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耀中华吧 关注:172贴子:14,265

回复:【文物鉴赏及科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墙盘
  盘是乘食器的一种,出现时代比较早,而且器型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盘,用于承接水,一般和匜配套组成盥洗器,匜之水浇于手,以盘承接弃水. 该盘圆形,浅腹,方唇,双附耳,圈足.腹饰凤鸟纹,圈足饰纹似云雷纹。西周中期青铜器。为微氏家族中名墙者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名。
  墙盘为西周恭王时期作品。器形宏大,制造精良。微氏家族器具,通高16.2厘米,口径47. 3厘米,深8.6厘米。史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此名。盥洗器,此盘造型规整,纹饰精美,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饰凤鸟纹,圈足部饰两端上下卷曲的云纹,全器纹饰以云雷纹衬地,显得清丽流畅。盘内底部刻有18行铭文,共284字,记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铭文首先追述了列王的事迹,历数周代文武、成康、昭穆各王,并叙当世天子的文功武德。铭文接着叙述自己祖先的功德,从高祖甲微、烈祖、乙祖、亚祖祖辛、文考乙公到史墙。颂扬祖先功德,祈求先祖庇佑,是典型的追孝式铭文。人们从微氏家族的发展史中,可看出周王朝对殷商遗民采取的政策。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盘铭也是一篇很漂亮的书法作品,其文体爱用简明整齐的四字句式,这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


98楼2014-10-12 09:18
回复

    何尊
      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1965年于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塬出土。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藏于宝鸡市博物馆。
      何尊造于西周时期。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铭文,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 何尊西周成王时期宗族中的一位姓何的所作的青铜器,是西周初期的一件珍贵艺术品。此器造型纹饰都有独到之处,庄严厚重,美观大方,主体感极强。圆口方体,有四道大扉棱装饰。器内底有铭文122字,残损3字,现存119字。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成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成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的文告。


    99楼2014-10-12 09:19
    回复
      2025-05-11 00:32:46
      广告

      陪葬于汉武帝茂陵的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雕,人们都知道是汉武帝为纪念霍去病的战功而刻置。但是只要对这些石雕的内容及形象仔细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石雕并不只是为纪念霍去病一人,而是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含义:一是纪念霍去病在反击匈奴战争中的巨大功绩;二是以霍去病的去世为一段落、以霍去病的墓地为舞台而举行的一次表功大典——它用艺术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取得反击匈奴胜利的多种因素和条件,凡做出重大贡献者都登上了历史的领奖台,并被刻石立像永记其功;三是汉武帝为巩固反击匈奴的战果借霍去病的墓地和葬礼树大汉天威,震慑属国。
      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雕
        西汉茂陵霍去病墓之大型石刻,是一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古代石雕艺术珍品,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化遗产,举世无双的古代雕刻艺术杰作。
        这批作品构思超凡,题材多样,富于大自然的山野情调,意象博大深沉。特别在表现各种动物的造型上,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皆蕴含着饱满的生机,或腾跃或宁息,生态万般,无不各具其妍,韵致宛若。质朴而有灵趣,力雄风雷,气势浑厚磅礴,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石刻表现手法洗练,雕凿勾勒并用,以意运斤,精微入化。相石拟形之构思,有石破天擎,神全意足,浑若天成之妙,乃我国古代雕刻艺术,以写实象生与写意并重之优秀范例。作品风格凝重刚健,恢宏含蓄,是一批最能代表中华民族雄厚气质的艺术瑰宝。
        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100楼2014-10-12 09:19
      收起回复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西安碑林第二室里立着一通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著名石碑,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中外游人,人们在它面前留连忘返、摄影留念,人们称颂它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资料,是缀在丝绸之路这条五彩丝带上的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国宝级文物),唐建中二年( 781年)僧景净撰,吕秀岩书并题额。高 279厘米,宽99厘米。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
          唐代。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个名叫景净的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吕秀岩书并题额,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宽99厘米,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随着景教的没落,大秦寺的院落为佛教所用,此碑不知何时失落。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当时许多西方各国有不少的传教士得知后,争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译成拉丁文寄往欧洲本国。当地人怕此碑被他们盗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竖起来交寺僧保管。清光绪年间一个叫荷尔姆遂熊熊的荷兰人在金胜寺游览时看到此碑,为了得到它,他按原样刻制了一座新碑欲换得古碑,遭到寺主持和民众们的严厉拒绝,连官府的人也严保此碑,没有让他得逞。1907年入藏西安碑林(现西安碑林博物馆)安置。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
          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101楼2014-10-12 09:20
        收起回复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唐朝。此壶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壶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径2.2厘米、足8.8*7.1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镀连结着壶盖与提梁,上口敛而底部呈扁弧形,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 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周身看不到焊缝。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壶身中央,壶腹两侧面用模具冲压舞马图,突出于壶面的、金色的、奇异的马。这匹马身躯健硕,长鬃披颈,前肢蹦直,后肢弯曲下蹲,口中叼着一只酒杯,其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显示出十足的动感。据考证,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马。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唐代窑藏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102楼2014-10-12 09:21
          收起回复

            兽首玛瑙杯
              唐兽首玛瑙杯,又称镶金兽首玛瑙杯、兽首玛瑙杯。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长15.5,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王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基本信息
              名称:唐玛瑙兽首杯
              类别:玉器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属:唐代玛瑙雕刻品
              文物现状: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宝级文物。


            104楼2014-10-12 09:22
            收起回复

              铜浮屠(唐朝)
                唐代。浮屠即塔、精舍,模铸成形,平面呈方形,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单层,四面各开一门,正面门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门两侧为直棂窗,门额以上铺作人字形斗拱。顶单层,四角攒尖形,每面铸出瓦拢,角垅起翘。塔刹高耸,刹底为须弥座,其上6个相轮由下往上依次渐小。塔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1987年4月,封闭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门寺地宫之门被打开,此铜浮屠随着被发现。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基本信息
                年代:唐代
                尺寸:棺盖长8.2厘米,高6.4厘米,前档宽5.4厘米,后档宽4.2厘米
                年代:唐代
                类别:金银器
                尺寸:通高53.5厘米,底座长宽各28厘米,二层长宽各24厘米 三层长宽各19厘米,房檐长宽各23.51厘米
                重量:重7.4千克


              108楼2014-10-12 09:24
              回复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战国)
                  战国。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公斤。“错”,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案”,是古人所用小桌,漆制案面已朽。此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龙独首双尾。龙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上部龙顶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饰勾连云纹 。这件方案案面原为漆板,已腐朽不存,仅留铜案座。它的造型内收而外敞,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突破了商、周(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256年)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以浮雕或圆雕为主的传统手法。另外,四条龙头上各有一个斗拱,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出战国(公元前486年-公元前256年)时期的斗拱造型。1974年冬,平山县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山王铁足铜鼎(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
                  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
                  鼎为子口内敛,上有云形钮圜顶盖,两侧有一对附耳,腹部稍鼓,中部有凸弦纹一道,平底,下为蹄形铁足。鼎壁与盖部云钮以下、足部以上,刻铭文77行,每行6字(盖上二字,腹部凸弦纹以上三字,以下一字),唯末行1字,共469字,是已发现刻铭战国铜器中字数最多的。内容记述了该鼎为王十四年所制,斥责燕王哙让位相邦子之,遭致国破身亡,颂扬自己的相邦司马,辅佐少君谦恭忠信,以及率师征燕,夺城数十座,扩大疆土数百里的功绩。告诫嗣子汲取吴国吞并越国、越国覆灭吴国的教训,要警惕周围敌国等。
                  此鼎铭文在战国金文中最长,在所有金文中仅次于毛公鼎;内容记述了中山乘燕国内乱,伐燕夺取疆土之事,可补史籍之不足;铭文构字秀丽,刀法娴熟;是研究战国及中山国历史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此器铜体铁足的铸造技法在国内十分罕见。
                  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
                  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109楼2014-10-12 09:25
                回复
                  2025-05-11 00:26:46
                  广告

                  长信宫灯(西汉)
                    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10楼2014-10-12 09:25
                  回复
                    铜屏风构件5件(西汉)

                    朱雀屏风铜顶饰
                      西汉。立于屏风两侧转角的顶上。朱雀顶上有管状的插座,是用来插雉鸡羽毛的。朱雀昂首展翅,伫立在方座之上,全高26.4cm,双翅距24.5cm。其通体鎏金,自颈以下及双翅遍刻鳞片状羽饰,方座四面饰有火焰形纹。朱雀为汉代四神之一,主南方,以朱雀作顶饰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观念。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人操蛇屏风铜托座
                      西汉。通高31.5、横长15.8cm。结构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两个大小相同的扁长方套筒组成的活页,可作90度展开,为屏风右翼障的下转角构件。下半部为力士托座,取自“越人操蛇”的传说。力士身着右衽褐衣,短裤,跣足。两眼圆瞪,眼珠外突,口咬一两头蛇。双手操蛇,双足跪坐夹蛇,五条蛇相互绞缠,玲珑通透。是两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形象的再现。原通体鎏金,并有黑漆绘线,现仅留斑点。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

                    蛇纹屏风铜托座
                      西汉。高23.4、长46.45、宽29.4cm。是屏风正间两边的托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套筒,如“之”字形,用来套入屏风的柱、枋;二是支托,由三条相互绞缠的蛇组成,蛇体正中两面各伸出一个,以保持屏风的平稳。蛇是古代越人崇拜的图腾,由此可见这是一件有地方特色的器物。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

                    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
                      西汉。通高33.5、通长27.3cm。是屏风两边屏障下的托座,原有鎏金。半蹲在托座上的蟠龙,昂首曲体盘尾,四足踏在由两条蛇构合成的一个支座上。两蛇各卷缠一只青蛙。蛙张口暴目,力图挣脱状。龙口大张,口内有一只两前肢攫住龙的口缘,头向前伸,好像逃脱了恶蛇的侵袭,得到龙的保护,状态安详。此将龙、蛇、蛙三者结合一起,是一件极具造型艺术之美的文物精品。蛇、蛙曾是古越人的图腾,而龙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蛇缠青蛙,龙踩住蛇保护青蛙,似乎在讲述某个传说中的图腾神话故事。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

                    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
                      西汉。高16.7,宽56.3,厚4cm,两面造型一致,为双面兽形。双目圆突,高鼻,张口露齿,状若微笑。头顶出双角,两眉和耳后鬓发飘向两边,如三束飘带相互绞缠,正中和两侧各伸出一根圆管形插座,插入雉羽为饰。下鄂两侧伸出插榫,以固插在屏风顶横枋上。整器通体鎏金,兽面顶的双角、眉毛、卷云纹均用黑漆勾勒轮廓线,管壁上刻有顺序数目。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


                    111楼2014-10-12 09:26
                    回复

                      角形玉杯(西汉)
                        角形玉杯
                        制造年代: 西汉
                        材料: 新疆和田玉材
                        规格: 通高18.4厘米,口径5.8—6.7厘米
                        收藏地: 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
                        外形介绍
                        杯形如兽角,口椭圆,杯底有细软弯转的绳索式尾,缠绕在杯身下部。杯口沿阴刻弦纹一周,杯身以浅浮雕和双钩法饰勾连云纹。器体轻薄,抛光琢制俱佳。 口沿上微残,青玉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仿犀牛角形,中空。口呈椭圆形,往下渐收束,近底处成卷索形回缠于器身下部。纹饰自口沿处起为一立姿夔龙向后展开,纹饰绕着器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由浅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为圆雕。在浮雕的纹饰中,还用单线的勾连雷纹作填空补白。一夔龙缠绕器身,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艺术为一体,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汉代遗作,在玉器史是占绝对重要的地位。汉代之绝品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


                      112楼2014-10-12 09:26
                      收起回复

                        人物御龙帛画(战国中期晚段)
                          《人物御龙帛画》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
                          《人物御龙帛画》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
                          帛画的绘画手法以单线勾勒与平涂、渲染兼用,人物略施彩色,余用金,白粉彩。从构思上看,整个画面布局合理,巫师、巨龙、鱼、鹤各得其所,恰到好处。
                          相关资料
                          出土地点:湖南长沙于弹库楚墓
                          外形尺寸:长37.5厘米,宽28厘米
                          制作年代:战国中期晚段
                          外观描述
                          长37.5厘米,宽28厘米。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正中是一位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略似船形。在龙尾上站着一只鹤,圆目长啄,昂首仰天。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幅左下角为鲤鱼。人、龙、鱼均向左,以示前进方向,连华盖上的缨络也迎凤飘动。整个画面呈行进状,充满了动感。这两幅帛画,基本上运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涂,人物则略施彩色。画面布局精当,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想像丰富,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白描。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


                        113楼2014-10-12 09:28
                        回复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中期晚段)
                            又名《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一座战国楚墓中。“帛画”是指古代绘在丝织物上的图画。画中描写一端庄高髻的妇女侧身而立,双手合掌,细腰,袖口宽松,长裙曳地,体态优美。妇女的上方画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和一条蜿蜒向上升腾的龙。根据当时楚国的习俗并结合文物考证,此画的妇女形象即是墓主人,作品的主题是表现龙凤引导死者即墓主人灵魂升天。人物合掌祝祷,神态庄重虔诚,处于静态;与动态的龙和凤形成对比,使整个画面构成对比中的和谐。此画在丝织品上以墨线勾勒,用笔流畅。
                            帛画呈长方形,质为深褐色平纹绢, 以写意手法绘人物及龙凤。画幅中是一位侧身直立合手祈祷的贵族妇人,身着宽袖长袍,细腰垂譬,神态虞诚,花袍上饰云状花纹,妇人脚踏一半月状物,似为龙舟,亦可释为弯月,妇人前上端绘有高颈昂首、尾翎卷翘、轻盈飘逸向上飞跃的凤鸟,与凤相对应处绘有伸脚卷尾,躯体弯屈,扶摇升腾的黄龙。
                            出土地点:湖南长沙楚墓
                            外形尺寸:长31厘米,宽22.5厘米
                            制作年代:战国中期晚段


                          114楼2014-10-12 09:28
                          回复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西汉)

                            彩绘木雕内棺
                            石棺 上图
                            朱地彩绘棺 上图
                            彩绘黑地漆棺 上图
                            棺椁:棺椁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椁室上下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层层填土夯实。
                              一号墓非衣通高2.05米,以每尺0.23米换算为8.9尺,约等于9尺,两侧臂高为通高的1/3,即3尺,通高和臂高相加也为1丈2尺。
                              马王堆一号墓棺壁厚度近似4寸、5寸和6寸,令人想到《礼记·丧大记》所述“君大棺八寸,属六寸,[木卑]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这种以棺椁厚度象征墓主身份的制度。但如果考虑到汉占筮尺使用的可能,这些数据背后很可能还有另一层意义。有关占筮尺的记载原见于《淮南子》,虽在今本《淮南子》中已不存,但仍保存于宋《事林广记》。占筮尺为官尺的1.1倍或1.2倍长,分为财、病、离、义、官、劫、害、吉(或本)8个刻度,其中1、4、5、8,即“财”、“义”、“官”和“吉(或本)”为吉星,其它为凶星。(注)官尺长为0.23m的占筮尺长为0.23×1.1,即0.253m,等分8份,每份为0.0316m。据此,马王堆一号墓棺和椁的壁厚可以重新换算如下:
                              这就说明,除椁室上层底板为占筮尺7寸,属凶星“害”,内棺左右侧板为占筮尺3寸,属凶星“离”之外,马王堆一号墓棺及椁的壁厚的绝大部分尺寸均在《淮南子》所记述的占筮尺的吉星位置。它们与《礼记·檀弓》“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记载的数据相符。有子说,“以斯知不欲速朽也”应是因为四寸和五寸均为吉星,这也说明《礼记·檀弓》的数据很有可能是占筮尺数据。   数目:四棺一椁;
                            内棺:内棺还饰绒圈锦,棺盖上覆盖帛画一幅。
                              随葬品:马王堆一号墓有记录随葬品种类数量的“遣策”竹简,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的丝织衣物,为家蚕丝织造,数量大,品种多,工艺高超,尤以绒圈锦最为珍贵,代表汉初纺织最高水平。
                            彩绘黑地漆棺 西汉
                              长 256 厘米 宽 118 厘米 通高 114 厘米
                              1972 年长沙东郊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斫木胎。内髹朱漆,其中棺内右侧板中上部朱漆上,用黑漆勾出勉强成型的奔马和人物。外表以黑漆为地,用朱、白、黄、等色彩绘复杂多变的云气,云气之中,饰”仙人降豹”、”怪神操蛇”、”怪神弹奏 ”、”怪神射鸟”、”仙人静坐 ”、”怪神对奏”、”怪神骑马”等图案。值得注意的是,此棺纹饰与图案大都采用堆漆法,因而极富立体效果。
                              黑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二层,棺为梓木材质。
                              棺内涂朱漆,右侧板内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马和人,笔画草率,勉强成形。
                              棺的外表,以黑漆为地,彩绘奔放的流云,以及仙人、神怪、禽兽,构成一个奇幻的仙境。
                              云纹的轮廓线显著高起,这是汉代新兴的堆漆装饰技法,立体感强,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
                              仙人游乐、骑鹤持枣、怪神狩猎……好一个“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的世外桃源,其为棺右侧场面。
                            朱地彩绘棺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
                              朱地彩绘棺为马王堆一号汉墓木椁中出土的四层木棺中的第三层,棺为梓木,通体内外髹朱漆。
                              外壁在朱漆上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颜色,绘出龙虎相斗、双鹿腾云、双龙穿壁,以及仙人、云气、仙鹿等,整幅画面充满海外仙山与神仙洞府神迷迷离的气氛,并以此表达吉祥升仙的主题。
                            彩绘木雕内棺
                              制造年代: 战国
                              材料: 木漆
                              规格: 250×127×132厘米
                              收藏地: 湖北省博物馆
                              介绍
                              这是一件内棺,出土在湖北随县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此棺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漆器工艺、棺椁制度、神话传说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件漆绘内棺保存相当完好,内壁髹朱漆,并在头档中间嵌有青玉璜。外壁首先是在木胎上抹漆灰,打磨平滑后髹一层黑漆,再髹一层朱漆,更在表面用黑,黄色漆绘出各种形态的龙、蛇、鸟、兽、神等,共900多个,丰富多彩。
                              这件漆器的彩绘风格向我们反映了中国古代原始宗教巫术的内容,充满了神秘浪漫的色彩。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的基本思想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即万物都由一定的神灵统领。这种原始的巫术并不像我们曾经想象的那么恐怖。
                              足档中部绘有一“田”字形窗户,两侧壁板各绘一堵格子门。各种动物围绕在窗的周围,两侧守门者为执戢神兽。这些图案布满整个漆棺外壁,俨然为一幅神灵护佑的地宫图画。市场估价:人民币700,000~1,000,000元。
                              这类出土的大型漆器,以博物馆收藏为多。出土的漆器,尤其怕暴露在空气中氧化,因此如果条件许可,能保存在真空状态下,它的艳丽色彩方得以保护较长时间。


                            116楼2014-10-12 09:29
                            收起回复
                              2025-05-11 00:20:46
                              广告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
                                帛画覆盖在一号墓即辛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T型帛画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
                                马王堆汉墓陈列一直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过,因为保存难度较大,陈列中的T型帛画直到2003年才首次亮相展厅。T型帛画无疑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


                              117楼2014-10-12 09: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