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吧 关注:88,071贴子:626,129

回复:基督徒可以用魔法吗?基督教神秘主义简明入门指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假设一切存在都有目的”不但是天主教神学的观念,也是赫尔墨斯主义等许多神秘主义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各种文化的神话中,世界首先是秩序的,而毁灭和混沌的力量是一种反叛。(或者哪怕毁灭也是秩序的一部分)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3-22 21:25
回复
    这个善不是世俗的道德,是指一种对理型的回归。那这种善反映到人类社会为什么是人类道德的善呢?
    因为理性的神圣是秩序的。如果人们都朝着那个方向发展,就会更接近于那个神圣的秩序,混乱中是无法诞生理性的。
    而秩序这个词在哲学上和修辞上是不一样的,如种子趋向成为植物,理性趋向于知识,生命趋向于完善。这个趋向不是偶然,而是自然内在的结构。换句话说,假设一切存在都有目的。
    那么,这个目的在本体论上就具有优先性。哪怕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切道德和法律都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达成的共识,共识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启示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5-03-22 21:28
    回复
      现代许多法学家和伦理学家认为道德和法律是发现的而不是发明的,也是基于类似的观点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5-03-22 21:28
      回复
        因为至高神是全善的,因此理性的最终回归和道德的最终回归一定也是至善的。如同我上面所说的,赫尔墨斯主义和许多神秘主义也是如此认为的。
        那么人为什么不全都是好人呢?这个世界依旧有罪行呢?因为人并不能完整认知造物主的智慧,人的自由意志依然会导致人沉溺于罪恶带来的利益。
        从神秘主义的角度讲,人天生带有回归终极神圣的渴望,人天生的灵性追求也是如此。甚至所谓反叛基督的撒旦教也只是把这种神圣的回归从上帝转移到了个人上。只要大部分人的渴望依旧是美好的,而不是欺辱和毁灭他人的,那么人类就没有堕落。这无关乎你具体信仰哪个宗教,只是这个帖子是讲基督教神秘主义的,所以采取基督教的立场。
        但灵性道路的选择不一定是正确的,这种神圣的渴望并不能直接指引人走向正确的道路,依然可能走向na这样虚假的满足中。
        至于如果你问我为什么神不创造一个可以直接启示人类的世界,一个没有苦难的世界。老实说,我不知道,问就是自由意志。上帝任由人类在物质世界自由探索,人类自身造成的苦难,正是对至善的反叛。从信仰的角度讲,正是因为这个世界经常令人绝望,坚持至善美德和喜乐、坚持施舍和给予、反对霸凌和战争的人才如此重要。
        换言之神秘主义本来也是人对灵性追求的一种探讨,我并不强求所有人和我看法是一样的。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5-03-22 21:42
        回复
          那么,该如何具体的开始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实践呢?事实上,天主教本身就有深厚的神秘主义底蕴。比如神学、灵修神学、神秘主义的灵修神学等。还有我刚才经常提到赫尔墨斯主义,从古至今也广泛存在于天主教内。
          比如圣阿奎那经常在著作中引用三重伟大赫尔墨斯的内容,中世纪也有约阿西姆这样奉行赫尔墨斯传统的隐修士。因此这个帖子也会带有一些赫尔墨斯主义的风格。
          近现代著名赫尔墨斯主义学者瓦伦汀汤伯格著有《塔罗冥想》,而这本书的副标题就包含了“基督教赫尔墨斯主义。
          已故的红衣主教巴尔塔萨为这本书写了后记,他提到“信仰不是魔法,也不屑于成为魔法。”
          也就是说,对于基督徒来说,信仰一定是大于魔法,比魔法更强大的力量。因此无论你拥有什么样的神通,施展什么样的奇迹和魔法,最终还是出于信仰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5-03-22 21:53
          回复
            因此,对基督徒来说,步入神秘主义的第一步是从信仰获取力量。最好的方式当然是从最传统的灵修开始。当然,这个方式不仅限于基督徒,也适用于所有实践古典和胡督魔法的人。那么,如何从信仰获取力量呢?首先是人和神的关系,然后是人和人的关系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5-03-22 22:02
            回复
              圣经上说。
              可爱的诸位,我们应该彼此相爱,因为爱是出于天主;凡有爱的,都是生于天主,也认识天主; (若一 4:7)
              这段经文描述了人的爱是从神来的。从基督徒的神秘主义角度来看,因为神首先爱你,你才能把爱传递给别人。换言之,只要你从神那里一直获取爱,那么就不会恐惧人带来的罪恶,有勇气对抗邪恶;就会有更多的爱去爱别人,也不会陷入精神上的内耗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5-03-22 22:06
              回复
                因此对基督徒来说,人和神的关系,是人和人关系的保证。那么如何进入人和神的关系呢?就是要靠最基础的灵修,也就是祈祷。
                就像其他申必体系一样,需要和这个体系的神圣存在取得共鸣,然后净化空间摆放祭坛,对于基督徒来说也是一样的。
                因为对基督教的神秘主义是追求最终极的神圣存在,因此也不需要事先考虑这个体系是否适合自己。净化空间摆放祭坛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祭坛是你的心灵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5-03-22 22:10
                回复
                  如何使自己的心灵成为祭坛,使神永驻其中呢?就回到了我们上面说的祈祷。我们不妨通过费巴林奇神父的著作来学习如何祈祷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5-03-22 22:15
                  收起回复
                    在旧约圣经约伯传内,有段非常有名的经文把天主描绘成是一个借着风暴讲话的天主。这样的形象相当令人恐惧。“天主从风暴中向约伯发言说”(约38:1),风暴围绕着天主,给予约伯的一种印象是:天主是主宰者,是全能者,令人敬畏,不容反对。约伯曾斗胆同这位全能的天主争辩,而全能者却要求他无条件地顺服:“用无知的话,使我的计划模糊不明的是谁?..我奠定大地的基础时,你在哪里?”(约38:2,4)接下来,经文就长篇描述天主是宇宙的造物主,因此约伯马上就凄惨地承认是自己说错了话。他说:“我说话太轻率了(思高版译文:看,我这么卑贱),我能回答什么?只好用手掩口。”(约40:4)圣经在此处,把天主描绘成是令人恐惧,不敢不顺服,极其令人敬畏的一位造物主。
                    这段经文有关天主形象的描绘,让我想起一个题目,就是当我们开始认真对待祈祷的时候,总会面临一个问题,其实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个是,“对于我来说,天主是谁?”,第二个就是,“对于天主来说,我又是谁?”在我们祈祷时,这两个问题总会或明或暗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因为祈祷就是同天主见面。“在我面前的天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主呢?祂像什么一样呢?我是如何看祂的呢?”以及“天主认为我是祂的什么人呢?天主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天主是如何看我的呢?”我们一生的灵修旅程总会围绕着这两种问题来展开,这是因为我们对天主的认识和看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我们也需要用天主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自己。
                    对于我来说,天主是谁?
                    在这里我所要的答案不是一个所谓的定义式的正确答案,不是我们从教理书或神学书或圣经中所学到的答案。虽然有关“天主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也包含我对天主的部分看法和认识,但是很有可能,我在理性上对天主的看法和认识,同我在实际生活或祈祷中所感受到的天主,会有很大的区别,并且也跟我内心所感受到的天主的实际形象不符。这是因“天主是谁?”同“对于我来说,天主是谁?”是个不同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在祈祷中,们所面对的天主,是我们所实际感受到的天主,而不一定是那些书本中所描述的天主。那么,我们在祈祷中所感受到的天主,同真实的天主有区别吗?这种对天主的感知,同天主所期望的我们对祂的认识,相去甚远吗?
                    不同层次
                    我们对天主的认识总不完美,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是因为天主的本体本相根本就是超出我们人类理解能力之外的事情。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对天主的认识,是可以越来越接近祂真实的本体本相的,这种看法也是没有问题的,这是因为虽然天主已经在圣经中把自己启示出来,但是祂仍然还愿意在祈祷中把自己显示给我们。“对于我来说,天主是谁?”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是随着我们人格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或祈祷中,对天主的感受,同我们如何活出本我,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对应的。
                    举个例子,比方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满脑子都是法律、规矩和适当的举止,那么他或她就会非常谨言慎行,尽职尽责,非常自律,不容易头脑发热或受情绪左右,这是一个必要而良好的发展阶段。福音中所提到的那些法利塞人就是这样的人。不可否认,他们是好人,愿意按照自己的观点去承行天主的旨意。但问题是他们仅仅止步于此,在这个阶段停下来,裹足不前,只是从外在去满全律法,然而耶稣却邀请他们进入心灵深处,去往一个更远更深的层次,让他们去关注自己做事的动机。一个守法的人注重纪律守则,严格守法,按法律办事,这是好的,但是不能仅仅止步于外在的遵守,这是因为还有更高的层次。这一类人倾向于把天主看成是一个立法者、法官或会计,看成是一位只用审视挑剔的眼光去看事情的天主。天主有时会被看成是要求过多,而令人敬畏的天主。约伯就怀有这种看法和体验。天主作为创造者,在这儿被描绘成是一个非常维护自己威严的天主。面对这样的天主,约伯不得不承认,自己所秉持的怀疑态度是非常错误的,他在创造主面前只能低声下气。对于天主来说,我是谁?
                    我的创造者天主所要求我的不只是服从和谦卑;他所要求我的也不仅仅是要按照其律法去生活。我的创造者还对我发出了一个邀请,邀请我同祂建立那样种自发性的、个人之间的、相爱的关系。祂愿意让我明白一端更深邃的道理,那就是我的受造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造物主愿意我存在,并且祂还一直持续地维持着我的存在。那位被描绘成从风暴中向约伯发言,总爱纠正错误的造物主,愿意让我存在。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天主愿意我存在;因为祂爱我,所以我才会存在。在天主眼中,我是很有魅力的;我对于祂来说,是“宝贵的”(依43:4)。
                    能领会并接受这端道理,会极大地改变我对自i是谁以及天主是谁的认知。这样,我同天主关系的个崭新的层次就呈现在眼前。但还有更高的层次。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5-03-22 22:20
                    回复
                      天主想要我的心。作为我的创造者,天主毫无保留地爱着我,已经把祂的心给了我。但还不止于此。在漫长的救恩史当中,天主不断地把自己对我们的爱意更多地启示出来,以致达到了一个令人称奇的地步,甚至于把祂的儿子赐给了我们。天主把祂的儿子赐给我,为的是让我不仅只成为一个被爱的受造物,也更进一步成为祂的继子继女,分享天主子的名分,分享那三位一体真神的内在生命。我们需要天主的恩宠,才能在祈祷和生活中体验到并真实地感受到这一点,这需要时间。天主只能爱我:我是祂心所爱的。祂愿意我用心去聆听这句话,并且听了之后不白听,能在我的生活中起作用。个人祈祷是倾听这句话的最佳场所。对我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一生的灵修之旅。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25-03-22 22:20
                      回复
                        是找到还是被找到?
                        人们祈祷是为了找到耶稣,与祂在一起。祈祷时,你会把其他的事情放到一边,专门腾出时间来亲近主。你这样做,是因为你非常珍惜自己和主的关系,也就是借着信德而建立的一种关系,自然也就非常珍惜同祂在一起的时间,从而逐渐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虽然你渴望找到祂,但是如果你晓得天主也在寻找我们,并且还超过我们对祂的寻求时,那么在祈祷时就最好这样去想,自己来祈祷是为了被耶稣找到。耶稣非常渴望同我们作朋友,在我们祈祷时,祂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并非只是被动地听我们讲。这种看法也非常符合降生奥迹的意义,降生奥迹的意思就是,天主自愿选择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员,为的是能同我们更加亲近;就是现在,祂依旧在寻找我们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25-03-22 22:22
                        回复
                          你对耶稣的渴望是什么样的呢?你想跟祂要什么呢?你的渴望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吗?有关这方面,我们可以从若望福音6章22-29节所记载的故事得到一些启发。耶稣显神迹,让五千人吃饱,第二天这些人又来寻找耶稣,他们非常非常渴望与耶稣在一起。他们找啊找,最后在葛法翁找到了耶稣。我们会从接下来所发生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
                          当人们找到耶稣之后,他们问了耶稣一个很肤浅的问题:“辣比,祢什么时候到了这里?”耶稣看出了他们所问问题的肤浅。祂看出来,他们根本没有明白给他们所显的神迹的深层意义:他们只看到了一件神奇的事和免费的食物。
                          耶稣随即直奔主题,直言不讳地对他们说:“你们寻找我,是因为你们吃饼吃饱了。”(若6:26) 虽然他们求耶稣,表面看起来是件好事,但他们的寻求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耶稣的认识也是很肤浅的;另外,我们也知道,他们期望一位政治性默西亚的梦想也苏醒了,因为若望写道:“他们要来强迫祂,立祂为王”(若6:15)。他们的政治期望和自我中心蒙蔽了他们的双眼,让他们对耶稣的认识和渴望并不符合耶稣自己的心意。他们想要的是物质方面的免费的礼品;他们只想满足肉身的饥饿;他们只想索取而不是给予。他们想要的自由是政治上的自由,而不是耶稣所给予的心灵的自由。他们的期望是非常肤浅的、表面化的。
                          在日常祈祷中甚或避静中,我们往往也会很肤浅地去亲近主,常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情形会在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比方说,我亲近耶稣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获得愉悦的感受;祈祷时,我可能只是为了获得天主的安慰,而不是想走近安慰我的天主;我可能会依照自己的方式来祈祷或避静,而不是依照天主所愿意的方式。我很有可能会如同若望福音6章所记载的那些人一样,关注的只是免费的食物。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5-03-22 22:24
                          回复
                            这些短篇反省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予你某些可用于祈祷的观点或思想。它们都是在讲如何祈祷的,其重点关注的是某些态度或意向,借以帮助你去祈祷。虽然很可能,其中某些内容是你已经了解的东西,但再听一次也没有任何害处,这是因为随着我们的成长,即使对于同一件事,我们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
                            你如何看待用于祈祷的时间?
                            首先,在开始时,请你们先反省一下,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用于祈祷的时间的。提到祈祷,在你的脑海里,会立刻呈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个画面会帮助你同圣神合作,让祂一直在你内工作。
                            当你祈祷时,圣神会在你内工作,其实从某方面来说,不是你在工作。这让我想起一个古老的拉丁词语,用来称呼一段长时间的祈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避静。它的意思就是为了天主,而空闲下来;在天主面前空虚下来,和天主共度一段假期或假日。你用来祈祷的时间,其价值是超越了某件事对你是否有用的这个范畴。我们不能说祈祷有没有用:祈祷属于另外一种不同范畴的东西。为了腾出时间来做个人祈祷,你会远离自己日常所挂虑或关注的东西或自己的成就等等,以让自己处于某种空虚、空闲或有空闲的状态,并专门由天主来支配你以及你的时间。在祈祷时,你所能提供的东西就是你自己、你的时间,以及愿意同天主在一起的渴望:一句话,就是你有空儿。如果从你自身来说,你应减少自己的忙碌,甚至应空闲下来,那么这就意味着,在你的祈祷中,天主才是主角。在你祈祷中的主要人物是天主,因此祈祷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来自于天主的安排;天主愿意成为那个忙碌者。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25-03-22 22:27
                            回复
                              把祈祷看作是一种会晤。假如有位重要的人物在等着你的话,你会放下手中所做的一切去同他见面。现在,有位真爱你的人正在看着你,你现在就在进入祂爱的目光中。你进入一种被无限真爱之光所覆盖的领域,在祈祷中,你会留意到这种领域,你也会接受它。
                              第一步:收敛心神
                              为祈祷会晤所准备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祈祷开始时,我们总会带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以及自己对这些情绪的各种反应。我们可能对其中的大部分视若无睹,也可能还会惧怕面对某些东西。但是如果想要自己的祈祷真实有效的话,我们就必须尽己所能,去面对一个真实的自己。因此我开始祈祷时,就先该问自己:“我正在经历什么?我现在怎么样?我能真实地面对自己吗?”
                              比方说,我见到了一个非常亲密的朋友,非常了解我的朋友,听我讲了一些非常令人失望或苦恼的事情之后问我:“你还好吗?”假如我试图掩饰自己的情绪,心不在焉地说:“我挺好的,你呢?”那么我的这位知己朋友,肯定会觉察到我现在一点都不好。除非我坦率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我们彼此之间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只有我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才能让我们彼此畅所欲言,才会更加亲密。
                              我们同天主的会晤也是这样的。除非我尽最大可能地面对真实的自己,我同天主也就不可能会有推心置腹的交流。这是因为,假如我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某个方面的话,也会尽力去对天主隐瞒这一方面。因此,进入祈祷的第一步就是要诚实地去面对一个真实的自己:“我现在怎么样?"
                              在自己内心,我会发现什么东西呢?我会觉察到,自己的内心或明亮或灰暗,或热情洋溢或令人失望。我不会评论它们的好坏,因为这些心情都是正常的反应,是无所谓对错的;并且从我的经历或感受来看,这些心情的存在也是有其缘由的,甚至它们也是应该有的;因此我承认它们存在,也准许它们存在。虽然当我决定如何去面对它们时,有关这个决定的选择才是伦理的开始,但是现在呢,我只不过是单纯地承认它们的存在。我们所熟知的圣咏,其字里行间就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情绪,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情绪,反而成为我们通往天主的阶梯。
                              假如我能够客观地去正视自己现在的感受,那就表明自己已准备好,可以去进行下一步了。下一步就是把目光远离自己,抬头仰望另一位,祂在等着同我们交流。或许我会把自己的情绪带给祂,或许会把它们交托在祂的手中,顺其自然就好了。现在我已准备好把目光远离自己,去走近天主。这是一种转变,这种转变本身也是需要时间的。
                              为了能成功转变,或许我需要听听圣依纳爵的建议。他建议我们,准备祈祷就如同站在神圣的祈祷所门口,把手放在门铃上,然后停下来静默片刻。这时候,要问自己两个问题:“我要去哪里?目的是什么?”他自己的答案是:“准备祈祷时,我会放松心神,或是坐下来或是没步,要看什么最适合自己,同时思量我要去哪里,有什么目的。”(《神操》239和131)
                              我不能匆匆忙忙地就开始祈祷:这是一个神圣的聚会,因此祈祷之前,需要先停下来静默片刻。
                              “我要去哪里?”我要去一个圣洁的空间,一个神圣的地方,一个天主临在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它就在我的心里,在我最内在、最核心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我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同我相似。我愿意认识自己。
                              “有什么目的呢?”同主交流,让主的爱温暖我们;让主光照我;让主走近我。我愿意让天主占据我的心。这里请注意,我的目的是用一种被动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我要让主怎么怎么样;主动的是主,不是我。
                              我的手还放在门铃上,我仍旧站在神圣的祈祷所门外,接下来我要做什么呢?接下来,我要打开门,然后,就看到主在看着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目光呢?
                              依纳爵说:“我会思量我主天主是如何看我的呢? ”(《神操》75)那是复活的耶稣。祂的目光都告诉我什么呢?会晤开始了


                              IP属地:日本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5-03-22 22: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