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72贴子:6,157,040

回复:红楼梦阅读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支持


464楼2015-07-19 09:13
收起回复
    对于曹雪芹诗歌的艺术成就,红迷捧得极高,但曹雪芹在文学史上不算诗人,尽管喜欢曹雪芹,但还是认可专家的评定,曹雪芹的诗歌,算不上特别出色。但我更喜欢木心先生对曹雪芹诗歌的评价,“红楼梦中的诗歌,好比水草,离了水就不好。”这个比喻真是极其巧妙,水草婀娜多姿,飘逸动人,但离了水,就是一堆垃圾——不是说曹雪芹的诗歌,离了红楼梦是垃圾,但离开大观园的生活,离开黛玉宝钗宝玉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离开他们感人肺腑的故事,红楼梦的诗歌,就完全失去味道。


    IP属地:江苏466楼2015-07-19 09:58
    回复
      茗烟要为宝玉解闷,拿来一大推市井戏剧小说,好的自然是西厢记牡丹亭古今小说之类文采裴然之作,次的就是武则天传奇之类,其中肯定不乏情色甚至色情小说,对少男少女危害不小——宝玉看了不少,但并没有堕落成为“皮肤滥淫之辈”,实在是天性淳厚啊。
      宝玉拿进大观园的是《会真记》,那是《西厢记》的前身,不知为何曹公不说《西厢记》,而说《会真记》?这两种本子,曹公自然都看过的。两者的区别,西厢的文采比会真记好。更重要的是,西厢删去不少会真记中的色情成分。比如,张生夜等莺莺前来相会,等的“火”起,结果红娘来说,小姐不来了,张生就把红娘拉上床去泻“火”,这个几乎可说是下流的、或者是正常的男人行为,在西厢中就不见了。那么,按照宝玉的性格,似乎应该选择西厢记而不是会真记。但曹公却选择了会真记,而不选择西厢,或许是一种现实的态度?但总觉得略有点问题,要淡化宝玉对黛玉的性爱色彩,强调情感,似乎总还应该用《西厢》更好。


      IP属地:江苏468楼2015-07-19 12:00
      回复
        平凡书屋(卫星号:pfsw1832990)平凡是种态度,读书改变生活。草根文学创作平台,欢迎投稿。稿件一经
        征用,稿酬丰厚。


        470楼2015-07-19 12:17
        收起回复
          宝玉看西厢看得入迷,正看到“落红成阵”——特意提出这四个字,不知曹公是否带有隐喻,一是呼应宝玉黛玉的葬花,两人葬花方式不同,宝玉是水葬,黛玉是土葬,两人爱花之心却是一致的。不知还有没有情色暗寓,宝玉看了西厢,忘情之语,往往含有情色暗示,这里对黛玉说的话还含蓄一点,后文对丫鬟说“若与你小姐共……”,更是明显的西厢情色留下的深刻印象。而西厢记中的情色描写,主要也是“落红”句:露滴牡丹开。哈哈,有未成年人吗?跳过此处,不准深究。


          IP属地:江苏471楼2015-07-19 13:04
          回复
            黛玉了解宝玉,关系又亲密,《大学》《中庸》如何骗得过黛玉?再说宝玉正在郁闷,闷的就是无人共读西厢。黛玉坚持要看,当然顺水推舟拿出来。黛玉一气读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这当然是假,要不后面也不会立刻责骂宝玉,说是“淫词艳曲”——真令黛玉入迷的一定是莺莺勇于追求爱情的过程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但黛玉心向往之却不能至,当宝玉拿“多愁多病”“倾国倾城”调笑黛玉,黛玉立刻翻脸了——这才是那个时代的淑女形象:更多纠结,也更多自我桎梏,内心极其强烈的渴望和现实无情残酷的束缚构成永恒的冲突,悲剧因此而格外令人唏嘘。


            IP属地:江苏472楼2015-07-19 13:07
            回复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IP属地:山东473楼2015-07-19 14:54
              收起回复
                楼主真棒哒,我从来没把红楼梦看完过


                来自Android客户端474楼2015-07-19 19:04
                收起回复
                  宝玉赶回去看望“身上不好”的大老爷——老头子身边一大群年轻貌美的姬妾,身上会好才怪。
                  黛玉“闷闷”地回房,此处郁闷的原因,自然还是西厢情怀郁结于内,不知该如何处置才好啊——年龄上总还是有点不舒服,宝玉要是十二三岁,黛玉就只有十一二岁,十一二岁的少女为西厢梦而郁闷,想起来总感觉别扭。这里,还是要把宝玉的年龄回复到十四五甚至十五六,黛玉的年龄该到十四以上,怎么也该是少女,不该是幼女啊。曹公前面之所以说宝玉十二三,大概只是打马虎眼,一个将要成年的男子混入全是女子的大观园,会被道学家骂死的。


                  IP属地:江苏476楼2015-07-20 15:20
                  回复
                    听梨香院排演牡丹亭戏文,这里是一段极为精彩的心理描写。中国小说推崇白描手法,很少心理描写——中国人看来,那就不合理,你怎么知道人家心里在想什么啊。但小说离开心理描写,许多地方很难推进,或者很难说清楚。红楼之所以难解,或许就因为极少心理描写。而人表面的行为举止或语言,都可能因时因地因人而有不同,即表面的行为举止和实际的内心不同甚至正好相反——喜欢作伪的中国人,实在太多了。于是就真假难辨,众说纷纭了。如果能够有心理描写,那就一目了然,心理描写完全不必作伪,或者一边作伪,一边写出内心的真实心理,那就没有歧义了。在欧洲喜剧里,就经常采用这样的手法,当面说完话,转头在独白内心真实想法。当然,这不见得是什么高妙的手法,有时就是避免误会的不得已。但红楼中,却故意留下大量表面和内心不相一致的行为举止和言语,于是,真假难辨,粗心人更是以假作真,完全被曹雪芹弄混了头啊。


                    IP属地:江苏477楼2015-07-20 15:25
                    回复
                      这一段描写,表面看还是白描手法,实际却是心理描写,也就是说,是白描手法和心理描写的结合,而且是天衣无缝的融合,极其巧妙。写黛玉路经梨香院,听到传来牡丹亭的曲子,毫无要写心理的痕迹,但所听曲子,却是少女杜丽娘游园时的心理,这里杜丽娘已经成为黛玉的化身,杜丽娘的心事,就是黛玉的心事。通过曲文的逐步演进,就把黛玉内心的悲伤一步步推向高潮。
                      欣赏古诗文,最简单四个字,就是“情景交融”,看写了什么景,烘托什么情——大致就有了,至于更细致的体验,那自然因人而异。好比黛玉此处,听到的第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心里自然已经被触动,显然,“姹紫嫣红”开遍的,不仅是花朵,更有花朵般的少女。但犹如付与“断井残垣”的“姹紫嫣红”一般,如花似玉的青春年华,只是如水一般无声无息流过去,渴望的爱情遥无踪影,下面听到点题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心内更加感概万千,浮想联翩,“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如此美貌多才,本真忧伤的少女,竟然还有人狠心诋毁,什么心肠?何必读红楼啊!


                      IP属地:江苏478楼2015-07-20 15:26
                      回复
                        很喜欢红楼,读一遍有一遍的滋味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79楼2015-07-20 18:37
                        收起回复
                          我很喜欢红楼梦,最近在阅读红楼梦,看87版红楼梦电视剧啦


                          来自Android客户端480楼2015-07-20 19:09
                          回复
                            初读红楼时年纪尚小,只道书中女子叫人唏嘘,后来年岁渐长,愈发觉得个中世故,叫人深思,文化底蕴亦是十分深厚,不愧是古典小说之巅峰,奈何阅历尚浅,见解也很浅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81楼2015-07-20 19:32
                            收起回复
                              中学时老师推荐读就找来了,可是看了几小页就受不。以后想起来都头晕,哈哈哈。可是大了些再看却爱不释手,百般滋味。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82楼2015-07-21 01:3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