米斯费尔德在电话中告诉本网站记者:“这是一个重要发现。”
                  他说:“我们当然对此感到振奋……这避开了蚊子的耐药性问题,也(比其他办法)更具生物安全性。”
                  世界卫生组织说,蚊子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动物之一。它警告说,全球抗击疟疾的工作正陷入停滞。2016年,这种疾病感染了大约2.16亿人,并造成其中44.5万人死亡——主要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婴儿和幼童。
                  世界卫生组织说,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和病毒还有寨卡病毒、奇昆古尼亚热、黄热病、西尼罗河病毒和登革热。
                  米斯费尔德说,目前控制蚊子的方法已经使用了很多年,蚊子也已经产生耐药性。
                  米斯费尔德说,科学家们意外发现,受测试的雌蚊在它们两至三周的剩余寿命里再也不能生育了。
                  他说:“一旦我们去除这种蛋白质,雌蚊就再也不能产下可孵化的卵,即便大量给它喂血。因此……生育控制是描述这一方法的极好方式。”
                  他说,他希望这个发现能在5年后开发出新一代杀虫剂。
                  米斯费尔德说,这项发现——今天发表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杂志——可以在疾病暴发期间让减少蚊子数量变得较容易。但他又说,科学家不想让蚊子灭绝,因为它是授粉昆虫。
                  他说:“蚊子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我不会消灭蚊子。”


                  ——英国“汤森路透基金会”网站2019年1月8日报道;2019年1月12日一期(第2188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45楼2019-01-12 23:36
                  回复
                    中国发现两种耐抗生素细菌


                    在中国患者的血液中发现了两种新的耐抗生素细菌。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发现两名患者携带不明类型的肠杆菌科细菌,这些细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没有反应。肠杆菌科细菌存在于肠道内,通常是无害的。但是,它们进入血液可能会引发脑膜炎,进入肺部则会引发肺炎。
                    科学家担心,新的耐抗生素菌种的出现将令致命性感染更难于治愈,而延误治疗往往会导致败血症。
                    这两种细菌是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常规医疗护理的两名患者的血液样本中发现的。
                    科学家们在英国《国际分类进化微生物学杂志》双月刊上撰文称,对这些微生物的基因分析显示,它们“此前是未知的”。
                    除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差异之外,与其他肠杆菌科物种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新发现的菌株能够分解特定的糖和钾盐。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9年1月11日报道;2019年1月14日一期(第2188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46楼2019-01-14 20:41
                    回复
                      创新疗法变癌细胞为脂肪


                      【拉美社华盛顿2019年1月16日电】美国《细胞》杂志日前发表一项创新治疗研究成果,瑞士巴塞尔大学一个研究团队通过创新疗法成功将乳腺癌细胞转化为无害的脂肪细胞。
                      专家解释称,肿瘤细胞可以适应变化的条件从而发生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过程,改变分子性质并获得新的能力。通过这一过程,肿瘤细胞能从原来的细胞群中分离出来,通过血液迁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并形成转移。
                      专家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在进入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可塑性,这个难能可贵的特点被科学家利用来设法将癌细胞转化成其他类型的细胞。
                      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人类乳腺癌细胞以侵入性方式植入小鼠体内,并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小鼠,一种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罗格列酮,另一种是用于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的曲美替尼。
                      研究结果表明,侵袭性恶性细胞转变为脂肪细胞,不能再分裂,且与正常脂肪细胞几乎没有区别。
                      这些药物还抑制了原发性肿瘤的生长,并阻止它们在小鼠体内的转移。
                      这份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格哈德·克里斯托福里表示,在他们的实验中,进入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过程的乳腺癌细胞转化成了脂肪细胞,并完全停止增殖。
                      他指出,从长期的培养实验中发现,这些转化为脂肪细胞的癌细胞仍然是脂肪细胞,不会再变回为乳腺癌细胞。
                      克里斯托福里表示,这种创新疗法在未来可与传统化学疗法相结合,以抑制原发性肿瘤的生长和致命转移。


                      ——2019年1月18日一期(第21888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51楼2019-01-18 12:51
                      回复
                        这就是为什么自己胳肢自己不觉得痒
                        记者:凯特·埃施纳
                        让你的一只手从前臂下面划过,同时手指按下去;现在想象别人做这些动作。尽管触碰是一样的,这两种感觉却是不同的。原因是:别人触碰你,你没有关于这种触碰会持续还是改变的直接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自己胳肢自己不觉得痒的原因,因为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因素。但是,瑞典林科平斯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除了悬念,还有更多的事情发生。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丽贝卡·伯梅说:“我认为触觉和人与人之间的触碰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但对它们的研究并不多。”触碰是人类认识他人的首要方式:甚至在出生前,后期胎儿就能感触生母子宫的内部。她说,即使在以后的生命里,社交和人际触碰也是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畅游的一个关键部分。
                        但我们的大脑以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处理社交触碰和自我触碰。这项新的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这一过程的某些部分。伯梅及其同事在不同的受试者群体中进行了三项测试。他们发现,对受试者的大脑来说,对自我触碰的感觉比对他人触碰的感觉优先级低。这并不太出人意料。让人惊讶的是,他人触碰的信号与自己触碰的信号之间有着极高的差异程度。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2019年1月22日报道;2019年1月24日一期(第2189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356楼2019-01-25 16:47
                        回复
                          胖瘦由基因决定
                          正如许多人早就猜想的那样,遗传的天平在保持身材苗条的问题上总是偏向瘦人。
                          有些人似乎能够尽情享用他们喜欢的所有汉堡和薯条,而一辈子总能保持体型和体重不变。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与以同样方式生活和进食的身体超重的朋友相比,这些人具有遗传优势。
                          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MRC代谢科学研究所的萨达夫·法鲁基教授招募了2000名健康的瘦人,参加一项名为“精瘦实验对象研究”的项目,以弄清这些人的生活方式或基因中是否具有某种特殊之处。实验对象的身高体重指数(BMI)均低于18,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说,都属于体重过轻。但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康,没有进食障碍。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为选定和招募受试群体提供了支持。
                          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检测了其中近1600名精瘦者2000名严重肥胖者的脱氧核糖核酸,并与另外10400名正常体重者比较。
                          研究小组发现了几个常见的、被认为与肥胖有一定关系的基因变异。此外,他们还发现了新的与严重肥胖有关的遗传区域,以及与健康的瘦体型有关的遗传区域。他们根据研究结果计算出了遗传风险得分。
                          韦尔科姆桑格研究所研究小组的牵头人伊内斯·巴罗索说:“正如人们所预料的,我们发现肥胖者的基因风险得分高于体重正常的人,这也是导致他们身体超重的原因之一。遗传的天平对他们不利。
                          另一方面,瘦人的遗传风险得分要低得多。3/4的受试者来自身材苗条和健康的家族。”
                          法鲁基说:“这项研究第一次表明,健康的瘦人之所以瘦,通常是因为他们在导致超重的基因风险方面得分更低,而不是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由于他们在道德上高人一筹。人们很容易匆忙判断,去批评那些身体超重的人。但科学显示,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对自己体重的控制能力可能比我们的要小得多。”
                          另外,也有科学家指出,基因不是唯一答案。“这是一项重要且实施得很不错的研究,证实了那种超常的严重肥胖往往是由基因决定的,并令人信服地证明那些非常瘦的人与普通大众在基因上是不同的,”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饮食和营养学教授汤姆·桑德斯说,“不过,大多数肥胖是在成年后才出现的,而且与我们所处的环境(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和大量接触高卡路里食物)有关。此外,基因差异也无法解释导致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大幅度上升的原因。”
                          ——英国《卫报》网站2019年1月24日报道;2019年1月26日一期(第21896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358楼2019-01-27 12:44
                          回复
                            看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8楼2019-01-31 13:45
                            回复
                              研究称基因决定睡眠生物钟
                              【法新社东京2019年1月29日电】题:早起鸟?夜猫子?研究说这全是因为基因
                              一项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如果你每天早上不能按时起床,或许可以把这归咎于你的基因。
                              这项研究分析了从脱氧核糖核酸检测网站“23andMe”和英国生物医学库收集的大量基因数据,以更好地理解什么让人成为“早起鸟”或“夜猫子”。
                              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教授迈克尔·威登说:“这项研究很重要,因为它证实你早起或晚睡的偏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这项研究是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它研究了来自近70万人的数据。结果发现,与此前已知情况相比,与人何时睡眠及醒来有关的遗传因素要多得多。
                              研究人员已知有24种基因与睡眠用时有关,但今天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的这项新研究发现,还有327种基因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分析还显示,遗传倾向于晚睡的人患精神分裂症等风险较高,但研究报告的作者提醒说,需要做更多工作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
                              研究的最初阶段是分析那些自称“早起者”或“晚睡者”的人的基因。
                              由于“早起”“晚睡”这些词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意义,研究人员研究了一小部分使用活动跟踪系统的参与者。
                              他们研究了英国生物医学库8.5万多名参与者戴在手腕上的跟踪器的信息,以找到有关他们睡眠模式的客观数据。
                              研究人员发现,之前识别的基因能将人的自然清醒时间延长25分钟,但这些基因与人们的睡眠时间或睡眠状况没有明显联系。
                              这项研究还探讨了某些基因会影响人们何时睡眠及醒来的原因,并发现大脑对光线的反应方式以及内部生物钟的功能存在差异。
                              为了检验有关睡眠模式与某些疾病之间关系的长期理论,研究人员还分析了“早起”和“晚睡”基因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联。
                              他们发现,早睡早起的基因倾向似乎与抑郁和精神分裂症风险降低以及幸福感增强有关。
                              不过威登教授承认,目前还不清楚这种联系是“早起者”的直接结果,还是早起的人更容易适应朝九晚五的工作环境的结果。
                              他说,研究人员计划研究“与基因倾向和作息一致的人相比,基因上倾向晚睡的人如果早上活跃是否会有更糟的结果”。
                              这项研究没有发现影响睡眠时间的基因与Ⅱ型糖尿病等新陈代谢疾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将关注自然睡眠倾向与其生活方式不相符的个体的问题。“比如,那些基因上倾向晚睡却因为工作需要而早起的人,他们尤其容易肥胖和患有糖尿病吗?”研究报告提出了疑问。
                              ——2019年1月31日一期(第2190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1369楼2019-01-31 2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