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喜欢探春的人,一定会振振有词地为探春辩解,一是赵姨娘确实讨厌。二是否定赵姨娘为母亲,而“只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也是封建正统理念,和宝钗把私下追求爱情看作“奸淫狗盗”不是一回事吗?确实,两者之间表面很相似,其实却有很大不同。
首先,作为对象的问题有很大不同。宝钗的问题,是男女应该如何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都依然成为争执的焦点,比如说,结婚该不该把经济条件,置于爱情至上?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现实中,不少人其实接受这样的观点。虽然具体问题和标准和宝钗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但考虑的方法范畴依然相同。就好比“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校”,虽然遭到虚伪的正统媒体的批评,却在今天的年轻人中大有市场——假如是错的,那也是和宝钗当年的错误一样,作为个人,算不上严重错误。但是,如果因为自己出身贫困,父母没有文化没有修养,就否认自己的父母,就蔑视自己的父母,问题就大了。可以假设这样一个事例,假如一个小孩,从小被人从穷困家庭拐卖,而有幸被有钱家庭收养,或者说的再绝对一点,生身父母因为穷困,把他卖给了有钱人家收养,长大以后,他知道了自己的生身父母,他该采取什么态度?我想,如果他避而不谈自己的生身父母,当人家谴责他的生身父母的时候,他装着听不见走开,这样的态度,我相信大多数人能够理解(仅就被自己父母所卖而言,如果被拐卖,恐怕就会遭人非议了)。可如果他附和别人的非议,甚至主动挑起对父母的谴责,说自己父母是“阴微鄙贱”,那恐怕就会让人心生厌恶了。因为,这种行为之中,表面看似有理,实则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心对亲情的冷漠。
首先,作为对象的问题有很大不同。宝钗的问题,是男女应该如何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都依然成为争执的焦点,比如说,结婚该不该把经济条件,置于爱情至上?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现实中,不少人其实接受这样的观点。虽然具体问题和标准和宝钗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但考虑的方法范畴依然相同。就好比“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校”,虽然遭到虚伪的正统媒体的批评,却在今天的年轻人中大有市场——假如是错的,那也是和宝钗当年的错误一样,作为个人,算不上严重错误。但是,如果因为自己出身贫困,父母没有文化没有修养,就否认自己的父母,就蔑视自己的父母,问题就大了。可以假设这样一个事例,假如一个小孩,从小被人从穷困家庭拐卖,而有幸被有钱家庭收养,或者说的再绝对一点,生身父母因为穷困,把他卖给了有钱人家收养,长大以后,他知道了自己的生身父母,他该采取什么态度?我想,如果他避而不谈自己的生身父母,当人家谴责他的生身父母的时候,他装着听不见走开,这样的态度,我相信大多数人能够理解(仅就被自己父母所卖而言,如果被拐卖,恐怕就会遭人非议了)。可如果他附和别人的非议,甚至主动挑起对父母的谴责,说自己父母是“阴微鄙贱”,那恐怕就会让人心生厌恶了。因为,这种行为之中,表面看似有理,实则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心对亲情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