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7贴子:613,398

回复:淮阳演义(2.5)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公刘》描述的是周人的祖先公刘率领周人迁都豳的历史事件。公刘是后稷的后代,为了避免夏桀和戎狄的骚扰,他带领周人迁都至豳,以继续发展农业。第一部分为公刘带领周人迁徙的场景。公刘带领周人囤积粮食,准备干粮,带上武器,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第二部分是介绍定居豳的过程。公刘带领周人在豳地停留下来,认为这是一个适合发展的地方。公刘跑到田野,登上山坡,下到平原,四处察看地形,全面考察豳,以确定其是否适合定居。当他发现这是一个适合生产与发展的地方,就带领周人开始了定居后的建设工作。
第三部分是定居后的创业场面。定居后,公刘带领周人祭祀神灵和祖先,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营建宫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创业工作,最终带领周人过上了仓廪实、衣食足、人丁兴的日子。


IP属地:河南92楼2025-01-16 07:25
回复
    《诗经·大雅·绵》的主人公是古公亶父。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开始时居住在豳,后来由于屡次受到狄人的侵扰,便带领族人迁往岐山之下,定国号为周。这首诗歌便从古公亶父迁到岐山开始,叙述其开国的伟大功业。与公刘一样,定居之后,古公亶父带领周人开始建都的伟大事业,最后文王继承了亶父的所开创的基业,文臣武将为之献计献策,天下归周。


    IP属地:河南93楼2025-01-16 08:17
    回复
      《诗经·大雅·绵》的主人公是古公亶父。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开始时居住在豳,后来由于屡次受到狄人的侵扰,便带领族人迁往Q山之下,定国号为周。这首诗歌便从古公亶父迁到岐山开始,叙述其开国的伟大功业。与公刘一样,定居之后,古公亶父带领周人开始建都的伟大事业,最后文王继承了亶父的所开创的基业,文臣武将为之献计献策,天下归周。
      《诗经·大雅·皇矣》内容仍然是写周民族祖先的开国历史。诗歌先写太王即古公亶父率领周人定居Q山之下,发展生产,建立国家制度,终于摆脱了犬戎等异族的侵扰,过上了安定的日子。随后叙述王季拥有美好的德行,能够继承太王的基业,并将王位传给了周文王。文王又带领周人伐崇、伐密,进一步扫清了入侵外族,使得四方安定,无人敢入侵,从此国泰民安。这篇涉及的祖先有太王、王季、文王,但主人公还是周文王。


      IP属地:河南94楼2025-01-16 08:20
      回复
        《诗经·大雅·大明》先追述了王季、文王两代人成功的婚姻,最后歌颂了武王伐商的胜利。王季是太王的儿子,他娶了大任,生下儿子文王。文王娶了太姒,太姒生武王。此诗用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前面王季和文王的美好婚姻,主要是为了说明武王家族乃承天命,其祖其父的婚姻都是天作之合。


        IP属地:河南95楼2025-01-16 08:23
        回复
          除了周民族的史诗,在《诗经》中还有表现商民族历史的诗歌:《玄鸟》《长发》《殷武》;赞美了商民族的四位祖先:契、相土、成汤、武丁。这些史诗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光辉形象,表现出了人们对先祖的尊敬和对后代的教诲,表现了时人不忘本的朴素情感。


          IP属地:河南96楼2025-01-16 08:27
          回复
            《诗经》的宴饮诗主要分布在《小雅》中。相对而言,宴饮诗的文学性较弱,但其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从广义上来说,《诗经》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所有的作品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农业生活,带有农业文化的性质。从狭义上来说,农事诗指的是直接描述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日常劳动的诗歌。


            IP属地:河南97楼2025-01-16 08:29
            回复
              《诗经》中的农事诗主要用于祭祀,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重视,以及继承先祖发展农业的愿望。
              作为社会百科全书的《诗经》,对各种大小战争有着众多记载,不仅描绘了各式各样的战争场面,而且描绘了战争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重大影响。


              IP属地:河南98楼2025-01-16 11:02
              回复
                在《诗经·小雅·采薇》中,诗人虽然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完成了戍边的任务,但他对战争是充满厌恶之情的。前三章描绘了薇的生长过程。薇能够顺其自然地生长,而作为人的士兵却没有家可以居住,没有亲人可以依靠,整日过着饥寒交迫、提心吊胆的日子,生命更是随时可能结束。
                生活的无助与生命的绝望就在这个对比中体现出来了。诗人明白,这一切都是狁所造成的,他痛恨狁的暴力入侵。但是,诗人也意识到,狁的暴力入侵摧毁了他们的安宁生活,他们必须也要以暴力对抗,才能恢复自身的安宁。所以他们愿意与将帅同仇敌忾,“一月三捷”。


                IP属地:河南99楼2025-01-16 11:04
                回复
                  《六月》是赞美尹吉甫大败狁的诗歌;《采》是赞美方叔南征荆蛮获得胜利的诗歌;《江汉》叙述了召虎讨伐淮夷获得胜利的过程;《常武》赞美了周宣王平定徐国叛乱的功绩。这些诗歌对当时的战争场面都有一定的描写,更为重要的是,其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态度。
                  从内容来看,这些诗歌描写的战事都是抵御外族。士兵们虽然厌恶战争,但当异族入侵时,他们仍然愿意投入战争,保家卫国。他们有一种朴素的认识:即使个人再怎么厌恶战争,再如何思念家乡,但是只有抵抗了外族入侵,才能最终过上安宁的幸福生活。这里虽然有天子之命的强制,但更是一种自觉的投入。所以当取得胜利时,士兵们便会对将帅、对君王表现出由衷的赞美。


                  IP属地:河南100楼2025-01-16 11:06
                  回复
                    士兵们亲历战争,是离死神最近的群体,也是对战争的残酷感受最为深刻的群体。他们也更懂得共同御敌的重要性,只有同心同德、同仇敌忾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才能早日回到家乡。《秦风·无衣》表现了士兵们团结互助、共同御敌的精神。


                    IP属地:河南101楼2025-01-16 11: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