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782贴子:611,889

回复:淮阳演义(2.4)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教典籍《大正藏》收释家经、律、论、史等共计三千九百余部,而检索“心猿”一词,却只得了37条。《西游记》一书中使用了三四十次的“心猿”。齐鲁书社的辑校本《王重阳集》是迄今较为精审的王重阳著作整理本,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诗词曲形式的韵文。经统计,其中出现的“心猿”以及少量衍生词(如把“心猿意马”简称为“猿马”)共有38条。


IP属地:河南46楼2025-01-14 08:36
回复
    在王重阳之前,似乎还没有哪个人如此集中、如此多样、如此生动地使用过“心猿”及其相关的话语。在王重阳的影响下,全真道的后来者很多人也对“心猿”的使用情有独钟。他的七大弟子,大多数都较多使用过这个词语,而大弟子马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IP属地:河南47楼2025-01-14 08:37
    回复
      齐鲁书社的辑校本《马钰集》,绝大多数是诗词曲。经统计,其中出现的“心猿”及少量衍生词“猿马”之类,共计78条。《王重阳集》《马钰集》是《西游记》之前使用“心猿”词语最多,且影响很大的两部著作;而《西游记》大量使用“心猿”是其行文的突出特征。


      IP属地:河南48楼2025-01-14 08:41
      回复
        唐玄奘取经的事迹的传播与演变,从最早的《大唐西域记》到明代中后期的百回本《西游记》,中间是经过若干错综复杂的环节的。而在“诗话”“平话”环节之后,全真道染指于这一影响广泛的故事。


        IP属地:河南49楼2025-01-14 08:42
        回复
          《齐民要术》的意思是,把猴子拴在马厩里,逐渐使马匹适应,“不再惊恐”——“不畏”,有助于提高马匹免疫力。【明】谢肇淛《五杂俎》:“置狙于马厩,令马不疫。《西游记》谓天帝封孙行者为弼马温,盖戏词也。”
          古代民间驯猴为戏,或令骑羊,或令骑马。骑羊成本低下,走江湖者颇多借以维生,称作“猴跑羊”。骑马则谐音“马上封侯”,故成为新宅之装饰性木雕、石雕题材。


          IP属地:河南50楼2025-01-14 11:49
          回复
            《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有诗赞曰: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这段诗赞说明猴子的形象另有“心猿”的寓意,比喻人躁动的心灵。作者把这个名称看作是对“心即猿猴”的“知音”之笔,指出之所以设计出“弼马温”的官职就是要把猴子与马联系到一起,凸显“心猿意马”的寓意。


            IP属地:河南51楼2025-01-14 11:52
            回复
              此前的第四回回目已明确标识为“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表明了作者编织“闹天宫”情节的目的——心意躁动、膨胀。小说之所以安排猴王进马厩,是因为“心猿”与“意马”词义上的关联。
              “弼马温”最直接的解读应该是“辅佐‘马温’的人”。在道教的神祇序列中,有一位“马温”,官职是大将军。他的特点是与“马”关系密切:不仅姓马,而且相关符咒都有双“马”。


              IP属地:河南52楼2025-01-14 12:00
              回复
                《西游记》十四回写“弼马温”的职责时有这样一段:“盖因那猴原是弼马温,在天上看养龙马的,有些法则,故此凡马见他害怕。”
                孙悟空在小说《西游记》中名号虽多,但使用率最高、知名度最高的,其实还是“孙悟空”。


                IP属地:河南53楼2025-01-14 12:05
                回复
                  元代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第十出写猴王皈依佛门,当观音从山下将他救出,教训道:“老僧救了你,今次休起凡心。我与你一个法名,是孙悟空。……好生跟师父去,便唤作孙行者。”


                  IP属地:河南54楼2025-01-14 12:18
                  回复
                    在更早些的西游故事中,如《大唐西域记》《三藏法师传》中,猴子的形象尚无踪迹,而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猴子开始出现了,而他的称谓是“猴行者”。“孙悟空”的名号并不曾出现。


                    IP属地:河南55楼2025-01-14 12:20
                    回复
                      “孙悟空”这个名号分别出现在了平话、杂剧与小说中,有了唐僧命名、观音命名与菩提祖师命名三种情况。《西游记》在成书的过程中,吸纳了观音、唐僧初见猴王的情节,以及初见面欲为其命名的细节。只是由于自己在前面已经另行设计了菩提命名的内容,这里只好借对话来解释一番。


                      IP属地:河南56楼2025-01-14 12:25
                      回复
                        刘一明《西游原旨》:“菩提,《华严经》云:‘菩提心者,名为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菩提祖师为猴王的命名——“悟空”,是典型的和尚法号,因而免却了齐天大圣五百年后皈佛时的改名之劳。


                        IP属地:河南57楼2025-01-14 12:29
                        回复
                          《西游记》中的须菩提形象完全是作品的虚构创造物。在此之前,无论诗话、平话,还是杂剧中的西游取经故事,皆不曾写到猴王的证道的师门。须菩提与《西游记》的这段因缘,全由他“解空第一”的美称而起。


                          IP属地:河南58楼2025-01-14 12:36
                          回复
                            《西游记》的主体部分是五众一行西游取经沿途降妖除魔的故事。这些妖魔绝大多数都是旋生旋灭:捉到唐僧,准备吃肉,或是准备盗取元阳,然后被孙悟空及救兵剿灭。有关它们的故事最多的延续三回书,最少的一回甚至半回便解决。但牛魔王的故事却延续了大半部作品,达六十回之多。


                            IP属地:河南59楼2025-01-14 12:44
                            回复
                              其他妖魔大多率领着一群狼虫虎豹之类的小妖。牛魔王却是生活在家庭里,有妻有妾,有兄弟,有儿子,还有酒肉朋友。妻妾之间会争风吃醋;兄弟之间有信息往来;儿子时常惦念父亲,有孝敬之心;朋友宴请,饮酒作乐……


                              IP属地:河南60楼2025-01-14 12: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