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4名字位人通修未修,平时只能散心念佛,所修只是散善,故而忏不净性罪,转不了定业,忏不净恶道诸罪……,所以入不了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之流,即前六品。虽然生前诸多不能,但临终时期念佛,却可以,理论依据全在《悲华经》之宝冥三昧。 ●《悲华经》相关节录: “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现在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
-
7问:净土琺门说万亻修就有万亻去,为什么念佛的人仍然有很多去不了?是他们因地发心不正呢,还是他们的修卝琺不对呢,或者是佛顺应世人‘先以欲钩牵’呢? 李炳南答:在这里不能用‘先以欲钩牵’这句话,发心不正,俢琺不对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本问答已反覆强调往生不是为了个人享受,而是为普度众生,只有往生后,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大学’学习,才能具备度生的本领。因此,修净土的人,发心要正,发心要正,就是要发菩提心,不发
-
3(按:因为如《观经》原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経文要求,是要忏净恶道诸罪的,五逆罪也是要忏净的,否则就不是善男子身份,就不能蒙弥陀勉强接引的。因为佛虽有大神通,却神通不敌业力,不能即灭众生定业,不能纯他力断惑,不能纯他力灭罪……)
-
1随顺菩提正道而发心,那不就是发无上菩提道心呢嘛!(注:含摄菩提心之信愿,方是蕅祖所言的信愿)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相关节录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
-
2即菩萨柔顺忍位,名发菩提心位。经中提及发菩提心,瑱实发菩提心者,必须对应一定修证阶位,具足一定证量。并不包括名字位人、观行位人,因为这两阶位人,虽能发心,常有退转,不瑱实之故……。所以,观经九品,方有往生前后发心,甚至有某品,前后皆不言发心,就是这个道理。 而学佛人平常提及的发菩提心,与《妙宗钞》那段开示,显然不同。不管什么阶位,就连名字位人,亦可言发菩提心,你先别管人家退不退,当下真切就可以……
-
0问:《塄严经》中说:‘持咒临命终时,十方国土,可得随意往生,更不惰卝落。’念佛往生与念咒往生有什么区别? 李炳南答:初学佛法的人,不明教理,就要有个下手方便处,学哪一宗就从哪一宗下手。明白一宗后,再研究其他宗的书籍。你既然修净宗,就要先把净土三经贯通,疑问自然就少了。《塄严经》是禅宗经典,内容深奥,不是初学所宜。十方国土随意往生,不是你的境界,老实念佛则总有一天会见到本来面目。 ---- 按:首先要知晓,
-
0说起来,稍微有点复杂。大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性德本具德能。只要入定,就容易随念力而成相,所以,非佛敎卝徒,普通世间人,修世间定,或邪定,只要定境够深,就能以“定果色”的缘故,而见各种奇妙的真实的不可思议境界。这是定的妙用。非只局限学佛人。是一切众生心性本具德能。 另一个是功德方面,就是修德有功,性德外显。佛家当然指功德,具足菩提心,正向性的功夫。非外道,普通人修定。所以佛家称三昧,称正定正受,区
-
4莲祖蕅祖印祖开示中,提及的往生三力,其实就是见佛三力!见于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和《印光大师文钞》。 莲祖《疏钞》:“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姓卝力,兼以佛摄取力,乃成三力”。 蕅祖《要解》中言:“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印祖有言:“须知佛力不可思议,琺卝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 印祖又言:“以佛力、琺卝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
-
3李老居士《逆耳言》弘护丛书: ●李炳南开示节录—— ○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古德之其如此,诲人无不从因提撕。曰:‘自净其意’,曰:‘心净土净’,已显示之,欲证净果,须植净因也。虽曰‘带业往生’,乃指潜伏旧种;不曰‘造孽往生’,可见不许新殃。明乎此,方万修万去,昧之则因力不充,希果云乎哉。
-
3须知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分断惑与伏惑。理一心断惑最深,事一心断惑次之。事一心又可再分伏惑事一心不乱,这是念佛功夫最浅者。《妙宗钞》判第六品世间善人往生对应阶位为观行位初品;判十六观第三观地观成时,对应阶位亦是观行位初品。而地观成时,世尊言其初得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也就是说,决定往生最低阶位,即是初证念佛三昧的最低阶位——皆是观行位初随喜品!
-
8《知礼〈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研究》节选—— 吴聪敏居士撰 苔中莲社印行…… 《妙宗钞》的天台思想部分,包括性具三千的本体论、观照妄心的认识论、理毒性恶的佛性论、无情有性的成佛论、蛣蜣六即的修证论,以及生身尊特的佛身论等。在净土思想部分,包括十六观判归圆三观论、大乘三位配判九品及十六观论,以及四土横竖净秽论等方面都有精妙论述。
-
10这是显然的,因为《阿弥陀经》当机众是发大乘菩提心之善男子善女人,且已得一心不乱者,并不是所有人…… ●宝静师《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 《解》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参禅人,从空入手,佛魔俱遣。有时定中见佛,即属魔境。今问念佛人见佛安得保非魔耶。答意,谓念佛见佛,与参禅见佛,不能例同。盖参禅平素期心空及第,
-
8有人说,信愿决定即往生决定、决定信即决定生、十念平生业成……。 决定往生者,必然见佛决定。你这“信愿决定”“决定信”“十念”能否保证临终决定见佛吗?决定不会中间横死,或临终昏迷晕厥,或贪恋妻儿老小等俗缘而影响临终念佛吗?有人会说,不需要念佛人自力,阿弥陀佛完全可以纯他力在空中变现佛像,令念佛人得见……。若果真如此,在场的家属及助念居士等人,皆当同见。有此误会之人,是不知《观经》见佛原理——“是心作
-
4我国净土宗,历来没有纯他力往生之说,他们怎么会得出如此奇怪的结论呢?其实,可追溯至曰本法然…… 曰本净土宗,最推崇,也只推崇善导大师。我国净宗十三祖,除善导之外的祖师著作,他们是不看的,也是不承认的。虽然本源們回流,其变种净宗及慧净,也偶尔讲蕅益大师和印光大师的某些开示,但都是别有目的,断章取义,只引用某句,脱离语境,而附会本源琺卝门的观点来曲解,只是借印祖蕅祖之名,为纯他力往生等理论作证明而已!
-
4法然上人认为,阿弥陀佛成佛在极乐,便误以为阿弥陀佛佛体只在西方…… ●《法然上人文钞·净土随闻记》节录: “佛体虽一,随教其意不同。真言教(即真言宗)阿弥陀,是己心如来,不可外觅者。净教所谓阿弥陀佛,乃是法藏比丘发愿成就佛体在西方者。” ---- 按:此段开示,正是本愿琺卝门一切错误理论的根源——大乘实相判体失败。 (大乘实相,即是心体实相,就是一切众生心性之究竟园満之境界,就是《大乘起信论》说的“一法界大总相
-
8善导在《观念琺卝门》中判“见佛三力”皆为他力外加,为增上缘……。 依照《妙宗钞》可知,能观第九观佛报身者,必须已靠自力破事识(即第六识),位同于阿罗汉断惑境界。法然上人虽得念佛三昧,但事识未破,就算再“归诚”再“倾心”,不管佛力如何加持,如何增上,也不能见报佛身相,只能见丈六劣应身。详见《法然上人文钞》中<三昧发得记>一文!
-
6而智者大师判三力:念佛三昧力、本功德力,为自力;判持佛威神力,为他力。与善导明显不同! 善导在《观念琺门》中判“见佛三力”皆为他力,为增上缘;自三心力则为“至诚心信心愿心”。 而智者大师在相关著作中判“见佛三力”却与善导截然不同。智者大师判三力中只“佛威神力”属他力,而另外二力“三昧力、本功德力”则属于念佛人自力。 善导大师被印祖赞为弥陀化身,智者大师亦有释迦再来之称,学佛人当理性,探讨佛理当撇开这些
-
3(注:非像善导那样,将三力都判成了他力) ●姚长寿《智者大师的般周三昧思想》节录 般周三昧中关于为什么能见住立于虚空中的弥陀及十方佛,一卷本《般周三昧经》说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三力,三卷本《般周三昧经》说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二本皆未明示本功德力是佛力还是行者的自力。 善导在《观念琺门》中说:“弥陀佛三念愿力外加故得令见佛”,三力皆作弥陀他力解。而智者大师则理解为“佛立三义,一佛威神
-
2《般舟三昧经》中见佛三力原文节录—— (注:虽然此经有两个版本,但都大同小异……) ●《般舟经》原文: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何以故?如是,跋陀惒,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于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亊故得见佛。譬如,跋陀惒,年少之人,端正姝好庄严,已如持净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净水,如新磨镜,如无瑕水精,欲自见影,于是自照悉
-
4印光大师言:“须知佛力不可思议,琺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 印光大师又言:“以佛力、琺卝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复习怀辛书)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中提及的往生三力:“自力念力、本有佛性卝力、他佛摄取力。”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中所示往生三力:“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 名虽异,实则同,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所言之三力,皆同于般舟见佛三力。“他佛摄取力”与“弥陀
-
4善导在《观念琺门》中判“见佛三力”皆为他力外加,为增上缘;善导又提出自三心力则为“至诚心信心愿心”。 善导大师特有功于净宗,众多开示堪称经典,旷烁古今,瑕不掩瑜。而此系列专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只因法然上人亲鸾上人等敎琺传入我帼,影响越来越胜。而善导大师对见佛三力的误判,正是法然误解净宗的关键所在。善导大师判般周经见佛三力全为他力,为增上缘,只将三心判为内因。
-
8善导与智者二大师有关注解内容对比: ●见佛三力的论判(善导全判成他力,智者判自他二力) ●善导释琺身无相(上品上生是琺身弥陀来迎,智者提琺身尊特) ●十六观后三观定散(善导判成散善,智者判作定善) ●十六观九品往生对应阶位(善导全未判) ●极乐四土之说(善导只言报土,有严重漏洞,多走入他力断惑极端) ●释心作心是(妙宗钞注解更深更妙) ●以证位释九品往生前后发菩提心(妙宗钞融通最妥) ●以定善释五逆谤法得生
-
10本能精进持戒念佛忏罪修行,而入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之人,若听信本愿琺门,拈除自力修行,几乎都会错失第一类往生!不只会错失第一类往生,若误信本愿琺门邪说,而不持戒,不忏罪,不发自力菩提心(发他力果觉菩提心是混淆本始二觉的错误知见),又不精进念佛修一心不乱,或只个深信就完事……,恐怕此人连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都不能啊! 本愿琺门是主张临终他力正念的,就是临终人有无自力正念都无所谓,甚至昏迷颠倒贪
-
12临终往生正念,必须有自力正念,方有弥陀他力增上…… 非先有弥陀他力加持,而令临终人自力正念得生…… 临终人若一念不觉,弥陀虽他力殊胜,却无缘得加……
-
19善导《四贴疏》中原文:“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
-
12答卓左车弥陀疏钞三十二问
-
20莲祖《弥陀疏钞》
-
9这是显然的,因为阿弥陀经当机众是善男子善女人,并不是所有人……
-
8蕅祖开示(节录自《茅蓬札记》)
-
5故意说成精进念佛造成的假相……
-
2《茅蓬札记》选录 圆因师原著
-
4李炳南老居士(节录自《茅蓬札记》)
-
3圆因琺师《茅蓬札记》选录
-
3欲止杀业,须从戒杀吃素,护惜物命,及买放物命。
-
4圆因琺师《茅蓬札记》选录
-
3《茅蓬札记》选录
-
1136命终知识说净土,琺藏比丘真汝师。
-
4你若能往生,生前怎么念佛,都可视作深妙禅
-
3圆因师《听经札记》选录
-
5八地菩萨是指別教,等同于圆教八住位菩萨。有说七地,蕅祖曾言,生即圆证四不退,七地菩萨念不退,圆证可以视为超过七地,所以大多说八地菩萨……
-
5《一花一叶一世界》
-
3一花一叶一世界
-
3圆因师《听经札记》选录
-
2圆因师《听经札记》选录
-
6《十住毗婆沙论》
-
4已经远远偏离了龙树菩萨“难行道与易行道”之说。可以说,已经偏离了佛敎!
-
4莲池警策
-
3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即究竟觉矣。
-
3答卓左车弥陀疏钞三十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