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88贴子:6,157,072

回复:红楼梦阅读笔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特别喜欢探春的人,一定会振振有词地为探春辩解,一是赵姨娘确实讨厌。二是否定赵姨娘为母亲,而“只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也是封建正统理念,和宝钗把私下追求爱情看作“奸淫狗盗”不是一回事吗?确实,两者之间表面很相似,其实却有很大不同。
首先,作为对象的问题有很大不同。宝钗的问题,是男女应该如何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都依然成为争执的焦点,比如说,结婚该不该把经济条件,置于爱情至上?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现实中,不少人其实接受这样的观点。虽然具体问题和标准和宝钗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但考虑的方法范畴依然相同。就好比“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校”,虽然遭到虚伪的正统媒体的批评,却在今天的年轻人中大有市场——假如是错的,那也是和宝钗当年的错误一样,作为个人,算不上严重错误。但是,如果因为自己出身贫困,父母没有文化没有修养,就否认自己的父母,就蔑视自己的父母,问题就大了。可以假设这样一个事例,假如一个小孩,从小被人从穷困家庭拐卖,而有幸被有钱家庭收养,或者说的再绝对一点,生身父母因为穷困,把他卖给了有钱人家收养,长大以后,他知道了自己的生身父母,他该采取什么态度?我想,如果他避而不谈自己的生身父母,当人家谴责他的生身父母的时候,他装着听不见走开,这样的态度,我相信大多数人能够理解(仅就被自己父母所卖而言,如果被拐卖,恐怕就会遭人非议了)。可如果他附和别人的非议,甚至主动挑起对父母的谴责,说自己父母是“阴微鄙贱”,那恐怕就会让人心生厌恶了。因为,这种行为之中,表面看似有理,实则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心对亲情的冷漠。


IP属地:江苏551楼2015-08-02 11:39
回复
    其次,再换一个角度看,宝钗的想法,只要她不充当卫道士,即不用自己认可的传统观点来干涉他人,好比干涉小红对爱情的追求,那么,宝钗的这种错误观念,不会伤害到别人,只会伤害到她自己——她就不敢也不会大胆地去追求自己心爱的人,由此而错失爱情,受到伤害的就是她自己了。而探春的错误则不同,她一定伤害到他人,而这个他人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的生身母亲!试想,当大家知道探春蔑视自己的生身母亲,还会有人同情赵姨娘,尊敬赵姨娘吗?赵姨娘也许不值得尊敬,但她肯定是值得同情的,她是不公正社会里遭受伤害、因为遭受伤害而变态去伤害别人的不幸人物,对于这样的人,在谴责她的同时,应该给以一份同情,并因此而谴责社会。今天,中国就有大量这样的底层“坏人”!


    IP属地:江苏552楼2015-08-02 11:48
    回复
      打断宝玉兄妹说体己话的又是宝钗,有心人要是统计一下,可以发现,宝玉在场,宝钗就特别活泼,常常采取很主动的态度。
      宝玉看不到黛玉,虽不准备再去找她,想让她先消消气,但看到无人收拾的花瓣,就准备自己替黛玉做葬花一事,实际就是对黛玉的思念。宝玉推延了宝钗——又是宝钗——的邀请,兜着花,“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这里似乎有一个小小的瑕疵,“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只要听到黛玉吟藏花词的开端,哪怕只有一行“数落”,,也应该立刻明白,这就是黛玉了。不该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


      IP属地:江苏554楼2015-08-03 09:18
      回复
        很奇怪,连续发了好几段,为何没有显示?


        IP属地:江苏556楼2015-08-03 09:20
        回复
          当然,原作比唱词细腻很多,丰满很多。对春景的描绘作为一种烘托,细嚼很有味道。人物的情绪也有层次感,是从“忧伤”到“悲伤”的过程,而唱段略去“忧伤”,直接表现黛玉哀哀欲绝的内心,也就更加催人泪下了。另外,红楼越剧还有很精彩的铺垫,原作中,时间虽在“祭饯花神”,但并没有太多场面描写。而越剧红楼中,加了贾母游园赏花的情节,大家围绕陪伴着贾母,满眼繁花,满嘴好话,一片喜气洋洋,然后画面一转,转到黛玉独自穿水渡柳,来到花冢,演绎这一场感魂动魄的葬花词,效果极好。


          IP属地:江苏558楼2015-08-03 09:23
          回复
            这是神马情况?


            IP属地:江苏559楼2015-08-03 09:23
            回复
              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听到心上人哭诉如此哀哀欲绝的诗篇,铁石心肠也会转为柔肠百结吧,何况宝玉。宝玉比别人更痴之处,就是对女儿的推想,由黛玉推想到其他女儿,这种推想,可作两解,狭隘之人或许解释为宝玉用情不专,眼前状况,竟然还想到其他女儿,而不是一心一念去抚慰悲伤的黛玉。实际上,这里要看作宝玉心中对女儿的痴念,并非为满足一己一人之私欲,而是希望天下女儿都能有快乐的生活,美好的归宿,这正是红楼情怀中最动人之处。还有一处要留意,在列举女儿的名字时,提到了宝钗、香菱、袭人。提到宝钗袭人好理解,提到香菱稍稍古怪,香菱已经成为他人小妾,宝玉却念念不忘,而他们之间应该就没有什么交往,这里一则写出香菱的与众不同,二则蕴含着宝玉,或者是曹公对香菱的特别哀怜之意,或者就是对不幸的女儿给予更多的哀怜,这依然是一种博爱情怀。


              IP属地:江苏560楼2015-08-03 15:49
              回复
                又到了宝玉需要道歉转圜之时,两人的交往,就是小儿女的卿卿我我,就是吵架道歉,自然需要吵出一点新意来,道歉方式也要不断翻新,看似平平常常,实在难以落笔呢。只有心痴情深,才能不断出新出奇,而又不落痕迹,可叹当代作家要出奇,只好穿越了。
                为了让黛玉听他说,宝玉干脆道,“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后撂开手。”宝玉深悉黛玉性格,所谓道歉,就是给黛玉找台阶,“一句话”就是好台阶,爱宝玉的黛玉自然顺阶而下,自己给自己台阶道,“这话里有文章,少不得站住说道:有一句话,请说来。”宝玉招数成功,心中得意,忍不住流露出平时面对黛玉的轻薄态,“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黛玉转身就走——现在还不到调笑的时候呢。于是宝玉回到原来台阶,再用一句话来打动黛玉,“既有今日,何必当初。”于是黛玉又顺着原来的台阶往下走了,“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


                IP属地:江苏561楼2015-08-03 15:50
                回复
                  宝玉成功唤起黛玉的“同孤之情”——黛玉确实是一个真性真情之人,其实真性真情之人,往往比较简单,很少弯弯绕,容易被他人的真情谎话蒙骗,宝玉和“孤”哪里搭得上半条边啊,黛玉竟然相信,“耳内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形景,心内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宝玉看到如此,就进一步装可怜,要求黛玉在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教导自己或者教训自己,千万不要不理睬。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其实,这才是黛玉的性格,从来不和别人真正计较,真正的小心眼就是记仇,你要得罪他,他念念不忘,所谓睚眦必报,其实就是这种小心眼。而黛玉从来不记仇,还特别容易原谅别人,而她给人小心眼的印象,是因为她喜怒常常形之于外,说话又直,不喜欢藏掖,这其实是一种真性情的特征,不是小心眼。黛玉心中一释然,也就问起昨晚的事情,宝玉立刻赌咒发誓,和宝玉及其熟悉的黛玉,自然可以看出,宝玉绝不是撒谎,小小的误会也就自然消解,黛玉打断宝玉的赌咒发誓,可以和上文黛玉葬花时刻的心理相照应,“原来是这个薄情短命——”那时刻的黛玉,生气地咒了宝玉半句,这里则赶紧阻止宝玉的自咒。等到黛玉拿宝玉和宝钗开玩笑,两人关系自然一片晴空,万里无云了。


                  IP属地:江苏563楼2015-08-03 15:54
                  回复
                    围绕黛玉的弱症,讨论该吃什么药,再一次显示宝玉的多才。前面题匾额回目中,宝玉显示了他丰富的植物学知识,这里又显示他丰富的中医知识——都是贾政辈眼里的杂学。但古人有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也就是济世救人之意。相为济世,医为救人。在这过程里,宝玉既是多才少年,又是娇憨儿子,在慈母面前,撒娇卖弄具备,相形之下,四书五经熏陶下的少年,哪里还有一份天真可爱!而宝钗的补充——宝钗抿嘴笑道:“想是天王补心丹。”——在这里和宝玉相得益彰了。
                    接下来宝玉给出他的方子,这个地方,感觉有点奇诡,不太弄得清曹公的意图。这个方子,自然可以联想起冷香丸来,但冷香丸来源于癞头和尚,那只是一种寄托,当不得真的,所以,里面什么露水的露,小雪的雪,都可当作寓言看。但这里宝玉提出的方子,却是实际生活中的方子,曹公用宝玉之嘴,提出这样的方子来,意图到底是什么呢?真是在夸奖宝玉的多才?总觉得不太像。


                    IP属地:江苏566楼2015-08-04 11:03
                    回复
                      或许因为过于喜欢红楼,对曹雪芹的评价超出了实际,总觉得曹雪芹不至于相信那么虚妄的药方。宝玉的药方,让我们想起鲁迅对中医的讽刺——要蟋蟀一对,且要原配——记得我在前文也略略提到过对中医的看法,引起一些信奉中医者的不满。其实我并不是完全否定中医的,因为我相信人不是纯物质的,而西医是按照纯物质的人来医治人的疾病,中医治疗方法之中,或许暗合了人的某种精神元素。就此而言,中医不一定落后于西医。但是,从事于中医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并不理解精神元素的人,这本来也是难以把握的玄妙之处,就此而言,在中医队伍里,混有更多的骗子,这是肯定的。
                      说一件趣事,儿子小时候有一次舌苔很厚,觉得应该看中医。大夫看了一眼,说,内热。于是开了方子,回家吃了两剂,舌苔逐渐转黑,明显病情加重。家里有一套三大本厚厚的辞海,自己翻到”舌苔“一条,细细看去,原来舌苔增厚可以是内热,也可以是内寒,比较书上的特征和儿子舌苔上的症状,发觉应该是内寒导致的舌苔增厚,就买了两斤桂圆,让儿子吃着玩,吃完桂圆,舌苔也就恢复正常。
                      这个病例我一直记忆犹新,一则,舌苔增厚,肯定是身体不适的症状,而西医还真不知如何疗治。二则,这么简单的病症,医生都可能搞错,让医生号脉确证病情?或许多数医生并不会搞错舌苔增厚的原因,但多数医生号脉看出的病,大概都是唬人的。


                      IP属地:江苏567楼2015-08-04 11:06
                      回复
                        林黛玉出门后显然并没有走开,而是故意放慢脚步,甚至就是借故留在门后,听听宝玉和宝钗之间会说些什么——我们从黛玉和宝玉玩笑,喜欢带上宝钗,可以感觉到,黛玉确实是嫉妒防范宝钗的。而宝钗也喜欢把宝玉黛玉放到一块说,如前所说,也是对宝玉的一种喜欢。两者的方法明显很不相同,黛玉显得“小心眼”,而宝钗显得大度。但宝钗的大度里,多少隐藏着私心,希望父母干涉宝玉黛玉的私心。但黛玉的“小心眼”,其实来源于黛玉对宝玉更深厚的爱,相比宝钗,黛玉当然更爱宝玉。可以这样说,黛玉是非宝玉不嫁,逼她嫁给别人,黛玉只会抑郁而死,而不会活着做什么王妃。而宝钗是最好嫁给宝玉,不成功,也会委屈他嫁,而把对宝玉的爱恋一生深藏心底。但这里宝钗反复把宝玉和黛玉放在一起说,前面刚刚说过,吃完饭,宝玉急急回去,探春打趣,她又说,“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罢,叫他在这里胡羼些什么。”感觉宝钗这里含有的心机比较明显,你说有点阴险也行,但少女在恋爱中弄一点心机,我觉得还是理解可以接受,甚至也是很可爱的。


                        IP属地:江苏571楼2015-08-04 12:54
                        回复
                          显然,宝钗感觉到宝玉和黛玉之间非同一般的感情,知道自己在情感上,在宝玉心中,肯定不是黛玉对手。要想在爱情竞争中获胜,唯有依靠老人的力量,依靠贾母,依靠王夫人,来确定自己宝玉夫人的地位,而确定宝玉的婚姻状态,在宝钗看来,肯定是越早越好,越拖越坏。她恐怕会有这样的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感表达,不仅仅限于言语的调情,而会发生超越礼教之事——宝钗不见得不知道宝黛私底下在读西厢记牡丹亭这一类才子佳人之作。她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假如生米做成熟饭,假如宝玉和黛玉之间真的发生此等事情,此等在封建社会被看做败坏家风之事,那么,对宝钗就太不利了。家长的处置当然是两可,贾母很可能会掩盖家丑,让宝黛成婚。贾政则会痛打宝玉,把黛玉遣走。就算是后一种可能,对宝钗来说,就算最后嫁给了宝玉,这个婚姻也绝对不完美了。所以,宝钗嘴里反复提到宝玉黛玉的特别情愫,不仅在私底下,而且还在王夫人面前说这话,恐怕就是在提醒王夫人,要关注宝玉和黛玉的特殊关系了。如果王夫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会采取措施,要么分开宝黛,要么把宝玉的婚姻提上日程,对宝钗都是有利无害的。宝钗知道,一旦讨论宝玉的婚姻,自己一定会有机会了。


                          IP属地:江苏572楼2015-08-04 12:56
                          收起回复
                            宝玉信口说的“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还是让黛玉生气了。宝玉此话,实际是一种亲昵,表现宝玉对自己和黛玉之间亲密无间的一种自信,可听在隔墙有耳的黛玉心里,自然不舒服,何况还是回答宝钗而说的话?黛玉自然会有点酸意,有点误会了。宝玉急忙回来,本想讨好黛玉,却遭黛玉闷头一棍,黛玉借回答丫环,把宝玉的话抛回给他,“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宝玉没有想到一句玩笑又被黛玉抓住,又引起了误会,自然要“纳闷”。
                            宝钗又来,对黛玉说的话有点古怪,“我告诉你个笑话儿,才刚为那个药,我说了个不知道,宝兄弟心里不受用了。”当时黛玉在场的,宝钗怎么会再说一遍呢?是曹公疏忽了?或许曹公另有所指?假如只是为了再一次引出黛玉的“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这句话,那显然就是一种疏忽;假如不是疏忽,那么宝钗在这里就是没话找话,想和黛玉套套近乎,或许心里或多或少对黛玉感到歉意了,因为自己在王夫人面前说过的两番话而对黛玉感到歉意。用套近乎来表达歉意,是善良之人常见的行为。当然,如果所做的事背地里伤害很大,事后还来套近乎,那就是阴险恶毒了。而宝钗的行为并不是恶意,我坚信宝钗属于心地善良之人。


                            IP属地:江苏573楼2015-08-05 07:56
                            回复
                              宝玉如此抢白了宝钗,使宝钗喊冤而走,照理黛玉应该高兴,可是,黛玉不仅没有高兴,反而继续含有委屈地抱怨道,“你倒是去罢,这里有老虎,看吃了你!”这话也古怪,似乎不是在抱怨宝玉,宝玉毕竟从来没有表示不愿意来黛玉这儿逗留,黛玉用这话来抱怨宝玉有点说不上。那么也许是在暗暗抱怨宝钗?抱怨宝钗总是跟随宝玉来到潇湘馆,仿佛在保护宝玉以免受到伤害一般?这里的曲折很有探讨的味道,或许黛玉真的感觉到了宝钗的用心,感觉到了宝钗有防止宝玉过于亲近自己的企图,毕竟宝黛的亲昵,从“静日玉生香”中的场面来看,宝黛之间离超越礼教只有一步之遥,或许在道学家眼里,已经超出了规矩,宝钗虽然没有看到静日玉生烟的场景,但应该也看到感受过他们两人的亲昵,她出于好心和私心,都可能有点干涉的言语和企图,黛玉当然会因此感觉到委屈,或许已经憋屈过一段时间了,现在趁机抱怨起来。宝玉或许是听出了黛玉话里这种特别的怨艾,可又不好解释什么,毕竟宝钗也是一番爱心和善意,而宝玉对女孩子又都是习惯于低首小心,如刚才那般抢白宝钗已属不易,再落井下石,就不是宝玉了。故也只是继续赔小心而已,又进而责备丫鬟,让黛玉劳累了。实际是在转移话题,于是黛玉生气地撂下一句硬邦邦的话,“凭他谁叫我裁,也不管二爷的事!”


                              IP属地:江苏575楼2015-08-05 08: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