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曲水园 拍摄照片之 32:】
籀文稍涉繁复
象形象事之意少
而规旋矩折之意多
推其体势
实上承石鼓文
下启秦刻石
与篆文极近
王国维 史籀篇疏证序 摘句
丙戌之金秋
汤兆基 书于沪
===============================================
籀文的历史
籀文又叫做大篆。《说文解字》保存了220多个籀文。【籀的读音【zhòu】。】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
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又收两类异体字,一类称古文,一类称籀文,指《史籀篇》中与小篆不同的字。 传世《石鼓文》、《诅楚文》皆战国中期秦的作品。两者皆属大篆,其中绝大部分和小篆相同,也有不少《说文》列举的籀文。《史籀篇》取多少字已不可知,许慎 所见9篇,举出了220个不同的字。
*
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由来:
石鼓文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记述秦皇游猎之事,也称“猎碣”。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石鼓刻于秦前还是秦后,考古界无定论。郭沫若鉴定认为应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时期的作品。
刘星、刘牧《石鼓诗文复原译释》研究认为石鼓文产生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至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焚书令下三十日之内一段时间的可能性较大。石鼓文是学习篆法的珍贵资料,近代书家吴昌硕临写石鼓造诣极深,有普及印本出版,可作临习时的借鉴。
籀文稍涉繁复
象形象事之意少
而规旋矩折之意多
推其体势
实上承石鼓文
下启秦刻石
与篆文极近
王国维 史籀篇疏证序 摘句
丙戌之金秋
汤兆基 书于沪
===============================================
籀文的历史
籀文又叫做大篆。《说文解字》保存了220多个籀文。【籀的读音【zhòu】。】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
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又收两类异体字,一类称古文,一类称籀文,指《史籀篇》中与小篆不同的字。 传世《石鼓文》、《诅楚文》皆战国中期秦的作品。两者皆属大篆,其中绝大部分和小篆相同,也有不少《说文》列举的籀文。《史籀篇》取多少字已不可知,许慎 所见9篇,举出了220个不同的字。
*
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由来:
石鼓文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记述秦皇游猎之事,也称“猎碣”。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石鼓刻于秦前还是秦后,考古界无定论。郭沫若鉴定认为应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时期的作品。
刘星、刘牧《石鼓诗文复原译释》研究认为石鼓文产生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至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焚书令下三十日之内一段时间的可能性较大。石鼓文是学习篆法的珍贵资料,近代书家吴昌硕临写石鼓造诣极深,有普及印本出版,可作临习时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