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西汉)

彩绘木雕内棺

石棺 上图

朱地彩绘棺 上图

彩绘黑地漆棺 上图
棺椁:棺椁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椁室上下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层层填土夯实。
一号墓非衣通高2.05米,以每尺0.23米换算为8.9尺,约等于9尺,两侧臂高为通高的1/3,即3尺,通高和臂高相加也为1丈2尺。
马王堆一号墓棺壁厚度近似4寸、5寸和6寸,令人想到《礼记·丧大记》所述“君大棺八寸,属六寸,[木卑]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这种以棺椁厚度象征墓主身份的制度。但如果考虑到汉占筮尺使用的可能,这些数据背后很可能还有另一层意义。有关占筮尺的记载原见于《淮南子》,虽在今本《淮南子》中已不存,但仍保存于宋《事林广记》。占筮尺为官尺的1.1倍或1.2倍长,分为财、病、离、义、官、劫、害、吉(或本)8个刻度,其中1、4、5、8,即“财”、“义”、“官”和“吉(或本)”为吉星,其它为凶星。(注)官尺长为0.23m的占筮尺长为0.23×1.1,即0.253m,等分8份,每份为0.0316m。据此,马王堆一号墓棺和椁的壁厚可以重新换算如下:
这就说明,除椁室上层底板为占筮尺7寸,属凶星“害”,内棺左右侧板为占筮尺3寸,属凶星“离”之外,马王堆一号墓棺及椁的壁厚的绝大部分尺寸均在《淮南子》所记述的占筮尺的吉星位置。它们与《礼记·檀弓》“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记载的数据相符。有子说,“以斯知不欲速朽也”应是因为四寸和五寸均为吉星,这也说明《礼记·檀弓》的数据很有可能是占筮尺数据。 数目:四棺一椁;
内棺:内棺还饰绒圈锦,棺盖上覆盖帛画一幅。
随葬品:马王堆一号墓有记录随葬品种类数量的“遣策”竹简,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丝织衣物,为家蚕丝织造,数量大,品种多,工艺高超,尤以绒圈锦最为珍贵,代表汉初纺织最高水平。
彩绘黑地漆棺 西汉
长 256 厘米 宽 118 厘米 通高 114 厘米
1972 年长沙东郊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斫木胎。内髹朱漆,其中棺内右侧板中上部朱漆上,用黑漆勾出勉强成型的奔马和人物。外表以黑漆为地,用朱、白、黄、等色彩绘复杂多变的云气,云气之中,饰”仙人降豹”、”怪神操蛇”、”怪神弹奏 ”、”怪神射鸟”、”仙人静坐 ”、”怪神对奏”、”怪神骑马”等图案。值得注意的是,此棺纹饰与图案大都采用堆漆法,因而极富立体效果。
黑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二层,棺为梓木材质。
棺内涂朱漆,右侧板内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马和人,笔画草率,勉强成形。
棺的外表,以黑漆为地,彩绘奔放的流云,以及仙人、神怪、禽兽,构成一个奇幻的仙境。
云纹的轮廓线显著高起,这是汉代新兴的堆漆装饰技法,立体感强,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
仙人游乐、骑鹤持枣、怪神狩猎……好一个“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的世外桃源,其为棺右侧场面。
朱地彩绘棺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
朱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三层,棺为梓木,通体内外髹朱漆。
外壁在朱漆上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颜色,绘出龙虎相斗、双鹿腾云、双龙穿壁,以及仙人、云气、仙鹿等,整幅画面充满海外仙山与神仙洞府神迷迷离的气氛,并以此表达吉祥升仙的主题。
彩绘木雕内棺
制造年代: 战国
材料: 木漆
规格: 250×127×132厘米
收藏地: 湖北省博物馆
介绍
这是一件内棺,出土在湖北随县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此棺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漆器工艺、棺椁制度、神话传说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件漆绘内棺保存相当完好,内壁髹朱漆,并在头档中间嵌有青玉璜。外壁首先是在木胎上抹漆灰,打磨平滑后髹一层黑漆,再髹一层朱漆,更在表面用黑,黄色漆绘出各种形态的龙、蛇、鸟、兽、神等,共900多个,丰富多彩。
这件漆器的彩绘风格向我们反映了中国古代原始宗教巫术的内容,充满了神秘浪漫的色彩。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的基本思想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即万物都由一定的神灵统领。这种原始的巫术并不像我们曾经想象的那么恐怖。
足档中部绘有一“田”字形窗户,两侧壁板各绘一堵格子门。各种动物围绕在窗的周围,两侧守门者为执戢神兽。这些图案布满整个漆棺外壁,俨然为一幅神灵护佑的地宫图画。市场估价:人民币700,000~1,000,000元。
这类出土的大型漆器,以博物馆收藏为多。出土的漆器,尤其怕暴露在空气中氧化,因此如果条件许可,能保存在真空状态下,它的艳丽色彩方得以保护较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