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2贴子:112,758

回复:上海曲水园历代名家赞颂研究石鼓文之诗文摘句学习与欣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43:】
予学篆好临石鼓
数十载从事于此
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安吉吴俊卿 【吴昌硕】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学习篆书喜欢临摹《石鼓文》,
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此,
每天都有一些新的领悟和进步。
我是安吉的吴俊卿
*
注释
:指篆书,一种古老的汉字书写形式,分为大篆和小篆【zhuàn】
石鼓:《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刻于十个鼓形石上,内容是咏秦国君游猎之事,又称“猎碣”。
数十载:数十年,表示时间很长。
境界:指在艺术上的造诣和水平。
安吉吴俊卿吴昌硕的自称,吴昌硕是晚清时期著名的艺术家,浙江安吉人。
*
创作背景
吴昌硕(1844-1927)是晚清时期的一位杰出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刻于十个鼓形石上,内容是咏秦国君游猎之事,又称“猎碣”。吴昌硕对《石鼓文》的研究和临摹长达数十年,他在这段文字中表达了自己对《石鼓文》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段文字反映了吴昌硕在艺术追求上的执着和不断进步的态度。
*
赏析
结构分析
这首短文结构简洁明了,四句话依次表达了吴昌硕对《石鼓文》的喜爱、长期的坚持、每日的进步以及他的身份。这种简洁的结构使得读者能够迅速抓住作者的主要思想。
*
立意分析
吴昌硕在这段文字中传达了他对篆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临摹《石鼓文》,不仅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也展示了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对个人艺术修养的提升,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典故分析
《石鼓文》作为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吴昌硕选择临摹《石鼓文》,不仅是因为其艺术价值,更是因为《石鼓文》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对《石鼓文》的临摹,吴昌硕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篆书水平,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
佳句点评
“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是这段文字中的佳句,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吴昌硕在艺术上的不断进步,也启示人们在任何领域,只要持之以恒,每天都会有所收获和提升。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简介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初字香补,中年更字昌硕,浙江安吉人。他是晚清最后一位杰出的大艺术家,在诗、书、画、印等方面,超绝古今,自成一家,成就极高,其流风余韵一直到当代。吴昌硕的篆书深受《石鼓文》的影响,他的书法作品具有雄浑厚重、苍茫古朴、遒劲有力的特点,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他还是杭州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对近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3楼2024-12-15 09:53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44:

    艺林之至宝
    翰墨之良缘
    子昂


    1.标题:题跋
    作者:赵孟頫
    年代:元代
    原文:
    艺林之至宝
    翰墨之良缘
    子昂
    【赵孟頫 印】
    *
    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是艺术的至宝,是书法和绘画的良缘。
    子昂(赵孟頫的字)
    *
    注释
    艺林:指艺术界,尤其是书法和绘画领域。
    翰墨:指书法和绘画。
    良缘:美好的缘分。
    子昂赵孟頫的字,表明这是赵孟頫的题跋。
    *
    3. 创作背景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他出生于南宋末年的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以宋朝宗室的身份度过了前半生。在宋元交替之际,赵孟頫被迫仕元,尽管内心充满矛盾和无奈,但他在书画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
    这段题跋“艺林之至宝 翰墨之良缘 子昂可能出现在赵孟頫的某幅书画作品上,表达了他对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崇高赞美。赵孟頫的书法宗法晋唐,强调用笔,追求中正平和之美;绘画上强调“作画贵有古意”,以书入画,开辟了有元一代及其后书画的新风潮。
    4. 赏析
    结构分析
    这段题跋虽然简短,但结构紧凑,语言精炼。前两句“艺林之至宝 翰墨之良缘”是对书法和绘画艺术的高度概括,最后一句“子昂”则是作者的签名,表明这是赵孟頫的亲笔题跋
    立意分析
    赵孟頫在这段题跋中,将书法和绘画比喻为“至宝”和“良缘”,表达了他对这两门艺术的热爱和尊重。他认为书法和绘画不仅是艺术的精华,更是文人精神的体现。这种高度的赞美,反映了赵孟頫对艺术的深厚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典故分析
    “艺林”一词源自古代对文人雅士的称呼,意味着艺术界的精英。而“翰墨”则是书法和绘画的代名词,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文人必备的技能。赵孟頫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强调了书法和绘画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佳句点评
    “艺林之至宝”: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崇高赞美,也暗示了这些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翰墨之良缘”:这句话则强调了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密切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精髓。
    *
    5. 作者简介
    赵孟頫(1254-1322)【fǔ :同“俯”】,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赵孟頫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尤其在书法上,他宗法晋唐,强调用笔,追求中正平和之美。绘画上,他强调“作画贵有古意”,以书入画,开辟了有元一代及其后书画的新风潮。赵孟頫的书画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元四家”之首。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4楼2024-12-15 12:07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45:

      贞坚不堕劫火灰(“堕”当为“坠”)
      苍古犹含太初气
      世间钟鼎瓦砾如
      只辞千金未为贵
      元张养浩石鼓诗诗句
      丙戌夏日张森书
      =============================================

      《石鼓诗》赏析
      原文石鼓诗
      作者:张养浩 朝代:元代
      朅来庠宇睹石鼓,玉立俨然三代器。
      细思伊始将安庸,或谓宣王章猎事。
      且疑且信邈难诘,日月群阴欲食既。
      半为雷电下取将,仅馀二百七十二。
      贞坚不堕劫火灰,苍古犹含太初气。
      世间钟鼎瓦砾如,只辞千金未为贵。
      昌黎作歌恨才薄,坡老来观惜时异。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来到学校看到了石鼓,它们像玉一样矗立,俨然是旷世的器物。
      仔细思考这些石鼓的用途,有人说是周宣王狩猎时的记事载物。
      对此半信半疑,难以考证,就像日月被阴云彻底吞没遮蔽。
      一半的石鼓被雷电带走,只剩下二百七十二字。
      这些石鼓坚贞不屈,经历了劫难依然完好无损,保留着古老的气息。
      世间许多钟鼎类如瓦砾不值一提,但这些石鼓却使得千金也难显珍贵。
      韩愈作歌感叹自己的才力不足,苏轼来观看时也感到时光的流逝。
      *
      注释
      朅来:前来。
      庠宇:学校。
      三代器:指夏、商、周三代的器物。宣王章猎事:指周宣王狩猎的记载。
      日月群阴欲食既:比喻石鼓的年代久远,难以考证。
      劫火灰:佛教术语,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
      昌黎:韩愈的别称。
      坡老:苏轼的别称。
      *
      创作背景
      《石鼓诗》是元代诗人张养浩创作的一首诗。
      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刻在十块鼓形石上,内容记述了狩猎的情景,书体为大篆。
      石鼓最初出土于唐代,后历经多次迁徙,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养浩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石鼓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古代文物的珍视和对历史的感慨。
      *
      赏析
      结构分析
      《石鼓诗》全诗共十四句,每句七言,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诗的前四句描述了诗人来到学校看到石鼓的情景,突出了石鼓的古老和珍贵。
      接下来的四句通过对比和比喻,强调了石鼓的神秘和难以考证。
      中间四句则进一步描绘了石鼓的坚韧和古老气息,表达了诗人对石鼓的崇敬之情。
      最后四句通过引用韩愈和苏轼的评价,进一步突出了石鼓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

      立意分析
      张养浩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石鼓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
      石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人通过对石鼓的赞美,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
      *
      典故分析
      昌黎作歌恨才薄:韩愈曾作《石鼓歌》,感叹自己才力不足,无法完全表达石鼓的深刻内涵。
      坡老来观惜时异:苏轼也曾观赏石鼓,感叹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
      佳句点评
      “贞坚不堕劫火灰,苍古犹含太初气。”:这两句诗通过对石鼓的描写,表现了石鼓的坚韧和古老,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世间钟鼎瓦砾如,只辞千金未为贵。”: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石鼓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石鼓的高度评价。
      *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至治元年(1321),因上书谏元夕放灯得罪辞官,隐居故乡。至顺二年(1331),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后人尊称为张文忠公。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等。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5楼2024-12-18 19:44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46:


        此北宋拓秦雍邑刻石
        除重文外
        凡存四百九十七字
        原为明锡山安国所藏传世精拓
        稀如星凤
        藏家得一氐鲜未损本
        已诧为奇珍
        谓为第一祖拓
        可无愧焉
        廿四年五月
        秀水唐兰

        =========================================

        【原文】
        北宋拓秦雍邑刻石
        除重文外

        凡存四百九十七字
        原为明锡山安国所藏传世精拓
        稀如星凤
        藏家得一氐鲜未损本
        已诧为奇珍
        谓为第一祖拓
        可无愧焉
        廿四年五月
        秀水唐兰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本北宋拓本《秦雍邑刻石》除去重复的文字外,共存有四百九十七字。原本是明代锡山安国所收藏的传世精拓本,非常珍贵,如同星辰和凤凰一样稀有。藏家得到了一个“氐鲜”未损的版本,已经令人惊叹不已,被誉为第一祖拓,确实无愧于这个称号。此跋文作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作者为秀水(浙江嘉兴)人唐兰。
        *
        注释
        北宋拓秦雍邑刻石:指北宋时期拓印的《秦雍邑刻石》。《秦雍邑刻石》即著名的《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被誉为“石刻之祖”。
        明锡山安国:明代锡山(今江苏无锡)人安国,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他收藏了多个《石鼓文》的拓本。
        氐鲜:指《石鼓文》中的一个特定部分,这里指的是“氐鲜”二字未损的版本。【氐 dī 或 dǐ】
        秀水唐兰:唐兰,字孟麟,浙江嘉兴人,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
        创作背景
        《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发现于唐代,共计十枚,每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总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主要记述了秦国君游猎的场景,故又称“猎碣”。
        《石鼓文》在唐代初年出土于陕西凤翔,后历经多次迁徙和战乱,文字逐渐磨损。北宋时期,欧阳修记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存四百六十二字,现今“马荐”鼓已一字无存。
        唐兰在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五月为这本北宋拓本《石鼓文》题跋,表达了对这一珍贵拓本的高度评价。唐兰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他对《石鼓文》的研究和评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赏析
        结构分析
        唐兰的题跋简洁明了,分为几个部分:首先介绍了拓本的字数和来源,接着强调了拓本的珍贵性,最后表达了对拓本的高度评价。这种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迅速了解拓本的主要信息。
        *
        立意分析
        唐兰的题跋不仅是一段文字记录,更是对《石鼓文》这一珍贵文物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评价。他通过“稀如星凤”、“已诧为奇珍”等词语,表达了对这一拓本的珍视之情。同时,他也强调了拓本的学术价值,认为其可以称为“第一祖拓”,体现了他对《石鼓文》研究的深厚造诣。
        *
        典故分析
        “氐鲜”是《石鼓文》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唐兰提到“氐鲜未损本”,意味着这个版本在某些关键部分保存得非常好,这对于研究《石鼓文》的学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稀如星凤”一词来源于古代典籍,常用来形容极为罕见和珍贵的事物,唐兰用这个词来形容《石鼓文》的拓本,突出了其稀有性和珍贵性。
        *
        佳句点评
        “稀如星凤”: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石鼓文》拓本的稀有性,比喻恰到好处,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已诧为奇珍”:这句话表达了对拓本的惊叹之情,突出了其珍贵性。
        “谓为第一祖拓,可无愧焉”:这句话是对拓本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唐兰对这一拓本的高度认可。
        *
        作者简介
        唐兰(1900-1979),字孟麟,浙江嘉兴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唐兰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故宫博物院担任研究员,对中国古代文字、青铜器、石刻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等,对古文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唐兰与马衡等学者保持了深厚的友谊,共同推动了中国古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6楼2024-12-18 20:29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47:】

          世所谓宋拓之字数
          欧阳修所见者
          四百六十五字
          胡世将所见者
          四百七十四字
          吾丘衍所见者
          四百七十七字
          至元潘迪作音训时
          只存三百八十六字
          二百馀年之中
          损字逾五分之一
          廿四年八月十二日
          马衡跃 (印)
          ==================================================

          宋拓字数的变化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宋拓字数在不同时间和人物之间有所变化。以下是根据您给出的数据整理的一个表格:

          *
          相关历史背景
          欧阳修与宋拓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在文学和史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尤其以其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闻名于世。虽然搜索结果中没有直接提到欧阳修与宋拓的具体关系,但作为一位文学家,他对书法和文献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
          吾丘衍与金石学
          吾丘衍(1272—1311),元代金石学家,印学奠基人。他的著作《学古编》是我国最早研究印学理论的著述,显示了他在金石学方面的深厚造诣。吾丘衍的活动时间与宋拓字数的变化有一定的历史距离,但他的学术成就为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保存和传承提供了重要视角。
          *
          文献损毁与保护
          从您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拓的字数有所减少,从最初的465字到后来的386字,损字逾五分之一。这反映了古代文献在长期保存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包括自然损坏、人为破坏等因素。马衡跃在廿四年八月十二日的记录,强调了对古代文献保护的重要性。
          *
          结论
          综上所述,宋拓字数的变化反映了古代文献在历史长河中的保存状态和学术价值。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文献有所损毁,但通过学者们的努力,我们仍然能够了解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希望这些信息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7楼2024-12-20 10:04
          回复
            世所谓宋拓之字数
            欧阳修所见者
            四百六十五字
            胡世将所见者
            四百七十四字
            吾丘衍所见者
            四百七十七字
            至元潘迪作音训时
            只存三百八十六字
            二百馀年之中
            损字逾五分之一
            廿四年八月十二日
            马衡跃 (印)
            *
            一、世所谓宋拓之字数相关研究
            宋拓在金石学领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宋拓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金石学始兴于汉,到宋代臻于极盛,金石传拓也随之发展起来。拓本可以保存碑石文字的原样,在书法研究、文献保存等方面意义非凡。 对于宋拓的字数,不同的碑帖情况各异,不同人所见的同一碑帖的宋拓字数也有所不同。这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拓本的来源、拓制的时间、保存的状况等。而且由于岁月的侵蚀,碑石本身会有磨损,这也会影响到不同时期拓本的字数。 在众多的碑帖中,以石鼓文为例,其宋拓本的字数就存在多种情况。石鼓文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史料价值与文学、书法艺术价值,自唐代就有拓本,但唐代拓本没有流传下来。到宋代时,原石已经残缺过半,这就造成后世拓本字数的差异。不同的人见到的宋拓本字数不同,这反映出宋拓在字数方面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在研究宋拓时,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准确判断其价值和意义。
            *
            补充:宋拓的制作与保存
            宋拓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工艺。拓墨之法始于六朝,至唐代此法大行,宋初遂用之以拓古器文字。制作时,要把纸闷湿,用马鬃刷或棕刷子以极快的速度敲打,使纸紧紧粘到字划里面,高的地方和平的地方拓完是黑的,凹进去的字划拓出来是白色的。宋拓的保存也很重要,纸张的材质、保存的环境等都会影响拓本的完整性和清晰度,进而影响到字数的统计。例如宋代的纸纤维比较多,麻的成份高,有时候可以看见帘纹,也就是抄纸的帘子留下的痕迹,这些因素都与宋拓本的字数研究有一定的关联。
            *
            二、欧阳修所见宋拓字数的探讨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在金石学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历时18年收集金石拓本一千卷而成集古录,又撰写了集古录跋尾,这是中国金石著录的第一部著作。 欧阳修所见的宋拓本中,如石鼓文,其字数为四百六十五字。这个数字反映出当时他所见到的拓本的文字留存情况。从欧阳修的角度来看,他收集众多金石拓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把玩,更是为了从多方面获取知识。他在收集拓本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书学思想。 他所见到的宋拓字数较少,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他之前,碑石已经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另一方面,当时拓制技术虽然已经发展,但可能在某些细节上还存在不足,导致一些字迹未能完整拓出。此外,欧阳修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对他的收藏和所见拓本产生影响。北宋前中期的书坛较为凋敝,书法的传承之路受到阻断,优秀的书法名迹遭到破坏,这也可能影响到他所接触到的宋拓本的质量和字数情况。
            *
            补充:欧阳修与北宋书坛
            欧阳修对北宋书坛的振兴起到了关键作用。北宋前中期,由于唐末五代战乱频繁,社会动乱,书法传承受阻,且宋代科举不再像唐代有书法的要求,使得书坛凋敝。欧阳修大力呼吁振兴书学,他编撰集古录的意旨之一就是通过对古碑帖的广收博览扩展眼界,提升书法风格。他推崇蔡襄等名家书法,借助蔡襄在书坛的影响及地位来宣扬其书学思想。他自身的书法风格也有独特之处,如喜以枯笔书写,虽露锋却不流浮,沉著有力,他的书学思想对北宋晚期尚意书风的勃兴作了理论铺垫,奠定了理论基础。7
            *
            三、胡世将所见宋拓字数差异分析
            胡世将所见的宋拓本字数为四百七十四字,与欧阳修所见有所不同。胡世将提到他所见的拓本是“先世藏本,在集古之前,仅益九字。”这说明他的拓本在字数上比欧阳修所见的要多。 这种差异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首先,他们所见到的拓本可能来自不同的收藏渠道,不同的收藏者对拓本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到拓本的完整性。其次,拓制的时间顺序可能也有影响。如果胡世将的拓本拓制时间稍晚于欧阳修所见的拓本,那么在这期间碑石可能又有了新的保护措施或者修复情况,使得能够拓出的字数增多。 从胡世将的角度来看,他的记录为研究宋拓字数的变化提供了又一重要依据。他的拓本字数与欧阳修的对比,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在一定时期内宋拓字数的变化趋势,也反映出当时对于金石拓本的重视以及不同收藏者之间的差异。
            *
            补充:胡世将与宋拓的时代背景
            在宋代,金石学的发展处于极盛时期,金石传拓在历史学等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个大背景下,胡世将的所见所记成为了研究宋拓字数变化的重要一环。当时社会上对金石碑帖的收藏和研究热情较高,不同的人都有可能接触到不同版本的拓本,而这些不同版本的拓本由于各种因素呈现出字数的差异,这也是宋代金石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具体体现。
            *
            四、吾丘衍所见宋拓字数的研究
            吾丘衍所见的宋拓本字数为四百三十字。吾丘衍在元代初期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所著《学古编》中的《三十五举》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研究印学的理论指导书。 他所见的宋拓字数又与欧阳修、胡世将有所不同。这可能与时间的推移有关,随着时间的发展,碑石继续受到自然侵蚀或者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拓本上的字数逐渐减少。吾丘衍生活的元代距离宋代已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在这期间,之前所见的拓本可能因保存不善或者其他原因而进一步受损。 吾丘衍的观察结果也为研究宋拓字数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他在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他对古代文化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所见的宋拓字数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状况。
            *
            补充:吾丘衍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贡献
            吾丘衍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他对宋拓字数的观察。他的《学古编》对篆书的研究和刻印创作经验的介绍具有积极意义。当时懂篆法的人极少,他的复古思想对印学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被印学界长期推崇。他呼吁印章复归汉魏印式,在《学古编》中讨论了印章中的篆法与章法等具体操作问题,他的自用印也体现出对平正浑朴的追求。
            *
            五、宋拓字数在二百馀年中的变化
            欧阳修所见的四百六十五字,到胡世将的四百七十四字,再到吾丘衍所见的四百三十字,直至元潘迪作音训时只存三百八十六字,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二百余年中宋拓字数逐渐减少的趋势。 这种减少主要是由于碑石自然的损耗和外界因素的破坏。碑石长期暴露在外,受到风吹雨打、日晒等自然因素的侵蚀,会导致字迹逐渐模糊、剥落。同时,在这二百余年中,社会历经战乱等情况,如宋金元之间的战乱,可能会对碑石造成破坏,使得能够拓出的字数越来越少。 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古代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的脆弱性。宋拓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字数的减少也意味着部分历史文化信息的缺失。研究这一变化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保护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来减缓这种文化遗产的消逝。
            *
            补充:宋拓字数变化对文化研究的影响
            宋拓字数的变化对文化研究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在书法研究方面,字数的减少可能会影响对书法风格演变的完整理解,因为部分字迹的缺失可能会破坏书法作品的整体美感和连贯性。在历史研究中,碑石上的文字往往包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字数的减少可能会导致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等信息的缺失。从文献学角度来看,宋拓本是重要的文献资料,字数的减少会影响到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所以,研究宋拓字数在二百余年中的变化,对全面深入地开展文化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8楼2024-12-20 11:48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48:

              晚近临写石鼓者
              缶翁最为巨擘
              其用笔取恣肆而避匀称
              多侧荡而略失严整
              予人耳目一新
              一时学者奉为圭臬
              辛酉重阳
              饶宗颐
              ================================

              晚近临写石鼓者,以缶翁最为巨擘。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晚近时期临写石鼓文的众多书法家之中,吴昌硕(别号缶翁是最为杰出的一位。
              吴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他在临写石鼓文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尤其以72岁时所临《石鼓文全通册》最为著名。吴昌硕的书法作品融合了诗、书、画、印四绝,对近现代中国书画艺术影响深远。
              *
              吴昌硕(别号缶翁的石鼓文临写
              吴昌硕(1844-1927),晚近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被公认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海派四大家。他的篆书学石鼓文,笔墨厚重,遒劲老辣,被后来者奉为圭臬。吴昌硕的篆刻艺术中刀石效果产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残缺美的新境界3。
              *
              吴昌硕的石鼓文风格
              吴昌硕的石鼓文临写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用笔取恣肆而避匀称,多侧荡而略失严整,这种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书法作品中,石鼓文的面貌不一,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体势和意境。沙孟海评价吴昌硕的石鼓文:“缶翁寝馈于《石鼓》数十年,早、中、晚年各有意态,各有体势,与时推迁,终以诗、书、画、印四绝雄视一世”
              *
              吴昌硕的石鼓文影响
              吴昌硕的石鼓文临写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艺术成就,还对当时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集《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以及诗集《缶庐集》,都是研究和学习石鼓文的重要资料。他的书法和篆刻艺术被当时学者奉为圭臬,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吴昌硕的石鼓文代表作
              吴昌硕的《临石鼓文全通册》是他72岁时所临的作品,属于其石鼓文风格转型时期之作。此册展示了他在书法和篆刻上的深厚功力,字形纵向拉伸变得颀长,收放明显,注重横纵对比,疏密变化。他的跋文中提到,近五年仅通临三篇《石鼓文》,其中一篇至苏州已铭刻成石,一篇赠予友人夔庵,另一篇即为此册。
              *
              结论
              综上所述,吴昌硕在晚近的石鼓文临写领域中确实是一位巨擘。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艺术魅力,还对当时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石鼓文临写作品,尤其是《临石鼓文全通册》,成为了研究和学习石鼓文的重要资料。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9楼2024-12-28 18: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