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2贴子:112,761

回复:上海曲水园历代名家赞颂研究石鼓文之诗文摘句学习与欣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章草
  案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卫恒、李诞并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谁。”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稿法。”非也。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隋,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俗急就,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惟君长告令臣下则可。后汉北海敬王刘穆善草书,光武器之。明帝为太子,尤见亲幸,甚爱其法。及穆临病,明帝令为草书尺牍十余首,此其创开草书之善也。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广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惟张伯英造其极焉。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惟刘氏之法,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超然绝后,独步无双。”(崔瑗《草书势》云:“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章草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周旋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绝险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崎。鸾企鸟峙,志意飞移。狡兽暴骇,将奔未驰。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螣蛇赴穴,头没尾垂。机要微妙,临时从宜。”)怀瓘案: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呼史游草为章,因张伯英草而谓也。亦犹篆周宣王时作,及有秦篆,分别而有大小之名。魏晋之时,名流君子,一概呼为草,惟知音者,乃能辨焉。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案杜度在史游后一百余年,即解散隶体,明是史游创焉。史游,即章草之祖也。赞曰:“史游制草,始务急就。婉若回鸾,撄如舞袖。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并功惜日,学者为宜。”
  ○行书
  案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王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昔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献之常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观其腾烟炀火,则回禄丧精;覆海倾河,则玄冥失驭。天假其魄,非学之功。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虽诸家之法悉殊,而子敬最为遒拔。夫古今人民,状貌各异,此皆自然妙有,万物莫比。惟书之不同,可庶几也。故得之者先禀于天然,次资于功用;而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固不取乎似本,而各挺之自然。(王珉《行书状》云:“邈乎嵩、岱之峻极,烂若列宿之丽天。伟字挺特,奇书秀出。扬波骋艺,余好宏逸。虎踞凤跱,龙伸蠖屈。资胡氏之壮杰,兼钟公之精密。总二妙之所长,尽众美乎文质。详览字体,究寻笔迹。粲乎伟乎,如圭如璧。宛若盘螭之仰势,翼若翔鸾之舒翮。或乃放手飞笔,雨下风驰。绮靡婉娩,纵横流离。”)刘德升,即行书之祖也。赞曰:“非草非真,发挥柔翰。星敛光芒,云虹照烂。鸾鹤婵娟,风行雨散。刘子滥觞,钟、胡弥漫。”
  ○飞白
  案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王僧虔云:“飞白,八分之轻者。”虽有此说,不言起由。按汉灵帝熹平年诏蔡邕作《圣皇篇》,篇成,诣鸿都门上,时方修饰鸿都门,伯喈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汉末魏初,并以题署宫阁。其体有二,创法于八分,穷微于小篆,自非蔡公设妙,岂能诣此?可谓胜寄冥通,缥眇神仙之事也。张芝草书,得易简流速之极;蔡邕飞白,得华艳飘荡之极。字之逸越,不复过此二途。迩后羲之、献之,并造其极,其为状也,轮囷萧索,则《虞颂》以嘉气非云;离会飘流,则《曹风》以麻衣似雪:尽能穷其神妙也。卫恒祖述飞白,而造散隶之书,开张隶体,微露其白,拘束于飞白,萧洒于隶书,处其季孟之间也。(刘彦祖《飞曰赞》云:“苍颉观鸟,悟迹兴文。名繁类殊,有革有因。世绝常妙,索草钟真。爰有飞白,貌艳艺珍。若乃较析毫芒,纤微和惠。素翰冰鲜,兰墨电制。直准箭飞,屈拟蠖势。”)梁武帝谓萧子云言:“顷见王献之书,白而不飞,卿书飞而不白,可斟酌为之,令得其衷。”子云乃以篆文为之,雅合帝意。既括镞而藉羽,则望远而益深。虽创法于八分,实穷微于小篆。其后欧阳询得之。蔡伯喈,即飞白之祖也。赞曰:“妙哉飞白,祖自八分。有美君子,润色斯文。丝萦箭激,电绕雪雰。浅如流雾,浓若屯云。举众仙之奕奕,舞群鹤之纷纷。谁其覃思,于戏蔡君。”
 ○草书
  案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之所造也。梁武帝《草书状》曰:“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余疑不然。创制之始,其闲者鲜,且此书之约略,既是苍黄之世,何粗鲁而能识之?”又云:“杜氏之变隶,亦由程氏之改篆。其先出自杜氏,以张为祖,以卫为父,索为伯叔,二王为兄弟,薄为庶息,羊为仆隶者。”怀瓘以为诸侯争长之日,则小篆及楷隶未生,何但于草。蔡公不宜至此,诚恐后诬。案杜度汉章帝时人,元帝朝史游已作草,又评羊薄等,未曰知书也。欧阳询与杨驸马书章草《千文》,批后云:“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迨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怀瓘案,右军之前,能今草者不可胜数,诸君之说,一何孟浪。欲杜众口,亦犹蹑履减迹,扣钟销音也。又王愔云:“稿书者,若草非草,草行之际者。”非也。案稿亦草也,因草呼稿,正如真正书写而又涂改,亦谓之草稿,岂必草行之际,谓之草者。盖取诸浑沌,天造草昧之意也,变而为草法此也。故孔子曰“禅谌草创之”是也。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成,上官氏见欲夺之。又董仲舒欲言灾异,草稿未上,主父偃窃而奏之,并是也。如淳曰:“所作起草为稿。”姚察曰:“草犹粗也,粗书为本曰‘稿’。”盖草书之文,祖出于此;草书之先,因于起草。自杜度妙于章草,崔瑗、崔寔父子继能,罗晖、赵袭亦法此艺。袭与张芝相善,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然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而隔行。唯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实亦约文该思,应指宣言,列缺施鞭,飞廉纵辔也。伯英虽始草创,遂造其极。(索靖《草书状》云:“圣皇御世,随时之宜。苍颉既工,书契是为。损之草隶,以崇简易。草书之状也,宛若银钩,飘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于是多才之英,笃艺之彦。役心精微,躭思文宪。守道兼权,触类生变。离析入体,靡形不判。聘辞放手,雨行冰散。高音翰厉,溢越流漫。著绝艺于纨素,垂百代之殊观。”)张伯英,即草书之祖也。
赞曰:“草法简略,省繁录微。译言宣事,如矢应机。霆不暇发,电不及飞。征士已没,道愈光辉。明神在享,其灵有歇。斯艺漫流,终古无绝。”
论曰:夫卦象所以阴骘其理,文字所以宣载其能。卦则浑天地之窃冥,秘鬼神之变化;文能以发挥其道,幽赞其功。是知卦象者,文字之祖,万物之根。众学分镳,驰骛不息。或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也。固须原心反本,无漫学焉。今欲稽其滥觞,不可遵诸子之非,弃圣人之是。
先贤说文字所起,与八卦同作,又云八卦非伏羲自重。夫《易》者太古之书,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弥纶乎天地,错综乎四时,究极人神,盛德大业也。子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盖欲讨论根源,悉其枝派。自仲尼没而微言绝,诸儒之说,是或不经。左丘明耻之,愧无独断之明,以释天下之惑。孔安国云:“宓羲造书契,代结绳。”非也。厥初生人,君道尚矣。应而不求,为而不恃,执大象也。迨乎伏羲氏作,始定人道,辨乎臣子,伏而化之,结绳而治。故孔子曰:“三皇伯世,叶神无文。洛书纠命,颉字胥分。”又班固云:“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并是也。《易》曰:“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盖取诸离。”“离者,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地,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理,盖取诸此也。”庖牺、神农氏没,轩辕氏作,始造图书、礼乐、度数、甲子、律历。自开辟之事,皆先圣传流于口,黄帝已后,纪录言之。无几,故《春秋》、《国语》唯发明五帝。太史公叙黄帝、颛顼以下事。孔子撰书,始自尧、舜,尚年月阙然。诗人所述,起乎虞氏,其可知也。巢、燧之时,淳一无教,故言上古昔者,俱是伏羲、神农之时;言后世圣人者,即黄帝、尧、舜之际。《易》曰:“上古结绳以理,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此犹太阳一照,众星没矣。《史记》及《汉书》皆云:“文王重八封为六十四卦。”又《帝王世纪》及孙盛等以为神农、夏禹重之,并非也。夫八卦虽理象已备,尚隐神功。引而伸之,始通变吉凶,成其妙用,触类而长,天下之能事毕矣。故《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伏羲自重之验也。又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六位而成章。”又伏羲自重之验也。若以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谓伏羲,即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谓谁矣?则知伏羲自重八卦,不造书契,焕乎可明,不至疑惑也。
又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安国云:“河图、八卦,是洛之九畴。”马融、王肃、姚信等并云:“得河图而作《易》。”礼含文嘉曰:“伏羲则龟书,乃作八卦。”并乘流而逝,不讨其源,滋误后生,深可叹息。去圣久矣,百家众言,自古非一。正史之书,不经宣尼笔削,则未可全是,况儒者臆说耶?悠悠万载,是非互起。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人措虚,百人传实。按龙图出河、龟书出洛,今或云“法龙图而作卦”,或云“则龟书而画之”,假欲遵之,何者为是?案《左传》庖牺氏有龙瑞,以龙纪官,非得八卦,八卦若先列于河图,又文王等重之,则伏羲何功于《易》也?又夫子不言因图而画卦,自黄帝尧、舜及周公摄政时皆得图书,河以通乾出天包,雒以流川吐地符,是知有圣人膺运,则河、雒出图、书,何必八卦九畴。九畴者,天始锡禹,而黄帝已获洛书。《易》曰:“蓍龟神物,圣人则之。”然伏羲岂则蓍龟而作《易》?言圣人者,通谓后世《易》经三古,不独指伏羲也。夫蓍龟者,或悔吝有忧虞之象,或得失有吉凶之征,或否泰有阴阳之辞,或刚柔有变通之理。若河图、洛书者,或天地彝伦之法,或帝王兴亡之数,或山川品物之制,或治化合神之符,故圣人则之而已。孔子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是也。
故知文字之作,确乎权舆,十体相沿,互明创革,万事皆始自微渐,至于昭著。《春秋》则寒暑之滥觞,爻画则文字之兆朕。其十体内或先有萌牙,今取其昭彰者为始祖。夫道之将兴,自然玄应。前圣后圣,合矩同规。虽千万年,至理斯会。天或垂范,或授圣哲,必然而出,不在考其甲之与乙耶!案道家相传,则有天皇、地皇、人皇之书,各数百言,其文犹在,像如符印,而不传其音指。审尔则八卦已为云孙矣,况古文乎!且戎狄异音各貌,会于文字,其指不殊。禽兽之情,悉应若是,观其趣向,不远于人,其有知方来,辨音节,非智能而及,复何所学哉!则知凡庶之流,有如草木鸟兽之类,或蕴文章,又霹雳之下,乃时有字。或锡贶之瑞,往往铭题。以古书考之,皆可识也,夫岂学之于人乎!又详释典,或沙劫已前,或他方怪俗,云为事况,与即意无殊。是知天之妙道,施于万类一也,但所感有浅深耳,岂必在乎羲、轩、周、孔将释、老之教乎!况论篆、籀将草、隶之后先乎!缕而分之则如彼,总而言之其若此也。(出《法书要录》)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24-04-21 19:55
回复
    吴昌硕 1918年作
    节临《石鼓文》 立轴
    作者 吴昌硕 (1844~1927)

    款识:佐如仁兄雅属为节临汧鼓字,戊午良月安吉吴昌硕年七十五。
    钤印:俊卿之印(朱文)、仓硕(白文)
    著录:《吴昌硕金石书画集》(上册)P67,江西美术出版社 2015年2月。
    录文
    汧殹沔沔,烝彼淖渊。鰋鲤处之,君子渔之。
    濿有小鱼,其游散散。帛鱼皪皪,其筵氐鲜。
    黄帛其鯾,有鯆有。其孔庶。脔之毚毚,汗汗博博。


    还可 参考上面第11楼 图2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24-04-21 20:48
    回复
      2024114,顶起来,以便易找继续。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24-11-04 20:29
      回复
        苏轼《石鼓歌》
        【片段】
        *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17 ~ 19:】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与谁友?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史籀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
        《石鼓歌》
        (全文)
        苏轼
        *
        唐初在凤翔天興县出土的十座鼓形石,上有中国现存最古的刻石文字,每座石上有十首四言诗,但已残缺不全。
        发现后长期散弃于野,至唐憲宗元和间节度使郑于庆收置入凤翔孔子庙中,北宋仁宗皇祐间又補足了亡佚的一座。以后 金人徙至燕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據今人的考证, 断为春秋时秦国记载国君游獵的刻石。
        *
        《石鼓歌》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從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傍推点画,时得一二遺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鲔贯之柳”①。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眡,诘曲犹能辩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秀稂莠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鹁。
        -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逐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某。
        -
        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埽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随击掊。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
        -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苏轼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24-11-07 23:33
        回复
          苏轼《石鼓歌》鉴赏、赏析和解读
          *【kekeshici】
          〔注〕
          ①原注云:“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又云:“其鱼维何?维维鲤。何以贯之?维杨与柳。”“唯此六句可读,余多不可通。”
          *
          嘉祐六年(1061)十二月,苏轼初登仕途,签判凤翔(今属陕西省)。览古兴怀,作《凤翔八观》八首,诗序中有“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的说法。
          《石鼓歌》是这一组诗的第一首。
          首四句为第一小节,以初见石鼓的时间、地点领起。言时间,用古史笔法,是长篇大赋的常用手段。言地点,仅出“见鲁叟”三字,却既点明凤翔孔庙的所在地,又借此烘示出古鼓的庄重崇隆,意兼虚实。
          诗人从政伊始即思先睹为快,其渴慕之情可以想见。所以,“文字郁律蛟蛇走”云,既是“今见”的感觉,又实是“旧闻”的印证。石鼓的古拙而玄妙,庄严而飞动,以及诗人快慰而不满足,而亟欲深究的心情,竟都在短短四句之中显露出来了。
          *
          “细观初以指画肚”以下十八句为第二小节具体描写了所见石鼓的情状。诗人不言其妙,而言“指画肚”的揣摩;不言其古,而言“钳在口”的懊丧。昔韩愈作《石鼓歌》,有“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的喟叹,今诗人又瞠乎其后,如之奈何!然而,唯石鼓之妙而且古,令人欲罢不能。于是有“强寻偏旁推点画”的举动,一个“寻”字、一个“推”字,苦心孤诣,晰然可见。居然不无所得,前后辨认出“我车既攻”等完整的六句来,好比于器玩中识得古鼎、于星辰中识得北斗一般。
          “犹识”“犹”字有聊以自慰之意,“仅名”“仅”字却又见难以餍足之心,诗人此时,可谓憾喜参半。一脔既尝,能不细窥全豹?【(臠)luán:切成小块的肉:“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脔割(分割)。禁脔(喻独自占有而不容别人分享的东西,如“视为脔脔”)】。于是诗人着力描摹了石鼓上其余的文字。“模糊”二句言其没者,斑驳漫漶,如瘢疤如胼胝,而残笔依稀。
          “娟娟”二句言其存者,秀见挺出,如缺月如嘉禾,而字形怪奇。
          “漂流百战”,回应前者,饱经风霜、硕果仅存,残破中有劲气。“独立千载”,回应后者,卓然标举、奇古无二,混沌中见精神。叙写至此,意犹未尽,故用“谁与友”的反诘。
          最后收束到石鼓的大篆书体,上与黄帝、仓颉的古文奇字分庭抗礼,下则哺育李斯、李阳冰的小篆,光前裕后。这八句用四组对仗,以存、没、显、隐的参错和对比来增加变化;句句如言石鼓之可识,句句又实言石鼓之不可识,然而,句句中却皆有石鼓的“古”“妙”二字在。用笔精炼,而石鼓的态势已历历在目。
          *
          “忆昔周宣歌《鸿雁》”以下十六句为第三小节,追叙石鼓的原始。石鼓经近人考证,断为秦时记载国君游猎的刻石,而唐宋人因“我车既攻,我马既同”与《小雅·车攻》的起句相同,多附会为周宣王时物。苏轼也不例外。
          周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诗人以“忆昔”突作折笔,以下即转入了对宣王政绩的赞颂。特为拈明“歌《鸿雁》”,不仅仅是为同下句“变蝌蚪”作文字上的工对。《鸿雁》《诗经》篇名,古人认为是赞美宣王的作品,《毛诗序》所谓“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这里正代表了宣王安内的治绩。诗人重点在歌颂宣王攘外的武功,故此处仅用一句为后文拓出地步,王文诰评作者“得过便过,其捷如风”,颇中肯綮。
          同样,次句表出当时太史籀变古文(蝌蚪文为古文之一种)为大篆【zhòu:〔籀文〕古代的一种字体。中国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称“大篆”。阅读:籀读(读书)。籀绎(阅读并理出文章的脉络)】,亦隐含了文德修明的意思。
          诗人认为宣王的中兴,合乎天道人心,人心厌夷王、厉王之乱而思治,而老成干臣如方叔、召虎、申甫、尹吉甫等又适为之辅弼,于是轰轰烈烈,武功烜赫:东征淮夷徐戎(居于今苏皖一带的古部族),壮士猛如怒虎;北平狁【 yǔn】(即古匈奴)之患,军队如其指挥。掌管外交传言的象胥官,不断献上出自外邦的战利品;方叔、召虎一类的功臣,接连领受国君隆重的赏赐。
          “杂沓”、“联翩”【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两组联绵字,可用乐章作比:前者如促节,回应战事的频繁;后者如缓板,状写胜利的平易。至此,诗人方点明石鼓的原委:宣王制鼓是为推重将帅亦即是推重拨乱的政治,而不是用于自颂和自娱。《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大雅·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永观厥成。”二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诗人断定石鼓是如《诗经·嵩高》那样的颂功之作,与衡山岣嵝峰上的神禹治水碑同垂不朽;从宣王不炫己,以及鼓上无纪年、无作者姓名的情节上,进而推见了石鼓特出的一大长处,即“勋劳至大不矜伐”,有周文王、周武王的忠厚之风。
          结末的这段笔墨,实际上是对前所言石鼓辞密难晓的关应和生发。这一小节铺写酣畅,一气呵成。所谓物以人传,人亦以物传,著述宣王的“勋劳”,益见石鼓的崇高。在此小节中,诗人之笔已从石鼓的表象,进入了石鼓的内涵。
          *
          第四小节“自从周衰更七国”至“无乃天工令鬼守”的十八句,写石鼓“义不污秦垢”。上文“欲寻”、“岂有”二句运用缓笔,似漫无收束,此处首二句即紧接着突兀而至,犹如天空中适才还是白云冉冉,陡然阴霾一布,霆雨将至,具有撼动人心的效果。
          “竟使秦人有九有”,诗人毫不掩饰对暴秦的憎恶。用一“竟”字,比用遂、乃、因、却等字更见感情色彩。“埽除”二句,为秦朝焚诗书、废礼乐的暴政先定一铁案。在这样严峻的形势背景之下,读者不禁要为石鼓的命运担忧。然而,诗人并未接写石鼓所遭受的浩劫,却串入了一段秦时石刻的情况。秦始皇、李斯等人,好刻石谀功,史载其先后于邹峄山、泰山、芝罘、琅玡、石门、会稽等处立石,这些石刻几乎便是秦人留与后世的全部文化遗产。其内容则无一不是“颂秦德”(《史记·秦始皇本纪》语),如芝罘刻石词:“皇帝东游,巡登芝罘……烹灭强暴,振救黔首。”苏轼不无讽刺地援引了这些话,然与前定案数语对读,可见是欺人之谈!诗人于此串叙中多用讥刺,如以“上蔡公子牵黄狗”称代李斯,预示其日后覆灭的下场;以“后者无继前无偶”状写秦人刻石的骄矜,然而,“后者无继”,又同时带有不齿于后人的寓意。串写这一段,起着两个作用:一是以秦人“刻石颂功”的伪与劣,反衬出石鼓“功大不矜”的真与高;二是谓秦石既如此作伪,石鼓自然羞与同伍,必定不见容于当世,由此领起下文“此鼓亦当随击掊”,可见它历劫犹存的不易。昔韦应物《石鼓歌》也写到
          “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
          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之犹悬隔
          但苏轼于此,挖掘得更深刻,发明得更透彻。石鼓究竟如何度此大劫?世无明载。诗人遂联想到另一“神物”———相传铸于夏禹时代的九鼎。《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石鼓不显于秦,当亦是鬼神暗中呵护吧!这里以“传闻”证未传未闻,虽以不解解之,但揆度合于情理,又仍关应全篇所叙述的石鼓的古、妙、真、高,可谓神来之笔。
          *
          最后四句为第五小节,以感叹石鼓的长存作尾。前面极力铺排石鼓经周之盛,历秦之衰,此处仅用“物自闲”三字轻轻带住。前面大量篇幅驰神走笔于石鼓之中,此处却又忽出作者,与起首四句呼应,而余意固无止尽。
          *
          苏轼擅长比喻,描写一件事物,有时接连用比喻,使人应接不暇。此诗即是一例。
          而此诗还有一大特点,即几乎全篇运用对仗,于整饬中求变化不少地方开合雄阔,使人浑然不觉。不可否认,有些对句互文见义,少数甚而有合掌之嫌,但细细品味,作者于上下句总求各具重点,尽量扩大其内容的涵量。
          诗人这样做不是偶然的。在此以前,韩愈、韦应物俱有《石鼓歌》,韩诗尤为著名。韩诗以己身与石鼓的关系为经纬,酣恣行笔,而苏诗则以客观为主,欲免雷同。正因如此,后人往往以此二诗相比,并称名作。翁方纲《石洲诗话》谓:“苏诗此歌,魄力雄大,不让韩公。然至描写正面处……尤较韩为斟酌动宕矣。”诚然,苏轼作此诗时,意中处处有韩、韦诗在,于是争奇逞胜,有些地方未免雕琢太过。然而,在前人留下的不多余地中,复以格律自囿,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尤见功力。
          【kekeshici】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楼2024-11-07 23:36
          回复
            石鼓诗
            石崖可凿诗可镌,千载神光薄西浒。
            出自 [ 宋 ] 洪适《石鼓诗》
            *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20:】

            石崖可凿诗可镌,千载神光薄西浒。
            *
            石鼓诗
            [ 宋 ] 洪适
            天作高山太王荒,鸑鷟一鸣周剪商。
            郏鄏卜年大蒐讲,诸侯敛衽尊天王。
            六月中兴绳祖武,平荡犬戎恢境土。
            石崖可凿诗可镌,千载神光薄西浒。
            橐驼挽入大梁都,璧水湛湛河出图。
            中间两鼓备章句,日惟丙申不模糊。
            左骖秀弓射麋豕,有鳑有□君子渔。
            光和石经屹相望,诅楚登峄非吾徒。
            辛壬癸甲雁分翅,桥门观者堵墙如。
            星沉东壁干戈起,首下足上天倒置。
            景钟糜碎九鼎飞,王迹皇风吁扫地。
            群胡扛石徙幽燕,兵车乱载包无毡。
            敲火砺角小小尔,为础为砧多历年。
            宣和殿中图复古,冠以车攻次十鼓。
            韩诗欧跋尽兼收,云章剖判定鱼鲁。
            先君辛苦朔方归,文犀拱璧弃弗携。
            一编十袭自鐍秘,更有司马凤翔碑。
            我生不辰今已老,岐阳三雍身不到。
            匆匆使虏接淅行,在耶亡耶问无报。
            整齐篆籀饰牙签,简撮篇咏劳穷探。
            致主有心歌小雅,汗颜无术下登三。
            *
            洪适(1117年—1184年),原名造,后更名适,字景伯,又字温伯、景温,号盘州,洪皓长子。因晚年居住老家鄱阳盘州,故又自号盘州老人,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因其父而入仕途。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与弟洪遵同中博学宏词科,洪遵第一状元,洪适第二榜眼,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官至右丞相。封太师、魏国公,食邑五千户,实封二千六百户,卒谥文惠。祀乡贤。配石氏封蔡国夫人,又配沈氏封魏国夫人。
            周必大所撰《宋宰相赠太师魏国文惠公神道碑铭》:“公器业早成,与人诚实,无浮礼,文华天赋,济以力学,步骤经史,新奇富赡,兄弟鼎立,自成一家。”,许及之所撰《宋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学士正议大夫赠特进洪公(适)行状》,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三洪同朝并为台辅世所罕见。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四十八岁登丞相位。】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楼2024-11-10 19:45
            回复
              弱柳贯鱼鱼弗违,仁人在上民不怒。
              请看石鼓非徒然,长笑太山刻秦语。
              出自:宋代·苏辙《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 其一 石鼓》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21:】


              =============================================
              《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
              [宋]·苏辙
              其一 石鼓

              岐山之阳石为鼓,叩之不鸣悬无虞。
              以为无用百无直,以为有用万物祖。
              置身无用有用间,自托周宣谁敢侮。
              宣王没後坟垅平,秦野苍茫不知处。
              周人旧物惟存山,文武遗民尽囚虏。
              鼎锺无在铸戈戟,宫殿已倒生禾黍。
              厉宣子孙窜四方,昭穆错乱不存谱。
              时有过客悲先王,绸缪牖户彻桑土。
              思宣不见幸鼓存,由鼓求宣近为愈。
              彼皆有用世所好,天地能生不能主。
              君看项籍猛如狼,身死未冷割为脯。
              马童杨喜岂不仁,待汝封侯非怨汝。
              何况外物固已轻,毛擒翡翠尾执麈。
              惟有苍石於此时,独以无用不见数。
              形骸偃蹇任苔藓,文字皴剥困风雨。
              遭乱既以无用全,有用还为太平取。
              古人不见见遗物,如见方召与申甫。
              文非科斗可穷诘,简编不载无训诂。
              字形漫汗随石缺,苍蛇生角龙折股。
              亦如老人遭暴横,颐下髭秃口齿龉。
              形虽不具意可知,有云杨柳贯鲂鱮。
              鲂鱮岂厌居溪谷,自投网罟入君俎。
              柳条柔弱长百尺,挽之不断细如缕。
              以柳贯鱼鱼不伤,贯不伤鱼鱼乐死。
              登之庙中鬼神格,锡女丰年多黍稌。
              宣王用兵征四国,北摧犬戎南服楚。
              将帅用命士卒欢,死生不顾阚虓虎。
              问之何术能使然,抚之如子敬如父。
              弱柳贯鱼鱼弗违,仁人在上民不怒。
              请看石鼓非徒然,长笑太山刻秦语。

              ================================
              注释
              【弱柳】:
              1.柳条柔弱,故称弱柳。 2.喻指妓女。 3.喻美人的腰肢。
              【贯鱼】:
              1.《易.剥》:"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王弼注:"贯鱼,谓此众阴也,骈头相次,似贯鱼也。"
              高亨注:"贯,穿也。贯鱼者个个相次,不得相越,以喻人有排定之顺序……爻辞言:统治者如贯鱼之排定顺序,用宫人而宠爱之,轮流当夕,则宫人不致争宠吃醋,相妒相轧,乃无不利。"
              后因指以次进御,不偏爱。
              2.借指妃嫔媵妾之属。
              3.喻有次序。
              4.成串的鱼。
              5.佩戴鱼袋。
              【弱】:
              《唐韻》而勺切《集韻》《韻會》日灼切,是弱事,爲筋力弱,亦爲志氣弱。鄭康成云:愚懦不毅曰弱,言其志氣弱也。《禮·曲禮》二十曰弱冠。《疏》體猶未壯,故曰弱也。《釋名》二十曰弱,言柔弱也。
              又孅弱,體柔貌。《司馬相如·子虛賦》嫵媚孅弱。
              又弱行。《左傳·昭七年》孟縶之足,不良弱行。《註》跛也。
              又水名。《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山海經》海內崑崙之墟,弱水出西南隅。《史記·大宛傳》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嘗見。《註》索隱曰:魏略云弱水在大秦西。中記云:天下之弱者,有崑崙之弱水,鴻毛不能載也。
              又衰也。《左傳·昭三年》姜族弱矣。而嬀將始昌。
              又敗也。《釋名》衂也。《左傳·襄二十六年》頡遇王子弱焉。《註》弱,敗也。言爲王子所得。
              又喪也。《左傳·昭三年》又弱一个焉。
              又繁弱,弓名。亦作蕃弱。《左傳·定四年》封父之繁弱。《註》繁弱,大弓名。《孔叢子·公孫龍篇》楚王張繁弱之弓。《司馬相如·子虛賦》彎蕃弱。《註》文穎曰:蕃弱,夏后氏之良弓名。《說文》本作。
              【柳】:
              柳〔古文〕丣力九切,留上聲。《說文》小楊也。本作桺。从木丣聲。《埤雅》柔脆易生,與楊同類。縱橫顚倒植之皆生。
              又柳谷,日入處。《書·堯典》宅西曰昧谷。徐廣云:柳谷。《宋祁筆記》古文卯本柳字,後借爲辰卯之卯。北本別字,後借爲西北之北。虞翻笑鄭元不識古文,以卯爲昧,訓北曰:北,猶別也。
              又星名。《爾雅·釋天》咮謂之柳。
              又車也。服虔曰:東郡謂廣轍車爲柳。李奇曰:大牛車爲柳。鄧展曰:喪車爲柳。
              又《爾雅·釋樂》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
              又侯國名。《前漢·地理志》屬渤海郡。
              又姓。《姓譜》魯子展之後,食邑于柳,遂以爲氏。○按楊柳一物二種,《毛詩》分而言之者,《齊風》折柳樊圃,《陳風》東門之楊是也。合而言之者,《小雅》楊柳依依是也。《本草》云: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正字通》據古詩南楊北有柳分爲二,非。
              【贯】: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玩切,音瓘。《說文》貫,錢貝之貫。《前漢·食貨志》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又《博雅》穿也。《五經文字》旣穿曰貫。《易·剝卦》貫魚。《釋文》貫,穿也。《前漢·董仲舒傳》豈不同條共貫與。《註》貫者,聮絡貫穿。
              又中也。《儀禮·鄕射禮》不貫不釋。《註》貫,猶中也。
              又《穀梁傳·昭十九年》羈貫成童。《註》羈貫,謂交午剪髮以爲飾。
              又《晉書·文苑傳》架彼辭人,共超淸貫。《正字通》侍從之官曰淸貫。
              又姓。《姓氏急就篇》趙相貫高。《古音略》貫高之貫,音冠。
              又《博雅》累也。
              又《韻府》本貫,鄕籍也。
              又國名。《括地志》故貫城卽古貫國,在曹州濟隂縣。
              又《詩·魏風》三歲貫女。《傳》貫,事也。《釋文》古亂反。○按朱傳:貫,習也。音慣。
              又《集韻》《正韻》古患切,音慣。慣,亦作貫。《爾雅·釋詁》貫,習也。《詩·齊風》射則貫兮。《釋文》毛古亂反,中也。鄭古患反,習也。《前漢·賈誼傳》習慣如自然。《註》師古曰:貫,亦習也。
              又《集韻》烏關切,音彎。彎,亦作貫。《史記·伍子胥傳》貫弓執矢嚮使者。
              又《廣韻》《集韻》《韻會》古丸切,音官。義同。○按《說文》毌,穿物持之也,音古丸切,貫音古玩切,毌與貫通,故經典貫亦音官。
              【鱼】:
              〔古文〕。《註》魚無足翼。《史記·周本紀》白魚躍入王舟中。《註》馬融曰: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
              又蠹魚,亦名衣魚,本草生,久藏衣帛及書紙中。
              又《詩·小雅》象弭魚服。《傳》魚服,魚皮。《陸璣疏》魚服,魚獸之皮也。似猪,東海有之。一名魚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靑,今以爲弓鞬步叉者也。
              又《唐書·車服志》初罷龜袋,復給以魚。《遼史·興宗記》試進士於廷,賜馮立等緋衣銀魚。《金史·輿服志》親王佩玉魚,一品至四品佩金魚,以下佩銀魚。
              又《左傳·閔二年》歸夫人魚軒。《註》以魚皮爲飾。
              又馬名。《爾雅·釋畜》二目白,魚。《註》似魚目也。《詩·魯頌》有驔有魚。
              又地名。《左傳·僖二年》齊寺人貂漏師于多魚。
              又《文十六年》惟裨儵魚,人實逐之。《註》魚,魚復縣,今巴東永安縣。
              又《晉語》夷鼓,彤魚氏之甥也。《註》彤魚,國名。
              又姓。《左傳·成十五年》魚石爲左師。《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爲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爲姓,有修魚氏。
              又與吾同。《列子·黃帝篇》姬,魚語女。《註》姬讀居,魚讀吾。
              又叶魚羈切,音宜。《徐幹·七喩》大宛之犧,三江之魚。雲鶬水鵠,禽蹯豹胎。胎音怡。
              又叶語鳩切,音牛。《庾闡詩》煉形去人俗,飄忽乗雲遊。暫憩扶桑隂,忽見東岳魚。
              【弗】:
              《唐韻》《集韻》《韻會》分勿切,音紱。《說文》撟也。《玉篇》不正也。《韻會》違也。
              又不也。《書·堯典》績用弗成。《春秋·僖二十六年》公追齊師至巂,弗及。《公羊傳註》弗者,不之深者也。
              又《韻會》不可也,不然也。《史記·孔子世家》弗乎弗乎。
              又去也。《詩·大雅》以弗無子。《傳》弗,去也。去無子,求有子。《箋》弗之爲言祓也。
              又滭弗,盛貌。《司馬相如·子虛賦》滭弗宓汨。
              【违】:
              違【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羽非切《集韻》《韻會》于非切,音幃。《說文》離也。《廣韻》背也。《書·堯典》靜言庸違。《註》行事則違背之也。
              又《正韻》避也,去之也。《易·乾卦》憂則違之。《註》知難而避也。《禮·表記》事君三違,而不出境。《註》違猶去也。《論語》違之之一邦。
              又《韻會》奔放曰違。《左傳·宣十年》凡諸侯之大夫違。《疏》窘迫而奔,及以禮見放,通謂之違。
              又邪惡也,過失也。《左傳·桓二年》昭德塞違。《註》塞違,謂閉塞邪違也。《後漢·百官志》有違失,則劾奏。
              又蓄怨也。《書·無逸》否則厥心違怨。《註》違怨者,怨之蓄于中也。
              又《韻會》依違,不決也。一作猗違。《前漢·律歷志》依違以惟,未能修明。
              又《孔光傳》猗違者連歲。《註》猶依違也。依且違,言兩可也。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楼2024-11-10 20:21
              回复
                诗中作者对关于石鼓有用还是无用,对人生、治世等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哲理寓意。
                二位诗人均将石鼓泰山秦刻石作比,颂扬石鼓之高古典雅
                北宋末之诗人张耒撰写了《瓦器易石鼓文歌》
                *
                周纲既季宣王作,提剑挥呵天地廓。
                朝来吉日差我马,夜视云汉忧民瘼。
                方召执弓钺,蔼蔼申韩赐圭爵。
                北驱猃狁走豺狼,南伐徐夷斩鲸鳄。
                明堂车马走争先,清庙笙镛尸载乐。
                岐阳大猎纪功伐,石鼓岩岩万夫凿。
                千年兵火变朝市,后世纸笔传冥漠。
                迹荒事远贵者寡,叹惜风霜日摧剥。
                君诚嗜古更过我,易以瓦器尤奇卓。
                满盘苍玉列我前,制古形奇异雕琢。
                羲黄己亡巧伪起,采椽土木消纯朴。
                何为获此上古器,经历万古遭搜掠。
                寥寥墨翟骨已朽,尚有遗风传隐约。
                又疑晏子矫齐俗,陶土抟泥从俭薄。
                或云古者宗庙器,斥弃金玉先诚确。
                是时此物参鼎俎,蒉桴土鼓诚为乐。
                呜呼二物信奇绝,赖有吾徒与提握。
                不然乌瓦与荒碑,坐见尘埃就零落。
                *
                张耒诗中进一步宣扬了“宣王说”。
                宋徽宗赵佶【 jí:健壮。正。】之时。徽宗爱好书画,收集奇石,对石鼓早有所闻。大观二年下诏凤翔府,御敕将石鼓迁运至汴京之辟雍。相传曾下令用填平石鼓文字,以绝锤拓,保护石鼓不再受损伤。使得石鼓得到了短暂安全。但好景不长。靖康时,金兵入侵,攻进汴京。金兵在掳掠财物时,见鼓有金,于是也将石鼓运走。由于鼓体沉重,搬运不便,剔金后便将石鼓抛弃于荒野。石鼓再一次失落民间。
                石鼓这一时期的经历,在南宋书法家洪适所写的《石鼓诗》中,也有所记述【前已刊出】。
                *
                宋代由于距唐代较近,书法家与学者受唐石鼓文思想的影响也较深,从《石鼓诗》中看对石鼓文的观点与唐代基本相同。
                两宋时期对石鼓文化的主要贡献是:
                1、将五代战乱中丢失的十只石鼓全部寻找了回来;
                2、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优秀的石鼓文拓本;
                3、梅尧臣、欧阳修、苏轼、苏辙等留下了一批珍贵的石鼓诗歌与文章,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首次将石鼓载入志书;
                5、无名氏《古文苑》最早辑录石鼓文。相传为唐人旧藏,北宋孙巨源得之于佛龛,宋韩元吉编次,章樵作注,后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中,今有清刻本存世。
                6、首次出现有补文和译文的薛尚功《岐阳石鼓》,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学者石鼓文译释多从薛氏。
                7、南宋施宿于《石鼓音》中,拟定了石鼓的鼓次顺序,后世学者多从之。
                8、继欧阳修对石鼓产生年代产生怀疑之后,两宋学者董逌、程太昌、翟耆年、郑樵等,对石鼓产生于宣王时之观点也提出了怀疑。
                *
                石鼓与石鼓文之历史与研究概况(附石鼓歌)(之一)
                历代吟诵石鼓的诗歌,出处不同、版本不同,字里行间之间也会出现很大差异。
                本文虽尽量择优而叙之,但仍不免有误,故建议引用者进一步细查为是。
                ——刘星
                ***************************
                贞坚不坠劫火灰,苍古犹含太初气。
                世间钟鼎瓦砾如,只辞千金未为贵。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22:】

                元代石鼓研究(附石鼓歌)
                南宋与辽、金之间的战争,时战时和,持续了一百多年。待元朝兴起,战争平息后。凤翔虢县人元宣抚使汉人王檝修复都城庙学,将石鼓列于庑下(见《二十四史·元史》)。元成宗大德时,国子监教授虞集又将石鼓送交朝廷,安置于国子监大成殿门内,左右壁下各五枚,用砖围坛以承之。
                元时学者潘迪集宋代诸家之注释,刻成《石鼓文音训》,附立于十鼓之旁。可惜所用拓本仅存386字。
                此二碑今仍完好。
                故宫《石鼓馆》,今仍按旧式,依旧陈列于十鼓旁边。
                虞集年代相近的诗人张养浩《石鼓诗》
                粤自鸿蒙剖元秘,天祚有熊炎帝继。
                侯刚覃思神与凝,摹写三千入书契。
                苍姬一变史籀出,鲸攫鳌呿凤鸾捩。
                嬴秦自帝不古师,遂使奸斯愚叔世。
                当时玉筯天下独,尔后争奇古文弃。
                末流诸子相祖述,刓朴遗淳趁姿媚。
                我尝慨此愧疏浅,一髪空危万钧繋。
                竭来庠宇覩石鼓,玉立俨然三代器。
                细思伊始将安庸,或谓宣王章猎事。
                且疑且信邈难诘,日月群阴欲食既。
                尝为雷电下取将,仅馀二百七十二。
                贞坚不坠劫火灰,苍古犹含太初气。
                世间钟鼎瓦砾如,只辞千金未为贵。
                昌黎作歌恨才薄,坡老来观惜时异。
                区区流转又几朝,终不能忘见天意。
                若令好事堪把玩,攘窃空应穷万计。
                平生漫有博物名,迫事不能详一字。
                沉吟独立西风前,乔木荒烟日西坠。
                *
                在他所写之《石鼓诗》中也描述了到中都庠宇观赏石鼓的感受和怀疑。然此时石鼓上之存字已“仅馀二百七十二”了。
                元代为石鼓作诗的还有揭傒斯、宋褧、吴莱、周伯琦等。从诗的内容看,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如:
                1、追叙石鼓历史的遭遇与沧桑;
                2、赞扬元统治者对石鼓之安置;
                3、歌颂元仁宗皇庆时举行盛典,国子生能观赏石鼓之幸喜等。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24-11-10 23:54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23:
                  惟斯文为至宝
                  实终古之罕偶

                  补石
                  http://www.xbfzb.com
                  2022-06-30 09:32
                  再往前走就是黄河了,窦德盛原本平静的心突然激荡起来。车停下来,窦德盛默默地站在岸边,凝视着脚下滚滚的黄河。一河分秦晋,这几年他不知道从河上跨越了多少次。无数个夜里,一合上眼,黄河之水就奔涌而出,幻化成一个个字符在他的脑海中跳啊跳啊。
                  那是他魂牵梦绕的字,他千思万摹,追古溯源。那是他殚精竭虑的,寻迹万水千山,如痴如醉。“逝者如斯,逝者如斯……”站在大河之滨,他一遍一遍地念叨着,眼泪就禁不住随风而下。年逾古稀的他终于顿悟了——补石,竟然是他一生的使命。
                  “6块钱、5斤粮票!”一双刀锋般的眼神,透过眼镜的裂缝,直勾勾地盯着面前浑身打满补丁的小男孩。
                  小男孩上齿紧紧咬着下唇,脸已经冻得青紫。
                  四目相对,小男孩低下了头。
                  一分钟、两分钟……当“刀锋眼”转身的时刻,小男孩终于从破旧的棉衣里面掏出橡皮筋捆绑的一卷钱票。“刀锋眼”给皲裂的手指上吐了一口唾沫,一张一张搓了起来。
                  “这次凑够了。”“刀锋眼”从门背后抽出一个纸卷,塞给小男孩。小男孩兴奋地接过来,紧紧揣在棉袄里面,迅速地扶起地上的自行车,朝村口驶去。
                  寒风嗖嗖地从耳边掠过,小男孩拼命地蹬着自行车,完全没有注意到黑黢黢的咸阳原上,只有他一个身影在移动着。
                  “嗵!”小男孩连人带车滚下了坡。
                  北京,故宫博物院,宝物云集。故宫的珍宝馆专门为一套文物开设了一个展馆,展示的就是被誉为镇国之宝的“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石鼓上有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所用的大篆上承金文、下启小篆。大篆规范了汉字的线条,字形结构趋向整齐,使汉字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而石鼓正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这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实物凭证。
                  唐朝贞观年间,一位牧羊人在陕西宝鸡发现了十个鼓型的石头,上面刻有文字。朝廷派官员前往勘察,然而石头上没有年代款识,也无作者姓名,加之石上文字残泐隐晦,写法古奥难识。当时的吏部侍郎苏勖看到后说:“世间笔迹存者,李斯最古,不知史籀之迹,近在关中。”
                  所写为何?所作何时?所制何用?众说纷纭,无人知晓。神秘的石鼓“天书”吸引了众多名士赏鉴咏叹。杜甫“陈仓石鼓久已讹,大小两篆生八分”
                  韦应物“石如鼓形数止十……忽闻满卷不可识”
                  韩愈“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张怀瓘从书法角度评价石刻“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从那时起,这十面巨石有了自己的名称——石鼓,上面的文字被称为石鼓文。石鼓在唐肃宗时被存放于凤翔孔庙,石鼓文以拓片的形式开始流传。
                  随着唐王朝的衰落,五代十国战乱频繁,石鼓不知所终。
                  从坡上滚下的小男孩就是窦德盛。
                  那晚,他醒来后,赶紧摸了摸棉袄,纸卷还在,他欣慰地笑了。自行车头歪了,链条断了,他爬上坡,看见老远的地方有一点灯光,仿佛是他的希望。
                  村里饲养室的大爷收留窦德盛住了一晚,还给了他一个馍。虽然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牛粪味道,窦德盛紧紧抱着纸卷睡得很香。
                  咸阳渭水穿南,嵕山亘北,汉唐帝陵绵延相连。窦德盛就出生在咸阳文庙隔壁,文庙长年摆放着刻有中国早期铭文的青铜器和秦始皇发布改革文字命令的秦诏版。历史沉淀、耳濡目染加上家学渊源,窦德盛很小就对这些书作痴迷成瘾。家里穷,他就用树枝蘸着泥水在地上不停地划来画去,不断进行临摹和研习。
                  一天,他听说原上一户人家有西周散氏盘的拓片。他跑了好多次,攒了好长时间,才凑够了兑换的钱票,终于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拓片。
                  “霍!霍!霍……”一阵阵的磨刀声,吵醒了金石学家向传师的睡梦。
                  这是北宋皇祐四年的一个清晨。
                  向传师推门而出,循声张望,原来是客栈隔壁的屠户。正待发作,向传师突然被屠户的磨刀石怔住了。那是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他趴下身子,揉了揉惺忪的眼,贴近脸。当他的手从这些文字上摸索过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找到了,找到了!”他死死地抱住了磨刀石。
                  这块被当作磨刀石的正是石鼓之一的《作原》鼓,它的顶部已经被削去,中间也被刳成了米臼。那时,担任凤翔知府的司马池(司马光的父亲)已经找回了九鼓,唯有《作原》鼓,杳无音信。
                  十面石鼓重新团聚的时候,已经过去了150多年。石鼓残损更加严重了,石面的文字也仅剩460余字。诗人梅尧臣记述道:
                  “九鼓缺剥文失行,
                  ……
                  亡鼓作臼刳中央。
                  ……
                  聚完辩舛经星霜,四百六十飞凤凰。”
                  石鼓再次面世,恰如唐时盛况,又引发了一连串的文化效应,欧阳修、苏轼、苏辙、张耒等纷纷记之赞之。但面对谜一般的石鼓,只有
                  “昌黎作歌恨才薄,坡老来观惜时异”的慨叹。
                  【本篇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24-11-13 20:54
                  回复
                    【本篇 续】
                    2008年,北京奥运会。35个用大篆书写的体育图标惊艳了世界。图之象形,标之会意,融之古今,赋之人文,灵动曼妙、形神兼备,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的完美结合。
                    这一精美艺术品的创作者正是窦德盛。体育图标是形象元素,需要以准确的运动造型表现体育项目。时年已近六旬的窦德盛用他数十年的大篆功力,不仅融合了人体学、运动力学、生理解剖等元素,还将形与意、古与今、力与美、刚与柔、艺与道融为一体,让世界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吸引了国人重新走近大篆这种古老的文字。
                    自承担奥运会图标创作任务,窦德盛便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撷英咀华,揣摩品味。确定架构后焚膏继晷,反复研习。35个跃动的篆书体育图标既凸显了篆书标识鲜明的运动特征,又展现出篆书艺术的古奥雄奇,形象生动地赋予奥运标识古意盎然的美感。这些大篆体育图标被国际奥委会各国际单项委员会永久收藏。
                    时任北京奥委会执行副主席蒋孝愚称赞,陕西的文化底蕴深厚,张艺谋的开幕式、赵季平的音乐、窦德盛的书法,这是本届奥运会的“陕西三杰”!
                    是的,这就是曾经蘸着黄泥巴满地涂抹的“书痴”窦德盛,这就是四处追寻历史遗存推敲揣摩的窦德盛,这就是拜寻名师孜孜不倦的窦德盛。从咸阳老家到西安美院深造,从只身赴京到奥运扬名。从流连忘返于青铜器、石雕、碑刻,到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广泛收藏。之后,窦德盛应联合国总部邀请,参加联合国65周年庆典,让中国大篆走进联合国总部。
                    书法艺术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化蛹成蝶,凝聚着窦德盛50多年的青灯孤影。原北京荣宝斋经理胡鹏这样点评窦德盛的大篆:“尺宣——巧秀雅韵,如花临壁;丈宣——沉雄大气,扑面而来。”
                    惟斯文为至宝,实终古之罕偶。当大名鼎鼎的石鼓遇上文艺皇帝宋徽宗,命运就再一次发生了变迁。
                    大观二年,宋徽宗御敕将石鼓迁置汴京。为绝锤拓,防止石鼓再受损害,宋徽宗下令用金填平石鼓文字。靖康之难,金兵在汴京劫掠,看到石鼓有金,将石鼓运走。因石鼓沉重,运输不便,金兵剔金后将石鼓弃之荒野,石鼓再一次失落民间。
                    【本篇 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5楼2024-11-13 21:15
                    回复
                      【本篇 续】
                      元朝寻回了十面石鼓。元成宗大德年间,石鼓被视为三代重器,列在国子监内,左右各五枚,石上文字仅存386字。明清两代,在文人领袖,特别是康熙、乾隆二帝的推崇下,《石鼓歌》《石鼓诗》络绎不绝。以石鼓为主题的诗歌创作绵延1300多年,成为文坛奇葩。清朝出现了一批石鼓文学者以及邓石如、吴昌硕等石鼓雕刻家、书法家。抗战期间,石鼓随大批国宝南迁。新中国成立后,石鼓被珍藏于故宫
                      经过1000多年的史海钩沉,石鼓身世的谜团逐渐被揭开。自欧阳修首次质疑韦应物、韩愈提出的石鼓产生于西周,宋朝郑樵也在《石鼓音序》中明确称“石鼓为秦物”。近代以来,罗振玉、马叙伦、郭沫若等论述证明——石鼓属“秦物”。
                      【本篇 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6楼2024-11-13 21:19
                      回复
                        【本篇 续】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来,非寻田问舍,还有一个未竟的梦。2018年,窦德盛回到了故乡陕西。他说:“大篆是汉字的母体,形成在咸阳。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来讲,一生研习大篆,我就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通过北京奥运会,窦德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大篆,大篆俨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符号。作为中国大篆文化研究院院长,窦德盛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痛点。康有为称石鼓为“中华第一古物、书家第一法则”。根据研究,十面石鼓原文718字,目前原鼓仅存200余字,《马荐》鼓被剥蚀得文字寥寥。每每看到残缺的石鼓,窦德盛总是有一种冲动——复原石鼓,这既是解析石鼓的必经之路,也是重现大篆魅力,庚续文化血脉的壮举。
                        【本篇 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7楼2024-11-13 21:22
                        回复
                          【本篇 续】
                          存世最早的北宋拓石鼓文有400余字,是存留字数较多的,在日 本被私 人收藏。1933年,郭沫若正是从日本寻回了北宋石鼓文拓本的照片,为其著作《石鼓文研究》奠定了基础。
                          使命艰巨,但工程丰伟。利用自己的影响,窦德盛遍访国内外,每到一地,探寻石鼓文的蛛丝马迹成为他的主要任务。他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站稳脚跟的基石。
                          书者,心画也。
                          【本篇 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8楼2024-11-13 21:23
                          回复
                            【本篇 续】
                            2011年,一本书的出版轰动了中国学术界。由刘星、刘牧父子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石鼓诗文复原译释》面世。作为贵州大学的一名老师,刘星20多年致力于石鼓文的研究,刘星说:“石鼓多有缺泐残损之处,其蕴含之文化价值亦多隐而不彰。本书以宋拓本为底本,取晚出诸本及《诗三百》,参互考证,力求恢复石鼓文原貌;复以传世文献所载之秦人史事与之相印证,创立新解。”
                            知音难觅,佳音偶得。窦德盛激动地第一时间联系父子俩,多次交流石鼓研习的心得。特别针对石鼓诗歌是对秦人发展进程中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多个秦人先祖的重大历史事迹的记载和歌颂,窦德盛与刘星父子形成了共识。
                            利用王国维“纸上材料”与“地下新材料”相印证二重证据法,刘星、刘牧创造性地补齐了十面石鼓上的文字,为石鼓进行了排序,让石鼓诗文的风采展示在世人面前。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马荐》《汧殹》《霝雨》《虞人》《作原》《銮车》《田车》《而师》《吾车》《吾水》十面鼓皆有四言诗一首,记述从非子复续嬴氏祀开始,襄公始国,文公伐戎,百里奚佐穆公称霸西戎,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孝公致伯,惠文王取陕,武王创官僚制度,昭襄王定蜀,秦始皇统一天下,构成了一组记录秦人起源和发展历程的壮丽史诗。
                            “……
                            左骖番番
                            右骖騝騝
                            吾以躋于原
                            吾戎止陕
                            宮車其寫
                            秀弓待射
                            ……”
                            “往上,再往上!”窦德盛向身后气喘吁吁的助手挥了挥手。已经进山很深了,一片片乌云正在山顶聚集,阴沉沉地扣在他们头上。“嘎啦!”一声响雷惊醒了正在低头搜寻的窦德盛一行。盛夏的山雨倾盆而下,身边的河沟瞬间就涨了起来。几个人赶紧远离河岸,躲到一块大石头下面。
                            大石上被暴雨冲刷下的泥汤不停溅在窦德盛身上,已经被淋透的窦德盛抹了一把脸,无意中看到头顶的巨石在暴雨中露出了原本的青灰色。他搬来一块石头,垫在脚下,伸出手,向上摸去。
                            “花岗岩,花岗岩!”他大声地呼喊着。所有人都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是的,这正是他们要找寻的石材。
                            泪水混着雨水不停地往下淌。“流吧!流吧!”窦德盛默默地念叨着,“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这里是山西大同。这里除了具备品相与石鼓类似的石材,还是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所在地,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
                            吾水既净,吾道既平。
                            吾车既工,吾马既同。
                            窦德盛知道,补齐石鼓诗文仅仅是开始,要让更多的人直观地感受石鼓的魅力,那就要复原石鼓。复原,才能更好地解古。这,需要石材和书法的支撑。
                            石鼓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十面大小不一。作为迄今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较之金文,石鼓文是刻于石材上,具有明显的动感。复原石鼓首先是要找到和原鼓匹配的石材。
                            暴雨初歇,窦德盛一行人标记好石头的位置,沿路处处志之。几年的石材探寻路,天南地北,跋山涉水,他们终于找到了桃花源。
                            一边寻找石材,窦德盛一边开始了石鼓文的创作。如何保持补字和存字风格的一致性,考验着一个书法家的眼力、笔力、功力。
                            结字,将被剥蚀的残字修补完整,与原石的存字严丝合缝,使之浑然天成,既绘其形,更要神韵相通,毫无违和。为了达到这一效果,窦德盛寻根溯源,认真研究前人遗迹,细细揣摩甲骨、青铜器、碑石、竹简上的文字,查探每一个字的要义。
                            这项工程严谨也需要执著。要完整复原十面石鼓,达到诗文、书法与石刻完美融合,窦德盛精研籀篆,呕心镂骨,用填描法生动细腻地修补石鼓拓本上残泐不全的数百余字,一张张精心修补的石鼓文字面世了。十幅石鼓文书法定稿的时候,窦德盛的右手大拇指一度失去了知觉。
                            大同的一场暴雨让窦德盛寻到了匹配的石材,开采、切割、刨皮、比对……要在同类石头中发现相似的材料,窦德盛“锱铢必较”。2020年至2022年,两年多的时间,窦德盛频繁地穿梭在秦晋之间,每一次跨越黄河,他总有一种使命感,奔涌的大河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今人的鞭策。
                            十一
                            听说陕西来了一个倔老头要复原石鼓,这吸引了当地很多人的好奇。杨迪颖,是一位在山西从事服装与收藏的企业家。经过多次默默观察,他被窦德盛的精神所感召,义无反顾地加入石鼓复原的队伍,至今已经三年多了。他说:“一些书法家为名为利,而窦德盛想的是他能为中国文化做些什么。”
                            据承担石鼓复原工程的大同恒美景观艺术中心董事长韩晨光介绍,经窦德盛挑过的石头不下3万吨。在窦德盛眼中,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灵魂的,各具品相。哪一块是他心目中的《汧殹》?哪一块是他需要补齐的《马荐》?哪一块又能与截半的《作原》相吻合?形、重、高、质,精心挑选打磨的石材中,几百块才能找到一块与原鼓最为匹配。为了保证神韵,窦德盛带着韩晨光一次次走进故宫,对实物观摩、分析、研究,确定镌刻的方案。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当石匠把一个个字刻进石头的时候,窦德盛像注视着自己孩子的诞生,提醒着入石的深度、刻刀的角度、笔画的粗细。一面石刻完,他会把石刻拓片逐字比对,力求完美。
                            石鼓专家刘牧说,复原石鼓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事件,窦德盛不仅重塑了石鼓的辉煌,而且证明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可能性。
                            十二
                            黄河边,一只飞鸟掠过凝固的水面,打断了窦德盛的思绪。他面对黄河深深地一拜。
                            “过河!”他向司机招了招手。
                            6月26日,十面石鼓复原成功。
                            (郭晓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楼2024-11-13 21:24
                            回复
                              蔚兮九天之仪凤,蜿兮六合之神龙。
                              元人周伯温作《石鼓赋》赞其:“法皇颉之妙画,续《小雅》之变风。蔚兮九天之仪凤,蜿兮六合之神龙。” [4] 宋徽宗缩临石...】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24:】

                              石鼓付梓 顿还旧观
                              雅昌艺术图书
                              2021-03-06 10:58

                              雅昌二玄新版安思远旧藏《石鼓文》
                              =====================================
                              石鼓付梓 顿还旧观
                              任 鹏
                              原载于《中国书法》
                              2021年 第2期中国文字与书法的联结,始于书契与结绳的更替。古人缀字成文,纪纲万事,或为流传广布,或为阅之后嗣,然竹帛之坚、寿,不逮金石,镂金刻石之风遂起。《墨子》所云:“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 [1] 即此也。
                              三代刻石,传有《岣嵝》《比干》《坛山》诸铭,然年深日久,石已不存,或由附会,于古无征。今所见之可信者,唯商代《小臣系簋断耳铭文》与《妇好墓石磬刻文》耳,其文颇简略,却是石刻先声。
                              小臣系石簋断耳铭文

                              妇好墓出土“妊竹入石”磬及秦《石鼓》一出,乃证石刻于战国已渐成大观。其后沿习成风,成为文字与书法的重要载体。《石鼓文》由此得誉“石刻之祖”。石刻的出现与发展,助推了文字由上至下的传习,也让书法一步一步走进了大众生活。15:37《国家宝藏 · 石鼓》
                              故宫博物院石鼓馆内景唐初,石鼓出土于陕西天兴县南,其形似鼓,其数有十。周身以籀文铭刻四言古诗十首,因言秦王渔猎事,故亦称“猎碣”。“初不见称于前世”,后经历代文人、书家歌咏不辍,其名大显。人们对石鼓上的古代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故宫博物院藏“车工鼓”

                              雅昌新版《石鼓文》之“车工鼓”

                              故宫博物院藏“汧殹鼓”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楼2024-11-13 2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