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吧 关注:49,826贴子:562,893

养生桩的练法和要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养生桩也有很多种,这里主要围绕平步撑抱桩来讲。撑抱桩是众多桩法中最基本的桩法,将来也是最高级的桩法,不论是养生桩中的平步撑抱还是技击桩中的丁八步撑抱都是如此。故而这两种撑抱桩都曾一度被称之为“浑圆桩”。因此,虽然养生桩有很多种不同的练法,但是在实际的练习中,只要可能还是多站站撑抱桩。
具体的姿势这里就不强调了,任何一本书上都可以找到,这里只强调一些要领。不要小看这些要领,“细节决定成败”,有时候站桩的效果如何往往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要领起主导作用。


1楼2013-03-08 14:28回复
    一、双膝微曲。
    双膝微曲是基本要求,关键是曲多少合适。我们要求站立之后,双膝放松一软刚好有个台儿,这是最舒适的状态,我们要保持的就是这个状态。不要相信架子越低越上功夫的说法,因为桩法是很丰富的,而这么丰富的桩法并不是白白设立的,它们各有各的用处,想站低桩的话自然有低架子的桩法供我们练习。而对于这个桩法,我们体验的就是舒适,——在舒适中找到最初步抱球的实感,在舒适中达到“浑圆扩大,空洞无我”的境界。


    2楼2013-03-08 14:31
    收起回复
      二、肘坠木板托。
      在刚开始站桩的时候,初学者最难放松的就是肩部,时常是还没站多长时间已经酸痛难忍。很多朋友往往是凭一开始的热情坚持一段时间,这样有效果还好,如果没有效果往往就半途而废了。其实,如果大家注意到并做好“肘坠木板托”这个要领,就可以较为容易的度过这一关。
      意念诱导:齐胸高的水上浮着一块木板,想象自己将肘部垂放在这个木板上,放松肩部,仅用足够保持间架的力量就足够了,细心体会木板托起自己肘臂的感觉。在今后的锻炼中,如果有肩部有僵硬的现象,都要首先检查肘下坠放在木板托上的感觉是否丢失了。


      3楼2013-03-08 14:39
      收起回复
        三、脚跟踩蚂蚁。
        在初学站桩时,很多人对“脚底重心”这个问题比较头疼。而各流派不同的教学中也各不相同。我们不强调重心在哪里,而是强调一点——“脚跟踩蚂蚁”。踩重了蚂蚁就死了,踩轻了蚂蚁就跑了,这样能保持脚底的弹性。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这样说“一人发给你两只蚂蚁,伴随你们终身,不要让它死掉,也不要让它跑掉。”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脚跟踩蚂蚁”意念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在今后的练功过程中,这个要领要贯彻始终。


        4楼2013-03-08 14:42
        收起回复
          五、舒适得力。
          舒适得力是站桩一个重要的要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能真正做到的却不多。不是这个要求难以做到,而是大部分的人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被“苦练出真功”的常规思想所引导,从而放弃了“舒适得力”的原则。正确的做法是:保持“舒适得力”的原则,站桩多长时间让自己的身体做主,累了就放下休息一下;而不是在站桩之前已经自己给自己下了目标“这次我要站XX分钟”,这样不但很容易失去舒适得力的原则,而且还很容易思想上先紧张起来,这样也失去了“放松”的基本要求,其害大矣。
          以上就是在养生桩乃至长期的练习中注意首先遵循的几个要领。当然,其他的要领肯定还会有,但是初学者只要注意并遵循这五个要领可以较容易的找到感觉,而在将来高级的练习中遵循这五个要领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楼2013-03-08 14:55
          收起回复


            7楼2013-03-09 09:41
            收起回复
              放松入静呢?秘静克说入静是关键


              IP属地:江苏8楼2013-03-09 15:10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3-10 08:28
                回复
                  个人的感觉是,脚底的中心应该在前面涌泉穴,这样的话腰会微微后突,感觉很舒服。膝盖久了也不会酸痛。


                  IP属地:上海11楼2013-03-10 10:57
                  收起回复
                    (转帖一些比较好的谈站桩感想,经验的文章,以供学练者参考。)
                    我是这样玩站桩的(我木呆)
                    第一个阶段,精满血旺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养生初期,摆一个站式,不在于架势高低,手的远近,只要合乎站桩的基本要求,就是那几个“不”。这个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去掉浑身的“僵”,让身体安静下来。基本达标的表现就是四肢能发热,身体能发热。即使在冬天练一会儿后也要热得把手套脱下来。这不是空想,凡是“站住”了的人,都能达到。这样才说明,站桩能够让气血旺盛起来,内脏、肌肉得到充足的营养。这是将来肌肉运动的“本钱”。站桩能够训练出“排打”功的功效,秘密就在这里。练就精满血旺,就是本身具备了“洗药”,有些功法练后需要用专门的药水洗身。站桩不需要,而是自身具备“洗药”,天天泡在“洗药”中,不洗自洗。


                    12楼2013-03-10 11:16
                    收起回复
                      到了精满气足,就自然会感觉到它的运动,意之所想,气血则为之动,这本是极平常的事,为什么原来就感觉不到呢?只是原来气虚血弱,它动起来的“动静”太小,加上肌肉感官没有活力,就不能敏锐地感觉到它们的运动。到能够感觉到它们自然的运动时,也就能够感觉到它们也会随着意识的变化而动。肌肉得到滋润,活力增强,自然做功能力就强,又随时都有“洗药”滋润,越练越来劲。这时要作“整体”想,让全身得到滋润。什么地方不能放松或是有毛病,相关的地方就不会热起来。这时要静静的,象母鸡孵蛋一样有耐心。就是要静,要“一下就进去了”,要“你就这么给我呆着”。然后身体自然会有充实的感觉,这是气血旺盛的表现,身体好像充足了气,“联通”了。这时就想动,觉得胳臂、腿有劲,想伸一伸,冲一拳,踢一腿,腰也想鼓一鼓,但是还是不要随便动,还要再“闷一闷”,“闷”得熟透了。
                      要是观察那些“熟透”了的,站进去了的练功者,会发现有的会鼻翼煽动、耳根微动、汗毛立起等等,这些都是内脏器官发达的外在表现。查一下中医的书,耳、鼻、毛等都对应着相关的“五脏”。什么是内功?这就是内功。到这步功夫,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也不需要懂得多少道理,只需要喜欢这玩艺,只需要静得下来,任何一本站桩功的书籍的头几页所介绍的方法就足够了。需要三、五月或是一年不等的时间。


                      13楼2013-03-10 11:19
                      收起回复
                        不要迷信前人典籍
                        首先要正视前人所著的文章,不要迷信所谓“典籍”。前人“典籍”在我们的习武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指导与参照的作用。但有的人却不是这样理解,他将“典籍”所述之文字当成“圣经”,不敢有丝毫违反。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提到“用意不用力”,芗翁的大成拳论也提到“但切记身心不可用力”,所以很多拳友在练太极拳或意拳时就一味放松,不敢用力。、、、、、、记得韩老师在讲述到怎样看待拳论时讲了打了一个比喻,某个音乐作曲家作了一首曲,这段音乐表达了音乐家当时的心情以及他对生活的感受。可是,实际上这首曲子却不能完全重现音乐家的心情与生活,只能表达作曲当时部分的感受。音乐表演家来演奏这段音乐时,会对这个感受再次理解,所以在表达时又一次失真。而当我们听到表演家的所奏的音乐时,又会加上自己的想像,这时所感受到的与原创者的心情与生活差别就更大了。前辈武术家所著的拳论亦是如此,这些“典籍”所述的只是作者有感而发,是为了解决某阶段某个特定的问题,不可能在整个武术修炼的过程中通用,所以芗翁曾对自己的一篇文章作序云:“我绝不敢认为这是完整无缺的,就算对的,也还须要逐渐改进”,所谓“桩无定式,拳无定法”。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在老师的耳提面授之下,尚不能在很短时日内领会到拳学真意,如果靠自己在前辈的典籍中寻找答案更是难上加难。“典籍”记录了作者当时的感受或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所以我们最好是拿来认证自己的学习效果,而不要当作教材来使用。


                        15楼2013-03-10 11:46
                        收起回复
                          更不要迷信“正宗”
                          芗翁在《拳道中枢》 的“解除师徒制之商榷”一段对我国武术界中的“门派之争,师徒制之流行”的问题提出“由门户而成派别,更由派别之分岐而至学理之庞杂,如此则拳道真义将永无昌明之一日矣,其患不亦更甚乎?”的论点正是对现在意拳界中人人自称“正宗”、“嫡传”绝大讽刺。为什么是这样呢?就是因为意拳是对人的运动能力进行研究,所以它是一门学术,而不能简单的看成是一个拳种。学术只有前后之别,并无正、偏之分,就像牛顿与爱因斯坦两个都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的研究为物理学的发展做了极大的贡献,但不可以在两人中分出谁更正宗。而现在每个意拳传人都在对意拳的拳理、拳意进行研究,为意拳的发展做出贡献。芗翁亦曾讲“要知学术才是宇宙神圣,是有师尊”,又讲“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寻;莫被法理拘,更勿终学人” 。所以我们知道,我们最好的老师不是所谓“典籍”,也不是所谓某个正宗的武师,而是学术——是拳术运动中的体现出来的规律。那么只要是符合这个规律的前题下来发展武术就是正确的。
                          拳且如此,养生站桩岂能违背?


                          16楼2013-03-10 11:50
                          收起回复
                            好。好,好。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3-03-10 2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