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2贴子:112,758

回复:上海曲水园历代名家赞颂研究石鼓文之诗文摘句学习与欣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篇 续】

雅昌新版《石鼓文》之“汧殹鼓”
故宫博物院藏“田车鼓”

雅昌新版《石鼓文》之“田车鼓”

故宫博物院藏“銮车鼓”

雅昌新版《石鼓文》之“銮车鼓”

故宫博物院藏“霝雨鼓”

雅昌新版《石鼓文》之“霝雨鼓”。【líng:古同“零”,(雨等)降落。古同“灵”,灵验:“神得一以霝。”】

故宫博物院藏“乍原鼓”

雅昌新版《石鼓文》之“乍原鼓”

故宫博物院藏“而师鼓”
【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楼2024-11-13 21:59
回复
    【续】

    雅昌新版《石鼓文》之“而师鼓”

    故宫博物院藏“马荐鼓”

    雅昌新版《石鼓文》之“马荐鼓”“吾水鼓”

    故宫博物院藏“吾水鼓”

    雅昌新版《石鼓文》之“吾水鼓”

    故宫博物院藏“吴人鼓”

    雅昌新版《石鼓文》之“吴人鼓”
    =====================================================
    曲水园之石鼓文书艺苑https://www.meipian.cn/21p801x3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2楼2024-11-16 13:34
    回复
      曲水园之石鼓文书艺苑:
      https://www.meipian.cn/21p801x3
      非常详尽!值得学习!研究!
      作者:WANG Y.Z.
      2019-04-16
      阅读1591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3楼2024-11-17 09:36
      回复

        蔚兮九天之仪凤
        蜿兮六合之神龙
        历两汉六朝而不泯者必神物
        为之护防
        丙戌夏日书元代周伯温石鼓赋诗句
        王希清于泰京
        ============================================
        王希清于泰京书写的诗句解析
        蔚兮九天之仪凤
        这句诗出自元代周伯温的《石鼓赋》,描绘了凤凰在九天之上翱翔的景象,象征着高贵、吉祥和美好的事物。在这里,“”形容凤凰的美丽和壮观,“九天”则代表了最高的天空,意味着凤凰的地位崇高1。
        *
        蜿兮六合之神龙
        同样出自周伯温的《石鼓赋》,这句诗描述了神龙在天地之间蜿蜒盘旋的情景。“”表示龙的形态优美而有力,“六合”指的是整个宇宙空间,强调了神龙的力量和神秘1。
        *
        历两汉六朝而不泯者必神物为之护防
        这句话表达了历经两汉六朝(公元前202年 - 公元589年)而未消失的事物,必定是由神灵保护的结果。这里的“不泯”意味着持久不灭,“神物”指的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它们通过保护这些事物,使其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而留存下来2。
        *
        丙戌夏日书元代周伯温石鼓赋诗句
        王希清于泰京
        这段文字表明,上述诗句是在丙戌年夏季由王希清在泰京书写下来的。丙戌年通常指农历年份中的丙戌年,但具体到公元年份需要进一步考证。泰京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城市或地区,但根据提供的信息无法确定具体位置4。
        *
        综上所述,王希清在泰京书写的诗句是对周伯温《石鼓赋》中描绘的神话生物和历史传承的赞美,表达了对古代文化和神秘力量的崇敬之情。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4楼2024-11-20 22:58
        回复
          蔚兮九天之仪凤
          蜿兮六合之神龙
          历两汉六朝而不泯者必神物
          为之护防
          丙戌夏日书元代周伯温石鼓赋诗句
          王希清于泰京
          *
          一、“蔚兮九天之仪凤 蜿兮六合之神龙”的含义
          “蔚兮九天之仪凤,蜿兮六合之神龙”描绘出一种恢宏、神秘且充满力量感的意象。
          *
          “蔚兮”给人一种盛大、壮观的感觉,“九天”在古代文化概念中是天的最高处,代表着极高的境界。“仪凤”即凤凰,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祥瑞的象征,有着高贵、神圣的地位。这里将凤凰置于九天之上,强调其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神圣性,仿佛它是来自高远天际的祥瑞之兆,带着上天的旨意和美好寓意1。
          *
          “蜿兮”描绘出一种蜿蜒曲折的动态美,“六合”通常指代天地四方,是整个宇宙的概念。“神龙”在中国文化里是力量、权威、神秘的象征。神龙在六合之间蜿蜒游动,展示出其强大的力量和主宰宇宙的气势,神龙的形象体现了一种超越人类力量的伟大存在,它的活动范围是整个宇宙空间,暗示着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特性1。
          *
          这两句诗整体上通过对凤凰和神龙这两种神话生物在高远天空和广阔宇宙中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神秘而又充满祥瑞气息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对某种宏大、神圣事物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
          二、周伯温石鼓赋诗句的背景
          (一)石鼓文的基本情况与意义
          石鼓文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石刻文字,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刻8。
          *
          从文化价值上看,石鼓文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文字学方面,石鼓文的字体为大篆,是在秦始皇下令全国使用小篆之前普遍使用的字体,通过石鼓文能够透视中国汉字的艺术美以及汉字发展演变的历程。从文学角度而言,石鼓文创作风格与写作手法皆与《诗经》相仿,被学者公认为一部赞颂秦君功业的历史史诗,它为研究古代文学的发展、文学风格的传承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例如其中《汧殹》篇写汧水风物之美、游鱼之乐和捕鱼之事,《而师》篇可能是追叙秦襄公出师送平王东迁后凯旋时事等,这些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活动和文化内涵5。
          *
          (二)周伯温创作《石鼓赋》的背景因素
          周伯温所处的时代,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推崇是其创作《石鼓赋》的大背景。在古代,石鼓文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唐初发现后就受到历代学者、书家的狂热追捧,他们赋诗作文,赞颂石鼓文书法的雍容肃穆、雄浑豪放、大气磅礴和端庄自然。周伯温也不例外,他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感染,对石鼓文进行研究并创作了《石鼓赋》。
          *
          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解读是文人的重要任务之一。石鼓文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如对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反映,激发了周伯温的创作灵感。他通过《石鼓赋》来表达对石鼓文的理解、赞美,同时也是对古代文化传统的一种致敬和传承。而且,在周伯温的赋中提到的“法皇颉之妙画,续《小雅》之变风”,体现出他对石鼓文在文字艺术上继承仓颉妙笔,在文学风格上延续《小雅》传统的认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对石鼓文价值的一种主流认知倾向5。
          *
          三、王希清与泰京的相关信息
          (一)关于王希清
          从提供的参考信息来看,没有直接与名为“王希清”相关的特定背景或信息表明其与文学、历史等与该诗句有特殊联系的内容。如果从普遍情况推测,“王希清”可能是一个普通个体,但由于他书写了周伯温的石鼓赋诗句,也许他是一个对古代文化感兴趣的人,可能是一位文人墨客或者是一位对传统文化有研究、喜爱收藏古代碑帖文化的人。
          *
          (二)关于泰京
          同样,参考信息未明确提及“泰京”的具体所指。在一般语境下,“泰京”可能是泰国的首都曼谷的简称,但也有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名或者是某个人为了表示独特性而起的名字,比如可能是一个文化场所、个人书房之类命名为“泰京”的地方。由于缺乏更多信息,难以确切判断其含义。
          *
          四、丙戌夏日书此诗句的意义
          (一)丙戌夏日的时间意义
          “丙戌”是中国传统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的年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干支纪年法蕴含着古人对时间循环、阴阳五行等观念的理解。“夏日”这个时间点,在文学创作中常常有着独特的氛围营造作用。夏日的景象往往是炎热、生机勃勃的,可能会引发诗人或书写者不同的情感。也许在这个丙戌年的夏日,王希清有着特殊的心境,夏日的氛围与他对周伯温石鼓赋诗句的理解和感悟相契合,促使他写下这些诗句。
          *
          (二)书写此诗句的文化传承意义
          书写周伯温的石鼓赋诗句,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行为。石鼓文本身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周伯温的《石鼓赋》对石鼓文进行了新的解读和阐释。而王希清在丙戌夏日书写这些诗句,表明他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希望通过书写来传承和传播这些文化遗产。这种行为就像是一条文化传承的纽带,将古代的文化精华在不同的时代之间传递,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石鼓文以及周伯温《石鼓赋》中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同时,这也可能是王希清个人对古代文化研究或者自身文化修养提升的一种表达,通过书写古人诗句,他可以更好地沉浸于古代文化的氛围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艺术灵感。
          *
          五、分析此诗句历经两汉六朝不泯的原因
          (一)文化传承意识
          在两汉六朝时期,虽然社会经历了诸多变迁,但文化传承意识始终存在。从官方层面来看,在一些朝代官方会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保存,例如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虽然在思想上进行了统一,但同时也促进了儒家经典文化的传承,这种官方对文化的重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在民间,文人阶层以及一些世家大族往往有着强烈的文化传承责任感,他们将文化传承视为家族或者群体的使命。石鼓文及其相关的文化内涵,包括像周伯温这样对石鼓文解读创作的成果,会被视为文化瑰宝而得以传承,不会轻易被遗忘25。
          *
          (二)文学艺术价值的吸引力
          这些诗句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从文学角度看,其用词华丽、意象宏大,如“蔚兮九天之仪凤,蜿兮六合之神龙”通过生动的描写营造出神秘而壮观的氛围,符合当时人们对文学作品审美上的追求。从艺术角度而言,当时的书法艺术发展迅速,对于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的诗句,往往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并且通过书写等方式进行传播。例如,汉代的隶书发展成熟,六朝时期的书法艺术更是丰富多彩,书法爱好者可能会将这些诗句作为书写内容,从而在书写过程中不断传播这些诗句,使其不至于泯灭25。
          *
          (三)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
          两汉六朝时期,尽管政治格局多变,但文化交流仍然十分活跃。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往来增加,文化交流频繁。这些诗句可能会随着文人的游历、书信往来、文化集会等活动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例如,当时的文人雅士经常进行诗酒唱和、文化论辩等活动,这样的交流环境有利于诗句的传播。同时,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文字的记录和传播变得更加方便,也为这些诗句的保存和流传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它们能够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得以延续,历经两汉六朝而不泯。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5楼2024-11-20 23:25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25:

            齐地久兮天长维
            斯鼓兮作配
            勿坏兮勿伤
            保亿龄兮于庚【耿】光
            石鼓赋元代周伯温诗句
            大风堂门下游之辉
            =====================================
            《石鼓赋》赏析
            《石鼓赋》 作者:周伯温 朝代:元代
            齐地久兮天长维
            斯鼓兮作配
            勿坏兮勿伤
            保亿龄兮于庚【耿】光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齐地悠久,天长地久, 这石鼓作为匹配, 不要损坏,不要伤害, 保护亿万年,使其光辉永存。
            *
            注释:
            齐地:指周朝的齐国,这里泛指周朝的土地。
            天长维:形容时间长久。
            斯鼓:这石鼓。
            作配:作为匹配,意为石鼓与周朝的辉煌相匹配。
            勿坏兮勿伤:不要损坏,不要伤害。
            保亿龄兮于庚【耿】光:保护亿万年,使其光辉永存。庚【耿】光,光辉明亮的意思。
            *
            创作背景
            周伯温(1298年—1369年),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自幼随父宦游京师,入国学,为上舍生。元至正八年(1347年)为翰林待诏,累升直学士。周伯温对石鼓有着深厚的兴趣,曾多次探访石鼓,并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石鼓的崇敬之情。
            石鼓出土于陕西天兴县南,其形似鼓,共有十面,每面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内容主要描述秦王渔猎之事,因此又称“猎碣”。石鼓文中国最早的刻石文字,被誉为“石刻之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周伯温在元代仁宗皇帝石鼓迁置国子学后,得以亲自观赏并创作了《石鼓赋》,以此表达对石鼓的赞美和崇敬。
            *
            赏析
            结构分析: 《石鼓赋》结构简洁明快,四句一节,节奏感强烈。每一句都以“兮”字结尾,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诗中通过对齐地的悠久、石鼓的珍贵、保护石鼓的重要性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石鼓的崇敬之情。
            立意分析: 周伯温在《石鼓赋》中,通过对石鼓的描写,表达了对周朝文化的崇敬和对石鼓这一珍贵文物的保护愿望。石鼓作为周朝文化的象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周伯温通过对石鼓的赞美,不仅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也呼吁人们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典故分析
            齐地久兮天长维:这里的“齐地”泛指周朝的土地,强调了周朝的悠久历史。
            斯鼓兮作配:石鼓作为周朝文化的象征,与周朝的辉煌相匹配。
            勿坏兮勿伤:强调了保护石鼓的重要性,不要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受到损害。
            保亿龄兮于庚【耿】光:希望石鼓能够保存亿万年,永远光辉灿烂。
            佳句点评
            齐地久兮天长维: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周朝历史的悠久,为整首诗奠定了厚重的历史氛围。
            斯鼓兮作配:将石鼓与周朝的辉煌相提并论,突出了石鼓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
            勿坏兮勿伤:直接表达了对石鼓的保护愿望,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保亿龄兮于庚【耿】光:希望石鼓能够保存亿万年,永远光辉灿烂,表达了作者对石鼓的美好祝愿。
            *
            作者简介
            周伯温(1298年—1369年),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自幼随父宦游京师,入国学,为上舍生。元至正八年(1347年)为翰林待诏,累升直学士。周伯温博学多才,尤其擅长书法,得元惠宗宠信,诗文多颂圣内容,写得雍容典重。他的作品《说文字源》、《六书正讹》等在当时享有盛誉。周伯温一生经历了元朝的兴衰,虽然在官场上多有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化的热爱和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6楼2024-11-21 23:23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26:

              我思古人不可见
              健笔雄词两超卓
              骤看笔势寻风骨
              细剔苔痕认斑驳
              明代李东阳石鼓歌
              丙戌岁夏
              新加坡 钰峰
              =======================================================
              《石鼓歌》赏析
              石鼓歌 作者:李东阳 朝代:明代
              *
              昔闻石鼓在太学,鼓形穹窿石荦嶨。
              髫年释褐随班行,未识研覃与扬搉。
              始官翰林岁分献,晚以代祀观尤数。
              我思古人不可见,健笔雄词两超卓。
              宣王谟烈继成康,况有文章存古朴。
              是时风俗盖浑灏,其臣拜诵俱坚确。
              勒功太庙告中兴,讲武岐阳犹猎较。
              于时旋凯奏綍歌,于时扬言播声乐。
              灵祇地不爱图书,列石天然谢雕琢。
              垂垂股折屋漏痕,隐隐昏星露芒角。
              初如淮徐振师旅,壮士当场鸣剑槊。
              又如申甫端冠绅,摈相联阶舞于箾。
              年深岁长世运改,谁向鸿荒究绵邈。
              嬴刘以后无此文,直与混沌分清浊。
              骤看笔势寻风骨,细剔苔痕认斑驳。
              原抛野掷堕榛菅,冬经雪霜夏冰雹。
              疑隳大鼎存铭识,似毁明堂露榱桷。
              当时十鼓一为臼,犹幸农家事舂戳。
              爱惜应劳神护诃,搜寻不厌山硗确。
              暗中摸索亦可知,辨口尚烦泣楚璞。
              圣朝天子方好儒,森列戟门护重幄。
              闻之兴慕且兴敬,以手摩挲防击扑。
              我生学篆希前踪,下视俗书羞龌龊。
              家藏旧本出梨枣,楮墨轻虚不盈握。
              行年七十始研求,老臂支撑目昏眊。
              拾残补缺能几何,以一涓埃裨海岳。
              太原宋生生好奇,铁笔为予亲刻斫。
              吁嗟往者不复还,庶免方来尽漫剥。
              请从祭酒告诸生,诵此衣冠日薰濯。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前听说石鼓在太学,鼓形圆隆石头嶙峋。
              少年时初入仕途,随班行进,未曾深入研究和探讨。
              初任翰林时每年参与祭祀,晚年多次代祀观察。
              我想起古人已不可见,他们的笔力和辞藻都超凡脱俗。
              周宣王的功业继承了成王和康王,文章古朴而庄重。
              当时的风俗浑厚,大臣们坚定而忠诚。
              在太庙勒功宣告中兴,岐阳讲武仍举行狩猎。
              凯旋归来奏响凯歌,扬言传播声乐。
              天地间不吝惜图书,石鼓天然未经雕琢。
              岁月流逝,石鼓表面裂纹纵横,如同屋漏痕迹,隐约可见星星点点。
              起初像淮徐振师旅,壮士当场挥剑。
              又像申甫端庄地戴着冠帽,摈相联阶舞于箾。
              岁月变迁,世运改变,谁能探究远古的绵邈?
              秦汉以后没有这样的文字,直接与混沌分清浊。
              初看笔势寻找风骨,仔细剔除苔痕辨认斑驳。
              原本被抛弃在荒野中,历经冬雪夏雹。
              像是被毁的大鼎保留了铭文,像是被毁的明堂露出椽桷。
              当时十个石鼓有一个被用作臼,幸亏农家还在使用。
              爱惜它应劳神保护,搜寻不厌山石崎岖。
              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知道,但还需仔细辨认。
              圣朝天子崇尚儒学,森列戟门重重保护。
              听到此事既羡慕又敬仰,用手摩挲防止损坏。
              我一生学习篆书希望追上前人,鄙视世俗书法的粗俗。
              家中收藏的旧本出自梨枣木,纸张轻薄不足一握。
              年届七十才开始研求,老眼昏花仍坚持。
              拾残补缺能做多少,以微薄之力助大海。
              太原宋生好奇,用铁笔为我刻制。
              感叹往者已不可复返,希望未来不再被剥蚀。
              请从祭酒告知诸生,诵读此诗以净化心灵。
              *
              注释
              石鼓:古代刻有文字的石鼓,相传为周宣王时所制。
              太学:古代最高学府。
              髫年:童年。
              释褐:初任官职。
              研覃:深入研究。
              扬搉:探讨。
              宣王:周宣王,周朝中兴之主。
              成康:周成王和周康王,周朝盛世时期的君主。
              浑灏:浑厚广大。
              勒功:刻石记功。
              岐阳:岐山之南,周宣王狩猎之地。
              綍歌:凯歌。
              灵祇:天地神灵。
              屋漏痕:形容石鼓表面的裂纹。
              淮徐:淮河和徐州地区。
              申甫:古代贤臣。
              摈相:古代礼仪中的官员。
              箾:古代乐器。
              嬴刘:指秦朝和汉朝。
              混沌:天地未分时的原始状态。
              戟门:古代官署门前排列的戟。
              祭酒:古代学官名,掌管教育事务。
              *
              创作背景
              《石鼓歌》是明代文学家李东阳创作的一首长诗。石鼓文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秦代刻石,书体为大篆,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虽然诗中提到的是周宣王狩猎之记,但实际上李东阳误认为这些石鼓是周宣王时期的作品。全诗从石鼓的起源到论述它的价值,表达了诗人对石鼓的崇敬之情,并呼吁将其运至太学保存。诗人在官场上经历了多年的宦海沉浮,对文物保护有着深刻的认识,希望通过这首诗引起人们对石鼓的重视。
              *
              赏析
              结构分析 《石鼓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共分为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初见石鼓的情景,表达了对石鼓的崇敬之情。
              历史背景:详细描述了石鼓的历史背景,追溯到周宣王时期,强调了石鼓的文化价值。
              现状描述:描绘了石鼓历经岁月沧桑后的现状,表达了对石鼓现状的忧虑。
              呼吁保护:最后,诗人呼吁将石鼓运至太学保存,以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
              立意分析 《石鼓歌》通过描述石鼓的历史和现状,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物保护的呼吁。诗中不仅赞美了石鼓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望。通过对石鼓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认识。
              *
              典故分析
              周宣王:周宣王是周朝中兴之主,诗中提到他的功业和文章,突显了石鼓的历史价值。
              成康:周成王和周康王是周朝盛世时期的君主,诗中用以衬托宣王的功绩。
              淮徐:淮河和徐州地区,诗中用来形容石鼓上的文字如同军队出征的场景。
              申甫:古代贤臣,诗中用来形容石鼓上的文字如同贤臣的端庄形象。
              嬴刘:指秦朝和汉朝,诗中用来对比石鼓的文字风格。
              *
              佳句点评
              “我思古人不可见,健笔雄词两超卓。”: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的崇敬之情,同时也突显了石鼓文字的艺术魅力。
              “灵祇地不爱图书,列石天然谢雕琢。”:这句诗赞美了石鼓的自然之美,强调了其未经雕琢的原始状态。
              “骤看笔势寻风骨,细剔苔痕认斑驳。”: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石鼓上的文字,表现了诗人对石鼓的细致观察和深厚感情。
              *
              作者简介
              李东阳(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中举,天顺八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李东阳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著有《怀麓堂集》等。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7楼2024-11-22 21:28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27:

                谁人得比韩愈才
                斡旋风云天汉来
                惟有岣嵝一片石
                千秋万古共崔巍
                明代王家屏 太学石鼓歌 诗句
                丙戌年金秋
                达庐逸士 书于旦复旦学堂
                ==========================================================
                《太学石鼓歌》赏析
                《(太学石鼓歌》 作者:王家屏 朝代:明代
                【有说此文应是:《看太学石鼓歌》
                *
                我闻周宣狩岐阳,其时中兴王业昌。
                作诗刻字传永久,辞高二雅文三仓。
                遗碣累累至今在,鬼护神呵更显晦。
                自岐徙汴复入燕,幸遭珍重休明代。
                鸿都石经久已讹,此鼓完好曾不颇。
                文庙之中戟门畔,几回剔藓为摩挲。
                固知至宝非容易,合令安顿森严地。
                今皇文治迈成周,讲求自是词臣事。
                谁人得比韩愈才,斡旋风云天汉来。
                惟有岣嵝一片石,千秋万古共崔嵬。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听说周宣王在岐阳狩猎,那时正是王业中兴,国家昌盛。
                群臣作诗刻字,流传久远,文辞高雅,堪比《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文字精美,可与《三仓》相比。
                这些石碑历经沧桑,至今仍在,仿佛有鬼神守护,时隐时现。
                它们从岐山被迁移到汴京,再迁移到燕京,幸得明朝的珍视。
                鸿都的石经早已历久风化,讹误颇多,而这些石鼓依然完好无损。
                它们被安置在文庙的戟门旁边,人们多次清理上面的苔藓,仔细摩挲。
                深知这些石鼓是稀世珍宝,应当被安置在庄严肃穆之地。
                当今皇帝的文化治理豪迈尊崇周朝,宣传讲解自是文臣们的事。
                谁人能得比肩韩愈的才干,斡旋叱咤风云自天朝大汉朝来。
                惟有岣嵝丛中存在的一片刻字石鼓,千秋万代共有石头石鼓的巍峨大山。
                *
                王家屏简介
                【生卒】:1536—1604
                【介绍】: 明山西大同山阴人,字忠伯,别号对南。隆庆二年进士。授编修。万历初,进修撰,充日讲官,帝颇敬之。十二年,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在阁中居末,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以继母忧归。及还朝,神宗已深居不出,家屏一年间仅见帝颜两次,乞休,不报。十八年,阁臣因册立太子事,以去就力争,被切责。申时行等皆乞去,独家屏在阁,请速决大计。帝谕二十年春举行,意在搪塞。家屏即宣示外廷,帝意颇恚。次年为首辅。请临朝,请豫教皇储,皆不纳,引疾罢,柄国仅半年。卒于三十一年岁末。有《王文端奏疏》、《王文端集》。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8楼2024-11-23 18:34
                回复
                  《石鼓歌》赏析
                  原文
                  石鼓歌
                  作者:韩愈 朝代:唐代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
                  杜甫李白才华盖世但都作古,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
                  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
                  庆功之时大开明堂接受朝贺,诸侯接踵而至剑佩叮当撞磨。
                  宣王田猎驰骋岐阳多么英俊,四方禽兽无处躲藏都被网罗。
                  为把英雄功业刻石扬名万世,凿山石雕石鼓毁坏高山嵯峨。
                  随从之臣才艺都是世上第一,挑选优秀撰写刻石放在山坡。
                  任凭长年雨打日晒野火焚烧,仗着鬼神守护石鼓永不湮没。
                  你从哪里得来这拓本的底稿?丝毫都很完备一点也无差错。
                  言辞严谨内容奥密难于理解,字体不像隶书蝌文自成一格。
                  年代久远难免受损笔画残缺,仍像得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鼍。
                  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
                  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入,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壮阔。
                  孙子周游未到秦地无知难怪,采诗不全像取星宿却漏羲娥。
                  啊我虽好古却苦于生得太晚,对着石鼓文我哭得涕泪滂沱。
                  想当年我蒙召做国子监博士,那年正改纪元年号称着元和。
                  我的朋友在凤翔府任职从事,曾经为我设计挖掘石鼓坑窝。
                  我刷帽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如此至宝文物世上能存几多?
                  只要包毡裹席就能立即运到,十个石鼓运载只需几匹骆驼。
                  进献太庙把它比作文物郜鼎,那声价百倍于郜鼎岂是太过?
                  皇恩浩荡如果准许留在太学,诸生就能钻研解说一起切蹉。
                  汉朝时鸿都门观经尚且拥塞,将会看见全国上下为此奔波。
                  剜剔藓苔泥尘露出文字棱角,把它放得平平稳稳不偏不颇。
                  高楼大厦深檐厚瓦把它覆盖,经历久远不受意外损坏伤挫。”
                  朝中的大官个个都老于世故,他们空无主见岂肯感奋奔波?
                  牧童在鼓上敲火牛用它磨角,谁能再用手把这个宝物抚摸?
                  长年累月风化销铄将被埋没。六年来向西遥望我空叹吟哦!
                  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机显秀媚,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继周之后八代争战已经结束,至今无人收拾整理又可奈何?
                  如今正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皇上重视儒术推崇孔丘孟轲。
                  怎么才能把此事向皇帝建议,愿借善辩之人发挥口若悬河。
                  石鼓歌写到这里就算结束吧,哎呀我的意愿大概是白说说!
                  *
                  注释
                  张生: 指张籍。
                  石鼓文: 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
                  少陵: 指杜甫。
                  谪仙: 指李白。
                  周纲: 周朝的政治秩序。
                  陵迟: 衰败。
                  四海沸: 天下动荡不安。
                  宣王: 周宣王。
                  天戈: 指周宣王对淮夷、西戎、狁等用兵。
                  明堂: 天子颁布政教、朝见诸侯、举行祭祀的地方。
                  剑佩鸣相磨: 诸侯佩带的刀剑互相磨擦而发出声响。
                  蒐: 春天打猎。
                  岐阳: 岐山的南面。
                  遮罗: 拦捕。
                  镌功: 将功业刻在石鼓上。
                  嵯峨: 山势高峻的样子。
                  从臣: 随从周宣王的臣子。
                  撰刻: 撰写文字刻于石鼓之上。
                  日灸: 日晒。
                  撝: 同“挥”。
                  纸本: 拓印下来的文字纸本。
                  讹: 错误。
                  隶: 隶书。
                  蝌: 蝌蚪文。
                  缺画: 笔画残缺。
                  蛟鼍: 蛟龙。
                  翥: 飞。
                  珊瑚树: 因珊瑚形状像树枝。
                  金绳铁索: 比喻石鼓文的笔锋奇劲如金绳铁索。
                  锁纽: 比喻石鼓文的结体如锁纽般的钩连。
                  陋儒: 见识短浅的儒生。
                  二雅: 指《诗经》的《大雅》和《小雅》。
                  褊迫: 局促。
                  委蛇: 宽大从容的样子。
                  掎摭: 采取。
                  羲: 羲和,为日驾车的人,这里代指日。
                  娥: 嫦娥,这里指月。
                  博士: 官名,唐时有太学、国子诸博士,为教授之官。
                  元和: 唐宪宗年号。
                  右辅: 即右扶风,为凤翔府。
                  臼科: 坑穴,指安放石鼓的地方。
                  濯冠: 洗帽子。
                  沐浴: 洗头。
                  祭酒: 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毡包席裹: 用毡和席包裹。
                  郜鼎: 一种古代青铜器。
                  鸿都: 汉代的图书馆。
                  搰: 推动。
                  媕娿: 无主见。
                  羲之: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
                  俗书: 世俗的书法。
                  争战罢: 争战结束。
                  儒术: 儒家学说。
                  丘轲: 孔子和孟子。
                  *
                  创作背景
                  《石鼓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据韩愈考证,认为是周宣王时所为。然而在朝廷眼中,这些石鼓不过是一些长满苔藓的破烂玩意,因此其遭遇自然难以与郡国之所出鼎彝相提并论。韩愈感慨石鼓文物的废弃,力谏当局保护石鼓而不得采纳,于是写下这首长诗《石鼓歌》。
                  *
                  赏析
                  《石鼓歌》韩愈的一首长篇古诗,通过对石鼓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文物的珍视之情,同时也对朝中重臣和“陋儒”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
                  结构分析 全诗分为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开头四句总起,自谦没有李杜之才,不敢作歌。
                  石鼓的起源和价值:从“周纲凌迟四海沸”到“从臣才艺咸第一”,叙述了石鼓的起源和价值。
                  石鼓的现状和作者的感慨:从“雨淋日灸野火燎”到“对此涕泪双滂沱”,描写了石鼓的现状和作者的感慨。
                  作者的建议和无奈:从“忆昔初蒙博士征”到最后,表达了作者对石鼓保护的建议和无奈。
                  *
                  立意分析
                  韩愈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石鼓的赞美,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文物保护的呼吁。他认为石鼓是周宣王时期的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应当得到妥善保护。然而,朝中大臣和一些浅见儒士对此不以为然,使得石鼓面临被遗忘和毁坏的危险。韩愈对此深感痛心,希望通过这首诗唤起人们的重视。
                  *
                  典故分析
                  少陵无人谪仙死:引用杜甫李白,表达自己对前贤的敬仰和自谦。
                  周纲凌迟四海沸:借用周朝政治衰败的历史背景,引出石鼓的出现。
                  孔子西行不到秦:引用孔子未能到秦地采诗的故事,批评《诗经》编纂者的疏漏。
                  羲之俗书趁姿媚:引用王羲之的书法,对比石鼓文的古朴和珍贵。
                  *
                  佳句点评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石鼓文的优美和生动,如同鸾凤飞翔、珊瑚碧树交织,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这两句通过比喻,形容石鼓文的笔锋奇劲,如同金绳铁索般坚固,又如古鼎跃水、龙腾梭般灵动。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物的热爱和对未能亲见其辉煌的遗憾。
                  *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9楼2024-11-23 21:36
                  回复
                    九大镇国之宝 · 秦石鼓文10
                    *
                    九大镇国之宝·
                    秦石鼓文10
                    揭傒斯《石鼓诗》
                    "孔庙颓墙下,周宣石鼓眠。
                    苔兮敲火迹,雨洗篆蜗涎。
                    野老偷为臼,居人打卖钱。
                    有形终易尽,流落漫堪怜。
                    *
                    一、宋褧《送汪编修出知馀姚赋得石鼓作》
                    繄昔中兴王,振武岐阳搜。
                    臣工作歌诗,纪绩庸阐幽。
                    琢石制为鼓,深刻将垂休。
                    泽坚不少磷,文字粲以周。
                    古拙出史籀,蟠错纷蛟虬。
                    毡驼护转徙,逮阅三千秋。
                    天朝尤宝惜,移至宫墙陬。
                    栖息得所托,珍秘价莫酬。
                    使者瑚琏器,出守趋东瓯。
                    敦朴且贵重,华彩殆罕俦。
                    旌麾暂补外,廊庙行见收。
                    亦若此鼓然,置之昆仑丘。
                    *
                    二、吴莱《答陈彦理遗石经寄诗索石鼓文作》
                    横山先生多古玩,太学石经分我半。
                    魏公世藏资州本,金石录中还散乱。
                    当时爱奇巧收拾,笔画昭回映云汉。
                    流传到我乃不远,虬甲凤毛真可惋。
                    自从得此未有报,岐右石鼓天下观。
                    昔则敲火今断臼,骆驼载归石尽烂。
                    仓沮以后即史籀,先代遗宝列圭瓒。
                    中郎变篆生八分,二者不敌何足筭。
                    先生嗜书出法贴,青桐垩壁手脱掔。
                    漆书蝌蚪不通俗,蛇蚓蟠结强涂窜。
                    先生博学抱圣经,焚膏继晷日耽玩。
                    韦编铁擿只纸传,邹鲁精髓合淹贯。
                    国子门开尘没城,蓬莱阁废草堆岸。
                    春秋徒闻璧可假,道德讵信鹅能换。
                    古今所重在周典,周史面目极□□。
                    圣心不死不在石,日月行天旦复旦。
                    吾家故纸本不惜,骊颔有珠我欲锻。
                    向来见辱亦云然,焦尾之馀争免爨。
                    先生安坐幸勿躁,岁晚相逢笑拍案。
                    屏除许事不须说,好与我儒峙桢干。
                    *
                    元代一百六十二年间,社会对石鼓文的贡献主要是
                    1、寻回了金人丢弃多年的十只石鼓,避免了石鼓之泯灭;
                    2、对石鼓妥善地进行了安置;
                    3、视石鼓为三代重器,引起了诗人与学者的重视,创作了一些石鼓诗歌
                    4、产生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石鼓研究之著作,如潘迪之《音训》,吴衍撰《周秦刻石释音》等。
                    *
                    三、明代石鼓研究(附石鼓歌)
                    明朝取代元王朝后,仍将石鼓陈列于国子监大成门内,供文人学者观赏与研究。这一时期,虽然喜欢石鼓文的诗人、书法家与学者很多,创作了许许多多的石鼓诗歌,甚至形成了历史上石鼓诗的创作高峰。但由于社会相对的较为安定,石鼓未遭受劫难与变迁。所以石鼓诗歌内容偏窄,多为赞美、想像与抒情,文学色彩较浓。
                    明代作有石鼓诗歌的诗人有唐之淳、卢原质、程敏政、李东阳、何景明、王家屏、朱国祚、顾文昭、董其昌、黄辉、焦竑等等。
                    卢原质《石鼓诗》
                    羲皇妙心画,人文始昭宣。
                    后圣更有作,载籍日粲然。
                    成周逮中叶,宣王振其颠。
                    宏纲用勿坠,厥德未为愆。
                    伟哉岐阳猎,伐石工磨镌。
                    方前固云迈,揆后信犹贤。
                    嬴秦一何愚,尽灭古简编。
                    翻刻李斯文,乃欲垂万年。
                    岂谓不旋踵,扫迹如云烟。
                    孔壁遂启藏,此石亦偶全。
                    于今二千载,墨本盛流传。
                    要知文字行,白日丽中天。
                    纵今荡无存,人心复开先。
                    贤圣去我远,鲁鱼失其筌。
                    安得周召徒,为倡麟趾篇。
                    *
                    程敏政《石鼓诗》
                    岐阳埋没草离离,汴省燕都石屡移。
                    三代文章存鸟迹,百年风雨蚀晁皮。
                    摩挲尚识宗周器,题跋谁镌蒙古辞。
                    却爱胜游黄叔度,孔庭怀古立多时。
                    *
                    王家屏《石鼓歌》
                    我闻周宣狩岐阳,其时中兴王业昌。
                    作诗刻字传永久,辞高二雅文三仓。
                    遗碣累累至今在,鬼护神呵更显晦。
                    自岐徙汴复入燕,幸遭珍重休明代。
                    鸿都石经久已讹,此鼓完好曾不颇。
                    文庙之中戟门畔,几回剔藓为摩挲。
                    固知至宝非容易,合令安顿森严地。
                    今皇文治迈成周,讲求自是词臣事。
                    谁人得比韩孟才,斡旋风云天汉来。
                    惟有岣嵝一片石,千秋万古共崔嵬。
                    *
                    朱国祚《石鼓歌》
                    桥门左右猎碣十,形如鼓础相排连。
                    洼中或与齑臼似,抱质可敌瑶琨坚。
                    传闻书自太史籀,比与大篆尤瑰妍。
                    其辞典奥俪二雅,仿佛吉日车攻篇。
                    周京遗制众所信,疑义莫定文成宣。
                    纷论虽滋翟郑议,审视终异秦斤权。
                    下逮宇文岂能尔,荠堂所见勿乃偏。
                    呜呼神物不易睹,三代旧迹稀流传。
                    巫咸告辞熊相诅,裕陵宝惜今弃捐。
                    比干铭折为州壤,穆满书徒坛山顶。
                    会稽窆石字茫昧,岣嵝秘迹文纠缠。
                    掎摭非乏好奇士,千搜万索无真诠。
                    讵若十鼓离复合,陈仓入汴还留燕。
                    毡包席裹囊驼背,尘蒙露濯爪牛涎。
                    置诸太学始皇庆,于今又历二百年。
                    深檐五丈密盖护,不受长雨阑风颠。
                    我来摩挲辄终日,证以郭薛施潘笺。
                    凝思斫桐来自蜀,叩之定有声渊渊。
                    文残非因硬黄拓,划缺反撼钩金填。
                    长廊无人起题壁,回视落景棠梨悬。
                    *
                    顾文昭《石鼓诗》
                    古文不可见,籀也遗芬芳。
                    去今二千载,字画犹端庄。
                    缺落虽不完,间亦存数行。
                    如逄冠剑士,济济游严廊。
                    想见当时盛,会朝坐明堂。
                    仆隶皆证人,从知史臣良。
                    况在文武日,交修宁少忘。
                    西旅贡厥獒,召公远为防。
                    周宣中兴主,羽猎思外攘。
                    惜哉词语间,末及戒其荒。
                    赵君博雅士,好古能收藏。
                    起我东周叹,题诗赠慨慷。
                    *
                    明代二百七十六年间,社会对石鼓文化的贡献主要是
                    1、较好地安放与保护石鼓,使之未受到明显毁坏;
                    2、创作了一大批石鼓诗歌,较好地宣传与扩大了石鼓文化的影响;
                    3、在研究石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杨慎所著《石鼓文音释》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李中馥《石鼓文考》陶滋《石鼓文正误》等;
                    4、杨慎撰刻所谓“东坡本”石鼓文(函海本),虽来自薛尚功《岐阳石鼓文》补字本,但对后世产生了正负两方面不同的影响。
                    以上资料源于刘星、刘牧《石鼓诗文复原译释》
                    *
                    《石鼓文》书法,吴大澄(作),传承石鼓文对后世的书法与绘画艺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不少杰出的书画家如:
                    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朱宣咸、王福庵等都长期研究石鼓文艺术,并将其作为自己书法艺术的重要养分,进而融入进自己的绘画艺术之中。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0楼2024-11-23 22:27
                    回复
                      《石鼓文》书法吴大澄(作),传承石鼓文对后世的书法与绘画艺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不少杰出的书画家如:
                      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朱宣咸、王福庵等都长期研究石鼓文艺术,并将其作为自己书法艺术的重要养分,进而融入进自己的绘画艺术。

                      美酒引教微醉后, 好花看到半开时。
                      清卿吴大澂篆
                      *
                      出自宋代邵雍的《安乐窝中吟》,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
                      安乐窝中吟
                      [ 宋 ] 邵雍
                      安乐窝中三月期,老来才会惜芳菲。
                      自知一赏有分付,谁让黄金无孑遗。
                      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这般意思难名状,只恐人间都未知。


                      《安乐窝中吟》赏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安乐窝中度过三个月的时光,年老时才懂得珍惜美好的春光。
                      自己明白每一次欣赏都有其意义,谁又能舍得让黄金白白浪费。
                      美酒饮到微微醉时最为惬意,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美丽。
                      这种感觉难以形容,恐怕世间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
                      *

                      注释:
                      安乐窝:指邵雍在洛阳的居所,象征一种宁静和舒适的生活状态。
                      三月期:指春季三个月的时间。
                      芳菲:形容花草的芳香和美丽。
                      分付:托付,交付。
                      黄金无孑遗:指不浪费金钱。
                      微醉:稍微有些醉意。
                      半开时:花朵刚刚开放,尚未完全绽放。
                      *
                      创作背景
                      《安乐窝中吟》是北宋哲学家、理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邵雍一生不仕,以教授为生,晚年定居洛阳,自号安乐先生。他师从李之才学习《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多部著作。这首诗反映了邵雍晚年在安乐窝中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宁静、自由和内心追求的向往。
                      *
                      赏析
                      结构分析: 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语言简练。这首诗虽然简短,但结构紧凑,意境深远。
                      前四句描述了诗人在安乐窝中度过春天的时光,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和对金钱的淡泊。
                      后四句通过描写饮酒和赏花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感受和对美好事物的深刻体会。
                      立意分析: 诗中“安乐窝”象征一种宁静和舒适的生活状态,邵雍将自己比作窝中的鸟,专心修行,并认为除此之外不再有其他追求。他感叹士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跨越天下,让他在洛阳园中自由自在地游荡,感受到了一种自由和快乐。在诗中,邵雍强调了内心真诚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不要只看重外在的力量和表象。他通过对美酒和好花的描写,传达出对生活细节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典故分析: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安乐窝”一词本身具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此外,“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两句,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对美好时刻的深刻体会,这种意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较为常见。
                      佳句点评
                      “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通过对饮酒和赏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感受和对美好事物的深刻体会。微醉的状态让人感到轻松愉悦,而半开的花朵则更显娇嫩美丽,这种意境给人以宁静和恬淡的感觉。
                      “这般意思难名状,只恐人间都未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独特感受,认为这种感觉难以用言语形容,恐怕世间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种超然的态度展示了邵雍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
                      作者简介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号安乐先生,谥康节,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他出生于林县上杆庄,幼年随父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邵雍根据《易传》,参以道教思想,建立了神秘的先天象数学,对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主要著作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1楼2024-11-25 12:32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28:

                        此义此石,
                        独焕然与日月争光。
                        清圣祖石鼓赞文句
                        丙戌小暑 □□□□□
                        ============================================
                        朕释奠先师于国学,观石鼓于庙门之雨庑
                        *
                        朕释奠先师于国学,观石鼓于庙门之雨庑。
                        缅怀周宣,迄今二千余年,而中兴之烈,岐阳之搜,俯仰如昨。
                        鲁壁汲冢,阙有间矣。
                        此文此石,独焕然与日月争光,是三代法物之仅存者也。
                        今列在太学,实斯文之盛。
                        尝寻绎榻本,推详其遗义,有会于心焉。
                        乃为赞曰:
                        猗欤周宣,缵绪文武。
                        一时从臣,方叔召虎,搜于岐阳。
                        陈列析弩,镌功告成。
                        伐右作鼓,以歌以铭,载规载矩。
                        岂备考击,致烦蒙瞽。
                        鼓鼙思将,义盖有取。
                        历二千年,铄日蚀土,
                        蝌蚪失传,剥落谁补。
                        车攻马同尘,鹿麌麌。
                        晨星阙日,完句可数。
                        天门詄荡,岐山翔舞。
                        轩颉是班,钟王敢伍。
                        陈在泮宫,设于廊庑。
                        是切是磋,匪击汇拊。
                        桥门观礼,如对簋簠。
                        庶几文治,再见三古。
                        *
                        尝观古之明王,必严于敬天,隆于尊祖,诚于养人。
                        惟其敬天,故飨帝;尊祖故崇配,养人,故重农。
                        而上辛祈谷,厥义备焉。
                        盖阴阳顺,风雨调,灾沴不生,五谷咸熟,斯比户可风。
                        然后宽刑简赋,导以礼乐,跻之仁寿。
                        苟阴阳失序,风雨不时,则五谷伤矣。
                        五谷伤而民饥至矣。
                        修粢盛而奏馨闻,将何藉焉?
                        予肃将禋记,每遇荐享大典,备极诚敬,期于孚格苍穹,为群黎禔福。
                        幸海内穑事,浃岁顺成。
                        即间遘微祲,而补助旋施,有秋瀳至。
                        岂非上天粒我烝民,而默佑予一人以无疆之休哉!
                        仰戴帝慈,莫可名喻。
                        聊摅感忱,作为颂曰:
                        皇矣上帝,仁覆万国。
                        靡物弗怀,鉴于有德。
                        古圣聿修,昭事建极。
                        元日殷荐,爰祈粒食。
                        藐躬受命,精意以堙。
                        太圻体方,郊邱象圜屋。
                        而大享,典礼均虔。
                        外至必主,本祖本天。
                        巍巍三圣,陟降攸格。
                        尽志对越,百神其怿。
                        日洁豆笾,日崇圭壁。
                        匪祝一身,为民请泽。
                        惟天监观,爱我兆人。
                        宜夏而夏,宜春而春。
                        和风应节,甘雨司辰。
                        灾螟罔作,瑞穗含醇。
                        岂止郊畿,式暨五服。
                        畇畇疆理,何土不淑?
                        嶷嶷黍稷,何产不熟?
                        造化靳施,伊谁能育?
                        启蛰而耕,纳稼而场。
                        于耜于趾,我仓我箱。
                        讵日农夫,实予之庆。
                        上下交裕,借此丰穰。
                        民则不知,予敢忘赐?
                        湛恩汪濊,颂思奚匮?
                        岁岁吉蠲,竭诚肆类。
                        庶共眷之,永锡乐利。
                        ==================================================
                        简介
                        主题与背景
                        文本内容为一篇古文,描述了皇帝在国学(国家学院)举行对先师的祭祀活动,同时表达了对于古代文化的尊崇和对农业丰收的祈祷。
                        文本融古籍考据、政治哲学以及农业社会的文化习俗于一体,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文化精神。
                        *
                        主要观点
                        祭祀先师
                        皇帝在国学释奠先师,显示了对其传统教育的重视。
                        珍视文化遗产
                        对石鼓的欣赏和保护,视为三代法物之仅存者,体现了对古老文化遗产的珍视。
                        农业的重要性
                        强调农业是国家的基础,皇帝亲自参与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祭祀活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孝敬天帝、尊重祖先的观念。
                        文化的传承
                        石鼓文和相关古籍的保护和研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
                        总结
                        本文是一篇描绘古代中国皇宫生活和文化活动的散文。
                        通过对先师的祭祀、对石鼓的欣赏和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文本强调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教化、祖先崇拜以及对农业的重视。
                        文中还揭示了当时社会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以及通过祭祀活动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文章的核心观点在于传达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通过尊重传统、重视教育、提倡农业和社会秩序的和谐,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2楼2024-11-27 22:34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29:

                          石鼓韩歌掘臼科
                          弗知其意所云何
                          言行国学历珍异(“异”当为“弆”)
                          重道崇文功不磨
                          清高宗再题石鼓诗句
                          丙戌秋
                          九十老叟 李济生
                          =============================================

                          石鼓韩歌掘臼科
                          弗知其意所云何
                          言行国学历珍异(“异”当为“弆”)
                          重道崇文功不磨
                          清高宗再题石鼓诗句
                          丙戌秋
                          九十老叟 李济生
                          *
                          赏析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这几句诗出自清高宗(乾隆)的《再题石鼓》。从历史背景来看,石鼓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乾隆对石鼓进行题诗,也是基于其对文化瑰宝的重视与研究的态度。
                          二、诗句字词释义
                          (一)“石鼓韩歌掘臼科,弗知其意所云何”
                          “石鼓韩歌”:韩愈曾作《石鼓歌》,对石鼓进行描述、感叹和评价,这里的“韩歌”指的是韩愈所作的关于石鼓的诗歌。
                          “掘臼科”:从乾隆诗后续的解释来看,第十鼓平面被凿为大孔(圆径一尺三寸,深一尺二寸),“科者坎、坎者陷,非俗所谓臼窠乎”,也就是像臼一样的坑洼之处,在韩愈的诗中提到过,但当时的人不知道韩愈所描述的这个“掘臼科”到底是什么意思,乾隆通过考证有所领悟3。
                          (二)“言行国学历珍弆,重道崇文功不磨”
                          “言行国学”:“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设立的学校,也可指代国家的文化学术体系。这里表示人们的言行以及整个国家的文化学术都要珍视、收藏这些古老的文化成果(石鼓文化等)。
                          “珍弆”“弆”是收藏、保藏的意思,“珍弆”就是珍视、收藏。
                          “重道崇文”“重道”:重视道德、道理、道义等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儒家所倡导的人伦道德之道,道家的自然之道等,这里体现出在对待石鼓文化时遵循一种尊重文化内涵的“道”。
                          “崇文”:崇尚文化。表明对以石鼓文化为代表的古老文化的尊崇,认为这种尊崇文化的行为和建立在文化之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例如,对石鼓文的研究、保护、传承等行为所产生的意义是长久而深远的,会在文化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积极的影响力1。
                          三、诗句整体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传承意义
                          这些诗句反映了乾隆对石鼓文化的深入探究。他通过对韩愈诗句中疑难之处的考证,表现出对前代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乾隆作为帝王,他对石鼓文化的重视也会带动当时社会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二)对文化价值的肯定
                          强调了国学中文化传承和尊崇文化的重要性。表明像石鼓这样的文化遗产,它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技艺等多方面的价值,无论是从文字学、历史学还是文化艺术等角度,都值得被珍视收藏,而这种对文化的重视所带来的功绩将永远存在。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3楼2024-11-29 19:00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30:

                            石鼓韩歌掘臼科
                            弗知其意所云何
                            言行国学历珍弆
                            重道崇文功不磨
                            录清高宗 再题诗句
                            大韩民国人墨禅 沈载荣
                            =============================================

                            石鼓韩歌掘臼科
                            弗知其意所云何
                            言行国学历珍弆
                            重道崇文功不磨
                            录清高宗 再题诗句
                            大韩民国人墨禅 沈载荣
                            *
                            诗词鉴赏
                            智能回答
                            《再题石鼓》赏析
                            原文
                            《再题石鼓》
                            作者:乾隆 朝代:清朝
                            石鼓韩歌掘臼科,弗知其意所云何?
                            兹因考古十之质,爰命图真一有窠。
                            慨叹曾充舂杵用,伤形已阅岁年多。
                            言行国学历珍弆,重道崇文功不磨。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石鼓上的韩愈之歌刻在臼形的石面上,不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
                            因为要考证石鼓的十种质地,所以命令绘制其真实的图像。
                            感叹这些石鼓曾经被用作舂米的杵,经历了无数岁月的风雨侵蚀。
                            这些石鼓应当被国家的学府珍藏,重视道义和文化的传承,其功绩永垂不朽。
                            *
                            注释
                            石鼓:古代石刻,形状如鼓,上有文字,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韩歌:指韩愈的《石鼓歌》,是对石鼓的咏叹。
                            掘臼科:形容石鼓的形状,如臼形。弗知其意所云何:不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兹因考古十之质:因为要考证石鼓的十种质地。
                            爰命图真一有窠:命令绘制其真实的图像。 【 yuán:于是:爰书其事以告。改易,更换:爰田。曰,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或货币单位。姓。 】
                            慨叹曾充舂杵用:感叹这些石鼓曾经被用作舂米的杵。
                            伤形已阅岁年多:经历了无数岁月的风雨侵蚀。
                            言行国学历珍弆:这些石鼓应当被国家的学府珍藏。
                            重道崇文功不磨:重视道义和文化的传承,其功绩永垂不朽。
                            *
                            创作背景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编撰了《四库全书》等重要文献。石鼓作为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乾隆皇帝在阅读韩愈的《石鼓歌》后,深受启发,遂创作了这首《再题石鼓》,表达了对石鼓的珍视和对其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
                            *
                            赏析
                            结构分析
                            这首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式。诗的前四句描述了石鼓的形态和考证的过程,后四句则表达了对石鼓文化价值的肯定和珍视。
                            立意分析
                            乾隆皇帝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石鼓的描述和考证,表达了对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的决心。他不仅赞叹石鼓的历史悠久和文化价值,还强调了这些文物应当被国家学府珍藏,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典故分析
                            石鼓:石鼓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相传为周宣王时期的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韩歌:指韩愈的《石鼓歌》,是对石鼓的咏叹,表达了对石鼓的赞美和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可。
                            佳句点评
                            “石鼓韩歌掘臼科,弗知其意所云何?”:这两句诗以疑问的形式开篇,既表现了对石鼓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又引出了后文对石鼓的考证和描述。
                            “言行国学历珍弆,重道崇文功不磨。”:这两句诗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对石鼓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强调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物的重要性。
                            *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高宗,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今雍和宫),雍正帝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和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在位期间,武功繁盛,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重视社会经济发展,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他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有卓越成就,还在文化、艺术方面有深厚造诣,编撰了《四库全书》等重要文献,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4楼2024-11-29 19:25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31:】

                              若石鼓文则
                              金钿落地
                              芝草团云
                              不烦整截
                              自有奇采
                              丙戌寒露
                              吴郡八十叟 颜梅华
                              ====================================
                              若石鼓文

                              金钿落地
                              芝草团云
                              不烦整截
                              自有奇采
                              丙戌寒露
                              吴郡八十叟 颜梅华
                              智能回答
                              石鼓文的艺术特点
                              石鼓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后世书法家所推崇。
                              康有为在其著作《广艺舟双楫》中形容石鼓文为“金钿落地,芝草团云”,意味着石鼓文的书法如同珍贵的饰品散落,又如灵芝和团云般自然生长,无需刻意修饰,便自有一种奇妙的光彩。
                              这四句诗不仅描绘了石鼓文的视觉效果,也表达了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评价。
                              *
                              石鼓文的历史地位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它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大篆向小篆衍变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的字体方正匀整,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已经完全脱离了象形图画的痕迹,成为纯粹的线条符号结构。这种转变标志着汉字书写艺术的一大进步,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石鼓文的学习价值
                              石鼓文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学习篆书的珍贵资料。近代书家吴昌硕临写石鼓文造诣极高,他的作品对后人学习石鼓文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石鼓文的字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初学者可以通过临摹石鼓文来掌握这些特点,进而追求行笔的横平竖直、严谨工整,善用中锋者能得其要领。
                              *
                              结论
                              综上所述,石鼓文不仅是一种古老的书法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和欣赏石鼓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5楼2024-11-29 19: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