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真诠真解吧 关注:2,666贴子:48,010

回复:中医漫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句话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也可认为偏阴偏阳之谓药。以偏纠偏就是中医用药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平衡就是中医所谓的健康,如很多未病之病,从中医看就是已失去了系统的平衡性了,但尚未达到爆发的临界,这对西医而言会无从下手。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6-01-18 09:50
回复
    药物的毒性其实是指偏阴偏阳的极性,这与西医认为的毒性也是有很大区别的。甘味入土(中),故食物大多是以味甘为主的,辛入金,咸入水,酸入木,苦入火,这就是中医用五行对食药的味与归经的简单划分。又如药性,有药偏热,性温,性平,性凉,性寒,大寒大热的药物极性也大,往往会是重药。药性与药味的综合表现以及性味归经(综合归类),往往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中药还有以形治形的理论,如桂枝与桂皮,桂枝有强心利尿的作用,很多心火系疾病会用桂枝(去皮),这就有了以形补形的意思了,又如鸡子黄(蛋黄),认为有养心除烦的功效,就如核桃仁补脑,坚果仁会有补肾益精的作用,有人用响铃草炖猪耳朵治耳鸣等等,又如桑叶走上,桑根(白皮)走下,升降沉浮也与其形大有关系。但这会很乱很复杂。


    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6-01-18 10:14
    回复
      2025-07-23 05:06: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就如甘草,公认的作用是甘以解毒,能调和百药,又甘以益中,能固护脾胃,多以佐使为用,号称国老。然也有为主药者,如炙甘草汤中,君药恰恰是甘草。而陈潮祖先生给出的解释是甘草的主要功效是缓急,有解除木系肝与三焦所主筋膜的紧张作用,这也解释了动风多从肝治的原因,陈老师的膜腠三焦论很是精彩,无论是从肝藏血,血管网络藏血的解剖角度看,木系所主的血与水储存与运输,储存与运输的通道夹层就是膜腠,它不仅包括全身的血管,也包括一身的筋膜。这不得不说是对木在人体解剖分析中,目前最优的五行归经。


      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6-01-18 10:31
      回复
        如五苓散与真武汤,可以称之为治水神方,两方均不用甘草,何故?筋膜燥则紧张,湿则松弛。既为治水神方,当是体内水湿过重,筋膜当松弛而非紧张,所以用缓急的甘草是没有作用的。五苓散是以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组方的,桂入心温阳,术入土健脾,苓泽利水排湿,水可克火,以火制衡水,又土可制水,所以该方主药是桂术,是从相反的方向进行制衡的关键,苓泽是治标的,所以是辅药。而真武汤是由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组成的,其中附子是温肾阳的,芍药是酸以入木,柔肝缓急的,为什么真武汤仍会用到缓急呢?因为有寒,寒以致痉的原因,生姜(鲜姜)主要功效是散寒的,如果改成干姜的话,也就失了组方的原意。所以五苓散与真武汤的主治范围也是有区别的,真武汤既可治疗水湿过重,也可治疗水津不布的局部性干燥。


        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6-01-18 10:50
        回复
          中医组方不仅讲究协同,这有点象八字中用神善要生护,用神恶要制化一样,肝系的病,即可用协同,以水涵木,以火护木,也可从肺治,以金克木,或从脾治,木克土,土可起到制衡作用的。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就是从制衡的角度阐释的,不可认为实脾只是为了不让肝病六经传变而深入就有点勉强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6-01-18 10:59
          回复
            因为相反所以相成,木病不治木,而治金与土,比如上例中的高血压,本为木病,却用小青龙汤而从肺治。水病不治水,而从火与土入手,如五苓散用桂术,真武汤用术附为君一样,就如寒因热用,热因寒用,通因塞用,塞因通用等等一样,以其相反相成也。然也有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协同而成者,如泄泻本当收涩,却以泻止泻,如用大承气汤治泄泻,是因为腹中有燥屎,用五苓散治泻是利小便而水土分流,这就是通因通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6-01-18 11:10
            回复
              医易同源,说的就是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讲辨证,就是运用阴与阳的静态平衡与五行流转的动态平衡来分析病机与确定治法,然后依法组方的。同一种病可以正治(协同),也可以反治(制衡),可以从金治水,以其相生也,也可以从木治水,以其相顺也,可以从火治水,以其相衡也,也可以从土治水,以其相制也。以水治水,治其标也,标本兼治,制衡与协同并用,此为最优化组合,即为良方。伤寒论之所以称为中医方剂之圭臬,就是因此。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6-01-18 11:21
              回复
                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最好,这就是我的人生信条。放弃中医是因为自己突然没有了信心,很沮丧,就是一本伤寒论就易让人摸不着头脑,至于如何识药,辨味归经,更是不知如何判定,以身试药,几味几十味还行,而中医常用药都有三百来种。即便悟明白制方之理,而药理呢?一部伤寒论,百余方剂,所用药有同有不同,就如甘草一样,一方中解毒和药,一方中温中益气,一方中缓急解痉,生用与炙用的药性又是大不相同,可谓变化万千了,不知药又如何选药定量?真的很佩服蒲辅周这些老名医,用药连霍香之类的食用药都可以精准到小数。我喜欢高度,却不喜欢细节,理论研究是治法与治方,而药物却需不断试药与用药总结才能得出结论,对中医药性论很不喜欢,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对重新审定自己又没那能力,真的很不喜欢。


                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6-01-18 11:49
                收起回复
                  2025-07-23 05:00: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刚开始学药时,去医院陪护亲友,同病房是位老八路,因眩晕入院月余,报病危,让准备后事,其老伴与丫头让我试一试,死马当着活马医吧,就当体验一下,那时连汤头都没背过,又哪里敢下药,一再哀求下,处了一方,代代花,阿胶,人参各三克,药房一看方,说没见过这么组方与用量的,很伤自尊的。回家了,次日上午去,老头正和医生理论,你不是说我要死了吗?我现在要出院了。原来老头上半夜拉了十几次,下半夜沉睡至上午,刚吃了很多饭,没痰了也能呼吸通畅了,人能吃能喝,也能下地活动了。惭愧啊,这该不是歪打正着吧?后问师傅,师傅说骨瘦如柴,却腹大如鼓,下焦不通则上焦壅阻,湿聚为痰,痰饮阻塞了呼吸,用枳壳花以降逆泄下,用人参阿胶滋阴益气,泄不伤阴,用花而不用实,以其人过于虚弱,不堪重药,剂量虽轻却能四两拔千金,认为我在中医方面很有天赋,就这样喜欢上了中医。


                  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6-01-18 12:17
                  收起回复
                    中医难学啊,八字也就八个字,中医仅凭流传下来的方剂,都是车载斗量,上千种药物,再加上药量轻重变化,组方也就没有了穷尽,如何才是最优化组方?仅凭理论是不够的,药物选择与用量也是关键。就如张仲景处方,大多三到五味药,而不是今人处方,如同药物大全一样罗列。在伤寒论的组方中,既突出了主药,又选择了一药多用,既能药症相符,又能最大化地精简药物的选用,这就是最优化组方。


                    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6-01-18 12:37
                    收起回复
                      就如归经一样,五行归经一直都是理论研究的重点,金主肺又非尽主肺,每一行都是五脏协同与制衡的极性体现,这与生理解剖学上的肺有着很大的不同,肺司呼吸,主气(空气),然此气非彼气也,气是近似于能量的东西,是力量之源,是保持体温,生理代谢等等的基本要素,气的循环通道就是经络,可至今也无法证明经络该在身体的哪个部位。


                      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16-01-18 12:46
                      回复
                        想想八字不仅有五行对五脏,连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与人体解剖结构都有了一一对应。可笑,中医专门研究这,都研究了至少三千年,还停留在五行的生理划分层次上,若能再细分为十干十二支,又哪里轮得到八字八卦来作呢?无畏原于无知,更有用八字来诊病的,唉,八字都能诊病,中医是该去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16-01-18 12:52
                        收起回复
                          中医中的气与精都是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阳,血与津都是可以看见的阴,什么时候称为气或是精,什么时候又该称阳,中医理论一直都不曾搞明白过,如肾气丸是补肾精与肾阳的,却又名肾气。又如血与津是属阴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体就是依靠血与津的循环来补充维持身体的物质性消耗的,阴以载阳,气与精是以血与津所承载的能量性质的无形的存在,它补充的是人体能量性消耗,同时它也是生理代谢的原动力。比如大量脱水或失血时,人参就成为救急良药,足见人参的主要功效是滋阴而不是补气,更不是大补元气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6-01-18 13:05
                          回复
                            对中药的理解与评价,一直很混乱,如老山参未必比人工培养的人参更有效,体胖的人吃人参也没有什么好处。灵芝也不是仙草,虫草也没有过于特殊的药效,龟板是重镇潜阳的,龟胶也是滋阴的,比阿胶性更偏寒,龟苓膏滋阴未必能养颜延寿,绿豆可以消暑热,用于治病是没效的,有些寒症吃绿豆反而会加重的,藏红花未必比草红花更有用,三七活血连草红花都比不上,石斛滋阴差地黄太远,麝香一般可以用冰片来代替,牛黄与金(粪)汁的功效有相似的地方。中药也被人拿来乱抄作,实在是很可恨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6-01-18 13:18
                            回复
                              2025-07-23 04:54: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茶叶未必是有益的,如李时珍说其年轻时尤好新茶,老时却有了洞泄的毛病,体质偏阴者还是少喝茶为好,即便喝也当喝炒茶或发酵茶,体质偏阳者喝生茶会有益的。酒辛甘大热,善通血脉,不过辛主发散,酒后发热就是阳气发散的结果,阳气过度发散就会阳气内虚,很多慢性病的根源就是阳气内虚。当然老年人适当饮酒会帮助血行,血寒血瘀的病人,酒恰是良药,不过晚上是不宜饮酒的,因为晚上阳气会随着日落而向内收敛,酒的发散会让阳气难以回归的。正如上床萝卜下床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起床用姜辛温有助于阳气升发,而睡觉时需要阳气内敛,萝卜味甘性凉也是有帮助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16-01-18 13: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