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吧 关注:638贴子:29,011

回复:【小说】废立之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后来外放兖州做刺史,躲过杀身之祸,焉能没有狐死兔悲之情?所以他在心底里就是司马氏的对头,巴不得搞一场政变,把司马氏手中的傀儡皇帝换掉。

王凌当年从长安逃脱后,曾经做过一个不起眼儿的小官,在任上犯了错误,被上司免了职,判了五年刑,剃光了脑袋去扫大街。有一次曹操车驾进城,王凌被派去扫路,他低着头,挥着扫把正干得来劲儿,曹操见这人不像一个粗蠢的清道夫,问此人是谁,犯了什么错,髡刑囚服来扫路?左右以实相告。

曹操说,这是故司徒王允的侄子啊,况且是因为公事犯的错,不该如此待他。一句话,王凌脱了囚服,换了官袍,成为曹操身边的骁骑主簿。这种知遇之恩,使王凌一生对曹魏社稷忠心耿耿,怎能眼见幼主受制权臣,社稷倾危呢?


66楼2007-03-03 10:02
回复
    但废立之谋,就是一次政变,一般的臣子,谁敢做这种事呢?往远了说,汉昭帝崩后,昌邑王刘贺入继大统,因淫乱无道,大将军霍光毅然废之,立宣帝刘询,使汉家天下得以承续,这是废立成功的例子。往近了说,汉末董卓横暴残忍,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使天下大乱,征伐不已,生灵涂炭,社稷覆亡。这是废立取祸的例子。事关天下兴亡,王凌岂能不慎之又慎!


    67楼2007-03-03 10:02
    回复
      王凌见令狐愚如此决绝,道:“我不是犹豫,也不是害怕,朝中的情形人人看得清楚,此时境况倒和献帝末世相仿佛,可曹魏仅历三代,难道就气数尽了?太祖一生文韬武略,英雄盖世,如今他的臣子还在,若知他打下的江山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痛彻肺腑,欲哭无泪!没有太祖拔擢我于囚徒之中,我怎有今日?为了曹魏的社稷,即便肝脑涂地,我也决不犹疑!”


      68楼2007-03-03 10:02
      回复
        令狐愚道:“舅舅既有这个决心,我们就准备起事。东南军事尽在舅舅之手,兵起之后,我先派精锐之师,往楚地迎了楚王,护送到许昌,诏告天下,使楚王即天子位。外藩群臣对司马父子怀怨久矣,定当起而响应,司马懿若聚徒反抗,即以反叛征之。如此,天下可大定矣!


        69楼2007-03-03 10:03
        回复
          令狐愚道:
          “先不知会他也好,事情捅开了,我二姨夫肯定站在我们这边,东南西北,遥相呼应,天下大半军马,俱在我手,不愁司马不灭也!” 

          原来大魏选官实行九品中正法,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内外大员,多为名臣之后,又加朝臣之间互相联姻,所以上僚高位者亲戚相连,盘根错节,扯耳腮动,一旦成势,断难撼动。

          令狐愚称为二姨夫的人是征西将军郭淮,娶王凌之妹为妻,统西北驻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和王凌一样,也是一大军区的最高首脑。

          王凌兴废立之谋,表面看来是拥立谁来当皇帝,其实是两大势力集团间的一次夺权斗争,一次冒险而血腥的政治较量。

          王凌心里清楚,一旦举事,远在西北的郭淮定当起而响应,如果两股力量合起来,实力并不比司马氏弱,因此他才有恃无恐。舅甥二人又细细商量一番,决定在近日举事。


          71楼2007-03-03 10:04
          回复


            由驻节东南军事重镇的最高首脑王凌策划的一场政变阴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一方面,他和太傅司马懿增加了书信往来,除了谈公务汇报军情政情之外,更多的是畅叙友情。这些书信回顾往事,感叹人生,两位老人还在信中谈到饮食起居的小事,充满了温暖的令人感怀的人情味


            72楼2007-03-03 10:04
            回复
              王凌说,因久在东南暑湿之地,弟患足痹之症,秋冬犹甚,走路需扶杖矣;司马懿道,愚兄近年牙齿摇落,已不便咀嚼食物,每餐只以粥果腹矣。二人便在信中互道珍重,说些人生如梦,年过耳顺,来日无多,想来这世间是是非非究竟与我何干的话,虽然不免忧感伤怀,仔细一想,倒也似实情


              73楼2007-03-03 10:05
              回复
                王凌还不时打发快马信使将东南的鲜果、水产送呈太傅,司马懿也不忘投桃报李,回送些熊掌、人参等物与太尉。 

                两位老人的关系越来越热,司马懿内中是何心思,暂不去说他。只说王凌把自己的废立之谋对身边的心腹将领都说了,这些将领多年跟随王凌,都是沙场上舍生忘死的交情,平日里肝胆相照,对王凌忠心拥戴,听说要干翻天覆地的大事,无不应允。


                74楼2007-03-03 10:05
                回复
                  大将杨弘道:“事关身家性命,光是口头说话不作数,我们要歃血盟誓,有悖太尉者,天诛地灭!”众人慨然允诺。王凌感动,道:“诸君为大魏社稷长治久安,肯与我戮力同心,行此大事,事成之后,诸位就是新朝的开国元勋。我保诸位封妻荫子,封侯晋爵!”说罢,与众将一同割腕,将血滴入酒樽。众人的血融在一起,对天盟誓,各饮一杯。


                  75楼2007-03-03 10:06
                  回复
                    舍人劳精奉王凌之命,两次进京给太傅府送东西,趁便观察太傅及京城的动静。但他没有见到司马懿,都是由贾充接待他,交接清楚,不便久留,也就告辞了。

                    劳精便去王广的府第去密会王广。王广如今已是朝中的尚书,还有两个兄弟也在朝中干事


                    76楼2007-03-03 10:06
                    回复
                      王广听劳精说了父亲的阴谋,大惊道:

                      “搞不好,这是祸灭九族的事啊!自曹爽诛后,人心思定,司马父子,独揽朝政,四方兵要,尽在其手,此事风险太大,要父亲万不可妄动!”

                      说罢,赶紧写了密札,由劳精带回。 

                      王凌主意已决,蓄势待发,见了王广的信,并不放在心上,反而更加紧了暗中的串联和准备工作。


                      77楼2007-03-03 10:06
                      回复
                        这一段时间,兖州与扬州之间往来频繁,官道上,不时见快骑绝尘而去,寂静的午夜,也常有急骤的马蹄声惊起树上的鸱枭,发出声声怪叫。 

                        令狐愚左右皆密知其计。将军张式奉令狐愚之命乔装改扮前往楚地,密见楚王曹彪,准备起事后,即率军前往,护卫新天子往许昌。

                        治中从事杨康、别驾单固等核心人物无不参与赞划。正当诸事停当,伺机将发时,令狐愚却病了。


                        78楼2007-03-03 10:07
                        回复
                          令狐愚到江中巡视他治下的水军,弃船登岸,刚上了马,却觉一阵眩晕,一头从马上跌下来,左右慌忙抬进城中,却人事不省,不到半夜,就咽了气。治中从事杨康一边张罗治丧,一边派快马飞报扬州。王凌闻讯,跌足痛哭。 
                          起事的部署被打乱,事情暂时搁置。王凌一面向朝廷报告令狐愚的死讯,一面令各军严备,不得妄动。


                          79楼2007-03-03 10:07
                          回复
                            这时,杨康却被召入京去了。不久,朝廷派将军黄华任兖州刺史,杨康留在京中没有回来,单固也称病回乡去了。令狐愚在时,舅甥共谋大事,兖州乃股肱之助,如今令狐愚一死,兖州方面眼看着是指望不上了。 

                            新任刺史黄华四十多岁,原也曾在王凌属下干事,和杨弘是同乡,两人交谊深厚。黄华上任后,先来拜望老上司王凌。

                            王凌设宴招待他,将军杨弘与之共叙友情,席间气氛十分欢洽。


                            80楼2007-03-03 10:08
                            回复
                              黄华与杨弘座席相邻,二人把臂交杯,喝得红头涨脸,眼看着黄华是喝醉了,舌头有些硬,眼泪巴碴的,把酒杯顿于案上,攘臂而起,叫道:

                              “诸位是谁的臣子?是大魏的臣子吗?不,我在京中六年,没见过皇帝一面,君临天下的是司马父子啊!我爹当年随太祖征战,死在疆场,虽没封侯,也是功臣,如今我却做了司马的家臣,就是做了刺史,有什么稀罕的!死在地下,我爹也要骂我,骂我不忠不孝啊!”

                              说罢大哭。


                              81楼2007-03-03 1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