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吧 关注:4,517贴子:288,308

回复:海外广府足迹民国时期珠三角人士赴澳留学---中山篇(持续更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可是直到当年四月中旬,吴玉华也没有在汤士威炉工学院注册入读机械工程课程。当时的情形是,院长这段时间正好休假,而代理院长对吴玉华要注册入读该课程之事不是很了解,只是根据记录发现他没有来注册,于是便直接找到吴玉华询问原因。后者表示,他在没有收到上述展签确认信之前是无法来工学院注册的,而他本人也是最近才收到由海关发出的展签信。鉴于这一耽搁,上述课程讲授已经过半,但该课程之重点实际上是汽车的构造及维修,他表示自己更多的是想加入车行的维修部门实习和操作,如此同样可以达到完成此项课程的目的。于是,吴玉华便在星期二、星期三和星期四这三天集中精力上机械工程课并参与汽车的维修服务;其余时间自学,但他也由此花更多的时间在父亲的果菜园帮忙工作,正如去年底和今年初在等待展签批复这段时间里所做的那样。内务部秘书得知他这样的时间安排,觉得有违《 中国留学生章程 》 的规定,遂指示海关与工学院联络看如何处理他的课程学习和实习。就在上述几方面就此事公犊往返的过程中,吴玉华已经在九月份完成了上述课程和学习。


IP属地:广东186楼2025-03-22 16:02
回复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四日,完成了学业的吴玉华辞别父亲,也挥别了汤士威炉工学院的院长和老师,登上驶往香港的“太平号” ( Taiping )轮船,结束了长达十三年未曾间断的在澳留学生涯,返回中国。由此可见,他是属于学成归国。
    但此后不到两年,吴玉华又重返澳大利亚。在汤士威炉埠独家经营一间果子铺的梁和生( Leong Shing或Leong Sing ) ,也是香山县人,一八七八年出生,大约与吴信宽是同样的时间来到澳大利亚发展。一九三七年初,他准备回国探亲看望家中妻小,遂向澳大利亚内务部申请老友吴信宽的儿子吴玉华前来作为替工,因为此前吴玉华在此读书期间,他是看着这个年轻人成长起来的,对其学识和能力都极为欣赏,而将自己的店铺交给这位年轻人管理 , 他也放心。内务部通过海关对梁和生的果子铺的核查显示,该店年收入虽然没有超过一千镑,但净利润则有近三百镑,显然经营有方,且为人厚道,与 顾客关系也很好,而他也没有雇佣任何人,故海关倾向于批复此项申请,因为此前梁和生的几次探亲也都是这样处理,只是在当地找到人代为管理而已。内务部秘书因刚刚处理完吴玉华的留学事宜不久,对其还有印象,再通过汤士威炉工学院了解,后者对吴玉华此前的在校表现称赞有加,认为他是较为适宜的替工人选。于是,当年五月内务部部长便批复了此项申请,给予他十二个月的替工签证,可以最多申请展签三年。


    IP属地:广东187楼2025-03-22 16:03
    回复
      于是,在中国家乡的吴玉华接到父亲和世叔梁和生的上述通知后,便摒挡一切,立即赶往香港,搭乘“太平号”轮船,于一九三七年七月三十日抵达汤士威炉,重新入境澳大利亚。而梁和生则在交代完有关果子铺事项及密集培训他相关经营技巧及程序后,于当年九月二十四日离境回国探亲。到一九四 零年底,梁和生结束探亲回到汤士威炉,吴玉华将代为经营管理而年收入已经倍增的果子铺交还给了这位世叔。
      一九四一年,因父亲身体健康恶化无法全力经营其“亚宽号”商铺及农场菜园,为此,吴玉华获得内务部批准留下来代父经营,为期一年,并正式成为父亲开办的商铺及菜园股东(详见收费档案:Ah Hoon Store, Townsville)。到这一年的年底,因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得以继续留居下来,并于战争期间与一位澳大利亚出生的欧裔女士结婚,于一九四五年生下了一个儿子。


      IP属地:广东188楼2025-03-22 16:04
      回复
        当地政府官员提交给移民部的报告显示,吴信宽可能希望能有一个纯华人血统的孩子继承家产,便通过运作,从家乡找到一位名叫Sue Quen( 瑞琼,译音 )的女士,以其女儿的名义,将其办理来到汤士威炉团聚。于是,瑞琼于一九四九年八月持探亲护照抵澳(详见收费档案:Quen, Sue born 1914 - nationality Chinese - arrived in Cairns on CHANGTE 25 August 1949),成为吴信宽家庭的一个成员。次年,瑞琼在汤士威炉生育了一个孩子。汤士威炉海关人员认为这是一位非婚生孩子,可能是与吴玉华有关。但无论如何,此后瑞琼就成为吴家的一员,最终定居在这个国家(详见收费档案:Sue Quen [born 1914 - China])。
        而早在一九三九年,吴信宽也经多次锲而不舍的申请,最终得以将妻子高氏申请来到澳大利亚探亲。此后适逢太平洋战争,其妻无法在期满后回国,便一直留居了下来。由是,他们一家人都得以在澳团聚,并最终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加入澳籍。(详见收费档案:Ah Hoon [Born 1883 - China]; Mo Ah Hoon [Born 1892 - alias Ng Gosee Ah Hoon])


        IP属地:广东189楼2025-03-22 16:05
        回复
          下图一为,1899年昆士栏省总督颁发给吴信宽不受该省1888年严禁中国人入境移民法限制的证明,表明他在此之前已居澳多年。
          下图二为,1905年吴信宽申请的回头纸.
          下图三为,1921年5月28日,吴信宽填表递交给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申领儿子吴玉华的赴澳留学护照和签证。
          下图四为,1921年11月28日,中国总领事魏子京给吴玉华签发的学生护照。
          下图五为,1935年吴玉华得到展签在汤士威炉工学院的课程安排。






          IP属地:广东190楼2025-03-22 16:07
          回复
            ——分界线——


            IP属地:广东191楼2025-03-23 11:43
            回复
              ⑰在雪梨( Sydney )华埠,广和昌号( Kwong War Chong & Co. )(注:关于广昌号档案详见收费档案:Kwong War Chong and Company - Certificate of exemption - Staff [1cm])历史悠久,名声在外,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香山人开办的颇负盛名之金山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金山庄在华人社区中承接派送家书和赡家侨汇之责,在旅澳华人与家乡沟通信息等方面起着桥梁纽带作用。这家创办于一八八三年的广和昌号,系由来自香山隆都涌头村的李春( Phillip Lee Chun )(注:关于李春的档案详见收费档案:Lee, Chun [Chinese - arrived Melbourne (or Sydney) in 1895] [Box 4])所开创和经营。一九一一年,广和昌号从金宝街( Campbell Street ) 迁到的臣街( Dixon Street )八十四号,为雪梨唐人街著名的百年老店( 现已成为雪梨历史遗产)。因其信誉卓著,自然也成为民国时期香山县涌头村李氏族人留学澳洲之担保人或承保商号。


              IP属地:广东192楼2025-03-23 11:43
              回复
                作者注:郑嘉锐在他的一篇涉及在澳中山籍华人历史的文章中,称澳洲档案及报章中频频出现的“李春”之名应为“李临春”。见郑嘉锐:《雪梨市中山华侨遗迹考察记事》,可见我贴(中山人在澳洲)


                IP属地:广东193楼2025-03-23 11:44
                回复
                  李和( Lee Wah ) ,出生于一九一零年十月十五日,香山县涌头村人。其父名李可( Lee Cor ) ,具体何时来到澳洲打工,澳洲档案中没有找到相关记录;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档案记载他定居于雪梨,并以广和昌号之的臣街店址为住宿和联络地址。这一信息反映出,他可能是广和昌号老板李春的同宗族人或近亲家人。也许他此时是在广和昌号里做事或帮工;或者是在雪梨近郊充任菜农,成为广和昌号生果蔬菜产品的上游供货商,具有合作关系。他为儿子李和申请来澳留学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他与广和昌号的上述可能关系,因为广和昌号是李和来澳留学的担保者。


                  IP属地:广东194楼2025-03-23 11:44
                  回复
                    一九二三底,李和已满十三岁。该年十二月十四日,李可向位于美利滨( Melbourne )的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提出申请,希望为其子李和办理来澳留学,向中国总领事馆申领留学生护照和代办来澳留学签证。在申请表上,李可以其所帮工或做事或者就是借住之李春的广和昌号店铺作保,承诺为其子来澳留学每年供给膏火二百镑。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来自中国的父亲为其子女来澳留学每年所供膏火才几十镑,李可提出的担保费用数额巨大,显示出财大气粗。当然,这笔申请时务必申报的膏火费,亦极有可能是属于广和昌号商行,而非李可个人所有,并且这个数字也只是形式,而非实际投入,亦无须存于银行。与当时大多数华人送自己的子女进入公立学校不同,李可安排儿子入读的学校,是所私校,即耶稣教堂学校( Christ Church School )。该校位于雪梨城中之匹时街( Pitt Street )上,临近唐人街。


                    IP属地:广东195楼2025-03-23 11:44
                    回复
                      中国总领事馆接到李可的申请之后,虽然也允诺着手审理,但这一审理过程则是长达一年多之久。直到一九二五年三月十八日,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魏子京才为李和签发了中国留学生护照,编号为 416/S/25 。十天之后,即三月二十八日,澳大利亚内务部也给李和核发了入境签证。随后,中国总领事馆就将此护照寄往广和昌号在香港的金山庄联号广和丰号洋行,由其通过自己在广东香山县石岐的联号广和祥号转交李和家里。


                      IP属地:广东196楼2025-03-23 11:45
                      回复
                        李和的家人在接到护照和签证之后,通过上述金山庄为其安排赴澳船票及旅程中的监护人等事宜。等了将近一年左右的时间,诸事方才准备就绪。由是,李和就被家人从香山县送到香港,在此乘坐“太平号“( Taiping )轮船,于一九二六年二月十一日,抵达雪梨港口,顺利登陆澳洲。李可在广和昌号老板李春的陪同下,去到海关将儿子接了出来。从申请护照和签证,到李和最终搭船来澳,前后耗时达两年又两个月之久,此时的李和,也已年满十五周岁矣。


                        IP属地:广东197楼2025-03-23 11:45
                        回复
                          但来到雪梨之后,李和并没有能够进入其父李可原先替他安排好的耶稣教堂学校读书,因为该校早在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七日就已经倒闭关门;因此,他只得从一九二六年的三月八日开始,另行注册入读雪梨吧丁顿区 ( Paddington )的初等技校( Junior Technical School ) ,可能他来澳读书的目的就是想要学些现代化的技术,以便成为日后安身立命之本。据该技校校长四月十二日的例行报告,李和在校之操行与学业俱佳。校长的评价是:该生十分聪颖,虽尚未能开口说上流畅之英语,然已进步显著,尤以算术课程最佳。三个月后的七月十四日校长报告,亦声称李和操行和学业甚好,特别是算术课程,然仍受制于语言方面之劣势,尚无法流畅操说英语,并且在这方面的进步甚微。可能是在英语的表达方面进步迟缓,使李和感到在这所学校继续读下去比较困难,遂于这一年的十月十一日离开了初等技校。该校校长随即向澳大利亚内务部报告说,李和转学到了雪梨的列坟区( Redfern )一所私立学校,但具体是哪一所学校,他也不是很清楚。


                          IP属地:广东198楼2025-03-23 11:45
                          回复
                            两个星期之后,中国驻澳总领事馆致函澳大利亚内务部,知照李和已经转学到了雪梨城中的唐人英文书馆( Chinese School of English ) ,继续他的在澳学业。内务部透过自己的管道与该校联络,得到回复说,李和的各项表现和学业皆中规中矩。到一九二七年二月十八日,该校校长戴雯丽小姐( Miss Winifred Davies )提供的例行报告,也与内务部此前所了解到的并无二致。由此开始,李和在唐人英文书馆一直读到一九三一年的上半年。而在这四年半的时间里,校长戴雯丽小姐提供给内务部的例行报告,也非常简单,每次都说李和的操行与学业统统合乎学校的规范,亦即在校表现令人满意。


                            IP属地:广东199楼2025-03-23 11:46
                            回复
                              一九三一年四月,中国驻澳总领事馆函告澳大利亚内务部,李和准备在五月中旬休学,乘船回中国探亲,时间约为六个月;探亲结束后,他希望能重返澳洲,继续学业,故希望内务部能给他颁发再入境签证。到那时,李和还想继续在唐人英文书馆完成学业,他还有一些中学课程尚未读完,为此,校长戴雯丽小姐特地致函已搬迁到雪梨的中国驻澳总领事馆的新任总领事桂植,承诺为李和的再入学读书预留一个学位。鉴于这几年来李和都是在唐人英文书馆读书,该校也有合适的课程可供修读,且校长的历次报告对他的品学皆没有异议,内务部遂如所请。


                              IP属地:广东200楼2025-03-23 1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