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经吧 关注:198贴子:40,548

回复:【义门】和道家整理和转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不过老子也同时告诉我们,不要跟浊打架,并不是自己就不行动了。关键是自己的动作要平稳,缓缓划过水面的木棍,是不会把水弄浑的。所以老子不是要人无所作为,而是要人减少争斗。这样一来,无论你要做什么,都可以游刃有余地达到目的。前面我们说无为,提到了不折腾。所谓折腾,就是急着让水变清,反而让水更浑。


285楼2013-05-25 22:05
回复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不新成。
    所以做事情不要想当然,过于追求圆满。因为你心目中的圆满只是一个假象。你的圆满会造成更多的不圆满。只要你没有这种过度的追求,新的弊病就不会产生了。


    286楼2013-05-25 22:0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这一章,老子继续说了过度欲望的危害性。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是“善”的过度的欲望。人们过度追求善,反而造成更多不善。老子对这个过程描述得很清楚。由此老子也告诉人们,古圣先贤之所以做事稳重,其原因就是如此。


      287楼2013-05-25 22:06
      回复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88楼2013-05-25 22:08
        回复
          这一章还是通常的断句较好。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89楼2013-05-25 22:08
          回复
            这一章有三个关键字。分别是“复”“静”“常”。有两个顶针句,分别说明了两种修炼的蝴蝶效应。


            290楼2013-05-25 22:11
            回复
              这一章是后世道教修炼的入门。因为这里提出了“虚极”“静笃”两个概念。
              至虚极,守静笃。
              虚极,不是“虚”的极限。有的人在拼命“虚”上面下功夫,这是缘木求鱼。“虚”是一种状态。虚就是虚,没有虚的程度之分。所谓“虚极”,是在虚的状态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状态。同样,“静”也是没有程度的,在静的状态中,自然会达到一种笃的状态。


              291楼2013-05-25 22:11
              收起回复
                “虚”就是空虚,把心里的杂物从自己的心筐里面搬出来。注意,这里是搬出来,不是消灭。虚的目的,是整理你的心,不是把心里的东西全部销毁。除非让自己变成傻子,是不可能全部销毁自己的心里的东西的。把心里暂时搬空了,这时候心里就不会有过度的欲望留下的痕迹,心魔就暂时留在了心筐之外。这时候把真正有用的装进来,心魔就留在外面了。但“外面”只是在心筐的外面,外面还是在你的心里。你把心魔留在外面,就可以认识到心魔是什么了,这样才能够通过认识心魔而克服心魔。虚极,就是把心筐搬空。但搬空的目的,不是一直空下去,而是把有用的再装回去,把心魔识别出来。


                292楼2013-05-25 22:1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静”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绝对的静是没有的。静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获得一个参照点。就好像你在车上走马观花跑一圈,只能看见到处的物体在倒退,真实的物体,你根本看不清楚。这时候就需要暂时停一下车,于是原本倒退的景物暂时静止了。你才能从车窗外的景物判断出你现在在什么地方。静笃,就是这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拼命寻找静,你找到的只是另外一种相对平衡而已。例如,从太阳系的相对平衡找到地球的相对平衡,或者进而找到河流的相对平衡。这只是视角的转换而已。所以静笃要“守”,只有让眼前的相对平衡继续持续,你才能找到以这个相对平衡为参照的景物。


                  293楼2013-05-25 22:13
                  回复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这里又要提到我在《义门·易门》中提到的一个道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时刻运动着的。我们看见的固定的物体,只是一种基本微粒的循环显影。所以老子在这一章提到的第一个关键词“复”,就是循环的意思。循环不会永远不变化,所以物质才有损耗。但在这个漫长的运动演化过程中,却有大致的循环模式。由此自然界才会存在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


                    294楼2013-05-25 22:14
                    回复
                      基本微粒的具体循环,只有在显微镜下面才能看到。但人们通过观察另外一种形式的循环,却可以知道中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循环。这种循环就是微观循环在中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显影。有的显影需要做实验才能发现,还有的显影则可以直接观察到。例如,化学变化,就是人类认识微观运动的一种手段。通过更加活跃的原子置换比较惰性的原子,人类可以发现,在原来的物质中,存在着比较惰性的原子。这是后世道家炼丹术的起源。也是现代科学中化学这个学科的起源。


                      295楼2013-05-25 22:14
                      回复
                        在老子看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内部循环。这些循环还能够表现为外部循环。例如,某些元素的衰变。现代科学通常用碳-14来检验物质的年代。


                        296楼2013-05-25 22:14
                        回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千变万化,各有其形态。但每种物质都有其本质。所谓本质,就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内部循环模式。例如,水在0°以下为固体,0°到100°为液体,100°以上为气体。在不同的温度和形态中,水有不同的本质。老子认为,只要研究了这些本质,就可以对物质进行更好地利用。


                          297楼2013-05-25 22:15
                          回复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这里出现了这一章的第二个关键字,“静”。这个字其实在第二句已经出现过了。前面我们也进行了解释,“静”是相对的平衡。这里则是对物质基本循环本质的描述。物质有了比较稳定的基本循环,就“静”了,有相对的平衡了。人就可以对这种相对平衡的物质进行利用。
                            同时这里也出现了第一个关键字“复”。“复”是循环,“命”就是规律。复命就是循环的规律。


                            298楼2013-05-25 22:1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这里出现了第三个关键字“常”。循环的规律,就是物质的常态。了解了每一个循环阶段,这些循环阶段如果都是有规律的,那么就可以用来作为常态了。一个人懂得利用常态的物质,那么他就是聪明的了。
                              实际上所有人都能够利用常态的物质,这样人类才能开展生产活动。但人类所认识的物质的常态却是非常有限的,还有更多规律,存在于物质世界中。


                              299楼2013-05-25 2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