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67贴子:112,534

回复:上海曲水园历代名家赞颂研究石鼓文之诗文摘句学习与欣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32:

籀文稍涉繁复
象形象事之意少
而规旋矩折之意多
推其体势
实上承石鼓文
下启秦刻石
与篆文极近
王国维 史籀篇疏证序 摘句
丙戌之金秋
汤兆基 书于沪
===============================================

籀文的历史
籀文又叫做大篆。《说文解字》保存了220多个籀文。【的读音【zhòu】。】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
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又收两类异体字,一类称古文,一类称籀文,指《史籀篇》中与小篆不同的字。 传世《石鼓文》、《诅楚文》皆战国中期秦的作品。两者皆属大篆,其中绝大部分和小篆相同,也有不少《说文》列举的籀文。《史籀篇》取多少字已不可知,许慎 所见9篇,举出了220个不同的字。

*

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由来:
石鼓文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记述秦皇游猎之事,也称“猎碣”。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石鼓刻于秦前还是秦后,考古界无定论。郭沫若鉴定认为应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时期的作品。
刘星、刘牧《石鼓诗文复原译释》研究认为石鼓文产生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至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焚书令下三十日之内一段时间的可能性较大。石鼓文是学习篆法的珍贵资料,近代书家吴昌硕临写石鼓造诣极深,有普及印本出版,可作临习时的借鉴。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6楼2024-11-30 10:59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33:

    古茂雄秀
    敬录先祖父昌硕公称颂石鼓文题句
    以贺中日首届石鼓文书法艺术展在沪展出
    岁在己卯金秋
    八十翁安吉吴大邺书
    ==========================================================

    吴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被誉为“后海派”代表。
    他对《石鼓文》的临摹和研究尤为深入,一生中临写《石鼓文》百余次,对《石鼓文》的艺术价值发扬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
    《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刻于十个鼓形石上,内容为咏秦国君游猎之事,因此又称“猎碣”文字。《石鼓文》的字体介乎大篆和小篆之间,被认为是“千古篆法之祖”。
    *
    吴昌硕的《石鼓文》临作不仅在形式上追求与原作的相似,更在精神上追求与原作的一致。
    他的临作体现了对《石鼓文》的独到理解,既有古典形态,又有自家面目,展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精神。
    *
    吴昌硕的《石鼓文》临作在字形、线条、结构、空间分割、用笔和用墨上都有其独特之处。他的字形由原版的略呈长方变成长方形,线条由平稳沉实变为笔意流转、天趣飞动,结构上由平正之姿转化为高低不平之势,空间分割打破均衡,用笔老辣苍迈,用墨上有浓枯湿润之分。
    *
    吴昌硕的《石鼓文》临作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也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临摹,成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
    *
    吴昌硕:“石鼓篆书第一人”各年龄段笔下的《石鼓文》励志啊
    *
    吴昌硕:“石鼓篆书第...由白马手写发布,共收获1124播放量、37个赞、17个收藏。
    吴昌硕临《石鼓文》
    吴昌硕(1844.8.1—1927.11.29),他担任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他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熔金石书画为一炉,在绘画、书法、篆刻等领域堪称巨擘,在诗文、金石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后海派”代表,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担任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吴昌硕的作品集包括《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集有《缶庐集》。他的艺术创作不仅在当时受到高度评价,而且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都曾得到他的指授。
    吴昌硕的一生体现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创新精神,他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
    吴昌硕:“后海派”代表,西泠印社首任社长,齐白石是他得意门生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8楼2024-11-30 21:56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34:

      读石鼓文
      铁骨龙形
      己卯秋
      贾植芳
      =============================================================
      贾植芳与石鼓文
      贾植芳简介
      贾植芳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经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贾植芳曾在北京北海留影,并以笔名“冷魂”在《太原晚报》上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一个兵的日记》。他的作品和翻译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俄国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等。
      *
      石鼓文概述
      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被誉为“石刻之祖”
      它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书法具有极高的价值。
      石鼓文的内容多为周宣王时期秦国的狩猎活动,记录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风貌。
      *
      贾植芳与石鼓文
      贾植芳简介
      贾植芳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经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贾植芳曾在北京北海留影,并以笔名“冷魂”在《太原晚报》上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一个兵的日记》。
      他的作品和翻译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俄国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等。
      石鼓文概述
      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被誉为“石刻之祖”。它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书法具有极高的价值。石鼓文的内容多为周宣王时期秦国的狩猎活动,记录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风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9楼2024-12-01 21:12
      回复
        石鼓文
        一、石鼓文解读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文字石刻,在文字史、书法史、金石学史甚至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
        (一)石鼓文的基本概况
        石鼓文约刻于秦襄公(公元前777 - 前776年)时期,因石刻形状似鼓而得名,鼓有十面,大小不一,高度与直径约两尺。每面鼓刻有一首四言诗辞,共十首,记述了秦国君游猎的故事,因而又有“猎碣”之称。其书体介于战国“古文”与秦篆之间,集大篆之成,开小篆先河,可称为“大篆”,是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形态,是研究大篆以及由大篆演进为小篆的重要资料。唐初在陕西陈仓地区发现,也称“陈仓石碣”,不过“作原”一鼓已非原物(因“作原”鼓遗失,移置后补刻),皇佑四年向传师乡间寻访找到此鼓,但已被人为截去上半改刻成臼,此后曾被多次辗转移置。1937年,日本入侵我国,马衡等主持南迁至蜀,抗战胜利后运回北京。
        (二)石鼓文的研究与争议
        年代考证
        自石鼓文被发现后,其刻制年代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唐代初年发现石鼓文时,文人墨客纷纷关注,但当时无人能准确识读上面的文字。唐宋时期多有学者认为石鼓文是西周宣王时器,如韩愈等。然而,随着研究深入,也有不同观点。北宋欧阳修作《集古录》对其为周鼓提出怀疑,南宋郑樵认定为秦鼓,后也有定位后周的(马定国),但石鼓为秦鼓已成定论。不过具体到秦国哪个时期,又有诸多分歧。宋代郑樵认为其作于秦惠文王之后,秦始皇帝以前,将时间卡在公元前337 - 前210年;南宋巩丰认为作于秦襄公之后,秦献公之前,即公元前766年 - 前384年;现代学者马衡认为作于秦穆公开始伐西戎时(即前659 - 前621年);1933年郭沫若提出了“襄公八年护送平王东迁归西畤时作”,即前768年;唐兰定为秦灵公三年(前422年),十年后即1958年又定为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韩伟定为秦武公时(即前697 - 前678年);陈昭容、裘锡圭认为,应为公元前五世纪;王辉则认为是秦景公五年(前572年)后数年内或三十二年(前545年)后数年内;李仲操定为宣公四年,即前672年;2002年,赵经都著《石鼓文新解》中提出“石鼓制作时间,在公元前310 - 前307年(悼武王即位到死)的四年之间”。直到现在,学者们还在不断研究探讨,以确定更准确的年代。
        文字解读
        由于古代书法作品不具刻写年代和书者姓名,石鼓文诗句中既无相关帝王称号又无文武官员名氏,也无任何年号,再加上刻石历时久远,文字漫漶严重,所以解读起来十分困难。唐朝初年发现石鼓文后,因无人能识上面文字,引起文人墨客的好奇。不过,经过历代学者研究,确定了石鼓上刻有十首诗歌,且带有《诗经》的风格。例如,据郭沫若《石鼓文研究》所述,石鼓文中《车攻》一诗,其中“吾车既工,吾马既同”模仿了诗经中《车攻》里的“我车既工,我马既同”;又如,“其鱼维何,维鱮与鲤”是仿诗经《采绿》中“其钓维何,维鲂与鱮”等,郭沫若也认为《诗经秦风驷驖》与《石鼓诗》乃同时之作。这些研究成果为石鼓文的解读提供了重要依据。
        书法意义
        石鼓文的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从字体形态看,它既具有大篆的一系列特征,同时又开了小篆的先河,其浑穆的体态、钢筋铁骨的线条、方正严谨的结体为篆书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石鼓文的线条较金文更加匀整圆润,虽然刻在坚硬的花岗岩上,但刻工较好地保留了书写的特点,在线条形式的秩序化中强化它的书写性。点画起止圆润饱满,转折亦圆转流畅,线条坚劲如铁,虽清瘦却雄厚无敌。其字形以方正平稳为主要特征,尽管在结构上还残留有一些西周金文的遗绪,但体势上已经与金文截然不同,字形结构较甲骨文和金文简单。其字形的方形样式和笔画的匀称工整,实为后来秦小篆的滥觞。一字之中各部分之间的组合搭配和笔画之间的平行穿插,基本按照平稳和均匀的原则来处理,尽量把斜线变为圆转的弧线,力主规范,力求装饰,追求平行、均衡、对称之美,使它成为书法艺术空间塑造在早期的第一批理性成果,其审美指向至少决定了后数百年的秦汉书法发展的轨道。
        二、贾植芳与石鼓文的关联
        贾植芳是一位在文学等多领域有诸多贡献的学者、作家。在石鼓文方面,他与众多文化名人一同出现在《石鼓文书法艺术展》相关书籍中,可见他对石鼓文有所关注和参与。贾植芳读石鼓文后挥笔题下“铁骨龙形”,这一评价体现出他对石鼓文书法艺术风格的一种深刻感受和理解。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石鼓文单字用笔舒展自如、笔力遒劲,整体上气势雄浑、刚柔相济,贾植芳所题的“铁骨龙形”可能是从石鼓文的线条坚劲如铁(铁骨),整体又有着一种如蛟龙般灵动雄浑的气势(龙形)来作出的评价。这不仅反映出贾植芳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力,也从侧面反映出石鼓文在文化界的广泛影响力,吸引不同领域的学者、文人去品味、解读和评价。
        三、己卯秋与石鼓文的关系
        己卯秋是一个特定的时间表述。在石鼓文的研究历程中,有一个与之相关的重要时间点。元代至元五年(己卯,1339年)五月,潘迪整理并书丹了《石鼓文音训》碑刻,碑石两面刻字,这块碑对于石鼓文的研究意义重大。潘迪据旧拓本考订石鼓文字,所缺之字,均以○标识,并在跋尾简述了石鼓的流传经过:世传周宣王猎碣初在陈仓野中,唐郑余庆始迁之凤翔,宋大观中,徙开封等。这一碑刻的产生,有助于后人对石鼓文的理解和研究,它的出现是在己卯年(1339年)秋季之前,是对石鼓文研究传承的重要贡献。这个时间点在石鼓文的历史传承和研究发展的脉络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它见证了当时学者对石鼓文的保护和传承努力,为后世研究石鼓文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依据。
        【本篇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0楼2024-12-01 21:24
        回复
          【续】
          四、铁骨龙形在石鼓文中的体现
          (一)铁骨的体现
          线条的坚劲
          石鼓文的线条取向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它不同于同时期铸造或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线条。金文由于其铸造性,笔画多呈现为楔形,即笔画中段较鼓,起止及转折处则常常变得尖锐,有画成其物的描绘性质,强调线条的物象形态,忽视了运动的节奏。而石鼓文线条较金文更加匀整圆润,刻工较好地保留了书写的特点。其线条坚劲如铁,点画起止圆润饱满,转折圆转流畅。在书写过程中,要求用笔稳健果断,尽量使笔锋在运行中保持中锋状态,适当加进一部分绞转笔法,产生强烈摩擦,造成边缘的自然形态,出现苍茫感和金石气。这种线条的坚劲质感是“铁骨”的重要体现,就像钢铁般坚硬、稳定而有力量,使每个字都充满了立体感和坚实感。
          结构的稳固
          石鼓文的字形结构以方正平稳为主要特征。在一字之中,各部分之间的组合搭配和笔画之间的平行穿插,基本按照平稳和均匀的原则来处理。它尽量把斜线变为圆转的弧线,力主规范,力求装饰,追求平行、均衡、对称之美。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字形像一个稳固的结构体,不会轻易变形或松散,如同有着钢铁骨架支撑一般。例如与甲骨文和金文相比,石鼓文的字形结构更简单,摆脱了一些象形图画的痕迹,更强调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从而体现出一种结构上的“铁骨”之感。
          (二)龙形的体现
          整体气势的灵动雄浑
          从整体上看,石鼓文的书法具有一种灵动雄浑的气势,宛如蛟龙一般。它的每一个字虽然有着方正平稳的结构,但当这些字组合在一起时,却能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就像龙在游动时,身体的每一部分看似独立却又紧密相连,整体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其书法风格气韵深厚,妙趣横生,灵动沉着,具有追魂夺魄的艺术魅力。这种气势不是简单的刚硬,而是刚柔相济,既有如铁骨般的坚实,又有灵动的变化,恰似蛟龙在云雾中穿梭,时隐时现,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笔画形态的蜿蜒变化
          石鼓文的笔画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龙形”的特点。笔画在书写时,不是僵直的线条,而是有着一定的蜿蜒变化。这种蜿蜒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遵循着书法艺术的规律。例如在笔画的转折处,圆转流畅的处理方式就像龙身的弯曲一样自然而富有韵味。而且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上,也有着一种类似龙在游动时的相互关联,上下左右、偃仰向背的呼应关系体现出一种整体的和谐与灵动,如同群龙飞舞,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雄浑而又富有变化的艺术氛围。
          五、石鼓文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一)历史背景
          产生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
          石鼓文约刻于秦襄公(公元前777 - 前776年)时期或者其他学者所研究探讨的秦国不同时期。当时秦国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从文化角度看,秦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同时也受到周文化等周边文化的影响。在文字发展方面,已经从殷商至春秋时期的刻于甲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逐渐发展到石刻文字。石鼓文作为秦国的刻石文字,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秦国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对文字运用和艺术表达的探索。
          流传过程中的历史变迁
          石鼓文自产生后,其流传过程充满波折。唐初在陕西陈仓地区发现,这一发现引起了当时文坛的轰动。但随后经历了诸多磨难,如“作原”鼓的遗失、被改刻等情况。在五代战乱时期,石鼓文散落民间,到宋朝时才得以重新集齐放置。然而,又因宋金战争,被金兵掠走,运回燕京(今北京)。1937年,日本入侵我国,马衡等主持将其南迁至蜀,抗战胜利后才运回北京。在这个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石鼓文历经战乱、迁徙、破坏等情况,但依然保存至今,这是非常难得的,也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文化传承的艰辛。
          (二)文化价值
          文字学价值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它的字体为大篆,是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形态。这种字体形态在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填补了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链环。石鼓文的文字研究对于了解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结构特点、书写风格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石鼓文文字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文字构造和使用习惯,为研究整个汉字发展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实例。
          书法艺术价值
          石鼓文的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从字体形态到书写风格,都为后世书法提供了诸多借鉴。其书法大气堂皇,浑厚高古,中锋运笔,结体多取方或长方形,体势整齐,端庄凝重,笔力稳健,造型疏密有致、参差错落、自然生动,形成了饱满圆润、刚柔相济、遒劲精细的艺术特征。在章法上,体现了上下左右、偃仰向背的呼应关系,即上下留有天地,字距匀称,行距适宜,分布和谐。它的书法风格气韵深厚,妙趣横生,灵动沉着,具有追魂夺魄的艺术魅力。许多著名的书画家如邓石如、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邓散木等都临摹石鼓文,将其视为篆体范本,在临摹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艺术个性,推动了篆书艺术的发展。
          文学价值
          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辞,这些诗歌带有《诗经》的风格,无论是修辞、用韵还是诗风都与《诗经》相近。例如其中有诗句模仿《诗经》中的句子结构和用词。这些诗歌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文学发展水平,是研究先秦文学的重要资料。它们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当时宫廷里游猎、戎事、祭奠等活动,为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提供了文学视角的依据。
          文化传承与影响价值
          石鼓文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关注。从唐代的韩愈、韦应物等为之作《石鼓歌》,到现代学者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它贯穿了中国文化传承的脉络。其影响力还辐射到日韩等国,日本著名书道家太田圭一也对石鼓文文化价值有所推崇。石鼓文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国古代文化魅力的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任,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1楼2024-12-01 23:23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35:

            雄浑古茂
            读石鼓文
            白桦
            九九年九月
            ========================================================

            雄浑古茂
            读石鼓文
            白桦
            九九年九月
            *
            赏析
            一、“雄浑古茂”的含义及用法
            “雄浑古茂”是一个用于形容艺术作品(如书法、绘画等)风格特点的词汇。
            (一)“雄浑”的含义“雄浑”指的是雄健浑厚,常用来形容事物的气势或声音具有雄壮有力的特点。从气势方面来看,例如“雄浑的乐曲”“雄浑的男中音”,乐曲和声音所传达出的力量感、厚重感即为雄浑的体现。在描述自然景观时,如“这座山峰雄浑壮丽,令人望而生畏”,这里的“雄浑”表达了山峰雄伟壮观、给人一种宏大磅礴之感。从文字作品角度,像李白的诗歌“雄浑奔放,大有一泻千里之势”,诗歌的意境开阔、情感强烈、文字富有力量,这些都是“雄浑”的表现。在书法作品中,笔力雄浑意味着笔画的书写富有力度,线条饱满且有劲道,能让人感受到书写者的气魄与力量。
            (二)“古茂”的含义“古茂”体现出一种古朴、醇厚且富有内涵的感觉。在书法领域,如果说某一字体古茂,就表示这个字体有着古老的韵味,同时又显得茂密、充实。例如石鼓文的字体,就有着古茂的特征,它既保留了古代文字的古朴风貌,又在结构、笔画等方面呈现出一种丰富、饱满的状态,宛如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绘画上,画面风格古茂可能表现在色彩的运用、构图的方式或者描绘的对象上,给人一种回归到古代艺术那种质朴而又韵味悠长的感觉。
            (三)“雄浑古茂”的用法“雄浑古茂”通常作为一个整体,用来评价那些具有雄厚、刚健、古朴、厚重艺术风格的作品。例如东汉《袁安碑》,其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这里的“浑厚古茂”准确地概括了《袁安碑》篆书在笔画力度、结构形态以及整体所散发出来的古朴雄浑的艺术气息。这个词更多地被用于艺术评论的语境中,像对书法大家的作品、古代碑刻或者传统绘画的赏析,帮助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所传达出的独特艺术魅力。
            *
            二、石鼓文的解读与欣赏
            (一)石鼓文的基本情况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它是刻在十个鼓形石头上的文字,内容为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猎碣”。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这些石鼓的发现经历颇为坎坷,自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辗转、遗失与重新发现。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其文字多有残损,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而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
            (二)石鼓文的字体特点
            结构与形态石鼓文的字体上乘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它在结构上更加趋于方正丰厚,与西周金文的相对随意豪放有所区别,也不像秦朝小篆那样圆润工整。例如在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这种独特的笔画走势使得字体在稳重中又带有一种灵动的变化。
            石鼓文的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整体看起来既不松散也不局促,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用笔特点石鼓文的用笔起止均为藏锋,这使得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圆润含蓄,不露锋芒,体现出一种古朴、含蓄的韵味。笔画圆融浑劲,线条饱满而富有弹性,给人一种雄浑有力的感觉。这种用笔方式与它整体的古茂风格相得益彰,通过藏锋和圆融的线条,传达出古老文字的神秘与厚重。
            (三)石鼓文在书法史上的意义
            承前启后的作用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它之前,西周金文有着独特的风格,石鼓文继承了西周金文的部分特点,如古朴的韵味、一些笔画的书写习惯等;而在它之后,秦代小篆在石鼓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变得更加规整、圆润。许多后世的篆书家都从石鼓文中汲取灵感,它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对后世书家的影响
            在清代,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最为显著。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例如吴昌硕临石鼓文,他在继承石鼓文古茂雄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艺术理解和创新,使得石鼓文在他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的篆书风格雄浑大气,线条厚重有力,这与石鼓文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四)石鼓文的艺术价值欣赏
            古朴之美
            石鼓文的古朴之美首先体现在它的年代久远和文字的原始性上。作为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它承载着古代的文化、历史和审美观念。当我们欣赏石鼓文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化氛围。其字体的古朴风貌,笔画的简单而又富有内涵的形态,都让人领略到古代文字的质朴与纯真。
            雄浑之美
            从雄浑的角度来看,石鼓文的字体结构稳重,笔画粗细均匀且富有力量感。每个字像是一座坚固的建筑,矗立在那里,给人一种雄浑厚重的视觉冲击。例如“吾车既工,吾马既同”等文字,笔画之间的连贯与呼应,展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过,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变化之美
            尽管石鼓文整体风格古茂雄浑,但其中也不乏变化之美。在字体结构上,虽然趋于方正,但通过促长伸短的处理,每个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在笔画的细节处理上,如转折处的变化、笔画的疏密安排等,都体现出一种灵动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石鼓文在古朴雄浑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几分艺术的趣味性,不至于显得呆板。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2楼2024-12-03 20:52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36:

              龙龙龙
              集甲骨石鼓文字暨琅琊台石刻笔意狂草为一体成之
              岁次己卯年孟秋之月正□
              曹用平
              书于沪上西郊
              =================================================

              曹用平书法作品分析
              曹用平先生的书法作品集成了甲骨文、石鼓文以及琅琊台石刻的笔意,并采用了狂草的形式创作。作品完成的时间标记为岁次己卯年孟秋之月正□,地点在上海西郊。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上古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和记录事件。甲骨文的研究被称为甲骨学,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系统,也是研究上古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甲骨文书法起源于甲骨文发现后的第二十二年,最初由学者罗振玉等人开始尝试书写。
              石鼓文
              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被誉为“石刻之祖”。石鼓文的字体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
              琅琊台石刻
              琅琊台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通常与帝王的功德有关。虽然搜索结果中没有直接提到琅琊台石刻的具体信息,但可以推测,这种石刻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笔意可能与上述提到的甲骨文和石鼓文有所不同。
              狂草
              狂草是书法的一种风格,特点是笔触奔放、线条流畅,常常表现出书法家的情感和个性。狂草的创作需要书法家有深厚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想象力。
              作品完成时间和地点
              作品完成的时间标记为岁次己卯年孟秋之月正□。己卯年是农历年份,具体对应的公历年份需要根据具体的农历年份对照表来确定。孟秋是指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正□,大概是说七月中的某一天,□字暂时没有认出来。作品在上海西郊完成,这表明作品是在上海地区创作的。
              结论
              曹用平先生的书法作品集成了多种古代文字的笔意,展现了他对传统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通过将甲骨文、石鼓文和琅琊台石刻的元素融入狂草之中,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个人的艺术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4楼2024-12-11 19:56
              回复
                龙龙龙
                集甲骨石鼓文字暨琅琊台石刻笔意狂草为一体成之
                岁次己卯年孟秋之月正□
                曹用平
                书于沪上西郊
                深度赏析
                一、“龙龙龙 集甲骨石鼓文字暨琅琊台石刻笔意狂草为一体成之”的含义
                “龙龙龙”可能是作品的主题或者是与龙相关的创作内容的一种强调性表达。“集甲骨石鼓文字暨琅琊台石刻笔意狂草为一体成之”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书法创作理念。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它保留了原始刻绘符号的一些特征,同时又开启了青铜铭文等后续文字发展的道路,有着独特的象形和会意特点,其笔画简洁、古朴而富有神秘色彩。石鼓文是秦刻石文字,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的书法字体多为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整体呈现出古朴雄浑之美,其文字与石形、诗与字完美融合,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琅琊台刻石为秦代石刻文字,其笔画圆转,笔意婀娜,横画呈上拱笔势,撇捺舒张,并且能看出笔意的粗细变化,原石文字残损,现多参考宋代文勋摹本,它是秦篆的代表作之一,用笔雄浑又秀丽,结体修长且圆活。
                “集甲骨石鼓文字暨琅琊台石刻笔意狂草为一体”表示创作者在创作狂草作品时,融合了甲骨文、石鼓文以及琅琊台石刻文字的笔意。这意味着在狂草的书写过程中,借鉴了甲骨文的古朴简洁的笔画形态、石鼓文的端庄凝重的体势和雄浑的笔力,以及琅琊台石刻文字笔画的圆转、粗细变化等特点。这种融合体现了创作者对多种古老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和创新尝试,将不同风格和历史时期的书法元素融入到狂草这一极具表现力的书体之中,使作品既有狂草的自由奔放、连绵回绕的特点,又蕴含着古老文字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韵味。
                二、曹用平的书法风格特点
                关于曹用平的书法风格特点,仅根据所给信息难以确切知晓其详细的风格特点。不过我们可以从其他书法家的风格分析来推测一些可能的方向。
                从历史上不同书法家的风格来看,例如吴昌硕的书法风格多样。他的篆书受石鼓文影响很大,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他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还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曹全碑》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碑刻,其风格伸展舒逸,有独特的笔法结构,如蚕头雁尾的笔画特征,上边缘基本平齐而下边缘线作有起伏的一波三折状,文字造型上紧下放,整体呈现出规整庄严又不失灵动的美感,其横画较多,字形扁平化,横向取势,有古朴之美,且字间排布错落有致,大小相间,避免了审美疲劳,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曹用平可能在书法创作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追求。也许他像吴昌硕一样善于融合多种书法风格元素,或者像一些传统书法家注重笔法的运用,如中锋、侧锋的巧妙结合,在字体结构上也可能有独特的布局方式,使字体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他可能在书写过程中注重笔力的表现,使笔画富有力度和质感,同时也可能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上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从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由于缺乏更多的直接信息,这只是基于常见书法风格特征的推测。
                三、己卯年孟秋之月正□的时间
                己卯年孟秋之月,己卯年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它以天干和地支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依次循环纪年。孟秋之月指的是秋季的第一个月。
                在古代,人们用孟、仲、季来表示季节中的月份排序。孟表示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第三个月。秋天一共是三个月,孟秋是农历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所以己卯年孟秋之月就是己卯年农历七月。干支纪年法中的己卯年在历史上会周期性出现,离现在较近的己卯年是1999年。在这个月份,从传统节气来看,已经进入秋季,天气开始逐渐转凉,一些与秋季相关的物候现象开始出现,如寒蝉鸣等。同时,在古代的月令文化中,每个月都有相应的祭祀、政务、农事等活动安排。例如孟秋之月,天子会在明堂西边房间处理政务,会进行迎秋仪式,任命军队将帅,选拔士兵磨砺兵器,检验俊杰,委任有功将士,还会命令有关部门修整法制,修缮监狱,准备刑具等事务,并且开始征收赋税,修整堤防等。
                四、沪上西郊在书法创作中的意义
                沪上西郊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域环境,它在书法创作中可能具有多种潜在的意义。
                从文化氛围的角度来看,上海(沪)自近代以来就是一个文化交融的地方。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后,中西文明交汇,吸引了各地文人墨客奔赴此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沪上西郊作为上海的一个区域,可能也受到这种文化交融氛围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可能会激发创作者的灵感,使其接触到不同的艺术观念、审美标准和文化元素,从而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
                从创作环境的角度来说,西郊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可能对创作者的心境产生影响。例如宁静的自然环境可能使创作者内心更加平静,有助于在书写时集中精力,更好地把握笔意和墨法。不同的季节、天气变化等自然因素也可能给创作者带来不同的创作情绪。人文景观方面,如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文化遗迹等,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都可能成为创作者书法创作的灵感源泉,使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地域气息。
                此外,从地域文化传承的角度,沪上西郊可能存在着独特的书法传承脉络或者文化传统。当地可能有一些书法名家或者书法流派的影响,这些传统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曹用平的书法创作风格,或者为他提供创作的参考和借鉴,使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沪上西郊地域文化在书法艺术上的体现。
                五、如何欣赏这种融合多种字体笔意的狂草作品
                欣赏这种融合多种字体笔意的狂草作品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从整体视觉感受出发
                首先,这种融合多种字体笔意的狂草作品会给人一种独特的整体视觉感受。狂草本身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是草书最放纵的一种形式。当融入甲骨、石鼓文和琅琊台石刻笔意后,作品在整体的动势之中可能会带有甲骨文的古朴简约的视觉痕迹,就像看到一些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古老符号散落在狂放的线条之间;石鼓文的端庄凝重之感可能会体现在某些字的结构和整体布局上,使得作品在奔放中有一份沉稳;琅琊台石刻文字的笔画圆转、粗细变化等笔意可能会增加作品线条的丰富性和层次感。从整体上看,作品就像是一场多元文化和艺术风格的视觉盛宴,各种元素相互交织、碰撞,形成一种既和谐又充满张力的视觉效果。
                (二)笔法和笔意的赏析
                笔法变化
                在笔法方面,狂草原本就有多变的特点,如用笔有提按起倒之变、顺逆收放之变、曲直刚柔之变、方圆藏露之变、虚实隐显之变、轻重疾徐之变等。融合多种字体笔意后,笔法更加复杂多样。借鉴甲骨文的笔法,可能会出现一些简洁、硬朗的笔画,这些笔画可能不像传统狂草那样连绵婉转,而是带有一种原始的质朴感;石鼓文的笔力稳健可能体现在书写时的中锋用笔和沉稳的行笔力度上,使线条更加厚实有力;琅琊台石刻文字的笔画圆转等特点可能会让狂草中的一些弧线更加优美流畅,且在粗细变化上更富有韵律感。
                例如,在一些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可能会看到甲骨文刻写般的干脆利落,或者在笔画的转折处体现出石鼓文那种端庄凝重的转折形态,而在长线条的书写中又能感受到琅琊台石刻文字的笔意变化。
                笔意融合
                笔意上的融合是这种作品的核心。甲骨文的象形和会意笔意可能会赋予狂草作品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文化内涵,使观者在欣赏时能感受到汉字最初的表意功能与狂草的艺术表现相结合的独特魅力;石鼓文的古朴雄浑笔意与狂草的自由奔放相融合,就像是将历史的厚重感注入到灵动的线条之中,使作品既有狂草的激情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琅琊台石刻文字的婀娜笔意则为狂草增添了一种灵动和秀美的感觉,让作品在狂放之中不失优雅。
                比如,当书写与龙相关的内容(如作品中的“龙龙龙”)时,可能会运用甲骨文中龙字的象形笔意来构思狂草中“龙”字的独特造型,同时结合石鼓文和琅琊台石刻文字笔意来丰富这个字的线条变化和整体韵味。
                (三)结构与布局的考量
                结构特点
                狂草的结构通常是多变的,融合多种字体笔意后,结构上会呈现出更多样的特点。甲骨文的结构多为象形,具有简洁、紧凑的特点,这可能会影响狂草中一些字的结构简化和紧凑性处理;石鼓文的长方形字体结构可能会使狂草作品中的某些字在布局上更倾向于纵向的伸展,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琅琊台石刻文字的修长圆活的结体特点可能会让狂草中的一些字在结构上更加灵动和富有变化。
                例如,在一幅作品中,有的字可能会采用甲骨文的结构布局方式,将复杂的部分简化成简洁的符号式结构,而与周围采用石鼓文或琅琊台石刻文字结构影响的字相互搭配,形成一种独特的结构对比和协调关系。
                布局安排
                在布局上,这种作品可能会打破传统狂草的单一布局模式。由于融合了多种字体笔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间关系会更加复杂。从空间分割的角度看,可能会出现类似于甲骨文字与字之间相对独立又有某种神秘联系的布局感觉,同时也会有石鼓文那种规整而庄重的行列布局影响,以及琅琊台石刻文字在笔画疏密和空间分布上的特色。
                比如,作品可能会在局部形成甲骨文风格的块状布局,然后通过狂草的连绵线条与其他具有石鼓文或琅琊台石刻文字布局影响的部分相连接,使整个作品的布局既有节奏感又富有变化。
                (四)文化内涵和艺术创新的领悟
                文化内涵
                这种融合多种字体笔意的狂草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代表着古老的华夏文明的开端;石鼓文是秦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琅琊台石刻也是秦代书法艺术的典范,见证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等历史事件。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字体笔意融合到狂草中,就像是将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精华汇聚在一起。
                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从古老的甲骨文时代到秦代,再到狂草这种高度艺术化的书体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内涵的传承和融合。例如,通过作品可以联想到甲骨文时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简单而直接的记录方式,以及秦代大一统文化下书法的规范和发展,再到狂草所表达的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由艺术境界的追求。
                艺术创新
                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来看,这种融合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传统的狂草主要在自身的书体规范和发展脉络内进行创作,而将甲骨、石鼓文和琅琊台石刻笔意融入其中,是对狂草艺术边界的拓展。它打破了单一书体的限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
                这种创新不仅为狂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书法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它展示了书法艺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传统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新表达的可能性,使书法艺术在保持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能够不断适应现代审美和艺术发展的需求。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5楼2024-12-11 20:10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37:】

                  石鼓文的书风以工整严谨著称
                  体势以平稳安详胜
                  丙戌秋月 张海书
                  【当代陈振濂石鼓文序言摘句】
                  ============================================================
                  石鼓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之一,其书风确实以工整严谨著称,体势平稳安详,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在当代,陈振濂先生在丙戌秋月为石鼓文所作的序言中摘句提及,张海书对石鼓文的书风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
                  如果张海书是一位书法家,那么他的作品可能继承了石鼓文的传统风格,并以工整严谨、体势平稳安详为特点。这种风格在晚清民初时期尤为盛行,许多书家如吴昌硕等都对石鼓文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创作。
                  *
                  石鼓文的发展历程中,晚清民初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书家们对石鼓文的临写逐渐精致,形成了忠实原作的临书风气。同时,石鼓文拓本的收藏、传拓与翻刻活动也非常活跃,许多书家通过临写和翻刻来学习和传承石鼓文的书风。
                  *
                  在石鼓文的研究和传承中,吴昌硕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长期研习石鼓文,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石鼓文作品在书法界有着极高的评价。吴昌硕的曾孙吴超也在传承石鼓文书法方面做出了贡献,通过举办展览和讲座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石鼓文的魅力。
                  *
                  综上所述,石鼓文的书风以其工整严谨和体势平稳安详而著称,在晚清民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当代学者和书家如陈振濂和张海书等也在石鼓文的研究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6楼2024-12-12 08:07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38:

                    唐金海
                    石鼓文的文化价值摘句
                    石鼓文法度端诡如松柏盘根
                    奇丽婉姿又似龙飞凤舞
                    而曲折厚劲更若雕金镂铁
                    其古朴苍润气神深邃之极也
                    丙戌秋月太田丰年书于神户
                    【摘录历代研究石鼓文名家之原墨迹】
                    ====================================================
                    唐金海教授在石鼓文的研究和创作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不仅在学术上专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学史观研究,还广泛涉猎中国书法和书法美学,特别是石鼓文的研究。唐金海教授对石鼓文的文化价值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曾描述石鼓文的法度端诡如松柏盘根,奇丽婉姿又似龙飞凤舞,而曲折厚劲更若雕金镂铁,其古朴苍润气神深邃至极。
                    *
                    石鼓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之一,其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历史和文学价值上,还体现在其书法艺术上。
                    唐金海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创作,将石鼓文的艺术魅力传播给更多的人,使其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
                    曲水园之石鼓文书艺苑
                    唐金海濡墨石鼓文,直抒性灵诗
                    于是翻阅古今书册、书画集,每于节假日,唐金海即埋首图书馆,惊叹石鼓及石鼓文之博大精深。因浸染石鼓之玄奥,石鼓文古朴苍郁、深邃奇诡。迥异于其他文字,石鼓文更讲究法度,笔画稳重中带灵动,对称与不对称兼容并济,结构灵活,变化...
                    *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赞美《石鼓文》为: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玉树交枝柯。”
                    康有为《书镜》中说:
                    “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彩。”
                    潘迪《石鼓音训》则说:
                    “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者,不可不宗也。”
                    ===========================================
                    石鼓文(附吴昌硕石鼓文临习指南)
                    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无具体年月,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
                    宋人欧阳修《石鼓跋尾》虽设了三个疑点,但还是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
                    宋人郑樵《通志略》是《通志》的一部分,由南宋时期的郑樵撰写,共52卷,包含20篇,称为“二十略”。这部作品对历代的典章制度、学术文化进行了分类,并详细论述了它们的演变过程,内容详实,视角独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通志略》学术创新
                    《通志略》在学术上具有多方面的创新。例如,《六书》和《七音》二略为后人研究文字学和音韵学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此外,《艺文略》突破了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将图书分为12类、100家、432种,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三级分类法,这是目录学上的重大进步。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7楼2024-12-14 20:34
                    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39:

                      石鼓文其所以嘉惠士林者,
                      为何如耶 !
                      公元一九三九年二月
                      沈尹默
                      ==========================================

                      石鼓文对士林的贡献
                      石鼓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铭文,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的刻石,共有十枚,形状类似鼓。它的文字被认为是大篆的一种,对于研究古代书法和文字演变具有极高的价值。石鼓文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沈尹默对石鼓文的研究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在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沈尹默先生是陈毅先生进城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是周恩来总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历届上海市人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沈尹默先生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是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沈尹默在1939年为郭沫若撰写的《石鼓文研究》一书作序。这本书是郭沫若编撰的,初版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人民出版社重印。在这本书中,郭沫若发表了明代安国所藏宋拓先锋本《石鼓文》,使得这一珍贵的拓本得以流传。沈尹默作为书法家,对石鼓文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
                      石鼓文对士林的嘉惠
                      石鼓文之所以能够嘉惠士林,主要是因为它在书法艺术上的独特价值和历史意义。石鼓文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古代书法的发展、文字的演变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石鼓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书法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也为学者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线索。
                      *
                      沈尹默在1939年为《石鼓文研究》作序,表明他对石鼓文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对其在书法艺术和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沈尹默作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对于当时的士林和后来的书法研究者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结论
                      综上所述,石鼓文之所以能够嘉惠士林,是因为它在书法艺术上的独特价值和历史意义。沈尹默作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通过为《石鼓文研究》作序,对石鼓文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肯定,进一步推动了石鼓文的研究和传播。沈尹默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对石鼓文的研究上,更在于他对书法艺术和文化传承的贡献。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8楼2024-12-14 20:50
                      回复
                        上海古典园林“曲水园”里的石鼓文·
                        https://blog.cz001.com.cn/index.php?c=Blog&id=144954&m=detail&s=normal
                        米眯 最后编辑于 2023-06-18 21:59:09

                        位于上海的古典园林“曲水园”,古色古香、小巧玲珑;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移步换景、四季不同,园中西侧清泉廊中的石鼓文更是难得一见的传世之宝。

                        石鼓文 ,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是指距今2200多年春秋战国时,秦国刻在十个鼓形石头上的古老文字。十个鼓形刻字石,每个高约100 厘米,后人称之为“石鼓”。
                        在园中可以见到10个鼓形花岗石,上面刻有古老文字。每个鼓形石下有基座,上面刻有鼓形石上古老文字的今译文字。





                        石鼓文字,一般人看不懂。石鼓文字字体既不像隶书,也不像蝌蚪文,是由大篆向小篆演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线条较金文更加匀整圆润,字形结构较甲骨文和金文简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这十个石鼓上的文字,刻的是用四言诗记述春秋时秦国国君的一次猎祭活动,也称“猎碣”。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9楼2024-12-14 21:46
                        回复

                          ===============================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40:
                          石鼓迁运路线图


                          碑廊里,一幅石刻《石鼓迁运路线图》讲述了“石鼓文”前世今生的曲折经历。
                          《石鼓文》于唐代唐宪宗末年即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出土于陕西省陈仓县石鼓山,即今宝鸡市东南约十余里的渭河南岸陈仓山(现名鸡峰山)之北阪。从野外收回放置凤翔的夫子庙。经五代战乱失散,宋初将石鼓运置凤翔府学门廊下。
                          大观年间,自凤翔迁于汴京(今开封)辟雍(太学的预备学校),后入保和殿。
                          金人破宋,将石鼓运归燕京(今北京)。石鼓在北京放了六七百年,到20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马衡先生等人多方护持,随故宫文物南迁,最后转移到四川峨眉县西门外武庙。为防止搬迁时石皮破损脱落,马衡等人先用纸糊在石鼓的文字上面,这样做,即使石皮脱落,还可粘合。然后用棉絮、被单包裹石鼓,用草绳包扎。最后用木箱装好,随故宫文物南迁。1949 年后又运回北京。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经过多次厄运,石质逐渐风化脱落,文字之残损者更多;
                          十鼓虽然完备,但第八鼓已无文字。于此可见,我们今天能见到这些石刻文实属不易。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0楼2024-12-14 22:13
                          回复

                            故从文学史的观点来看
                            石鼓诗不仅直接提供了一部分古代文学作品的宝贵资料
                            而且更重要的贡献是
                            保证了民族古典文学的一部极丰富的宝藏诗经的真实性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郭沫若 (印)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1楼2024-12-14 22:22
                            收起回复
                              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42:

                              鬻质假赠均为不孝
                              愿我后人至宝永保
                              桂翁持誌
                              【鬻 yù: 卖:鬻歌。鬻画。鬻文为生。卖儿鬻女。 ◎ 〔淫鬻〕水流溪谷之间。 ◎ 古同“育”,养育。】

                              =============================
                              这句话似乎是在表达一种对后人的祝愿和期望,其中包含了儒家伦理和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解释:
                              *
                              “鬻质假赠均为不孝”:这句话指的是出卖或假赠祖先留下的财产都是不孝顺的行为。在传统文化中,祖先留下的财产被视为家族的传承和根基,出卖或随意处置这些财产被视为对祖先的不敬。
                              “愿我后人至宝永保”:这里表达了一种对后人的祝愿,希望他们能够永远保存和珍惜家族的宝贵财富。
                              “桂翁持志”:桂翁可能是某个具体的人物或象征,持志则表示坚持志向或信念。这句话可能是在强调,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应该坚持自己的志向和信念。
                              *
                              综上所述,这句话可能是在强调家族传承、孝顺美德和坚持志向的重要性,同时表达了对后人的美好祝愿。
                              *
                              曲水园之石鼓文书艺苑
                              《礼仪之邦》子曰:礼尚往来,举案齐眉至鬓白。吾老人幼皆亲爱,扫径迎客蓬门开。看我泱泱礼仪大国,君子有为德远播
                              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
                              *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2楼2024-12-15 08: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