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hxx1990吧 关注:601贴子:50,048

回复:转帖:【用三国志11来说说三国吧】缩水版--BY:九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曹操得到了消息,孙策即将偷袭许都!
曹操这次是真的震惊了。
对这头“难与争锋”的狮子,曹操一直是忍了再忍,避了再避,把兄弟的女儿许配孙策的弟弟孙匡,让儿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要放现在,曹彰喝喜酒时,这媳妇的娘家哥孙策,怎么着也得和曹操这喜公公喝杯吧?
可就是这样,还是没稳住孙策,在自己最关键的时候,这小子还是果断要来插一把手。他来,周瑜也得来,这两个狼崽子可就不是袁绍那批门客能比的了。
一句话,许都危矣!
曹操这时候有点生气。因为其实他早就有这个担心了。他当年没当机立断和袁绍官渡决战,很大一个因素就是怕孙策趁机偷袭,但有一个人告诉他,没事,你就放心吧!
好,现在有事了,我就要去找你问问!



396楼2011-10-24 11:23
回复
    曹操拿着这消息去找到了郭嘉。
    当年就是郭嘉说,不用担心孙策的。
    可现在有事儿,“小郭子,事儿不大,你看着办吧!”
    谁知郭嘉依旧是那副我行我素的样子,完全没把这消息放在心上。只说了一句话。
    “等第二条消息。”
    曹操莫名其妙,刚要再问郭嘉时,第二条消息就到了。
    “孙策被刺客所杀。”
    我想现在能准确概括曹操心情的,只有两个字。
    “我靠”
    这件事情实在是太诡异,太玄妙了。现在,来回想一下郭嘉在当年时说的话。
    


    397楼2011-10-24 11:27
    回复

      “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郭嘉原话。
      而孙策怎么死的?
      “孙策闻公与绍相持,乃谋袭许,未发,为刺客所杀”
      -----------三国志原文
      孙策不但果然在偷袭许都前死了,而且在死法上和郭嘉的话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郭嘉这嘴也太毒了吧?说你什么时候死你就什么时候死,说你怎么死你就怎么死。“郭嘉”,是阎王爷的俗家姓名?
      于是乎,这成为了一桩千古迷案。郭嘉那张嘴,也成了千古有名的毒嘴。
      这也太玄了。裴松之在注三国志的时候,对此提出了异议,说郭嘉就算能料到他死,又怎么能准确预测出他的死亡时间呢?这是巧合而已。
      但玄就玄在这个“巧”上。
      郭嘉是以此做为战略论据的。而这个论据竟然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这种“巧合”,就不单单是一种巧合。
      而是一种神秘。
      个中原因,时至如今谁也搞不清楚了。到底是郭嘉神机妙算,达于事情,还是纯粹的一个凑巧?又或是《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受郭嘉指使刺杀孙策?抑或干脆是郭嘉组织了“暴骸刺客团”策划了一场谋杀?
      好事者对此有各种版本的猜想,但真相似乎确已被历史掩埋了。
      然而真相虽无,事实,却只有一个。
      


      398楼2011-10-24 11:28
      回复

        这唯一的事实就是,曹操已没有了后顾之忧。
        相持阶段,袁绍发动的奇兵攻势,被满宠李通破了。
        孙策带来的巨大威胁,被神秘破了。
        现在,他终于可以全心全力的对付袁绍了。
        然而,在这个时候,他一生之中,最大的危机,才真正的到来。
        这一关,他过不去,就是虫。过去了,他就是龙。
        


        399楼2011-10-24 11:51
        回复
          事实是如此,然而真正做起来,并没有这么容易。
          真正能做到的,古往今来,在历史长河中埋却的千亿骨骸中,不过廖廖亿分之数而已。
          大部分人,在童年时期、求学时期,都是雄心壮志,自认英雄的。然而真正到了英雄选择的那一刹那,面临着种种困难,种种压力,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放弃,并以一句“英雄能有几个”的自我开解,作为此生选择的结束语。
          理想与现实对比间,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现实,并以此作为“成熟”,从此开始泯然众人的生活。
          这也很正常,因为这是大部分必须面临的一个残酷选择。它的压力实在是太大,大到就算是曹操,也不能例外。
          他这时真的害怕了。
          然而庆幸的是,他有一个朋友,可以让他去诉说自己的这份害怕。
          这样的人很少。曹操身为一方诸侯,他必须永远自信,他不能在属下面前露出任何动摇,他永远要戴上一副强者的面具。
          男人,就像一头永不止歇的狼。他永远不能在狼群面前露出自己的软弱,他要么强大无比,唯我独尊的做一只头狼,要么露出那其他狼期待已久的疲惫,被狼群分尸。
          他必须永远是强大的样子,哪怕是背后的伤口已然血流不止。
          然而这只会更加增大他的疲惫。
          只有在一个人面前,他才可以摘下这副面具。
          荀彧面前。
          在荀彧的面前,他终于可以没有任何掩饰,任何做作,没有任何虚实之道的向他讲
          “文若,我怕了,我累了,我真的很累了。”
          他很需要一个人,可以站出来,为他分担一些。
          


          401楼2011-10-24 11:52
          回复
            荀彧这个时候,又会怎么样呢?
            他没有辜负曹操的希望,他确实是那个可以在曹操最危机的时候,倾尽全力去帮助他的人。
            荀彧马上作书回信,告诉曹操,你忘了这十几年的奋斗了吗?你忘了之前受过的那些苦了吗?这正是一切的苦难的临界之点
            成王败寇,全在此一瞬之间。
            你,必须撑下去。
            后方的事,有我。
            钱粮的事,有我。
            一切的事,有我!
            这就是荀彧。
            现在的曹操,兵临城下,杀机四伏,有若危卵。
            而荀彧,居中持重,如日中天。不管是曹袁谁胜,他堂堂大汉尚书令,都会依然如故,比起以后鲁肃的那个“累官故不失州郡”,还要强上百倍。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多疑的曹操,还敢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尽数展示给他,而荀彧也依然的赌上身家性命,去帮曹操。
            有友若此,夫复何求!
            十二年后,当这两个同甘苦,共患难,心照一生的乱世之友,最终走向了神秘的决裂之时,不但为历史留下了一个万古迷团,也为这二人心中,留下了虽死不解的遗憾。
            人性之谜,尽在此间。
            在荀彧的坚定斗志下,曹操最终下定了决心,在现实中理想之间,选择理想!
            任何一个英雄,他都不是在出生之时,就在脑门上贴着一个英雄的标签。
            任何一个英雄,都与所有人一样,首先是一个凡人。
            他也会和所有人一样,在选择之时,面临每月工资的问题,面临房子的问题,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面临是追求所谓理想,还是先解决这个月水电费的问题。
            他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在面临人生的选择之时,敢于付出一切,敢于放弃一切,敢于矢志不渝的追逐自己的梦想。
            想有着普通人的安定,又想完成英雄的事业,说句好听的,叫扯淡。
            曹操决定了,撑下去。这一个选择一下,若然失败,那就是身败名裂,就是脑袋搬家。然而,这就是想当英雄的代价。
            决定之后,曹操,要出手了。
            赌上家世性命,赌上自已命运,全军命运,甚至时代命运的这一刻,终于,要到来了!
            


            402楼2011-10-24 11:54
            回复
              呀哒,自从有了只看楼主,不想更了呢~~既然如此再继续吧


              408楼2011-11-28 09:07
              回复
                这一刻终于到来了。而曹操在坚定了决心之后,就要去做他该做的事了。
                他一直知道自已该做什么,然而我们先来看看他应该做什么。
                面对强大的袁绍,应该做些什么才有可能胜?
                为此,我们可以从兵法与商战两个角度来分析,而二者的结论都是一个。
                首先,来看看兵法角度。
                孙子兵法,除了那个非常著名,又常常被人误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外,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就是“以正合,以奇胜”了。
                说句题外事,这句话其实也常常被人误用,以为用兵就是奇的天下,一招鲜吃遍天,一个奇招就足以决定胜负了,其实并非如此。以正合是前提条件,也是最难的。一
                个大力士和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打架,小朋友再有“奇招”,也是被平推的份儿。一个世界象棋大师和一个门外汉下,门外汉再有奇招,也是被秒杀的份儿。就算是金
                庸小说里那个著名的虚竹破珍珑棋局,如果没有段延庆暗中指招,让他完成基本的回合作战,他跟本没有机会走出来那步“自杀式妙招”,也是被秒杀的份儿。
                换到此间,如果曹操不能靠他的用兵,在官渡抗住袁绍大军,之后的什么奇招都是浮云,跟本没机会让你出。
                所以,以正合是第一位的,以正合基础上,才能去谋求以奇胜。
                好了,言归正传,曹操正合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了。再加上荀彧的支持,正合就做的更扎实了。正合之后,他必须要去寻求“以奇胜”,而这个以奇胜,不是投机,不是瞎撞,而是蛇打三寸,一击致命。经过深思熟虑,只发一剑,但这剑必须见血封喉。
                由此可见,兵法角度,曹操胜袁的精要,就在于那“封喉一剑”。
                好,再来看看商战角度。
                


                409楼2011-11-28 09:58
                回复
                  本来我是不想举这个例子的,一方面因为我个人的感情,另一方面因为情况确有不同。但鉴于乔布斯大爷登船了,为了纪念他,还是举这个例子吧。
                  商战上,就举这个现下最为有名的“苹果力撼诺基亚”事件。
                  手机世界中,诺基亚是著名的巨鳄,独领风骚数十年,常年近40%的占有率,等于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的占有率之和,纵横江湖,血染一众挑战者,从未逢敌手。
                  而在这两年,一个真正挑战他帝位的高手来了。
                  这个高手就是苹果,就是乔布斯。
                  当年,乔布斯的苹果想要挑战诺基亚,无异于天方夜谭。摩托罗拉三星也是江湖老油子了,挑战诺基亚的口号喊了也不是一天两天,结果“一直是口号,从未有超越”。而从未涉足手机领域的苹果,却胆敢一上来就挑战诺基亚。
                  然而,乔布斯准确的选准了这个挑战的方法。


                  410楼2011-11-28 09:58
                  回复
                    诺基亚是一头大象。挑战大象靠什么?靠力气?和诺基亚全面拼,一直堆死他?有这个想法的不少,摩托就是这么干的,全线出击,高中低档都和诺基亚拼,结果把自已拼的被收购了。
                    想战败大象,不能靠力气。只能将自己化为一把利剑,准确的插入对方的咽喉。这是一个简单的战略,战术了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就是将自己的剑磨的足够利,利到可以贯穿大象那厚厚的皮肤。
                    历史和现实不只一次的告诉我们,最简单的,往往才是最有效的。
                    苹果坚持这个战略。诺基亚什么全线称霸,咱不管。诺基亚什么各型号覆盖全人类需求,咱也不管。
                    咱就只做一款手机。
                    于是,苹果自始自终,就只有一款手机--iphone,唯一不同的就是那个叫1代,这个叫二代。
                    仅此而已。
                    结果,苹果就靠这一款手机,完成了多少年三星摩托都没有完成的梦想,在高端市场独树一帜,成了最近两年手机新的代名词,ipone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承载了乔布斯思想的时尚文化。就这么一个“仅此而已”,却化做了最强的利剑。
                    商战之中,对付大鳄,方法从来就是这一种:“集中全部力量,攻其一点。以点破面”
                    也唯有以点才能破面。
                    当然,我也十分期待诺记王者归来的一天。不过那就是另外一种类型的案例了,在此先不多说,不过在三国时代的8年之后,就会提到这个类型的案例了。
                    由兵法和商战两个角度来看,曹操现在的选择,只有一个。
                    寻找那致命的一剑,寻找那全力的一点。
                    不过,曹操找到了吗?


                    411楼2011-11-28 09:59
                    回复
                      结论肯定是找到了,不然不会有以后的曹魏。但关键在于,什么时候找到的?
                      一些对三国有所了解的人,会当然的说出,“自然是许攸投曹,为他献计了”。
                      其实不然。
                      许攸的出现,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没有许攸,也会有黄攸刘攸,什么攸都没有,曹操也会有这一剑。
                      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早在许同学投曹之前,曹操就已经在日复一日的磨这把剑,突这个点,打蛇的这个三寸了。
                      这个三寸,就是粮草----对方的粮草。
                      曹操一直在做这件事。
                      曹操那对贼眼,自始自终,就没离开过袁绍的粮草。
                      官渡相持之时,袁绍数千乘运粮车刚刚开始运作,曹操那双瞪的都绿了的眼,马上盯上了。派出了五子良将之的徐晃,和他的部将史涣,奇袭粮队,大破之,尽烧其车。
                      曹操早就知道自己破袁的那个点在哪儿了,他一直都此做好的充分的准备。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因为曹操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那个机会终究会到来,并被他准确的抓住。
                      不过,机会也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解决的。在那个机会即将到来之前,后方又出现了危机。
                      幸好,一如汝南之危有两个人横空出世一样,这次,也有两个人出现,帮他解决了这发出致命一击最后的障碍。


                      412楼2011-11-28 10:00
                      回复
                        一个终于出现的人。
                        早在最初的章节,就说了曹操一上来,就是四个轰动天下的牛人,夏侯敦,曹仁,于禁,乐进。
                        然而其实,他起兵时,还有一个牛人,他会在将来,完成一份在曹军将领之中绝无仅有的事业。
                        这个人就是夏侯渊。
                        但一开始的确不能把这个名字算在内,因为他之前一直在搞一些会计电算化之类的事情。
                        夏侯渊,字妙才,沛国谯人。
                        这人非常仗义,曹操在家乡犯了罪,夏侯渊二话不说,帮老大顶包,背了黑锅去做牢。(听起来好像曹操比较不仗义)。
                        不得不说,夏侯兄弟二人,实在都是大侠风范的义豪人物。
                        后来曹操夏侯起兵之时,又设法把他救了出来。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作战勇猛的他,竟然被派去陈留、颍川,当了n年的太守,搞搞理财,查查户口,就算是手痒了,也就充其量能去带带城管。
                        官渡之战这年,这头猎豹终于出笼了。
                        一出笼,就是去解决曹操封喉一剑前的那个难题。


                        413楼2011-11-28 10:00
                        回复
                          昌大师不愧是纯粹的行为艺术流,一切行动只看过程,不问结果,夏侯渊一来,他的结果就是,
                          被围东海。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夏侯渊同学的带兵不是玩票性质,他虽然多年从事市长工作,但并没有耽误他的用兵。这转型后的第一次亮像,完成的还是比较漂亮的。
                          不过打了一个漂亮的开门红之后,他就又要遇到那个最难的问题了。
                          攻城。
                          结果和所有先辈后辈一样,他这个时候围东海数月,大锅饭都吃完了,就是还没打下来东海。
                          这个时候夏侯渊想退兵了,由此可见西部猎豹也不是一天养成的,现在的他还没有十年之后那股生猛。
                          不过好在,现在他身边有一个绝对生猛之人。
                          而且这人的生猛,是一分三国之中独树一帜的生猛。


                          416楼2011-11-28 16:19
                          回复
                            张辽。
                            张辽被派来了和夏侯市长一同担任带兵工作。
                            这一次,可能是这两个人离的最近的一次的。未来,两个人将做为征西、征东将军,天各一方,为魏国屏障一方。
                            夏侯想退兵之时,张辽站出来表达了一句观点,不能退。
                            然而这句话,他并不是随便说说的,接下来,他又马上提供了一分详尽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417楼2011-11-28 16:20
                            回复
                              这报告很短,就一句话。
                              “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
                              翻译一下这份报告。
                              第一,事实陈述。
                              张辽头一句话的意思大体就是,“这些天啊,只要一围他,他就盯着我看,经常看的我非常不好意思。而且他的箭也是越放越少了,脱靶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第二,事实分析
                              头一句话是说完了,表达的也很清楚,但可能性就多样了,有多种可能,包括昌大师看上张辽了。所以光表达问题还没有用,关键是分析问题。
                              张辽分析的这个问题背后的意思,那就是昌大师犹豫了,不想力战。毕竟是一个行为艺术家,过程艺术完了,总还要是想想结果。
                              第三,可行性方案。
                              上两条,“是什么”,“为什么”,都表达清楚了。 但这两个还都不是最关键。最大的关键在于,“怎么办”。
                              张辽说了这个问题怎么办
                              


                              418楼2011-11-28 16: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