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约圣经约伯传内,有段非常有名的经文把天主描绘成是一个借着风暴讲话的天主。这样的形象相当令人恐惧。“天主从风暴中向约伯发言说”(约38:1),风暴围绕着天主,给予约伯的一种印象是:天主是主宰者,是全能者,令人敬畏,不容反对。约伯曾斗胆同这位全能的天主争辩,而全能者却要求他无条件地顺服:“用无知的话,使我的计划模糊不明的是谁?..我奠定大地的基础时,你在哪里?”(约38:2,4)接下来,经文就长篇描述天主是宇宙的造物主,因此约伯马上就凄惨地承认是自己说错了话。他说:“我说话太轻率了(思高版译文:看,我这么卑贱),我能回答什么?只好用手掩口。”(约40:4)圣经在此处,把天主描绘成是令人恐惧,不敢不顺服,极其令人敬畏的一位造物主。
这段经文有关天主形象的描绘,让我想起一个题目,就是当我们开始认真对待祈祷的时候,总会面临一个问题,其实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个是,“对于我来说,天主是谁?”,第二个就是,“对于天主来说,我又是谁?”在我们祈祷时,这两个问题总会或明或暗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因为祈祷就是同天主见面。“在我面前的天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主呢?祂像什么一样呢?我是如何看祂的呢?”以及“天主认为我是祂的什么人呢?天主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天主是如何看我的呢?”我们一生的灵修旅程总会围绕着这两种问题来展开,这是因为我们对天主的认识和看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我们也需要用天主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自己。
对于我来说,天主是谁?
在这里我所要的答案不是一个所谓的定义式的正确答案,不是我们从教理书或神学书或圣经中所学到的答案。虽然有关“天主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也包含我对天主的部分看法和认识,但是很有可能,我在理性上对天主的看法和认识,同我在实际生活或祈祷中所感受到的天主,会有很大的区别,并且也跟我内心所感受到的天主的实际形象不符。这是因“天主是谁?”同“对于我来说,天主是谁?”是个不同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在祈祷中,们所面对的天主,是我们所实际感受到的天主,而不一定是那些书本中所描述的天主。那么,我们在祈祷中所感受到的天主,同真实的天主有区别吗?这种对天主的感知,同天主所期望的我们对祂的认识,相去甚远吗?
不同层次
我们对天主的认识总不完美,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是因为天主的本体本相根本就是超出我们人类理解能力之外的事情。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对天主的认识,是可以越来越接近祂真实的本体本相的,这种看法也是没有问题的,这是因为虽然天主已经在圣经中把自己启示出来,但是祂仍然还愿意在祈祷中把自己显示给我们。“对于我来说,天主是谁?”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是随着我们人格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或祈祷中,对天主的感受,同我们如何活出本我,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对应的。
举个例子,比方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满脑子都是法律、规矩和适当的举止,那么他或她就会非常谨言慎行,尽职尽责,非常自律,不容易头脑发热或受情绪左右,这是一个必要而良好的发展阶段。福音中所提到的那些法利塞人就是这样的人。不可否认,他们是好人,愿意按照自己的观点去承行天主的旨意。但问题是他们仅仅止步于此,在这个阶段停下来,裹足不前,只是从外在去满全律法,然而耶稣却邀请他们进入心灵深处,去往一个更远更深的层次,让他们去关注自己做事的动机。一个守法的人注重纪律守则,严格守法,按法律办事,这是好的,但是不能仅仅止步于外在的遵守,这是因为还有更高的层次。这一类人倾向于把天主看成是一个立法者、法官或会计,看成是一位只用审视挑剔的眼光去看事情的天主。天主有时会被看成是要求过多,而令人敬畏的天主。约伯就怀有这种看法和体验。天主作为创造者,在这儿被描绘成是一个非常维护自己威严的天主。面对这样的天主,约伯不得不承认,自己所秉持的怀疑态度是非常错误的,他在创造主面前只能低声下气。对于天主来说,我是谁?
我的创造者天主所要求我的不只是服从和谦卑;他所要求我的也不仅仅是要按照其律法去生活。我的创造者还对我发出了一个邀请,邀请我同祂建立那样种自发性的、个人之间的、相爱的关系。祂愿意让我明白一端更深邃的道理,那就是我的受造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造物主愿意我存在,并且祂还一直持续地维持着我的存在。那位被描绘成从风暴中向约伯发言,总爱纠正错误的造物主,愿意让我存在。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天主愿意我存在;因为祂爱我,所以我才会存在。在天主眼中,我是很有魅力的;我对于祂来说,是“宝贵的”(依43:4)。
能领会并接受这端道理,会极大地改变我对自i是谁以及天主是谁的认知。这样,我同天主关系的个崭新的层次就呈现在眼前。但还有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