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中吧 关注:89,764贴子:1,190,707

回复:【原创】未完成的肖像(长篇,卫国战争背景,露中,少许立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被《金陵晚望》虐到了。
很喜欢白桦这样的处理方式一张一弛,松紧有致。
我想着那位高大的斯拉夫人伏在母亲的坟头湿了眼圈的模样
我想着已经年迈的布拉金斯基教授在灯光下费力地一点点翻译日记的样子。
我也想着,现在的耀呢?
还有娜塔莎和托里斯,乌姐姐和小柳芭
还有我们的大元帅,以及保育院里的小将军们……
还有那些不幸而坚强的父母和遗孀
他们现在怎么样呢?


IP属地:北京567楼2011-06-29 18:13
回复
    71啊,伊万还没年迈呢~他那会才四十岁啊~~~他还有五十年可以活呢~~~~


    568楼2011-06-29 18:15
    回复
      土地姑娘真的是看卓娅和舒拉看入迷了……


      569楼2011-06-29 18:15
      回复
        我家的露家小说就两本,一本是这个,另一本是钢铁= =
        哦对了还有一本,不过是眉毛语版的= =


        570楼2011-06-29 18:17
        回复
          关键不知道为什么给我的感觉就是颤颤巍巍的老人


          IP属地:北京571楼2011-06-29 18:22
          回复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小耀回国的时候,总觉得耀他已经死了。
            不知为何有这种感觉。。。


            573楼2011-06-30 20:27
            收起回复
                结婚。这些年来,同事们、邻居们、朋友们、亲人们,谁都向伊万提过这件事情。就连十四岁的菲利克斯,来串门的时候也问道:“万尼亚舅舅,为什么还不结婚啊?”
                菲利克斯才刚到和女孩子递递纸条、看看电影的年纪,许多事情他还不很了解。菲利克斯自己的爸爸妈妈,在1946年就结婚了。那时新婚夫妇到波/兰去旅行,在华/沙的犹/太/人居住区看见了许多门窗紧闭的房子。听当地人说,在纳/粹占领期间,许多犹/太/人从家里被抓走,再也没有回来。他们的房子留了下来,门边依旧有刻着房主姓氏的门牌,就像一座座空坟墓外面的墓碑。
                有一家门牌上刻着“卢卡谢维奇”,托里斯在这家门口伫立了许久。一年后他当了父亲,娜塔莎答应了他的请求,将这个金发的男孩子取名菲利克斯。
                现在,莫/斯/科天文台的研究员托里斯•罗里纳提斯正和儿子一起,坐在伊万家的沙发上。“万尼亚,结婚吧。”托里斯怜悯地望着伊万,垂下手,轻轻地抚摸着自己那条假腿,“两个人过日子,总比一个人容易些。要是没有娜塔莎,我会很难……”
                “你的伤在腿上,可我的伤在神经,在心里。”伊万拍了拍自己的胸口,“外面看来我不缺胳膊不缺腿,可是心里面早就千疮百孔了。托里斯,你明白吗?”
                “所以才更要有人照顾你,对于伤/残军人来说,最怕的就是孤独终老。这世上还是有贤惠的妇女……”
                “真羡慕你,托里斯……你爱的人,和你娶的人是同一个……”
              


              575楼2011-06-30 22:07
              收起回复
                  1962年春天,伊万•布拉金斯基教授结婚了。
                  她叫安雅,是莫/斯/科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她是个好姑娘,虽然她已经年过四十,但她确实是姑娘——战争留下的千千万万老姑娘中的一个。他们去民/事登记处领证的那天,安雅哭了。“万尼亚,原谅我吧!”她歉疚地擦了擦青春不再的面庞,“我忘不了沃洛嘉……”
                  “我非常理解你,安雅。因为我和你是同一代人……”
                  在安雅的细心照料下,伊万神经损伤发作的次数也少了。就像托里斯说的那样:两个人过日子总是容易点的。尤其是上了年纪后,人们结婚往往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因为需要陪伴。他和安雅相互尊重,相互照顾,相互理解。他允许安雅将藏着的照片挂在墙上,于是他认识了少尉沃洛嘉•科洛索夫,1943年秋天牺牲于库尔斯克郊外。这是人之常情嘛,他自己不也收着本日记……
                  日记,他已经不再读了。也许是因为中/国字太难学,读起来难免隐隐地头痛。那日记里没有他,就像他战前的日记里没有王耀一样。有的只是那一去不复返的无忧无虑、无所顾忌的学生时代。那是他那一代人共同的少年记忆:遥远、纯洁,在1941年夏天戛然而止的记忆。他将日记放在书架最边上,于是少年时代的记忆就不再翻开了。
                  时常令他回想起来的是另一种记忆。这记忆从战争的第一天开始,轻而易举地鉴定出每个人的本性。这份记忆最严峻、最残/酷。它所蕴藏着的感情,也就最美好、最纯粹。这份记忆有自己的见证,它不仅是一本日记,也是一叠生物观察报告式的来信、一块刻有他们名字首字母的小树皮、一幅画了多年却始终不敢画龙点睛的肖像、一匹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小白马护身符。
                  护身符一直戴在他胸口。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当他抱着半岁多的儿子雅可夫时,婴儿的小手不慎将磨损了的线绳扯断了。于是他就用另一根细绳将它重新串起。这根细绳已经在他手腕上系了二十多年,就是那永不复还的一夜,他从王耀发间扯下,在手里攥出了汗的发绳。如今它就贴在他的心头,就像那一夜王耀所做的一样。
                  有时候他会将护身符托到眼前,看一看小白马那双乌溜溜的眼睛,然后将发绳贴在脸上。那时他就能呼吸到柔软黑发中氤氲着的芬芳——那是树叶和青草的芬芳,是大地的气息啊。
                  史学家们会写下:卫国战争进行了1418个日日夜夜,损失了2700万人口,1921——1925年出生的苏/联男青年中,只有百分之三活到了战后。
                  史学家们会总结战争的意义,确定着时间的界碑。但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战壕里有过怎样的谈话;篝火边唱过怎样的歌;翘鼻子的狙/击/手怎样一笔一划地在节省下来的卷烟纸上写家信;蓝眼睛的飞行员怎样和自己的战鹰一起化为长久不灭的烈焰,而战友们只能在一边眼睁睁地看着。
                  那刚刚成年就遇上战争的一代,那带着旧伤日渐老去的一代,将永远在记忆里坚强地保存着这些事情,哪怕没有一本史学著作会提到这些,更不会提到:正是在最艰苦的1941 年冬天,伊万•布拉金斯基平生唯一一次爱情,像花儿一样绽放了。
                


                576楼2011-06-30 22:27
                收起回复
                    爱情。只有在青年时代,一个人才能毫无保留地献出心灵的一切力量,为了一份不考虑国籍,不考虑性别,甚至不考虑将来的爱情。
                    ……多少年后,但愿还能遇见这样一个人,能够对他说:“你可记得?你可记得?那时我们多么年轻啊……”哪怕到那时,漫漫岁月已经在身上留下冰冷的疲惫。哪怕到那时,人们已经把绝大部分时间,给了那些不能和他们一起回忆青春的人。
                    1967年5月9日,青年建筑师安德烈•奥尔洛夫结婚了。那一天新人和亲眷们一起去了红场,向刚刚落成的无名烈士墓献花。事实上,每年5月9日,从前线回来的一代人,都要到红场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很多老兵举着寻找昔日战友的木牌,但这样做的并非都是老兵。比如有一位衰老得不成样子的妇女,扶着一块和她同样衰老的木牌,上面写着:“我找儿子:奥列格•彼得罗维奇•费奥多罗夫,1941年12月于莫/斯/科保卫战中失踪”。人们都很熟悉她,因为她从1945年起就站在这里了……
                    这回冬妮娅没有哭。可是晚上,大家到她家里吃婚宴的时候,柳芭四岁的儿子好奇地盯着空/军上尉安德烈的照片,稚气十足地开了口:
                    “外婆,外公怎么是那个样子啊?他好年轻哟……”
                    “宝贝儿,外公一直是个年轻人。”已经年过半百的冬妮娅答道。
                    “可外婆为什么不一直年轻下去呢?”
                    “因为一生只能年轻一次……”
                  


                  577楼2011-06-30 22:28
                  收起回复
                    未完待续


                    578楼2011-06-30 22:29
                    回复
                      sf!
                      哦也/w\
                      于是这文快完了0A0?


                      579楼2011-06-30 22:46
                      回复
                        耀耀应该是一直未婚吧/ \


                        580楼2011-06-30 23:10
                        回复
                          白桦大人最高!…到底还是回到开头了呢…虽说有点遗憾,但这更显出战/争中那段感情的美好啊【语无伦次】…他们一定会相聚的,也许在梦中,也许在信纸上,甚至另一个世界…在、在下激动了【当然结尾要听白桦的【捂脸逃走】


                          来自手机贴吧581楼2011-06-30 23:28
                          回复
                            呜呜~虐心啊~~战争的万恶同时又是人类历史上无法缺少的一部分~~~话说伊万和耀都出墙了(喂!)…


                            来自手机贴吧582楼2011-07-01 01:14
                            回复
                              为什么我读这两章总觉得万尼亚、冬妮娅他们都已经六七十岁,七八十岁的感觉- -
                              看人名看得我好乱……
                              现在文中这样的感觉还这是惆怅呢……


                              IP属地:北京583楼2011-07-01 08: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