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吧 关注:11,576贴子:67,292

【原创】明孝宗童年之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或多或少会有错误,希望大家提出来,我会改正过来。默默更新。


IP属地:江西1楼2013-08-20 17:52回复
    本文总共四篇,前三篇为明孝宗0~18岁的是,后面一篇是对他登基之后,童年时代出现的人一些结局


    IP属地:江西2楼2013-08-20 17:54
    回复
      第一篇 明孝宗小时之谜
      讲明孝宗出世我们就先追溯到六年前,成化元年。
      刚即位的明宪宗,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悲剧。《明宪宗本纪》记载:“是年,两畿、川、广、荆、襄盗贼大起。”而其中以侯大苟领导的大藤峡起义较为勇猛,起义没多久势力就发展到广东等省。明宪宗立即派韩雍、赵辅前去平定。过程我就不多说了,最终的结果是“……先后破贼三百二十四寨,生擒大狗(侯大苟)及其党七百八十人,斩首三千二百有奇,坠溺死者不可胜计。……分兵击余党,郁林、阳江、洛容、博白次第皆定。”打了这么一场大胜仗,自然要将战争后的俘虏献给皇帝,韩雍从俘虏里挑出年纪轻轻的,男的当太监,女的当宫女,这其中,就有后来明孝宗的生母孝穆纪太后。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3-08-20 17:56
      回复
        前排,真是我大明吧的小明月呀,加油,记得以后更新一定要艾特我。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08-20 18:01
        收起回复

          接着,我们看一下《西园杂记》怎么说这件事情,《西园杂记》说,当时万贵妃知道纪氏怀孕,便百般折磨,可纪氏依然无恙,还生了皇三子。但是当时纪氏没东西给皇三子吃,眼看皇三子就要饿死了,结果一只母鸡从天而降,内侍马上抓住它,结果一天就生了只小鸡。这员内侍见小鸡出生后,马上找了些粥和小鸡(小鸡肯定煮了),喂三皇子,所以活了下来。接下来的故事发展情节和《明史》类似。


          IP属地:江西8楼2013-08-20 18:12
          收起回复
            支持原创佳作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3-08-20 22:13
            收起回复

              第三种说法,是《治世余闻》的,《治世余闻》的说法是和前两部书差异最大的。开头还是一样,纪氏怀孕了,万贵妃非常愤怒,结果,明宪宗知道了纪氏怀孕这件事,让人说纪氏身上长了个大瘤子,不是怀孕(以痞报),让门官照顾着,并把他迁到安乐堂。等到出生时,明宪宗又让心腹好好照顾这位三皇子。这时候,还没人知道,但是,任何事情要瞒天过海一辈子是不可能的,所以,两年后,事情泄露了。成化八年,悼恭太子朱佑极莫名奇妙的死去。估计有一两个宦官看不下去,就跟大臣说两年前的秘密,皇帝的几个近臣就跟皇帝说,你给皇子赐名,把他写入玉牒(玉牒就是皇家的族谱)。还有一些大臣就去寻访纪氏的家人。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彭时跟太监黄赐(黄赐曾经也哺育过孝宗)说:“当年汉高祖在外面和情人生的儿子(指齐王刘章)都可以迎接进宫。如今皇三子可是金枝玉叶呀,又有什么好避讳的?”事情传开了,传得沸沸扬扬,这时,张敏出现了。
              张敏当时给万贵妃的主宫太监段英贿赂,然后抓住机会跟万贵妃说。万贵妃大惊:“为什么不让我知道。”事已至此,木已成舟,说再多又有什么用,只能向明宪宗贺喜,让他重赏纪氏母子,择选吉日入宫。所以,成化十一年五月十九日明宪宗传谕户部,给皇三子赐名,让纪氏迁居永寿宫,所有的礼数和万贵妃差不多。这时,据《治世余闻》记载,叫:“中外臣僚,喜惧交并。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08-22 18:15
              收起回复

                当然,还有好几种说法,我手头就这三种说法,但是偶然有一次翻到《万历野获编·卷三·宫闱·孝宗生母》,我顿时感觉,这个的可信度最大,我把原文给弄过来:
                东阿于谷峰宗伯《笔麈》,纪孝宗生母孝穆皇后纪氏,孕孝宗时为万贵妃所妒,潜育西宫,上不及知。一日,上见百官奏,咄嗟叹愤,太监怀恩奏:万岁有子在西宫,已三岁。上惊喜,敕百官语状,召皇子。纪妃泣曰:儿去,我不活矣。皇子至,遂贺,颁诏天下,移纪居东朝,……按尹文和《直琐缀录》云:纪后有娠万妃恚而苦之,上令托病处安乐堂,以痞报,而属门官照管。既诞皇子,密令内侍谨护。则宪宗设计潜养他所,初非不知也。又云:甲午春悼恭太子亡后,与彭先生谈及,请赐名付玉牒及冬,乃托太监黄赐达之上。上云:果有一子在西宫,俟再打听。按孝宗庚寅生,至是已五岁矣,不止三岁也。又云:太监张敏结万妃主宫太监段英,乘间说贵妃。妃惊曰:何不令我知?遂具服进贺,厚赐纪氏母子。次日下敕,徙纪居西内永寿宫,礼数一视贵妃。是时,内臣乃黄赐等三人之功,怀国成惟奉上命传谕内阁耳。……尹謇斋虽非贤者,然此时正长禁林,亲履其事,岂有谬误?于公起北方早贵,并本朝纪载不尽寓目,自谓得其说于今上初年老中官,不知宦寺传言讹舛,更甚于齐东。予每闻此辈谈朝家故事,十无一实者,最可笑也。  
                尹录所云彭先生,盖彭文宪也,时甲子年彭正当国,而尹以读学掌院,与彭最厚,故得进言。尹所纪未免居功,而情景则不谬云。  
                商文毅公于成化十一年,因悼恭太子薨,上忧念甚,知西宫有子六岁,乃上疏,略曰:皇子聪明,国本攸系。重以昭德贵妃抚育,恩逾已出,百官万民皆谓贵妃贤哲近代所无。但外议皇子生母,因病别居,久不得见。人情事体未便。伏望敕令就近居住,皇了仍烦贵妃抚育,庶朝夕便于接见。”按此疏,孝宗之在西宫,商公已颂言于朝,且归美万氏,以颂寓规,可谓苦心。今《麈史》乃云出自怀恩密奏,想于公并文毅疏未之见耳。……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08-22 18:15
                回复
                  @汉魂不朽 我更文了,看看吧


                  IP属地:江西13楼2013-08-22 18:18
                  收起回复

                    但讲到这里,有人会怀疑了,因为《明史》说尹直:“而躁于进取。性矜忌,不自检饬。”意思是:尹直为人骄躁,急于进取,而且骄慢嫉妒,不谨慎。所以他的这段记载可信吗?沈得符给了我们答案。
                    沈得符说:尹直虽然不是贤者,但那个时候他正在翰林院做事,亲自管事,怎么会有错误?而且尹直还把本朝书籍全部给读了。
                    而对于于慎行的《笔麈》他是这样评价的:
                    于慎行自称你写的这个是是从当代的一个老太监那儿听来的,其实这帮小宦官在那以讹传讹,还自称考察得比当年宋朝周密的《齐东野语》还好,实际上十点没有一点是真实的,是最可笑的。
                    而尹直所记载的彭先生,其实是内阁大学士彭时,那个时候他是内阁首辅,尹直又与他关系不错,所以就让彭时向皇帝进谏,但是当时的情景是不会错的。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3-08-28 17:05
                    回复

                      而商辂知道当时西宫太子,就写了封《国本疏》,按照这封国本疏来说的,商辂不仅夸扬皇帝,而且还赞美万贵妃,以夸扬来规劝皇帝要好好保护皇三子,可以说商辂用心良苦呀。今《麈史》说是出自怀恩密奏,想必是没见过于慎行的《笔麈》和商辂的《国本疏》吧。


                      IP属地:江西15楼2013-08-28 17:06
                      收起回复

                        剩下的还有三种,我可以在排除掉《明史》,因为从记载张敏的这件事来看,我就知道了。
                        据我手中所掌握的明代笔记来看,根本就没有《明史》所述的:“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相关记载。所谓的“他室”是哪个室,据史料推断,唯一的可能就是吴废后居住的西宫,既然如此,所谓的“藏”主语一定不会是张敏,而是吴废后。而且,成化六年,太子朱佑极还活着,怎能说无子。
                        我再引《明史》的一段分析下:
                        成化十一年,帝召张敏栉发,照镜叹曰:老将至而无子。敏伏地曰:死罪,万岁已有子也。帝愕然,问安在。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于是太监怀恩顿首曰: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
                        让张敏帮皇帝梳头,皇帝知道三皇子这事,就我掌握的明代笔记来说,是没有的。
                        所以《明史》被排除了。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3-08-28 17:09
                        回复
                          楼主速更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09-01 01:03
                          收起回复
                            接着就剩《治世馀闻》和《万历野获编》了,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从尹直的《謇斋琐缀录》摘录过来的,而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更是通过《笔麈》、《謇斋琐缀录》、《国本疏》相较而言的。而沈德符也没盲目轻信,他指出了向皇帝进谏的不一定是彭时,可能是商辂,可能是万安,也可能是另有他人。


                            IP属地:江西19楼2013-09-01 17:58
                            回复
                              其实讲了这么久,到现在,我只是采用尹直的一家之言,至于皇三子这六年怎么度过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到了皇三子被迎接入宫,《明史•孝宗本纪》有了这一段话:育周太后宫中。十一年,敕礼部命名,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储请。三皇子就这样养育在周太后宫中,成化十一年,明宪宗擢礼部给三皇子取名,因三皇子朱姓,依照《皇明祖训》字辈律诗燕王府为:“高瞻祁见佑。”宪宗是“见字辈”,三皇子就是“佑字辈”,可能是户部(尚书)希望这孩子将来是大明的顶梁支柱,所以第三个字为“樘”。所以朱佑樘这三个字就诞生了!


                              IP属地:江西21楼2013-09-01 18: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