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hxx1990吧 关注:601贴子:50,048

回复:转帖:【用三国志11来说说三国吧】缩水版--BY:九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结论肯定是找到了,不然不会有以后的曹魏。但关键在于,什么时候找到的?
一些对三国有所了解的人,会当然的说出,“自然是许攸投曹,为他献计了”。
其实不然。
许攸的出现,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没有许攸,也会有黄攸刘攸,什么攸都没有,曹操也会有这一剑。
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早在许同学投曹之前,曹操就已经在日复一日的磨这把剑,突这个点,打蛇的这个三寸了。
这个三寸,就是粮草----对方的粮草。
曹操一直在做这件事。
曹操那对贼眼,自始自终,就没离开过袁绍的粮草。
官渡相持之时,袁绍数千乘运粮车刚刚开始运作,曹操那双瞪的都绿了的眼,马上盯上了。派出了五子良将之的徐晃,和他的部将史涣,奇袭粮队,大破之,尽烧其车。
曹操早就知道自己破袁的那个点在哪儿了,他一直都此做好的充分的准备。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因为曹操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那个机会终究会到来,并被他准确的抓住。
不过,机会也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解决的。在那个机会即将到来之前,后方又出现了危机。
幸好,一如汝南之危有两个人横空出世一样,这次,也有两个人出现,帮他解决了这发出致命一击最后的障碍。


412楼2011-11-28 10:00
回复
    一个终于出现的人。
    早在最初的章节,就说了曹操一上来,就是四个轰动天下的牛人,夏侯敦,曹仁,于禁,乐进。
    然而其实,他起兵时,还有一个牛人,他会在将来,完成一份在曹军将领之中绝无仅有的事业。
    这个人就是夏侯渊。
    但一开始的确不能把这个名字算在内,因为他之前一直在搞一些会计电算化之类的事情。
    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人。
    这人非常仗义,曹操在家乡犯了罪,夏侯渊二话不说,帮老大顶包,背了黑锅去做牢。(听起来好像曹操比较不仗义)。
    不得不说,夏侯兄弟二人,实在都是大侠风范的义豪人物。
    后来曹操夏侯起兵之时,又设法把他救了出来。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作战勇猛的他,竟然被派去陈留、颍川,当了n年的太守,搞搞理财,查查户口,就算是手痒了,也就充其量能去带带城管。
    官渡之战这年,这头猎豹终于出笼了。
    一出笼,就是去解决曹操封喉一剑前的那个难题。


    413楼2011-11-28 10:00
    回复
      昌大师不愧是纯粹的行为艺术流,一切行动只看过程,不问结果,夏侯渊一来,他的结果就是,
      被围东海。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夏侯渊同学的带兵不是玩票性质,他虽然多年从事市长工作,但并没有耽误他的用兵。这转型后的第一次亮像,完成的还是比较漂亮的。
      不过打了一个漂亮的开门红之后,他就又要遇到那个最难的问题了。
      攻城。
      结果和所有先辈后辈一样,他这个时候围东海数月,大锅饭都吃完了,就是还没打下来东海。
      这个时候夏侯渊想退兵了,由此可见西部猎豹也不是一天养成的,现在的他还没有十年之后那股生猛。
      不过好在,现在他身边有一个绝对生猛之人。
      而且这人的生猛,是一分三国之中独树一帜的生猛。


      416楼2011-11-28 16:19
      回复
        张辽。
        张辽被派来了和夏侯市长一同担任带兵工作。
        这一次,可能是这两个人离的最近的一次的。未来,两个人将做为征西、征东将军,天各一方,为魏国屏障一方。
        夏侯想退兵之时,张辽站出来表达了一句观点,不能退。
        然而这句话,他并不是随便说说的,接下来,他又马上提供了一分详尽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417楼2011-11-28 16:20
        回复
          这报告很短,就一句话。
          “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
          翻译一下这份报告。
          第一,事实陈述。
          张辽头一句话的意思大体就是,“这些天啊,只要一围他,他就盯着我看,经常看的我非常不好意思。而且他的箭也是越放越少了,脱靶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第二,事实分析
          头一句话是说完了,表达的也很清楚,但可能性就多样了,有多种可能,包括昌大师看上张辽了。所以光表达问题还没有用,关键是分析问题。
          张辽分析的这个问题背后的意思,那就是昌大师犹豫了,不想力战。毕竟是一个行为艺术家,过程艺术完了,总还要是想想结果。
          第三,可行性方案。
          上两条,“是什么”,“为什么”,都表达清楚了。 但这两个还都不是最关键。最大的关键在于,“怎么办”。
          张辽说了这个问题怎么办
          


          418楼2011-11-28 16:20
          回复
            “我去谈判”。
            进行到这里,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说张辽是一份独有的生猛了。
            猛不?绝对猛,这点一直会有证明。这个并非最大的特点,吕布张飞都猛。然而张辽的独特就在于,他的猛,总是用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去展现。
            用句常用词汇,就是“有勇有谋”。
            种种分析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倒简单了,张辽一身一骑,独上三公山,拜会昌霸,陈述利害,并顺便对其家人表示了慰问。昌霸惧曹操之威,又感张辽之诚,于是投降。
            这件事,连曹操都觉的后怕,事后专门找到张辽说,将军你太鲁莽了,怎么能轻易以身犯险呢?这可不是为将之道。
            曹操这样说,也是有依据的。或许是他有了孙策骁勇,却为刺客所害的深刻印象,于是他很害怕自已的将军过分勇猛变质到鲁莽,多次向部下指出。
            然而张辽却从容回答道,我并不是轻易犯险。曹公你恩信布于天下,兵势又极强,昌霸心有所忧,我趁这个机会,奉旨前往,这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身后几万的兄弟们支持,所以他绝对不敢害我。
            曹操一听,知道了张辽并非徒勇武夫,也就不说什么了。
            而张辽这个时候可能还会另有想法。如果他写个回忆录的话,大可以在此加个后缀
            “这就算猛了?且看我张文远十五年后的那一战吧。”
            好,一段插曲,将三宗里的最后一位同学,夏侯渊出场了。现在,曹操军团之中的最强将军序列“五子三宗”,就只剩下一人了。
            而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最后登场一人,他在曹军中的登场,比其他任何人都要风光的多。


            419楼2011-11-28 16:20
            回复
              张郃的日子过得一直很天马行空。
              而且不但是现实,就连死后的艺术形象也是这样。
              我们先来看看张郃最著名的两种艺术形象。
              第一种,演义形象,结论,龙套帝。
              一部剧,最好的无疑是主角儿。万千光环集于一身,不用多说。
              再次是配角,虽然戏份可能不多,但起码有自己的性格,有发挥空间。

              差的就是龙套了,龙套,是一种纯粹为了剧情服务的东东,和布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就好像大名鼎鼎的周星星同学,在演被梅超风抓死的那个著名宋兵乙时,向
              导演提出“我能不能第二下再被抓死,以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结果导演送他两个字“靠,滚”。。。。一个龙套,要个鸡蛋内心世界?
              张郃在演义里,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龙套角色。


              420楼2011-11-28 16:20
              回复
                他打一出场开始,就是一个纯粹的龙套。他在演义的一生,就是为主角们服务,一切根据主角乃至配角的剧情发展需要,弹性表现自已。为体现马超之勇,他就干脆被三回合干掉,为体现阿斗天命红光,他又专门从从大东北跑去长坂坡去被阿斗吓那一跳。
                好不容易导演给他一次发彪机会,与张飞大战百余合,那是为了突出猛张飞也有智。最后被孔明提到一次,那是因为马上要在木门道被射死。一生最大的功绩---破街亭退诸葛,被后期主角司马懿抢了,平破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更好,直接抹掉。
                张郃,在演义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龙套之王!!----还是龙套。
                再来看第二个形象。


                421楼2011-11-28 16:21
                回复
                  另外一个著名形象,就非三国无双莫数了。
                  张郃,在三国无双中,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角色。那妩媚的眼神,妸娜的身段,华美的舞姿,性感的声音,笼着黑丝袜的修长双腿,以及那长达十分的高跟鞋…………
                  你没看错,这就是在三国无双里十分有名的“张jj”
                  坦言说,这个形象,比演义的形象要好。起码有强烈的个人特点,不再是龙套帝了。虽是绝对的女性打扮,但在并非重视历史,都是另类的三国无双世界中,完全算不得什么,反而更添一股东方不败似的诡异之强。
                  不过不管怎么说,张郃还是比较天马行空,因为三国无双里曹操走到还是霸气特点,魏延也像模像样的搞上了个面具,以适合其不羁的性格。唯独这个张郃,只能去搞一个“独创之美”,和历史上的性格毫无关系。
                  尴尬的张郃。
                  现在,再来看看他在三国志中的形象。


                  422楼2011-11-28 16:21
                  回复
                    三国志中,张郃还是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形象的。
                    首先一个特点,就是“虽武将而爱乐儒士”,十分喜欢和文人交朋友。没事还组织个沙龙,叫上文人雅士来一起唱唱歌写写赋。这样的熏陶之下,可想而知张郃的形象气质里,都会有一股书卷气。
                    这是一种很好的形象,杀杀人唱唱歌,一种艺术化的野性美。
                    第二个特点,就是“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这个特点总结一下,张郃者,智将也。
                    哥们儿最擅长的就是没事往那儿一坐,看着地图,分析分析敌情,完事微微一笑,第二天真就这么发现了。听起来这好像是谋士干的事,但确确实实就是张郃。
                    而第三个特点,就是“天马行空”了,一直活的混混沌沌。一身的才华,在袁绍那里却总也没有用武之地。
                    其实他个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他在不断的思考之中,总还想坚持自己的原则。
                    乱世之中,坚持原则是困难的,因为你不知道这原则是对还是错。他的原则,就经历了三次的巨大挑战。
                    


                    423楼2011-11-28 16:22
                    回复
                      张郃又选择了留,原因同上,还是为了忠义之名。
                      这个时候,就充分体现了多才多艺的好处。张郃通过办沙龙,结交文人雅士的办法,自修了个双学位,这时既然不能统兵了,他就发挥“巧变”的特长,当起了袁绍的军师。
                      于是在三国志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沮授田丰被囚之后,主要为袁绍提出谋略,有对话的人物,就是张郃。
                      艺多不压身啊。
                      然而没想到,正是这个“艺”,为他迎来了一个信仰的最大挑战,最终把他逼到了一个必须二选一的绝境。
                      


                      425楼2011-11-28 16:22
                      回复
                        而这个时候,也正是曹操的关键时候。
                        曹操一直在盯着袁绍的军粮。徐晃去烧了一次,大获成功,但毕竟只是机动兵粮,还没伤了他的筋骨。曹操要寻找一个更大机会。
                        终于,这个机会来了。许攸叛变,为曹操泄露了重要军情。
                        “袁绍大军的屯粮之处,在乌巢。”
                        曹操笑了。他人生的最大的一次机遇,同时也是最大的一场豪赌,就在这个时候要开始了。
                        然而其实这个时候,在他的对面,有一个人的话,足以让他万劫不复。
                        这个人就是张郃。
                        在曹操做出攻烧乌巢决定的时候,张郃,在军师的岗位上,完美的完成了他的任务。
                        他对袁绍提出:“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方案,马上援救乌巢。
                        如果这样做,等待曹操的,就是一个字,死。
                        如果袁绍采用了,历史就会从此改写。
                        然而历史不会被改写,这个时候,另一个人出来,反驳了张郃这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426楼2011-11-28 16:23
                        回复
                          郭图站出来了。
                          他对张郃这个自修的军师本科学位非常不满,“咱怎么说也是博士,是专家,哪有你说话的份儿?”
                          郭图当即反驳了张郃。
                          “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
                          应该说,郭图的专业课学习还是比较到位的。他这一个计谋,完全就是孙膑“围魏救造”之计的翻版。郭博士,这学期专业课起码得100来分吧。
                          然而可惜,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是有差距的。流传下来的理论都是真理,但没有一个真理是放之万世皆准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是真理不?是,绝对真理。但你去让稻草人试试?
                          郭图学了这个计谋,却忽视了一个重要实践因素。
                          曹操,是庞涓吗?你郭图,是孙膑吗?
                          张郃却没有这个问题。他是理论实践双修,带兵经验丰富的他,马上指出了郭图这个计谋的空想性,他说“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他的意思就是说,曹操不是庞涓可比的,他的本营,不会是你说攻就能攻下的。
                          有理有据,论证详实,好!连郭图也无法反驳了,于是袁绍该采纳了吧?
                          然而事实是,论证会开完后,袁绍马上就做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427楼2011-11-28 16:23
                          回复
                            开论证会目的是什么?肯定是为了讨论可行性方案。张郃在论证会上做出了精采的发言,让与会者都哑口无言,这时的结果,就应该是按张郃的办了才对。
                            然而袁绍偏不。
                            三国志记载里面,这段非常有意思。记载了张郃与郭图的争论,最后胜者是张郃。然而接着张郃那句发言的,就是一句无前因无后果的“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张郃论证胜了,于是袁绍马上去按郭图的办。
                            实在不知道袁绍开这场论证会的目的是什么。
                            最后结果,一如张郃所料,袁绍虽攻而不能下。张郃虽然计不得用,然而还是去执行了命令,谁知这个时候,一场杀身之祸就要到来了。
                            郭图见自己理论错误,不好意思从自身找原因,而是马上归罪于张郃,说张郃“快军败”,听了攻不下的消息,非常高兴。
                            袁绍一听,突然想起来开过论证会的事儿了。一回想,张郃论证会上就是建议不要这样的。那么郭图说的肯定就是真的了。袁绍大怒,召张郃回来。
                            张郃不是傻子。他能事先就看出战局的发展,连这个召兵回去的目的能不知道?他一旦回去,结果肯定就是军营外被拿下斩首,郭博士不会给他再次论证的机会。
                            于是,张郃一生之中,最大的抉择到来了。
                            是为了这个“忠义”之名,甘愿被杀。
                            还是…………干脆不要这份虚名,留得青山在?


                            428楼2011-11-28 16: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