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提着裙子吧 关注:1,203贴子:17,164

回复:俺历史考了85!!~~~~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上次说有4个知识点,我只讲了一个关于等比数列的知识点。
现在说等差数列的1个知识点:在等差数列{an}中,若p+q=m+n,则ap+aq=am+an。
这个很好证明的,用an=a1+(n-1)·d就能证出来了,你不妨试试。
这个定理对求和有重要的意义,比如S3=a1+a2+a3可以根据2×a2=a1+a3变形为S3=3×a2了,这样就可以在只告诉你a2的情况下求S3了。
试试求这道题:在等差数列{an}中,若前9项的和是90,则a5=___。
这里讲一下比较基本的数列题解法。因为高考所涉及的数列一般是等差数列或者等比数列,所以每一个an都会与一个带有a1和d(在等比数列中是q)的式子组成的,利用方程思想就能解出很多基本的题目了。
你试试做这道题: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1/3,a2+a5=4,an=33,则n为___。
@婧凉Doll


IP属地:浙江136楼2014-03-04 23:17
收起回复
    把楼上第1道题变个形,在等差数列{an}中,a3+a4+a5+a6+a7=250,则a2+a8的值等于___。
    顺便弄2个题让你回忆一下115楼的题,巩固一下这一类型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题目的基本解法。
    等差数列{an}中,a1+a4+a7=36,a2+a5+a8=33,则a3+a6+a9的值为___。
    给上面的题目来个升级版:设{an}是公差为d=1/2的等差数列,如果a1+a4+a7+...+a58=50,那么a3+a6+a9+...+a60=___。
    @婧凉Doll @如许小姐 @凹凸曼VS叮当猫


    IP属地:浙江137楼2014-03-07 23:32
    收起回复
      8 和9 我不太确定9 8是猜的 @longlongyan


      来自iPhone客户端138楼2014-03-14 22:43
      收起回复
        再帮我看下这个蛮 @longlongyan


        来自iPhone客户端139楼2014-03-14 23:27
        收起回复
          @_你的太阳 大哥 我解出来了 你看下


          来自iPhone客户端140楼2014-03-15 23:00
          收起回复
            @longlongyan 图大概是这样的 你早点休息吧 开会的时候解数学题 如果被领导发现了怎么办呀


            来自iPhone客户端141楼2014-03-17 00:10
            收起回复

              @婧凉Doll


              IP属地:浙江142楼2014-03-20 23:53
              收起回复
                等比数列{an}中,a2=9,a5=243,则{an}的前4项和为_____。
                @婧凉Doll
                先热热身吧!然后给点难一点的:若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Sn=(2^n)+r,则r的值是_____。
                @如许小姐
                定义在R上的函数f(x)+2f(-x)=2x+1,求f(x)。
                @流转沉年 @_你的太阳


                IP属地:浙江143楼2014-04-04 22:19
                收起回复
                  @longlongyan老大 这样说行不? @婧凉


                  来自手机贴吧144楼2014-04-06 08:31
                  收起回复
                    马上动笔


                    来自iPhone客户端145楼2014-04-19 21:51
                    收起回复
                      @萌萌的板慄

                      我所说的你按专题讲很细的专题指的就是你给你的徒弟们讲这一类的东西,讲思维方法及思维方法如何缩短到最短的流程……然后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讲下来……
                      因为目前习题册上习题的编排是这样的:
                      1、 考察集合的互异性
                      2、 考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的真假关系相关性
                      3、 考察集合的运算
                      习题册上的知识结构还有可能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在一个进度完成之前,是应该拒绝做下一个进度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习题册上那种题目的无序编排所带来的困惑,从而使整张知识网络清晰起来……


                      IP属地:浙江147楼2014-04-24 21:51
                      回复
                        已知数列的{an}的前n项和Sn=1/3·(an-1)(n为正整数),则:
                        (1)求a1和a2;
                        (2)求证:数列{an}是等比数列。
                        @婧凉Doll


                        IP属地:浙江148楼2014-04-24 22:34
                        收起回复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嵇先生鑘 [明]张大复
                          ①庆符令嵇先生鑘,清强有守。
                          ②初试如皋,以盐使者牒,掣监仪真。故事:掣者至,燕饮月余,箧肥乃去,则藉手报使者。先生往还才六日,徒手归报。御史面誉之,心衔之矣。
                          ③遂改知安乡。人或尤之,先生曰:“吾少贫。吾母以缝纫衣我。挟策诣熟,线溪①新故属也。后婚,当亲迎。念所著履故敝,假他鲜履著之。吾父见,让曰:‘若耻履敝,吾耻耻敝履者。’遽解去,蹑故履往。吾失欢上官以归,故履尚在也。”
                          ④嗟夫!世固有为令抗御史者,自遂其性为务,至有上官所不能堪。直名高耳!嵇先生不易其志,抗御史之所不言,人莫闻知。故足重也。后补庆符,年五十七,诡引年律②以老。
                          ⑤陶会稽曰:“先生尝云‘令威威所事也。监司部刺史,持法诇③刺以威我,故威吾所威者。五达之市,三户之校,心评口誓,其为监司部刺史多乎哉!令谨事吾民,不胜事也,其曷敢不威?’予读其言凛凛矣!”
                          ⑥再补庆符,行诣京口,舟几覆。有巨艘拯之。其人曰:“如皋令君耶?”以其徒拜樯下。曰:“德公无以报,天乃假此手于此!”
                          ⑦斯非自威之取效也哉?
                          【注】①线溪:针脚。 ②年律:年岁。 ③诇:侦察、刺探。
                          1.写出下列括号中的字(或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事):掣至者,燕饮月余 ( ) (2)线溪新故(属)也 ( )
                          (3)(直)名高耳 ( ) (4)行(诣)京口 ( )
                          18.下列各组括号中的词语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盐试着牒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B.箧肥(乃)去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C.有巨艘拯(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世固有(为)令抗御史者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若耻履敝,吾耻耻敝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德公无以报,天乃假此手于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文意,“刺史之威”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自威”源于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21.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刻画嵇先生的形象,请择其一种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你的太阳 @流转沉年 @婧凉Doll @陌睿cl @萌萌的板慄


                          IP属地:浙江149楼2014-04-29 13:21
                          收起回复
                            待王昭君谢汉帝疏① [北宋] 柳开
                            ①臣妾奉诏出妻单于,众谓臣妾有怨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臣妾今因行,敢谢陛下以言,用明臣妾之心无怨愤也。
                            ②臣妾少奉明选,得列嫔御;虽年华代谢,芳时易失,未尝敢尤怨于天人;纵绝幸于明主,虚老于深宫,臣妾知命之如是也。不期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征前帝之事,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②,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臣妾安敢不行矣。况臣妾一妇人,不能违陛下之命也。
                            ③(甲)今所以谢陛下者,以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戈,静边戍,是大臣之事也。(乙)今用臣妾以和于戎,朝廷息轸顾之忧,疆场无侵之患③,尽系于臣妾也。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移于臣妾之身矣。(丙)臣妾始以幽闭为心,宠幸是望,今反有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戎,静边戍之名,垂于万代,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丁)愿陛下宫闱中复有如妾者,臣妾身死之后,用妻于单于,则国安危之事,复何足虑于陛下之心乎!
                            ④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
                            【注】①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和亲。 ②掖垣:指皇宫。 ③轸顾:深切顾念;侵渔:即侵夺。
                            1.“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我们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学过与本文问题相同的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下面的句子插入文中甲、乙、丙、丁中的_______处最恰当。(2分)
                            食陛下之重禄,居陛下之崇位者,曰相,宜为陛下谋之;曰将,宜为陛下伐之。
                            3.对第②段画线句的写作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交代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
                            B.突出当时汉胡战事正酣,君王迫不得已派昭君出塞。
                            C.陈述常年战争耗尽民力,显示出塞和亲的重大意义。
                            D.描写匈奴南侵势不可挡,表明昭君出塞是为君分忧。
                            4.全文代拟王昭君口吻上疏汉文帝,其写作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谏太宗十思疏》
                            2.乙
                            3.A
                            4.借古(王昭君和亲)讽今(北宋统治者一味妥协求和),或借题发挥
                            5.(1)汉统治者将本该由大臣承担的责任加于一个弱女子身上,讽刺了汉元帝做法的荒唐。
                            (2)通篇正话反说,表面上反复强调自己心存感谢,实则内心怨愤悲苦,讽刺效果更强。
                            @婧凉Doll


                            IP属地:浙江150楼2014-05-24 21:27
                            回复
                              @heartMmmmmmmm


                              IP属地:浙江151楼2014-05-29 15: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