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真诠真解吧 关注:2,627贴子:47,743

回复:中医漫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烟有辛通气机的作用,常见一些老头一边咳嗽,一边抽烟,然后吐出一堆痰,呼吸变通畅了,所以说有益与有害都是相对的,适合为药,不适合就是毒,会对身体产生戗害,人参也好,鹿茸也好,只有合于身体需要才是良药,不合与慢性毒药是一样一样的。人体养生就是维护阴阳平衡,五行畅通,不偏不倚,谨守中庸之道,顺从天地变化,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女人养颜不是靠外用就会有效的,反而会堵寒毛孔,影响营卫的出入,人体阴阳平衡,五行流通,自然肤色白里黄红。形之于外必本于内,这也是中医一条很重要的观点,数千年来它都是正确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16-01-18 13:50
收起回复
    中药药性的认定,总让人觉得不是太靠谱,如夜明砂(蝙蝠粪)能明目,而蝙蝠夜里是用耳朵”看“东西的,如地龙(蚯蚓)能通络,并不是蚯蚓会钻土的原因,水蛭能续断也不是因其再生能力,以形治形的药物论在现代科学面前,几乎没有说服力。药物学是门具体的科学,需要还原论的。目前中药学仍旧停在感官的层面,有着太多的想当然,如黄柏炒制药性会上行,蜜制会归中,盐制会入肾,等等,中医是系统论,中药是还原论,医与药也是因为相反所以相成的。当前很多常用中药的药性,都来自于对伤寒论等名著名方的理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当叮嘱动风病人不要吃鸡时,原因竟是鸡会飞,会飞就会动风,这种象形的理由会让人哭笑不得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16-01-18 18:45
    回复
      海藻昆布因其咸,故能软坚散结,不过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大)是与缺碘有关,并非是因咸,伤寒论中大黄后煎泻下的原因,是大黄中致泻成分不耐高温。千拂水并不会比普通水轻,无根水(雨水)也并不是纯净水,中药中太多奇奇怪怪的说法,但掩盖不了粗浅与玄想的事实。


      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16-01-18 18:56
      收起回复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自我修复恢复平衡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体就是天下最好的医生。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医就是为其准备材料的,缺什么,缺多少,这就是中医要解决的问题。就如鸡会找石子以帮助消化,因此鸡内金也消融结石的功效。猪会拱土寻找矿物质。人也是一样,比如一个高烧口渴的病子,不愿喝冷水而要喝热水时,反映的恰恰是内寒,用四逆汤温内而不是用白虎汤清热,用错药的结果会很严重的。常叮嘱病人的一句话,喜欢吃的别多吃,不喜欢吃的就不吃,但生冷不要吃的。因为人体偏好可能已表明了身体需要的是什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62楼2016-01-18 19:10
        收起回复
          正因为中医只是给人体自组织打打下手,所以不能违背人体自组织的规则与需求而自作主张,规则是什么?这就是中医系统化理论。需求是什么?就是中医如何辨症施治,如何准确辨症,一直是中医的难点,望闻问切,都是感官层面的认识,过多地依赖于感觉了,而难以借助于医疗检测先进仪器,中医辨症体系需要一场真正的改革,将这些先进的辨症方法纳入自已的体系之中,而不是抱缺守缺,仍旧停留在原始阶段。分析方法是必须遵从还原论,这也包括药性分析,但施治方法必须遵从系统论,这也是中医目前仅有的优势与特色。


          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16-01-20 10:38
          收起回复
            中医系统化施治与还原化分析不仅不会有所冲突,而且是相反相成的。中药药性分析从一开始的方向都是不完善的,只注重系统化的一面,却忽视还原化深入分析,分析仅停留在感觉层面,总是会不太靠谱的,微分法需要微之又微,以至于不可微,那么它的逆运算也可积之又积,以至于不可积。系统性综合是中医治法与治方的根本方法,还原性分析是中医辨症与药物分析的根本方法。因为相反,所以相成,对症与药的认识愈细微,则中医治法与治方也就会更完善。从这种高度讲,中西医才有了结合的可能,而不是治法与治方的西化,而是要将辨症与药性分析的西方先进认识,通过中化而重新纳入中医体系之中。比如西医诊断出的很多病症,中医却没有与之对应的病机分析,西药中的很多成分,中药却没有与之对应的性味归经。中医看到西医的诊断却从中医角度找不到病机,看到西药却找不到中医的用法与用量,中医在病机分析与药物分析的确必须结合西医,但这种结合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将这么一套不成熟的认识强加于中医学生。正如焦树德先生所说:我们是一代完人,中医自此完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16-01-20 11:09
            回复
              对伤寒论中的药物药性尚无法完全理解,比如发汗莫过于麻黄,伤寒无汗,一般会用麻黄为君,无汗而喘用麻黄汤(麻黄45,杏仁30,桂枝30,炙甘草15),无汗而烦躁用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90,桂枝30, 炙甘草30, 杏仁15, 生姜三两45,大枣12枚, 石膏45)。一般理解为,麻黄汤重用杏仁平喘,大青龙汤加石膏除烦。可真相并不是这样,陈潮祖老师通过对大青龙汤中麻黄与石膏用量调整才发现,麻黄大于石膏用量时,不仅会出汗,也会利尿,而石膏大于麻黄用量时,不易出汗,尿量会增加。也就是说麻黄不仅能发汗,更能利水,石膏在大青龙汤中不是清热除烦,而是抑制麻黄发汗而促其利水的。大青龙汤麻黄用量增加了一倍,烦躁已表示阳已内伤,配伍石膏是为了降低汗出伤阳,使饮邪从小便解,而并非辛寒之物可以除烦躁。在伤寒论中烦躁大多要用辛热复阳来解的,如果误用寒凉,反而会导致脱阳。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6-01-20 14:00
              收起回复
                伤寒论中多处提到“烦“,“躁“,”躁烦“,“烦躁“,而大多认为是寒郁化热,当清热。而”烦躁“在伤寒论条辨中,如甘草干姜汤,四逆汤,五苓散,却是以甘温或辛热为主,足见烦躁非烦,烦者多郁热,烦躁多伤阳。寒郁化热者,自可用寒凉以清热除烦,然积寒伤阳者,反需辛热以除寒复阳。如大青龙汤中众药性温,独石膏性凉,又如何清得了热?众人皆以寒郁化热,独不知积寒亦会伤阳?


                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16-01-20 16:19
                回复
                  一般认为麻黄汤主伤寒,桂枝汤主伤风,伤寒发热是寒闭腠理而郁阳,伤风发热是腠理不闭而阳浮。但无论腠理闭与失闭都是伤风的表现,开关失灵了,无论是寒闭在表还是阳浮于表,也都是原于伤寒,只不过一伤于表,一伤于里而已。也就是说同是伤于风寒,麻黄汤所主比桂枝汤要浅而已,用麻黄开表散寒,宣肺行水,辅以桂枝温阳解肌,杏仁降逆平喘,甘草缓以解急。也就是说麻黄汤所主者,邪在表,在肺,在津。而桂枝汤,阳浮于外是因为寒伤于内,自汗出是欲逐其内寒而自解,故用桂姜温其内,汗出则伤阴,以芍药补其津,草枣配桂枝以缓急而复其关键。二症皆有伤津,麻黄汤是水津壅滞,桂枝汤是水津外泄,故选药一泄一补。二症皆需逐邪于外,虽同为汗法,却大不相同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7楼2016-01-20 16:56
                  回复
                    阴阳五行学说在现行中医理论中是很混乱的,大家都在用这些字词,可对这些字词的解释总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阳究竟指什么?气与阳又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补阳要温,滋阴要凉?气与精又是什么关系?寒是如何变成热的?风因何又能致痉?津为何会成饮成痰?血与津又是什么关系?伤血与伤津又有何不同?它们又是如何被伤的?等等,这些问题总是难以找到信服的答案。只好从头来梳理阴阳五行学说的真相。


                    来自Android客户端68楼2016-01-20 17:18
                    收起回复
                      学中医都是从死记硬背到慢慢模仿,当记得的内容慢慢模糊时,也就开始慢慢思考,也会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东西,从刚开始治愈的兴奋,慢慢转为对失败的沮丧,从而会多了一些期待,而努力去寻访,会有激动,也会有失望,也许人知识的愈多,也会有了更多的未知的畏惧,放弃中医已经七年了,重拾回来也并没有太大的信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16-01-20 17:47
                      收起回复
                        刚开始记六经传变时,太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总是想搞明白在身体的具体部位,直到遇到一个乡村师傅,他说这用黄帝内经中的三阳三阳经络是勉强说的通,用解剖就有点说不通了,他让我记住,太阳就是体表,需要阳气最多的地方,太阴就是消化管道,和太阳都是与外界接触的地方。病从表入,不是风寒时疫,就是吃喝毛病。三阳需要阳气适中的就是脾胃,消化吸收过热过凉都不好,所以要适中,这就是阳明,少阳就是需要阳气最少的里层,这个里层就象管壁,人的津血输送存放就在这个夹层,需要很少一点阳气就能推动与固护。这就是三阳的意思。太阳病多在体表,如感冒会头痛流鼻涕咳嗽,这是表上。阳明病多在管道,吐泄痞胀之类的,少阳病在夹层,寒热往来,太阳病多寒,阳明病多热,三阳病多实,三阴病多虚,三阳病易发热,三阴病易内寒。太阴主消化吸收,少阴主分清泌浊,厥阴主输送津血,从一大堆食物化生出很少的津血,厥就是很少的意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16-01-21 09:30
                        收起回复
                          为啥太阳不是和厥阴互为表里而是和少阴互为表里?师傅说三阳主的就是阳气出入,白天太阳出来了,晚上太阳就入海了,少阴为五行水位,阳气在晚上就会回到少阴,去补充消耗,就象人晚上要睡觉休养一样。阳入则归于少阴,阳出则至于太阳。阳明和太阴也是表里,这和少阳与厥阴是一样的,只不过少阳与厥阴还可称为营卫,就是输送营养和卫气的。有些没讲到的自己可以慢慢去体会。这些年来,一直没能遇上比这更为透彻的讲解,这比肺肝心脾肾胃胆心胞三焦膀胱之类的大杂烩,搅的人昏头昏脑的说法,高明何止一点点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16-01-21 09:46
                          回复
                            后面也悟明白了,气就是能量,也是阳,阳中之阳就是气,阳中之阴就是精。津变化而赤就是血,津与血就是物质,也是阴,阴中之阳就是津,阴中之阴就是血。津血承载着气精向全身输布,而存储与输送的仓库与网络就是三焦。呼吸空气与吸纳食物,在气与精的推动下,氧与营养稀释为津,再通过少阴的再次分清泌浊,变为血而进入厥阴。气也并需要再细分为清气(肺),营气(心),卫气(肝),谷气(脾),元气(肾),气就是阳气,精也是阳精,津是阴津,血也是阴血。多么简洁又明了啊,若中医注述都能这样,又何至于学起来那么难啊,很多人学了一辈子,也不曾想明白过这些基础的东西。


                            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16-01-21 10:06
                            回复
                              中医讲理法方药,也就是治法与治方,治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学中医需要去感悟前贤,感悟理法,感悟方剂,感悟药性,然后进行整理,进行优化,形成一以贯之的理法方药,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医,而不是号称中医就算是中医了,就如背下天干地支就去帮人看八字一样。检测的标准就是疗效。中医没有民间吹嘘的那么有用,也不是鲁迅方舟子之流抹黑的那么无用。正如郭沫若说的那样,中医能治好的病,都是自己就能好的病,这句话虽然也在贬损中医,但是是实情,中医只是在给人体自愈系统打打下手,而人体自组织系统本身就是最高明的医生。但自己实在不耻于给西医打下手,不干了成不成?只研究研究行不行?就如去某院心脑血管科,过半主任都有心脑血管疾病,自己的毛病都治不了,也能给他人治病?中医是有很多治不好的病,中医本来就发源于养生,即便是药也是源于寻找食物。华佗的医术没能留传下来,中医对器质性病变的确有点力不从心,但在功能性病变,即治未病的领域优势却是很明显。有位女工肝炎治了八年后转为肝腹水,而其对门也正好有一位肝腹水病人,因为她的病更重医院已放弃治疗了,自己接手月余后,她的对门死了,她的肝脾肿大退了,不打胰岛素血糖也正常了,只是硬化结节怎么也消散不了,嘱其每年春节前后坚持吃药一个月,至今已十年,仍健在并常有来往。记得当时用方是以大黄庶虫丸,合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随症加减的。那时组方还只能中规中矩。


                              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16-01-21 11: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