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真诠真解吧 关注:2,628贴子:47,743

回复:中医漫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想想八字不仅有五行对五脏,连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与人体解剖结构都有了一一对应。可笑,中医专门研究这,都研究了至少三千年,还停留在五行的生理划分层次上,若能再细分为十干十二支,又哪里轮得到八字八卦来作呢?无畏原于无知,更有用八字来诊病的,唉,八字都能诊病,中医是该去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16-01-18 12:52
收起回复
    中医中的气与精都是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阳,血与津都是可以看见的阴,什么时候称为气或是精,什么时候又该称阳,中医理论一直都不曾搞明白过,如肾气丸是补肾精与肾阳的,却又名肾气。又如血与津是属阴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体就是依靠血与津的循环来补充维持身体的物质性消耗的,阴以载阳,气与精是以血与津所承载的能量性质的无形的存在,它补充的是人体能量性消耗,同时它也是生理代谢的原动力。比如大量脱水或失血时,人参就成为救急良药,足见人参的主要功效是滋阴而不是补气,更不是大补元气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6-01-18 13:05
    回复
      高哥,真诠真解不更了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16-01-18 13:13
      回复
        对中药的理解与评价,一直很混乱,如老山参未必比人工培养的人参更有效,体胖的人吃人参也没有什么好处。灵芝也不是仙草,虫草也没有过于特殊的药效,龟板是重镇潜阳的,龟胶也是滋阴的,比阿胶性更偏寒,龟苓膏滋阴未必能养颜延寿,绿豆可以消暑热,用于治病是没效的,有些寒症吃绿豆反而会加重的,藏红花未必比草红花更有用,三七活血连草红花都比不上,石斛滋阴差地黄太远,麝香一般可以用冰片来代替,牛黄与金(粪)汁的功效有相似的地方。中药也被人拿来乱抄作,实在是很可恨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6-01-18 13:18
        回复
          茶叶未必是有益的,如李时珍说其年轻时尤好新茶,老时却有了洞泄的毛病,体质偏阴者还是少喝茶为好,即便喝也当喝炒茶或发酵茶,体质偏阳者喝生茶会有益的。酒辛甘大热,善通血脉,不过辛主发散,酒后发热就是阳气发散的结果,阳气过度发散就会阳气内虚,很多慢性病的根源就是阳气内虚。当然老年人适当饮酒会帮助血行,血寒血瘀的病人,酒恰是良药,不过晚上是不宜饮酒的,因为晚上阳气会随着日落而向内收敛,酒的发散会让阳气难以回归的。正如上床萝卜下床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起床用姜辛温有助于阳气升发,而睡觉时需要阳气内敛,萝卜味甘性凉也是有帮助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16-01-18 13:33
          收起回复
            烟有辛通气机的作用,常见一些老头一边咳嗽,一边抽烟,然后吐出一堆痰,呼吸变通畅了,所以说有益与有害都是相对的,适合为药,不适合就是毒,会对身体产生戗害,人参也好,鹿茸也好,只有合于身体需要才是良药,不合与慢性毒药是一样一样的。人体养生就是维护阴阳平衡,五行畅通,不偏不倚,谨守中庸之道,顺从天地变化,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女人养颜不是靠外用就会有效的,反而会堵寒毛孔,影响营卫的出入,人体阴阳平衡,五行流通,自然肤色白里黄红。形之于外必本于内,这也是中医一条很重要的观点,数千年来它都是正确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16-01-18 13:50
            收起回复
              伤寒论是我最想读的一本著作,可惜没有时间,所以在这里祝高老师早日学成!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56楼2016-01-18 15:24
              收起回复
                一直跟随高哥。得益良多。祝高哥一切顺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16-01-18 16:47
                收起回复
                  中药药性的认定,总让人觉得不是太靠谱,如夜明砂(蝙蝠粪)能明目,而蝙蝠夜里是用耳朵”看“东西的,如地龙(蚯蚓)能通络,并不是蚯蚓会钻土的原因,水蛭能续断也不是因其再生能力,以形治形的药物论在现代科学面前,几乎没有说服力。药物学是门具体的科学,需要还原论的。目前中药学仍旧停在感官的层面,有着太多的想当然,如黄柏炒制药性会上行,蜜制会归中,盐制会入肾,等等,中医是系统论,中药是还原论,医与药也是因为相反所以相成的。当前很多常用中药的药性,都来自于对伤寒论等名著名方的理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当叮嘱动风病人不要吃鸡时,原因竟是鸡会飞,会飞就会动风,这种象形的理由会让人哭笑不得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16-01-18 18:45
                  回复
                    海藻昆布因其咸,故能软坚散结,不过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大)是与缺碘有关,并非是因咸,伤寒论中大黄后煎泻下的原因,是大黄中致泻成分不耐高温。千拂水并不会比普通水轻,无根水(雨水)也并不是纯净水,中药中太多奇奇怪怪的说法,但掩盖不了粗浅与玄想的事实。


                    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16-01-18 18:56
                    收起回复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自我修复恢复平衡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体就是天下最好的医生。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医就是为其准备材料的,缺什么,缺多少,这就是中医要解决的问题。就如鸡会找石子以帮助消化,因此鸡内金也消融结石的功效。猪会拱土寻找矿物质。人也是一样,比如一个高烧口渴的病子,不愿喝冷水而要喝热水时,反映的恰恰是内寒,用四逆汤温内而不是用白虎汤清热,用错药的结果会很严重的。常叮嘱病人的一句话,喜欢吃的别多吃,不喜欢吃的就不吃,但生冷不要吃的。因为人体偏好可能已表明了身体需要的是什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16-01-18 19:10
                      收起回复
                        正因为中医只是给人体自组织打打下手,所以不能违背人体自组织的规则与需求而自作主张,规则是什么?这就是中医系统化理论。需求是什么?就是中医如何辨症施治,如何准确辨症,一直是中医的难点,望闻问切,都是感官层面的认识,过多地依赖于感觉了,而难以借助于医疗检测先进仪器,中医辨症体系需要一场真正的改革,将这些先进的辨症方法纳入自已的体系之中,而不是抱缺守缺,仍旧停留在原始阶段。分析方法是必须遵从还原论,这也包括药性分析,但施治方法必须遵从系统论,这也是中医目前仅有的优势与特色。


                        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16-01-20 10:38
                        收起回复
                          中医系统化施治与还原化分析不仅不会有所冲突,而且是相反相成的。中药药性分析从一开始的方向都是不完善的,只注重系统化的一面,却忽视还原化深入分析,分析仅停留在感觉层面,总是会不太靠谱的,微分法需要微之又微,以至于不可微,那么它的逆运算也可积之又积,以至于不可积。系统性综合是中医治法与治方的根本方法,还原性分析是中医辨症与药物分析的根本方法。因为相反,所以相成,对症与药的认识愈细微,则中医治法与治方也就会更完善。从这种高度讲,中西医才有了结合的可能,而不是治法与治方的西化,而是要将辨症与药性分析的西方先进认识,通过中化而重新纳入中医体系之中。比如西医诊断出的很多病症,中医却没有与之对应的病机分析,西药中的很多成分,中药却没有与之对应的性味归经。中医看到西医的诊断却从中医角度找不到病机,看到西药却找不到中医的用法与用量,中医在病机分析与药物分析的确必须结合西医,但这种结合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将这么一套不成熟的认识强加于中医学生。正如焦树德先生所说:我们是一代完人,中医自此完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16-01-20 11:09
                          回复
                            对伤寒论中的药物药性尚无法完全理解,比如发汗莫过于麻黄,伤寒无汗,一般会用麻黄为君,无汗而喘用麻黄汤(麻黄45,杏仁30,桂枝30,炙甘草15),无汗而烦躁用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90,桂枝30, 炙甘草30, 杏仁15, 生姜三两45,大枣12枚, 石膏45)。一般理解为,麻黄汤重用杏仁平喘,大青龙汤加石膏除烦。可真相并不是这样,陈潮祖老师通过对大青龙汤中麻黄与石膏用量调整才发现,麻黄大于石膏用量时,不仅会出汗,也会利尿,而石膏大于麻黄用量时,不易出汗,尿量会增加。也就是说麻黄不仅能发汗,更能利水,石膏在大青龙汤中不是清热除烦,而是抑制麻黄发汗而促其利水的。大青龙汤麻黄用量增加了一倍,烦躁已表示阳已内伤,配伍石膏是为了降低汗出伤阳,使饮邪从小便解,而并非辛寒之物可以除烦躁。在伤寒论中烦躁大多要用辛热复阳来解的,如果误用寒凉,反而会导致脱阳。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6-01-20 14:00
                            收起回复
                              伤寒论中多处提到“烦“,“躁“,”躁烦“,“烦躁“,而大多认为是寒郁化热,当清热。而”烦躁“在伤寒论条辨中,如甘草干姜汤,四逆汤,五苓散,却是以甘温或辛热为主,足见烦躁非烦,烦者多郁热,烦躁多伤阳。寒郁化热者,自可用寒凉以清热除烦,然积寒伤阳者,反需辛热以除寒复阳。如大青龙汤中众药性温,独石膏性凉,又如何清得了热?众人皆以寒郁化热,独不知积寒亦会伤阳?


                              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16-01-20 16: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