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来源:“北外国际汉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0.07.06 作者:汪荣祖 。
-
14
-
12
-
33来源:《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8年第4期;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张文木。
-
13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2期 ;作者: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研究员 韩亚光。
-
122来源:《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27~33页;作者:渤海大学政史学院专门史硕士研究生赵文慧 、渤海大学政史学院副教授 王海。
-
35来源:《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3期第29~37页 作者:贵州民族大学教授 杨昌儒、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 董强。
-
21来源: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专栏(2016年12月3日);作者:北师大出版社学术著作分社社长 谭徐锋。
-
16——当今历史学受冷落、被边缘化的主要根因还得从当下历史学研究自身上去寻找 来源;《北京日报》2017-05-24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黄朴民。
-
37——读齐世荣先生关于史料问题的系列文章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作者:首都师大历史学院教授 邹兆辰。
-
19来源:学术堂 > 历史论文 > 中国古代史论文
-
20来源:学术堂 > 历史论文 > 中国古代史论文
-
8——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2-38页。作者:北京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马戎 。
-
96转帖于“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华中科技大学 杨金华副教授。 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连续不断的历史,在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常常令国人引以为骄傲和自豪。伟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英雄人物,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共同的文化观念,潜移默化地内化为民族意识。有了共同的“历史意识”才能产生“历史认同”,有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才能体现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普遍而又持久的民族精神
-
49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1] 我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其具体表现是时间跨度大(涵盖从原始社会到15、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之间的历史);覆盖区域广(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古代、中世纪历史);研究难度大(需要具备古语言文字、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已形成规模,在分支学科建设、文献史料积累、研究人员
-
15来源:《世界宗教文化》2014年第4期 作者: 郑筱筠,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吴云贵,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周燮藩,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杨富学,兰州大学教授。
-
11—— 来源:《史学月刊》2013年第10期;作者:南开大学 张荣明教授。 在一些历史学家看来,历史学即便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也应该属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研究规范,制定怎样的工作流程,却语焉未详。至于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内在缺陷的尖锐批评,也未引起历史学家的足够注意。这种状况表明,对当前历史学的现状做出尽量客观的评估分析,似有必要。
-
103天显八年(933),阿萨兰回鹘入契丹朝贡。那么这个阿萨兰回鹘是指哪个回鹘政权呢?
-
16—— 转帖于“中国社会科学网”;原载《史学月刊》2010年第4期;作者:苏州大学 朱从兵教授、孙凯(研究生)。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晚清人物研究呈现相当活跃的局面,在进行学术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逐渐地进行范式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界普遍的共识,但由于有关晚清人物的“实事”总和不易获得,而人物评价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者们评价人物的具体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对晚清人物的评价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