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78贴子:6,156,989

回复:红楼梦阅读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晴雯尽管奴假主威地说,“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吃了闭门羹的黛玉,不见得真相信晴雯的话,只不过晴雯的话引发了黛玉内心的伤痛,寄人篱下的伤痛,现在哪怕再闯进去,让宝玉当着她的面,狠狠责罚晴雯,也无法消除黛玉深藏心底的悲哀伤痛,意识到自己的寄人篱下,孤栖无助的黛玉,满心里哀伤,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泪水了,哭得悲悲戚戚——读到这里,总是忍不住泪水盈眶啊。脂评说,“想作者此时泪下如豆矣”,不为自己笔下人物的伤苦流泪的作家,恐怕就不是好作家。
写鸟儿不忍听黛玉的哭声,纷纷远飞避开,这里的侧面描写之精彩,真是古今中外罕见。记得大学老师讲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说世界文学史上侧面描写的经典例子,是其中历尽战乱的人民,看到海伦的美貌而忘却了丧失亲人的伤痛,并表示愿意为她牺牲。相比之下,我觉得此处的侧面描写要动人得多,美丽得多。《伊利亚特》中的例子,更多诉诸于理性,而红楼中的例子,纯是感性,有着诗画一般的美丽感人。可叹可怜外国人看不懂红楼啊。


IP属地:江苏532楼2015-07-29 18:14
回复
    当然有人会说,即使宝钗没有故意阴险地嫁祸于人,但客观上造成了对黛玉的伤害,难道就不是坏事了?这里所说对黛玉的伤害,实际是很可笑的,许多人说过,小红作为丫鬟,对黛玉毫无威胁,但总有人以为小红能干,就会给黛玉带来威胁——其他不说,这个事情本身的结果,对小红根本没有带来任何伤害,自然也谈不上对黛玉的伤害。当然,喜欢黑钗的人,会坚持说,既然对黛玉毫无威胁,对宝钗同样毫无威胁,何必还要假意拉进黛玉来?其实,此刻宝钗作为,按照宝钗的一贯性格,我们是可以从善意角度来考虑的,那就是,第一,宝钗不愿意自己得罪任何人,不愿意任何人因为她而不开心。第二,我们假设一下小红此刻的心理,小红推开窗子,必然看到宝钗,会担心宝钗听到了她的话语。现在宝钗使了金蝉脱壳之计,避免了眼前的尴尬,小红误以为宝钗没有听见,本来是确定宝钗听到了她的话,被宝钗这么一搅,就以为宝钗没有听见,当然出来了新的担心,就是黛玉听见了,但毕竟确定转为了不确定,小红没有看见黛玉,宝钗没有看见黛玉,小红提心吊胆几天以后,看见没有任何动静,心里自然会慢慢觉得,宝钗可能是看错了,黛玉并没有躲在附近,担心和焦虑就自然而然松懈,直至消失不见。假如小红确认宝钗听见了她的话,虽然她觉得宝钗不会去告状,但心里始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萦绕吧。文中提到小红说“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可见小红也知道宝钗为人善良,不会和人过不去。但小红不理解的是,黛玉不仅善良,还会赞同她追求爱情的举动,更不会过不去!可惜小红不理解黛玉啊。


    IP属地:江苏536楼2015-07-30 17:00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38楼2015-07-30 17:05
      收起回复
        当然,这里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曹公歌颂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勇气和决心,可宝钗把这种自由恋爱看作“奸淫狗盗”,那宝钗自然不是曹公的理想女子,自然应该加以抨击了?这个问题或许比较棘手。倒要仔细想一想。


        IP属地:江苏539楼2015-07-31 12:56
        回复
          我确实自己对“真”和“善”的理解和曹公相仿佛,其实,基本上,所有伟大的文学家,都把求“真”置于求“善”之上,因为文学家的主要特征就是“真”,就是不能甚至特别讨厌俗世的“伪善”,既然充满物质欲望时代的善,基本都带点“伪”了,就可以理解作者把“真”置于“善”之上了。当然,也有作家把“善”作为绝对真理来追求,如雨果,所以他的作品都算是纯理想主义作品,离现实相当遥远。而曹公,虽然浸透了理想主义,但和现实却并不遥远,只有一墙之隔,大观园里面是理想,外面就是现实。
          我想上述内容正是曹公对宝钗赞扬之中带点惋惜的原因,也是让宝玉冲撞她的原因——宝玉才是红楼的第一理想人物,这是无可置疑的。
          在大封建环境和寄人篱下的贾府小环境里,作为奴婢(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奴婢制度,奴婢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婚姻自由)的小红担心是自然。或许她不仅担心东窗事发,丢了贾府的工作,还担心因此搅了和心上人的好事。一个是“爷”(贾芸作为爷,家中蓄有丫头,那恐怕就是家传的财产,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古代奴婢的悲惨,在红楼中,表面的穿红戴绿掩盖了奴婢生活的不幸),一个是丫环,身份不同,要想成事,真需要先掩人耳目的——如果不想成为爷们的玩物。


          IP属地:江苏544楼2015-07-31 15:37
          回复
            小红担心,坠儿说了一句了不起的话,“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我们当然可以说,坠儿年龄尚小,还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这个社会的残酷无情,但我们也从坠儿的话里,看到人本性中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只要敢于保持这种本性的“真”,追求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就成为可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人逐渐失去了这种“真”,变得逆来顺受,甚至变得认同自己的奴才身份,只想通过讨好主子,获得有限的改善,如袭人,如今天无数想着钻进体制的普通百姓。中国老百姓总是习惯于“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逻辑,奴才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血液!曹雪芹特别喜欢十三四的幼小女儿,或许主要就在于这个年龄的女儿,既保持着本性的“真”,又逐步如花儿一般绽放女性的美。
            这里又用小红的嘴说了对黛玉的评价,“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黛玉心眼小,爱刻薄人的特点,主要来自于别人的评价——凡是求“真”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给人刻薄的印象。但红楼中,真正写黛玉刻薄人的事情,却少而又少,或许送宫花有点这个味道,但那也是寄人篱下的屈辱感和特别强烈的自尊感冲突的产物,并不真是小心眼和刻薄。当然,还有涉及宝玉的情爱,黛玉真的小心眼,但那和宝钗一样,为争取爱情而来的嫉妒心,那不算小心眼,只是伴随着爱情的不确定而必然有的焦虑和担忧的反应,也是追求美好的专一性爱情所必要有也应该有的反应。


            IP属地:江苏545楼2015-07-31 15:40
            回复
              其实小红对黛玉的判断完全是错的,哪怕黛玉真的听见,黛玉也肯定不会说出去,或者说,大观园里,如果有一个女孩不会说出去,那一定是黛玉,不是宝钗——比如,假如有人知道了,问起宝钗来,宝钗很可能据实诉说,而黛玉一定会为其掩护。因为黛玉自己满心是情爱纠结,爱到极点,又不敢丝毫表露,看到一个丫鬟,敢于如此追求自己的所爱,内心一定会对其充满赞赏的吧,怎么可能去告发?除了小人心思:自己得不到,那你也别想得到。黛玉当然绝对不是小人,一丝一毫也不是。当然大观园还有一个人不会说出去,那就是宝玉。宝玉不仅不会说出去,还会帮“干儿子”拉纤做媒呢。这就是能干和智慧的区别,小红是能干的,但却是缺乏智慧的,小红的最高级别,就是凤姐,极能干,却谈不上智慧。老子说,“知人者智。”红楼中,或许只有宝钗可以配得起这个“智”,黛玉也没有,倒也不是说黛玉缺乏智慧,她就根本对别人不感兴趣,对认识他人判断他人不感兴趣,一个过于关注自己内心的人,往往如此。


              IP属地:江苏546楼2015-08-01 11:29
              回复
                接下来写小红的能干——记忆力好,思路表述清楚,获得凤姐青睐,甚至要认她做干女儿,不承想她老妈已经是凤姐的干女儿,小红母亲自然比凤姐大许多,听起来应该还是一个闷人,她能够认凤姐为干娘也算是奇迹。但或许应该换一个角度说,凤姐就是喜欢认干女儿,干女儿多了,孝敬大概也多。但做了她的干女儿,恐怕并没有什么实际好处,林之孝算是管家,老婆还是凤姐的干女儿,照理在奴才中,应该地位很高。但从文中看出,似乎他们并没有什么地位,前面小丫头佳惠曾经对小红抱怨宝玉病愈后的赏赐,曾说“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去。你说可气不可气?”似乎小红的“老子娘”属于没有什么“脸面”的人。大家都是奴才,而奴才中凤姐的干女儿,还算没有脸面,那要怎样的奴才才有脸面?或者就是凤姐的干女儿太多,她自己从来不当一回事,别人自然也没有当一回事了。从来没有拿下人当一回事,又开口闭口认干女儿,这样的“干娘”可正是“干他娘”的混帐了。


                IP属地:江苏547楼2015-08-01 12:29
                回复
                  但曹雪芹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他绝不写十全十美的人物,因为曹雪芹知道,生活中其实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爱一个人,或许不仅要爱她的优点,也要爱她的缺点。或者说,把所爱之人的缺点,尽可能做善意的解释,或者说,哪怕她有缺点,我也依然爱她。曹雪芹在写女儿的时候,或许就是怀着如此复杂的心情,对探春就是如此。探春一出场,重点描写的,就是探春处理她和亲娘的关系。探春和生身母亲的关系,是理解探春的重要看点,也是探春这个人物的复杂之处。


                  IP属地:江苏549楼2015-08-02 11:15
                  回复
                    探春和宝玉的关系极好,就像这里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宝哥哥,身上好?我整整三天没见了。”显示这一对兄妹的亲昵,也显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明明是第一次登场,就因为这句话,探春在大观园的日常生活,似乎就栩栩如生出现了。探春还给宝玉做鞋穿——在兄弟里,探春喜欢宝玉,不喜欢贾环,这是正常,毕竟宝玉无论相貌才气脾气,都更能让女孩子喜欢。但继而引出了赵姨娘的抱怨,目的却是为引出探春对生身母亲的评价。作为第一次出场的探春,竟然就对生身母亲说了极为绝情的话,用了极恶毒的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亲生母亲——“阴微鄙贱”,又说,“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表现出探春对生身母亲的极端蔑视和绝情,虽然她对赵姨娘的概括可能正确,但第一次上场,就让她说出这样的绝情话来,恐怕不是一种褒扬。探春对母亲的这种极其蔑视,在红楼中有过多次,也就是绝非孤证。对自己母亲的不争气,作为儿女,痛苦自卑悲伤等等心理都可以理解,但如此刻薄绝情,而且是在第一次正式登场,就写出她如此的刻薄绝情,恐怕包含着曹公对她某种程度的不喜。这就是曹公的复杂,对女儿,总体喜爱赞扬,但对各人的短处,又含蓄地嘲讽批判。这里还可以插一句,把赵姨娘写的如此不堪,绝对还包含着对贾政的嘲笑,这个一本正经的“假正经”,身边的清客都是一群“善骗人”的家伙,娶的小老婆又是赵姨娘一流,可见这个人的眼光有多差!这里绝对要看出曹公对贾政的嘲笑讽刺!


                    IP属地:江苏550楼2015-08-02 11:16
                    回复
                      特别喜欢探春的人,一定会振振有词地为探春辩解,一是赵姨娘确实讨厌。二是否定赵姨娘为母亲,而“只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也是封建正统理念,和宝钗把私下追求爱情看作“奸淫狗盗”不是一回事吗?确实,两者之间表面很相似,其实却有很大不同。
                      首先,作为对象的问题有很大不同。宝钗的问题,是男女应该如何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都依然成为争执的焦点,比如说,结婚该不该把经济条件,置于爱情至上?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现实中,不少人其实接受这样的观点。虽然具体问题和标准和宝钗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但考虑的方法范畴依然相同。就好比“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校”,虽然遭到虚伪的正统媒体的批评,却在今天的年轻人中大有市场——假如是错的,那也是和宝钗当年的错误一样,作为个人,算不上严重错误。但是,如果因为自己出身贫困,父母没有文化没有修养,就否认自己的父母,就蔑视自己的父母,问题就大了。可以假设这样一个事例,假如一个小孩,从小被人从穷困家庭拐卖,而有幸被有钱家庭收养,或者说的再绝对一点,生身父母因为穷困,把他卖给了有钱人家收养,长大以后,他知道了自己的生身父母,他该采取什么态度?我想,如果他避而不谈自己的生身父母,当人家谴责他的生身父母的时候,他装着听不见走开,这样的态度,我相信大多数人能够理解(仅就被自己父母所卖而言,如果被拐卖,恐怕就会遭人非议了)。可如果他附和别人的非议,甚至主动挑起对父母的谴责,说自己父母是“阴微鄙贱”,那恐怕就会让人心生厌恶了。因为,这种行为之中,表面看似有理,实则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心对亲情的冷漠。


                      IP属地:江苏551楼2015-08-02 11:39
                      回复
                        其次,再换一个角度看,宝钗的想法,只要她不充当卫道士,即不用自己认可的传统观点来干涉他人,好比干涉小红对爱情的追求,那么,宝钗的这种错误观念,不会伤害到别人,只会伤害到她自己——她就不敢也不会大胆地去追求自己心爱的人,由此而错失爱情,受到伤害的就是她自己了。而探春的错误则不同,她一定伤害到他人,而这个他人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的生身母亲!试想,当大家知道探春蔑视自己的生身母亲,还会有人同情赵姨娘,尊敬赵姨娘吗?赵姨娘也许不值得尊敬,但她肯定是值得同情的,她是不公正社会里遭受伤害、因为遭受伤害而变态去伤害别人的不幸人物,对于这样的人,在谴责她的同时,应该给以一份同情,并因此而谴责社会。今天,中国就有大量这样的底层“坏人”!


                        IP属地:江苏552楼2015-08-02 11:48
                        回复
                          打断宝玉兄妹说体己话的又是宝钗,有心人要是统计一下,可以发现,宝玉在场,宝钗就特别活泼,常常采取很主动的态度。
                          宝玉看不到黛玉,虽不准备再去找她,想让她先消消气,但看到无人收拾的花瓣,就准备自己替黛玉做葬花一事,实际就是对黛玉的思念。宝玉推延了宝钗——又是宝钗——的邀请,兜着花,“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这里似乎有一个小小的瑕疵,“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只要听到黛玉吟藏花词的开端,哪怕只有一行“数落”,,也应该立刻明白,这就是黛玉了。不该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


                          IP属地:江苏554楼2015-08-03 09:18
                          回复
                            很奇怪,连续发了好几段,为何没有显示?


                            IP属地:江苏556楼2015-08-03 09:20
                            回复
                              当然,原作比唱词细腻很多,丰满很多。对春景的描绘作为一种烘托,细嚼很有味道。人物的情绪也有层次感,是从“忧伤”到“悲伤”的过程,而唱段略去“忧伤”,直接表现黛玉哀哀欲绝的内心,也就更加催人泪下了。另外,红楼越剧还有很精彩的铺垫,原作中,时间虽在“祭饯花神”,但并没有太多场面描写。而越剧红楼中,加了贾母游园赏花的情节,大家围绕陪伴着贾母,满眼繁花,满嘴好话,一片喜气洋洋,然后画面一转,转到黛玉独自穿水渡柳,来到花冢,演绎这一场感魂动魄的葬花词,效果极好。


                              IP属地:江苏558楼2015-08-03 09: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