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吧 关注:638贴子:29,011

回复:【小说】废立之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俗话说,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杨康一招供,单固难逃干系,你既知道一些隐情,又没告发,就是同谋。临刑前,母亲和妻子与单固诀别,单固披枷戴锁俯伏地上。母亲恸哭,道:
“儿啊儿,是妈逼你到官府为吏,是妈把你坑了,你最后抬头看妈一眼吧!”

单固垂首无语。母亲以头抢地,呼喊道:

“儿啊儿,我知道你本意是想和妈说句话啊,儿啊儿,你说句话说句话最后跟妈说句话吧!若来世还有母子缘分,就是天崩地裂东海干,咱母子也平平安安长厮守,再不让你去官府干事了!儿啊儿,你恨妈怨妈也应该,可你为啥不抬头看看妈,和妈说句临别的话哟……”

周围人见此情景,无不泪下。单固俯首于地,终无一言。


129楼2007-03-03 10:42
回复
    杨康以为招供检举,就能立功受赏,因此,罗织夸饰,十分卖力。可是话一说多,主审者一盘问,总有些纰漏难以圆全。越加深究,越说不明白,左支右绌,难圆其说。主审者恨他的人品,认为这样落井下石的奸邪小人,留之无益,便将他也做成了死罪。

    临刑前,两人被同时提出大牢,单固直唾杨康面,骂道:“你这老庸奴既负令狐刺史,又灭我族,活该活该!我变为厉鬼,阴司地府也不饶你这无德无行的卑鄙小人!”

    杨康披头散发,满面污秽,目光呆定,已疯痴了。对单固的举动无知无觉,就这样被提到法场斩决了。 

    王凌一案历时一年方告结,共诛杀九百一十六人,仅次于曹爽一案。后王凌、令狐愚二人又被掘墓剖棺,戮尸于市,其生前的印绶、朝服尽被焚灭。二人被割裂得残缺不全的尸首示众三日后,挖个土坑,被草草埋葬了。


    130楼2007-03-03 10:43
    回复


      王凌诛灭后的第二个月——即公元251年6月,帝国实际上的主人司马懿病倒了。自曹爽、王凌诛后,他看得到的政敌应该说不存在了。尽管还存在着潜在更危险的政敌,但是,他已经没有能力再亲手一个一个地去收拾他们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今后还会冒出一些政敌来,他们或许正是自己所信重和宠爱的人,这些人暂时对他忠心耿耿,像对待父亲一样敬畏他,效忠他,没有任何迹象看出他们有异志二心。

      但是,政敌是会不断产生的。帝国权力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漩涡,在不停的呼啸和翻腾中,权力、利益乃至身家性命无时不在激烈地碰撞和翻转,谁也不想被吞噬和抛到边缘,而漩涡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激荡、席卷、吞噬和抛出。

      为了权力、利益和身家性命,受到威胁的人将不惜以死相搏。反叛的理由总是冠冕堂皇,社稷、国家、生民百姓从来就是互相杀伐双方旗帜上的口号。


      131楼2007-03-03 10:43
      回复
        阴谋无时不在孕育,居心叵测和利益相关的人无时不在暗中聚结,他们积蓄着力量,窥测着时机,渴望着发出致命的一击。
        好,很好!这样世界才精彩,才有意思,才充满挑战和博弈的乐趣,才使权力变得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使人在收服对手和杀戮生灵中获得亢奋的刺激和无上的快乐!
        他司马懿的一生应该说是斗争的一生,除了对敌国的军事征伐外,坐在权力的巅峰上收服政敌也使他感到有趣。无论对外军事征战和对内肃清政敌他都渴望和强手交锋,但是强手如此之少,使他在大获全胜后时时感到寂寞和索然无味。


        132楼2007-03-03 10:44
        回复
          回顾一生,他觉得唯有与诸葛亮在汉中的交锋算是棋逢对手。兵者,诡道也,万千大军运于股掌之间,两个人的斗智已达出神入化之境。如同棋枰对弈,全神贯注,运思万端,攻守进退,围追堵截,千钧一发,百虑一失,不敢稍有疏忽。

          只因他遭遇了诸葛亮这样强大的对手,所以他才感到亢奋,得失之间见精神,见谋略,更见对手的天纵之才。可惜二人角力正酣之际,诸葛亮劳思过度,殒命于五丈原。
          他死了,遗命用木刻的假诸葛,手执羽毛扇,端坐车上,反把自己吓退。当地百姓说:“死诸葛吓退活司马。”
          他自我解嘲道:“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话虽如此说,他还是从内心深处佩服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环顾天下,不由感到深深的寂寞和茫然。


          133楼2007-03-03 10:44
          回复
            这是英雄独立苍茫的萧然之感。至于诛孟达,平辽东,战吴寇,这些军事行动,他早已胜算在胸,戈矛所向,群凶授首,此辈在他眼里,不过是几只跳梁之鼠,何足道哉!说到朝中的几起风波,他不禁哑然失笑。
            他们拼尽全力想搞倒他,策划于密室,串通于朝野,当面蒙哄,背后捣鬼,他冷眼作壁上观,不动声色,把它看作小孩子的把戏。一旦他们闹到不成体统的地步,他不过轻轻一拍,如弄死几只苍蝇,他们立刻就完蛋了。

            曹爽、王凌之辈,都曾位高权重,不可一世,他一声吆喝,他们立刻吓酥了骨头,兵不血刃,即魂飞魄散,伏命阙下。


            134楼2007-03-03 10:45
            回复
              回首前尘,他觉得自己这一生还算活得有声有色。有人说他外宽内忌,性格残忍。是的,他外表的确给人宽和忍让的感觉,乍见之时,是一个蔼然长者,与人交往,使人如坐春风。但如果仅止于此,那他就是一个腐儒,一个田家翁了。

              他有很多密友至交,有人几乎交往了半生。他们愿意向他说知心话,在军国重事上给他出点子,他对他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知道哪些人举足轻重;哪些人无关紧要;哪些人胸无丘壑,心口如一;哪些人奸狡诡谲,口是心非;哪些人打死他也不会有非分之想,可以放心使用;哪些人不会久居人下,仅足一时之用,后必除之;哪些人如一条忠诚的狗,认准了主子,终生矢志不移,决不会中途变节;哪些人如一只饥饿的鹰,喂饱了他,就会轻飏远去,决不会流连回首……


              135楼2007-03-03 10:45
              回复
                这些人,有的用他的忠厚老成,有的用他的谋略多智,有的用他的办事周全,有的用他的才华学识,有的可用其一时一事,有的可用其一生一世,有的可给他高官厚爵,有的只需用一块骨头诱他,却不将骨头抛给他,让他奔跑终生,累死无悔……
                这些御人之术,他司马懿生来就有,正因如此,他在帝国的权力巅峰上才游刃有余。他不否认自己内心忌刻,生性残忍,他认为有两种人必须毫不手软地杀掉,一种是看透他的内心、摸准他的脾性却不动声色的人(这样的人总是不动声色的),一种是心有异志、窥伺时机、以求一逞的人。

                前一种人如他多年的老友蒋济,看透了他的心,摸准了他的脉,可他已经老了,无能为力了,而且越到后来他越深居简出(这也足见他老奸巨猾,深谙自保之道),再不能兴风作浪,他已经无须再费力杀他,很快他就带着莫名的惊恐和怅惘呜呼哀哉了。

                后一种人如王凌,他岂能不知此人的狼子野心?但他隐忍不发,却给他高官厚爵,欲擒故纵,使他忘乎所以,迅速膨胀,等毒痈要溃烂出头时,再一举切除。狂飙起于青萍之末,逆谋孕于萧墙之内,毒草要让它出头,毒蛇要引它出洞,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方能处变不惊。

                所谓睚眦必报,也不是什么坏事,这不是胸怀和肚量的问题,一个冷眼,一句不敬之言,一个傲慢的举止……决非空穴来风。


                136楼2007-03-03 10:46
                回复
                  他最恨辱慢和不敬,这是久在高位的人最不能容忍之事。冷眼背后就是怨恨,辱慢的实质就是轻蔑,他可以宽恕公开的敌人,敬佩强大的对手,但是他决不会放过用轻蔑的冷眼和嘲讽的笑容羞辱他的人!权力首先体现为尊严,权力是不可轻慢不可亵渎的,人人仰慕,人人敬畏,人人服从就是权力的本质。
                  有人对他投过冷眼吗?有人报他以轻蔑的笑容吗?有人用佻达或嘲弄的语言羞辱过他吗?当他是微末小吏的时候或许有过,但是,后来这些人都被他以各种借口除掉了。现在,没有任何人敢对他不敬,他们战战兢兢,在他面前小心翼翼地说话,这就对了,事情本该如此。


                  137楼2007-03-03 10:46
                  回复
                    后来,就有大庭广众之下令他行走回顾之事。曹操若验证相士之言,本可暗里观察,此举本含羞辱之意。如果司马懿当时撑不住,不堪羞辱,面有异常,违忤使性,曹操当时就把他结果了。可司马懿毕竟是司马懿,他心里固然恨得流血,但他有极强的定力,在丞相面前,驯顺服帖地做完这一切。

                    他的乖觉和认真的配合,使曹操找不出岔子和借口。狼有时比羊还乖觉驯从,但狼永远是狼。曹丕酒醉后的一番话,使司马懿惊出一身冷汗,想一想都感到后怕。从此他越加忠诚勤恳,老老实实尽他的吏职,言语谨慎,温良谦卑,决不出风头。

                    他甚至亲自到马棚里铡草喂马,料理一些下人们做的闲杂小事。同时,他更加亲近太子曹丕。这些韬晦之计归根结底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以求后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曹魏政权已经给自己准备了掘墓人,一种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在这个勤恳尽责的臣子心中萌生并深深扎下了根子。


                    139楼2007-03-03 10:48
                    回复
                      曹操后来曾做过一个梦:三匹马同在一个马槽吃草,曹操走过去,三马竖起鬃毛,咴咴长嘶,以蹄刨地,俄尔竟作人言,齐声道:“三马占槽,上天所赐!”反复说了三遍,又如人仰天大笑。

                      曹操醒来,心甚恶之,那时善占梦的周宣已经死去,曹操觉得此梦甚为蹊跷,反复思量,终不解其意。他想,此梦是否应在司马懿的身上呢?便对曹丕道:

                      “司马懿终非久居人下,我料此人将来要干预我家事,应速除之。”

                      曹丕与司马懿情深谊厚,视为知己,将来正要倚为股肱之臣,便道:“父王是一个不信天命的人,有涵容百川之量,包举天下之志,岂能为相士无稽之言轻杀臣子?司马懿对父王忠心耿耿,勤于职守,诸事无不尽意,怎好无罪诛戮?杀一人而寒天下士子之心,窃为父王所不取也!”


                      140楼2007-03-03 10:49
                      回复
                        曹操此时已经老了,头风病总在折磨他,听了曹丕的话,心里虽不痛快,但已经少了盛年时杀伐决断的豪气,便也没再提起。 

                        至曹丕世,上一代建功立业的臣子逐渐老迈辞世,司马懿以其谋略胆识位在群臣之上,而他的征伐之功,专任之重又非他人可比。曹丕弥留之际,司马懿与陈群、曹真一起作为顾命之臣受遗诏辅政。终魏明帝曹睿之世,司马氏专军政之权,其势已不可动摇。曹睿后,虽有曹爽等宗族掣肘排摈,但司马懿以天子和太后之名,以国家社稷的长治久安为堂皇的借口,把他们全都一网打尽了。


                        141楼2007-03-03 10:49
                        回复
                          司马懿一生杀人无算,他不否认自己生性残忍。战场上杀的人不说,就是降卒能杀的也决不放过。攻陷辽东公孙渊老巢襄平后,不仅把官吏千余人全部斩首,而且竖两根木杆,让士兵分新旧站队,将公孙渊旧部十七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男子七千余人全部杀死。

                          他对政敌的残酷更是令人胆战心惊,凡关涉者无不灭族,杀曹爽、何晏等八族时,就是表亲出嫁的女子也要抓来杀掉。株连之广,杀人之多,令人发指。 

                          深藏心底的对曹魏政权的仇恨终于得到发泄,天子——年轻的皇帝固然还姓曹,但他已成为囊中之物,他和他的儿子已经扼住了帝国的咽喉,只要稍稍一使劲儿,它就咽气了。但他不急于这样做。他要像曹操父子夺得汉家天下一样等到瓜熟蒂落。


                          142楼2007-03-03 10:50
                          回复
                            弥留之际的司马懿十分清醒,他对守在病榻前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说:
                            “我恨曹操,但我也是曹操,今日司马氏即当年曹氏也!” 
                            两个儿子频频点头,他们听懂了父亲的话。 

                            这天夜里,司马懿已不能说话,他的眼前出现了王凌、曹爽、何晏等人的影像,真的是无头之尸,手里提着头颅,那头颅冲着他怒目切齿,声声冷笑,司马懿大惧。
                            忽而竟有无数的无头之尸,嗷嗷狂吼,如狂涛怒浪,环围着他,席卷着他,推拥着他,并将手中的头颅纷纷向他掷来;司马懿左冲右突,难以脱逃,那些飞来的头颅雨点般砸过来。

                            两个儿子只见父亲气喘吁吁,发出一声声窒闷的呻吟,却唤他不醒,不知父亲正与无数鬼魂搏斗。至夜半,司马懿气力耗尽,被成千上万颗头颅埋没了…… 

                            公元二百五十一年八月,七十三岁的司马懿死于京都洛阳。


                            143楼2007-03-03 10:50
                            回复
                              在网上搜王彦云的信息,无意中看到这篇小说。虽然时间久远,也有挖坟之嫌,但还是来求个出处与作者。


                              IP属地:辽宁144楼2017-05-03 1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