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中吧 关注:89,764贴子:1,190,707

回复:【原创】未完成的肖像(长篇,卫国战争背景,露中,少许立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托里斯没能很快睡着。在病友们此起彼伏的鼾声中,他掀开床边窗帘的一角。已经解除了灯火管/制的莫/斯/科,将千百扇窗户中的金色灯光展现在他眼前。
  远处可以辨认出一个伫立着的高傲的影子。那是街心公园中青铜铸就的普希金。那个严峻的1941年初冬的傍晚,正是在这热情歌唱过爱情与春天的诗人脚下,他生平第一次抓住了姑娘的手。
  如今这温润如玉的五月的夜晚啊,在诗人的头顶上是漫天星辉,可它们谁也比不上北方天穹中一颗至高至明的星星。她仿佛一位可爱的姑娘,向着大地投下自己全部的光明和美丽。在那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岁月,在菲利克斯家的凉台上,他用卢卡谢维奇叔叔的望远镜看见的第一颗星,就是她啊。
  他怀着从童年到青年时代的全部柔情望向遥远的夜空,泪水不知不觉地沾湿了枕畔。这年轻的天文学家就这样过了一夜,也许中间还做了个梦。黎明时分,一阵惊天动地的叫喊声将他震醒过来。
  他在睡梦中错过了刚才的重要广播,可是他一瞬间就明白了,并在那一刻将自己投入了这又哭又笑的洪/流——
  “乌拉!乌拉!乌——拉——啊——啊——啊……”
  在经历了一千四百一十八个战火硝烟的日日夜夜,献出了两千七百万条生命后,还能有别的什么事情,能够让所有人在同一刻纵声欢笑、嚎啕大哭啊。
  那一天是1945年5月9日。



546楼2011-06-28 08:49
收起回复
      拖着尚未熟练使用的假腿,托里斯跳下了床。医生、护士、伤病员、杂工——医院里所有还能动弹、还能说话、还能呼吸的人,全都在呼喊、欢笑、哭泣、拥抱、亲吻。他刚从一个人的怀抱里出来,马上又落进了另一个怀抱。年老的主治医生抹着眼泪,叫上几个已经恢复健康的年轻病员,从附近的家里搬来了几大桶珍藏已久的家酿酒。这本来是为了迎接儿子们凯旋而预备的,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回到老父亲身边。
      “喝吧,喝吧,亲爱的……”老医生以父亲的方式给每个人斟上一杯,“平日把你们管得严,今天破个例……”
      托里斯喝下第一杯酒,穿好衣服,跌跌撞撞地走出了医院,扑进了和平的第一天。街上到处是从各家各户跑出来的莫/斯/科人,各式各样的帽子被高高地扔上天空。有人将墙上挂着的“防空洞”标识的木牌抠下来摔在地上,就在上面跳舞。
      他像蹒跚学步的孩童那样,行走在欢乐的人群中。在前面的街心公园里,在快活地喧嚷着的小提琴、手风琴和小号中间,屹立着不朽的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诗人/大踏步地迈过19世纪,迈过1941年那个早寒的秋夕,迈过1945年那个温润的春夜,和人们相聚在了和平的第一天。
      就在诗人的脚下站着一个姑娘,她在唱歌。在托里斯的记忆中,她一直身穿军大衣,脚踏军靴,脑后扎着一个紧紧的发髻。可是今天,1945年5月9日,他还是第一次看见那本应属于她的、少女的装扮。她身穿一件蓝白相间的连衣裙,脚踏一双精致的小皮鞋。金色的长发披散下来,在清新的晨风中轻轻飘扬。她以战火中度过的四年青春岁月,为自己赢得了这自豪地盛装打扮的一天。
      泪水一瞬间模糊了他的视线,可他的整个心灵都感受得到:她的面容上辉映着灿烂的阳光,眼睛里却闪耀着晶莹的星星。星星顺着她的脸颊悄无声息地落到歌唱着的嘴角边。
      这就是她,娜塔莎。她就像这和平的第一天一样美丽。
      “娜塔莎!我的小姑娘!我的会唱歌的小星星!”
      娜塔莎拨开人群,来到他的身边。她没有和他握手,也没有拥抱或亲吻他。她庄重地跪倒在他脚前,将自己的嘴唇深情地贴在他那条假腿上。
    


    547楼2011-06-28 08:50
    回复
      终于胜利了
      乌姐姐节哀,不过我相信她可以坚强的面对。
      看着娜塔莎和托里斯的重逢有种高兴却要流泪的冲动。
      对于伊万和耀来说,那天便是真正离别的时候吧……


      IP属地:北京549楼2011-06-28 09:15
      回复
        娜塔莎拨开人群,来到他的身边。她没有和他握手,也没有拥抱或亲吻他。她庄重地跪倒在他脚前,将自己的嘴唇深情地贴在他那条假腿上。
        啊啊,好感动~~


        IP属地:湖北550楼2011-06-28 10:52
        回复
          嗷嗷嗷嗷,被娜塔莎感动了……好喜欢这个坚强的姑娘,【虽然本家里最不喜欢她了】
          在下爱上鸟楼主笔下的露熊了,再一次的……
          一直都没杂看非历史向的APH文,觉得有点奇怪,但是……LZ大人让在下彻底的对这类文改变了看法!
          膜拜LZ~~~~
          做好了即便是BE的结局也会接受……
          相见恨晚,毅然蹲坑


          553楼2011-06-28 21:12
          回复
            (抹掉感动的眼泪)
            就是你,写出最正常的娜塔莎。
            一个高傲、漂亮、勇敢,对爱情忠贞不已的好女孩。
            托里因自卑而打算放弃的爱人,一直等的不是托里一双英勇的脚,
            而是活生生回到她身边。
            剩下就是露中了~~~~~~~~(抽泣抽泣)


            IP属地:中国香港554楼2011-06-28 23:14
            回复
              终于接近尾声了,凶残地触动心的文章⋯⋯我很舍不得啊〔扭〕
              历历在目。


              555楼2011-06-28 23:26
              回复
                  这个夏天,伊万留在故乡陪着爸爸,帮家里干农活。他也去帮邻居们干活。邻居们常常请他到家里去,讲一讲前线的故事。她们希望从他的讲述中,能够想象出自己牺牲了的丈夫或儿子,在前线是怎样生活的。
                  杰米扬•莫罗卓夫留下了三个小莫罗卓夫,最大的才十一岁。阿纳托利•恰普林留下了一对八岁的双胞胎。若拉•维尔比茨基留下了新婚不久的妻子。米什卡•沃尔科夫只留下了一些旧课本和一个孤苦伶仃、不再哭泣的娘。老太太唯一的安慰是:和那些牺牲在远方战场的人不同,参加了游/击/队的儿子是被侵/略/者绞/死在自家村口的。她还可以将他埋在家乡的土地上,时常去看看他。“万涅奇卡呀!好孩子。”有一回她对他说,“别人家里都是儿女牺牲了,撇下妈妈。你们兄妹几个都活下来了,我简直都想把玛特廖娜从墓地里叫起来,让她看看你们啊……”
                  农闲的时候,伊万常常到妈妈的墓地上去。他将头枕在隆/起的坟丘上,将身躯隐没在高高的青草中,好像婴儿卧在摇篮中那样,出神地望着头顶那一钩银色的新月。它犹如一柄被割草人遗忘了的镰刀,落在田野般苍茫的天穹深处。
                  大地在他身下继续着自己永恒的事业,接纳死亡也孕育新生。她承受人间一切战火硝烟,以青草般柔韧而广袤的心灵去化解和平息它们。他感觉得到大地深处生命萌动的声音。但这并不是他直接听见的,而是他的心通过另一个人的心感受到的。
                  那个人必定熟悉大地的一切。因为那是个年轻的生物学家。那个人和他一样,都是“大地上的工作者”。那个人和他一样都是生命本身。那个人曾经躺在他的怀抱里,跟他说过:大地是母亲。如今那个人已经回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了。
                  伊万将胸前挂着的护身符托到眼前。他履行了诺言,在胜利的那一天拆开了外面裹着的小布袋。最初拥有这护身符的小姑娘,也许祖上是骑马打仗的游牧者。那是个极为精巧的、小白马的挂坠,就像他的科斯嘉一样漂亮,尤其是那双乌溜溜的眼睛……王耀把这象征着幸福和平安的小白马送给了他,于是他果真活到了胜利与和平的日子。可是他给了王耀什么呢?一幅肖像。他到底忍不住画上了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于是画龙点睛的传说就变成了现实,因为他的心上人是从不说/谎的啊……
                  “我一定能再找到你,因为伊万想要找到的人,没有找不到的。”
                


                558楼2011-06-29 16:32
                回复
                    谁都曾年轻过,美好地、不可重温地年轻过。对于相爱的人们来说,那时彼此所承诺的一切就是彼此的将来。那时彼此最愿意说的话就是:“我一定能再找到你……”
                    杰出的战争题材画家、美术教授布拉金斯基也年轻过。后来他就慢慢变成中年人了。年轻时他以为,从战场上回来后,自己将会无所畏惧。但是日益增长的年岁告诉他:比战争更大的考验,就是生活本身。
                    教授不是没有到新/中/国访问交流的机会,但他总是神经质地将填好了的申请表撕了个粉碎。只要去了中/国,他就完全可以找得到王耀。这一点他心知肚明。1956年,他偶尔在科学院主办的生物学期刊上,发现了这个永远铭刻在他心头的名字。论文后面还附有作者的通讯地址。教授对着自己看不懂的生物学术语默默思忖了许久,最后竟得出了一个荒唐的结论:这位生物学家已经结婚生子了。
                    其实这结论正常得很。三十来岁的人了,大有作为,要是还不结婚,那才不正常。照此说来,他自己就不大正常。于是见面就成了一件大可不必的事情。想见,闭上眼睛就见得到,见到的也永远是1941年那个年轻、英俊、聪明、温柔的年轻人。
                    给王耀的信还是要写的。但是他每写完一封,就在发作起来的胸闷和头痛中将信纸撕个粉碎。终于有一次,他抢在自己发神经之前糊上了信封。可是当他走到邮局的时候,才忽然想起来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那时已经到了1961年,苏/中两国关系已经破裂了,这信寄不出去。
                    这些年他始终保存着一本极普通的学生日记。差不多二十年前,年轻气盛的他挥着它跟王耀开玩笑,想要知道自己的心上人过去是怎样生活的,可那时他一个汉字也不认识。战后,对于一个神经受过损伤的成年人来说,学一门语言并非易事。可他花了好几年工夫,到底学会了些。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抱着一本汉俄词典,吃力地读着这本日记。于是王耀在莫/斯/科度过的十五岁、十六岁、十七岁,就这样向着他展开了怀抱。
                    他看见王耀在节日里将同学们迎进宿舍,于是这小小的房间里就响起了笑声、歌声和手风琴声;他看见王耀取得了生物竞赛的第一名,年老的任课教师问:“王,你将来愿意成为一名生物学家吗?”他看见王耀激动不安地准备着毕业晚会上要穿的衣服,希望能和可爱的同桌女生列丽卡一起跳舞……
                    那时他们还不知道彼此的存在。那时他们还不知道后来爆发了战争。
                    这本日记里的最后一页。那就是在1942年2月15日清晨,王耀不辞而别之前,给熟睡的他留下的那一段话。确切地说,就像王耀给他读过的《白马篇》一样,是一首诗: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教授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查字典,总是不太明白。毕竟,他已经四十岁了。
                  


                  560楼2011-06-29 16:34
                  收起回复
                    未完待续
                    注意:该诗为唐代高蟾的《金陵晚望》


                    561楼2011-06-29 16:36
                    回复
                      关于节奏,人们总觉得相聚的时光太短暂,别离的时光太漫长。
                      但是当一切都过去后,会发现相聚的一天丰富得可以用洋洋万言来书写;别离的几十年其实都像一天那样过去了。


                      562楼2011-06-29 16:51
                      回复
                        这篇文里的所有人都是很普通的人。这里的娜塔莎在战前就是个中学毕业生而已,前面提过,她羡慕《战争与和平》《罗亭》中那些与她同名的娜塔莎们的精神气质。她高傲、自尊,珍惜自己的感情,不会将它轻易交给任何人,但是一旦她意识到真正的爱人的存在,她将毫不犹豫地献出一切,就像十二月党人们的妻子那样
                        


                        563楼2011-06-29 16:54
                        回复
                          TO:空城兆木:谢谢姑娘的喜欢~
                          TO:LorsIley:其实白桦的期望不高,只要有哪怕一句话一个情景给人留下印象,白桦都会很欣慰,毕竟第一次写长篇嘛


                          565楼2011-06-29 17:11
                          回复
                            更新了更新了=v=
                            于是私自脑补了万尼亚一边抱着字典一边读着日记的情景XD
                            1961年……离完结不远了么……
                            以及战争终于结束了,这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别给我随便摘抄啊!)
                            【删除】其实我期待远东战场来着……【删除】


                            566楼2011-06-29 17: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