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耀中华吧 关注:172贴子:14,265

回复:【文物鉴赏及科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地云珠日天锦(北朝)
  红地云珠日天锦
  年代:北朝(公元439年--581年)
  尺寸:长48、宽28厘米。
  描述:
  锦幡残片,组织为1:1平纹经锦/图案以日天(太阳神)及狩猎纹为主,并织有“去”、“昌”等文字。
  价值:此织物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十分珍贵。
  出土时间地点:1983年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出土。
  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关资料:
  古代经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花色和地色的织物组织完全相同,都是双层结构的复式平纹或复式斜纹,称为平纹经锦或斜纹经锦,依靠织物纵向彩条经线的颜色来显现花纹,是一种典型的“彩条经锦”。
  平纹经锦是我国传统的织锦。北朝晚期或隋代的平纹经锦,隋或初唐时期的斜纹经锦,盛唐时期的斜纹纬锦、织金锦等。平纹经锦到了唐代数量已明显下降,大量出现的是隋代前后兴起的斜纹经锦。


118楼2014-10-12 09:31
回复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
      西夏。出土经书共九册,完本者有封皮、扉页,封皮左上侧贴有刻印的长条书签,书名外环以边框;封皮纸略厚,呈土黄色,封皮里侧另背一纸,有的纸为佛经废页,背时字面向内。全页版框纵30.7厘米,横 38.0 厘米,四界有子母栏,栏距上下 23.5 厘米,无界格,半面左右 15.2 厘米。版心宽 1.2 厘米,无象鼻、鱼尾。上半为书名简称,下半为页码,页码有汉文、西夏文、汉夏合文三种形式。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字大小 1 厘米左右。通篇字体繁复、周正、秀美。包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四种经文,白麻纸本,木活字版精印,蝴蝶装,封皮贴有书签,首页载有“集经”、“藏译”、“番译”者的名字。共有9册,达10万字,是一部保存较好的木刻本西夏文佛经。该经书的内容在印刷中有版框栏线交角处缺口大、版心行线与上下栏线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笔锋形态不一、栏线及版心行线漏排、省排、经名简称和页码用字混乱、有错排、漏排、数字倒置等活字版印本特征,因此这部 1991 年出土的西夏文佛经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具有重大价值。这是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也是现在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199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出土。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119楼2014-10-12 09:31
    回复
      2025-05-11 00:57:09
      广告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历史,文物不少见,但国宝级的文物就非常少见了!以上各组文物是文物部门宣布的首批不许出国展览的文物,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现在的文物市场极其浮躁,很多东西价格被超得虚高,很多东西都被捧为国宝,其实,能称得上国宝的,必须是做工精美,世上唯一,具有很高文化研究价值的文物,像什么圆明园兽首根本就称不上是国宝……
      第二批不可出国展览的文物

      《平复帖》
      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原《文史参考》杂志)独家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做取舍之间的思量、权衡,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平复帖》为镇国之书法:其见证了汉字流变。专家刘光启点评:现存的《平复帖》是孤本,没有其他作品可供比对,所以无法判定其究竟是不是出自陆机之手,但这都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从武周时期王方庆临摹先人王羲之、王献之等而成的《万岁通天帖》看,东晋时楷书已经成形,再证以西晋写经,可以肯定有隶书特点的章草《平复帖》是西晋真迹,它一方面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标本,同时更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佐证。


      121楼2014-10-12 09:32
      回复

        《自书诗》纸本。行书,纵30.2厘米,横32.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系唐寅、沈寿卿等三人所联七律诗,书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 其书笔力精湛秀美,有温文而雅之书卷气

        自书诗
        1050年(北宋皇佑二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11首即是。书写时间当在诗成之后不久,蔡襄时年约40岁。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近代朱文均赞云:“此册行楷略备,无不臻美。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而温栗不减柳谏议。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
        《蔡襄自书诗》,作者:蔡襄,纸本,三接纸,纵28.2cm,横221.2cm,行书,73行,884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所藏这件《三札卷》(图为作品局部)为行书,纸本,纵43.6厘米,横223厘米。此卷没有具体书写年份,不能遽断具体写于何年。就文彦博现存的几件书迹看,书法水平及风格也不尽相同,可能和他书写的时间跨度大有关系。就《三札卷》看,书风也不完全一致,可能也不是一个时期所书。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天圣进士。曾封潞国公,位至宰相、太师,可谓官高爵显。其实他的仕途并不平坦,曾几起几落,这恰恰说明他不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庆历七年(1047年),文彦博任枢密副使时,平息了王则起义,并将之擒获。文彦博以功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这是文彦博政治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上书主张变法,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第二年,行“青苗法”,然反对者颇多。文彦博与神宗论新法时提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论点,并借华山坍坏是为天意反对新法。熙宁六年(1073年),文彦博终因反对派构陷而被罢去。然而就在第二年,王安石自己也被罢相。崇宁时,蔡京为相,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人称为“元佑党人”,刻元佑党人碑,禁止元佑学术。直到北宋末南宋初,文彦博才被追复太师,谥忠烈。史称文彦博“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从书法史看,文彦博时代也是一个重要时期,苏、黄、米、蔡自不必说,薛绍彭、周越等也是当时著名的书家。大臣、政治家、文学家而兼擅书法者有叶清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吕公弼、赵抃、韩绛、王安石等。与上述这些人相比,文彦博可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体水平中等偏上。文彦博有书名,存世书迹有《祠部帖》、《三帖卷》、《得报帖》。清代《澄鉴堂石刻》中刻有他的行书题诗。1976年,洛阳伊川县城关镇窑底村西出土《王拱辰墓志》。此志由安焘撰文,苏辙书丹,文彦博篆盖。志立于元丰八年(1085年),文彦博已79岁,篆书尤严谨工整,很见功夫,可知文彦博不仅能行书、行草,足见他是一位“练家”。


        123楼2014-10-12 09:34
        回复

          游春图
          游春图作者是展子虔,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约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人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存世最古老的画卷。

          韩滉《五牛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五牛图》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作者款印,有赵构、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画中五头不同形态的牛,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元代大画家赵孟頫题:“五牛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韩由于画艺高超,又对牛的生活习性熟悉,才能留下如此神妙绝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唐周昉挥扇仕女图 。
          这是一幅描写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佳作。全卷所画人物共计十三人,分为五个自然段落。引首清高宗弘历题“猗兰清画”四字。
          此图描绘了13位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的妃嫔和宫女形象。全幅以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执扇慵坐、解囊抽琴、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挥扇闲憩等。作者注意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图中色彩丰富,以红色为主,兼有青、灰、紫、绿等各色。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种种体态。

          唐孙位高逸图卷
          为唐朝孙位的书画作品。纵 45.2 厘米, 横 168.7 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孙位是唐代著名的画家,擅长画人物和龙,《唐孙位高逸图卷图》是他唯一存世的作品。也为目前屈指可数的几件唐代作品之一。画中表现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目前画面仅剩四人,经考证是山涛、王戎、刘伶与阮籍。在技法上,孙位继承了顾恺之“劲紧连绵如吐丝”的行云流水的风格,但更加成熟。线条的变化更丰富,人物造型刻画更真实细致。《高逸图》著录于宋徽宗的《宣和画谱》里,画上钤印“宣和七玺”。《高逸图》上的七玺是全的,作品的装裱保留了北宋的形式。

          南唐 王齐翰 勘书图
          《勘书图》描绘文士勘书之暇挑耳自娱情景。画中文士白衣长髯,袒胸赤足,一手扶椅,一手挑耳,微闭左目,复翘脚趾,状甚惬意。其身后为三叠屏风,上绘青绿山水,屏风前设长案,置古箱卷册等物,身前为一画几,陈列笔砚简编等物。另有一黑衣童子侍立。画中人物神情精妙,衣纹则圆劲中略有转折顿挫。屏风上的山水也十分精到,上面山水并不勾皴,用落骨法,林峦苍翠,草木茂密,略用唐人遗法而写江南山水,亦有别于董源青绿山水。


          125楼2014-10-12 09:37
          回复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公元前494年,吴国和越国的军队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杀,越军大败。在献上了绝世美女西施后,越国的国王勾践成了吴王夫差的马夫。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二十年后,勾践回到越国,他任用贤臣,发展生产,东山再起。用了9年时间灭掉了吴国,并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名霸王。“鸠浅”就是这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名字。而这把剑就是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剑。[2]
            越王勾践剑的历史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这柄铜剑。越王勾践宝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因此,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另一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


            126楼2014-10-12 09:37
            回复
              以上的部分由@初级提问者 提供 感谢原作者的分享


              127楼2014-10-12 0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