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吧 关注:6,544贴子:39,750

回复:孟子全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注释】  ①羊枣:即黑枣,因形状色泽似羊屎,故称羊枣。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597楼2014-06-22 13:24
回复
      (三十七)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鲁国)去啊!我乡里的年轻弟子志大而狂放,想进取而不改旧习。‘孔子在陈国时,为什么要惦念鲁国那些狂放的读书人呢?“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孟子说:”孔子说过,’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交往,必定只能同狂者和狷者交往了。狂者一味进取,狷者(遇事)拘谨、退缩‘。孔子难道不想结交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吗?(只是)不能一定结交到,所以想结交次一等的人。“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万章问:)“请问怎样的人能称作狂放的人?”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598楼2014-06-23 14:00
    回复
        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①,孔子之所谓狂矣。”  孟子说:“像琴张、曾晳、牧皮,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何以谓之狂也?”  (万章问:)“为什么说他们狂放呢?”  曰:“其志■■然②,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之士而与之,是■也③,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④!乡原,德之贼也。‘“
        孟子说:“他们志向远大、口气不凡,开口便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们的行动,却(和他们的言论)不全吻合。(如果这样的)狂者也结交不到,就想找到不屑于干肮脏事的人同他结交,这种人就是狷者,这是又次一等的了。孔子说:”路过我门口而不进我屋子,我不感到遗憾的,大概只有乡原吧!乡原是戕害道德的人。‘“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万章问:“怎样的人能称他为乡原呢?”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599楼2014-06-23 14:06
      回复
          曰:“‘何以是■■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⑤?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孟子说:“(乡原指责狂者说:)‘为什么志向、口气那么大?说的不顾做的,做的不顾说的,却还说什么”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者说:)‘做事为什么那样孤孤单单?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只要人家认为好就行了。’像宦官那样在世上献媚邀宠的人就是乡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万章问:“一乡的人都称他是忠厚人,所到之处也表现出是个忠厚人,孔子却认为(这种人)戕害道德,什么道理呢?”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00楼2014-06-23 14:13
        回复
            孟子说:“(这种人,)要批评他,却举不出具体事来;要指责他,却又觉得没什么能指责的;和颓靡的习俗、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平时似乎忠厚老实,行为似乎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自认为不错,但是却不能同他一起学习尧舜之道,所以说是‘戕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要憎恶似是而非的东西:憎恶莠草,是怕它淆乱禾苗;憎恶歪才,是怕它淆乱了义;憎恶能说会道,是怕它淆乱信实;憎恶郑国音乐,是怕它淆乱雅乐;憎恶紫色,是怕它淆乱了大红色;憎恶乡原,是怕他淆乱了道德。君子是要回复到正道罢了。正道的形象树端正了,百姓就会奋发振作;百姓奋发振作,就不会有邪恶了。”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01楼2014-06-23 14:18
          回复
            【注释】  ①琴张、牧皮:都是人名,身世不详;有人说是孔子的学生。②■■(xiāo xo):志向远大、口气不凡。③■:同“狷”。④乡原:指看起来恭谨忠厚,实质上却没有是非原则,苟同世俗,只图博取好名声的人,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好好先生。⑤踽(jǔ)踽凉凉:孤单冷清的样子。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02楼2014-06-23 14:19
            回复
                (三十八)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①,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②,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有五百多年,像禹和皋陶,是亲眼见到过而知道尧、舜的;至于商汤,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商汤到文王,有五百多年,像伊尹和莱朱,是亲眼见过而知道商汤的;至于文王,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和散宜生,是亲眼见过而知道文王的;至于孔子,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孔子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离圣人的时代是这样的不远,离圣人的家乡是这样的近,这样的条件下还没有继承的人,那也就不会有继承的人了!”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03楼2014-06-23 14:27
              回复
                没有了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608楼2014-07-27 18:08
                回复
                  思孟学派你们认为庄子这人如何?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11楼2014-10-15 20:27
                  收起回复
                      孟子说:“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存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两样不能同时兼顾,就放弃生存而要义。生存是我所喜爱的,但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恶的,但我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些祸患我不躲避。假使人们所喜爱的没有什么超过生存的了,那么凡是可以保命的手段,哪样不采用呢?假使人们所憎恶的没有什么超过死亡的了,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样不去干呢?按这么做就能生存,然而有人却不去做,按这么做就能避开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干,由此可见,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是有的,只是贤人能不丧失它罢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12楼2014-12-22 20:14
                    回复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饿死,(但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路上的饿汉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施舍给人,那就连乞丐也会不屑一顾的。一万钟的俸禄,(有人)却不问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行径不也应该停止了么?这就叫丧失了他的本性。”


                      来自Android客户端613楼2014-12-22 20:14
                      回复
                        楼主 有DOC版本吗 麻烦发一份吧 852359808@qq.com 感激不尽


                        614楼2015-01-12 15:08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617楼2016-03-21 16:17
                          回复
                            已读完,辛苦了,这些


                            来自Android客户端619楼2016-08-31 15: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