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1,019贴子:1,284,120

回复:【丕叡甄郭】从《甲午诏》说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7楼图稍后再补,贴吧依然不吐出来)
文德郭后为什么受宠?
史书说的也很明白,是在曹丕、曹植夺嫡之争中时常有所献策,对于曹丕被立嗣有功。虽然,郭后对此有过哪些具体计策被采纳史书并没有记载,但寿《志》这么说了,就暂且这么信着。
《文德郭后传》【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太子即王位,后为夫人,及践阼,为贵嫔。】
文德郭后在曹丕得以被立为太子之事上是有功劳的,这是她能从妾到夫人,再到贵嫔的根本原因。事实上,这件事说明了文帝曹丕这个人是个极其重情义、有恩必报之人,他虽然有小心眼、记仇、斤斤计较的时候,但对于曾经在夺嫡之争中帮过他的人,都是极其厚爱的。还有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就是曹操的小儿子赵王曹幹的母亲。
曹幹五岁的时候,曹操病危,临终前命曹丕好好照顾曹幹。事实上即便曹操没有这个遗命,曹丕依然会好好照顾曹幹,因为曹幹的母亲在曹丕立嗣问题上也大大的帮助了曹丕。因而,曹丕去世之前,又遗命明帝曹叡好好照顾曹幹。可见,曹丕是打心底非常感激曹幹之母。
《魏书二十 赵王幹传》【幹母有宠於太祖。及文帝为嗣,幹母有力。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
又如贾诩。贾诩之所以为太尉,也是因为他在丕植之争问题上是坚定的挺丕派。所以,曹丕践祚后,不仅以贾诩为太尉,封魏寿乡侯,还封了贾诩小儿子为列侯。这种行为只有在特别喜爱一个臣子时才会有,因为【封爵重事】非必要不封。
所以,贾诩才能与二荀并传,实际上,贾诩入魏之后所出计策并不多,为太尉时的政绩也没有。因而裴注说【荀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言下之意,贾诩不配太尉之位。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6楼2022-08-09 01:30
回复
    《贾诩传》【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適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户。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
    又如吴质受宠于曹丕,也是这个原因。【吴质......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曹丕时代,曹休【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夏侯尚【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而吴质一个从未带兵打过仗的却与宗亲并列。可见,在夺嫡一事上,挺丕派都受到厚爱,位高权重。
    《世语》【(杨)脩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脩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脩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脩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
    因而《三国志集解》云【刘桢平视甄夫人,输作。吴质则谛视郭后。路侧耳语之功,废簏载绢之策,深结子桓之欢, 故亲信如此。】意思是吴质之所以可以获得曹丕许可平视郭后正是因为《世语》所记载的【废簏载绢之策】。而对夺嫡没有帮助的刘桢同样平视夫人甄氏,则没有那么幸运了。
    所以,一切的“荣耀”都源自当年的夺嫡之争。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7楼2022-08-09 01:33
    收起回复
      四、曹丕的立太子
      就《三国志》本身的记载看,曹丕大部分时间还是很重视这个儿子的。这本身根本就不是问题的问题,刻意传播曹丕如何杀甄后、不待见曹叡、想立幼子等等,不是魏黑,就是无脑跟风协助黑曹。要知道,陈寿非偏袒曹魏,他本身在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就根据他主观选择了一些史料进行排序,虽然如此,但并没有后世解读的那么怪诞。但随着贬曹尊刘风起,世人更愿意看见曹魏更多离经背道的狗血故事,这种观念甚至影响了一些所谓的史官、史学研究者、考古工作者(譬如坊间一直流传的曹操七十二冢,事实上根本子虚乌有,曹操就一个墓,只不过宋朝回填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就出现了各种风言风语)。故事仅仅是故事,并非事实。
      曹操死后,曹丕为魏王,改元延康,封曹叡为武德侯。这是曹丕九子里唯一在曹丕为魏王期间封侯的。如《文帝纪》注引《魏略》所言,曹丕非常重视曹叡的学习,所以为曹叡选择郑称这样一个“笃学大儒”来教导曹叡,希望能将曹叡打磨成价值连城的“命世之宝”“曜明其志”。可见直到此时曹丕对曹叡都是基于希望的,他的厚爱表现在对曹叡的培养上,给他选择好老师。
      《文帝纪》【五月戊寅......封王子叡为武德侯。】【魏略曰:以侍中郑称为武德侯傅,令曰:"龙渊、太阿出昆吾之金,和氏之璧由井里之田;砻之以砥砺,错之以他山,故能致连城之价,为命世之宝。学亦人之砥砺也。称笃学大儒,勉以经学辅侯,宜旦夕入侍,曜明其志。"】
      他们父子的矛盾只是在甄后被赐死的一段时间内,曹叡被贬为平原侯。这个时间其实仅仅只有九个月。待曹丕的气消了之后,黄初三年三月册封诸侯王时,第一个封的又是曹叡,随后才是他自己的兄弟十一人。再过了十几天才轮到另一个爱子曹霖。
      《文帝纪》【 三月乙丑,立齐公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之庶子为亭伯。甲戌,立皇子霖为河东王。 】
      而他所不喜欢的弟弟曹植则拖到了四月才获封鄄城王。按这个顺序,曹叡在曹丕心中一直都是“立嗣”的首选。只不过心里认同,但一直没有下诏,或许是曹丕以为能如朱建平所言自己可以活到80岁【 文帝黄初七年,年四十,病困,谓左右曰:"建平所言八十,谓昼夜也,吾其决矣。" 】曹叡、曹霖立嗣之争,并没有当年曹丕、曹植立嗣之争那么激烈、长久,牵动之多。仅仅只是甄后死后的九个月内有短暂的动摇。就曹叡、曹霖问题,曹丕只问过卫臻,而卫臻虽然知道曹丕想听什么,但就是不说,自始至终都没表态。
      《卫臻传》【及文帝即位,东海王霖有宠,帝问臻:"平原侯何如?"臻称明德美而终不言。】
      而正是《卫臻传》中的“平原侯”更明确了曹丕动摇,叡、霖之争仅仅是在曹叡因甄后被赐死而从齐公贬为平原侯期间。对于曹叡被贬废为平原侯在《三国志》并没有明确提到,明确提到并说明原因的是《晋书》。
      《晋书·阎缵传》:【魏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
      曹丕明白卫臻的意思之后,除此之外《三国志》其他人物传记里再没有叡、霖之争相关的记载了。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8楼2022-08-09 01:37
      回复
        至于《魏略》【 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为嗣,故久不拜太子 】可能只是曹丕的障眼法,至少找不到具体事例佐证。因为曹丕对于曹霖的喜爱是有明确记载的,无论封王、遗命还是与卫臻的问话,都能看出来。但这个京兆王曹礼就无迹可寻了。黄初三年获封的曹丕儿子四人(包括曹叡),而《文帝纪》只记录曹叡和曹霖,由此可见至少陈寿认为曹丕并非特别喜爱曹礼,更不可能与曹叡争嗣。毕竟曹霖获封东海王都是在曹叡平原王之后,更不用说京兆王曹礼了。
        《晋书 阎缵传》【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为置家臣庶子,师友文学,皆取正人,共相匡矫】
        曹丕为曹叡挑选的家臣、师傅、文学都是选取的“正人”去“匡矫”他。如果曹丕不待见,甚至对曹叡不抱希望,大可不必为其选择各种“正人”。如毌丘俭、高堂隆、何曾等都曾是曹叡的师傅。
        《晋书 何曾传》【何曾,字颖考,陈国阳夏人也。父夔,魏太仆、阳武亭侯。曾少袭爵,好学博闻,与同郡袁侃齐名。魏明帝初为平原侯,曾为文学。】
        《三国志 毌丘俭传》【入为将作大匠。俭袭父爵,为平原侯文学。】评曰【毌丘俭才识拔幹】
        《高堂隆传》【黄初中,为堂阳长,以选为平原王傅。】评曰【高堂隆学业脩明,志在匡君】
        与其说曹丕不待见曹叡,对他不抱希望,不如说曹丕对曹叡寄予厚望,所以才在为他选择了【志在匡君】的高堂隆。而高堂隆即便是不以魏为正统的习凿齿都称其为忠臣,【习凿齿曰:高堂隆可谓忠臣矣。】
        立嫡以长,夺嫡之争在曹丕身上经历过,没人比他更加了解那种感受。因此除非不得已,他断然不会在自己儿子们身上再上演一场夺嫡闹剧。何况,夺嫡之争搞不好就如袁绍、刘表那样搞到分崩离析、国破家亡。只要曹丕思维清楚、脑子正常,曹叡又没有太大过错的情况下,都不会故意制造混乱。


        IP属地:江苏39楼2022-08-09 01:38
        回复
          《旧唐书》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魏文帝集题辞》:魏王帝业无足称,惟令宦人为官,不得过诸署令。【诏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不得常辅政任,石室金策,可宝万世。彼亲见汉室炎隆,女主中人手扑灭之,麦秀黍离,伤心目。霸朝初创,力更旧辄,】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所及。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2-08-09 11:44
          收起回复
            哇,好久不来了,还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来自iPhone客户端41楼2022-08-13 12:21
            收起回复
              在知乎看到一种说法曹丕父子关系并不好……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22-08-15 20:08
              收起回复
                五、文帝曹丕与文昭甄后的关系
                《文昭甄后传》【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
                集解《世说》注下有“擅室数岁”四字。事实上,不按《世说》,仅看曹丕对曹叡的态度【封王子叡为武德侯】,子以母贵而贵,也可得出直到延康元年,文昭甄后与文帝曹丕的关系依然是不错的,至少没有明显矛盾。否则就会折射到其子曹叡身上,如文昭甄后后期被赐死,则曹叡被贬为平原侯九个月。
                此处亦可得出甄夫人此时为正妻,因为天子只可能封赏妻的长子,不可能在只封一人情况下,封庶出之子。亦如建安十六年,曹丕自己【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此时卞夫人是妻,曹丕是嫡长。
                又如,
                《王卫二刘傅传》刘桢传注引《典略》【其后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减死输作。】
                《御览 四百六十四》引《文士传》曰:【桢性辩捷,文帝常请同好为主人,使甄夫人出拜,坐者皆伏,而桢独平视如故。武帝使人观之,见桢,大怒,命收之。主者案桢大不恭,应死,减一等,输作部使磨石。】


                IP属地:江苏47楼2022-08-15 22:26
                收起回复
                  刘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其罪因就是直视夫人甄氏。这条记载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1、曹操非常看重礼节,并视为为曹丕立威。
                  2、夫人甄氏此时是正室,正室出拜是对宾客的亲近与重视。(曹操不会为曹丕一个妾大动干戈。正因为甄夫人是妻,所以刘桢是“不敬”之罪。因为妻与夫齐,对妻不敬就是对夫不敬。而妾是不会产生这个问题的,妻、妾的差距是很大的。《说文》“妻,妇与夫齐者也。”)
                  3、直到这时夫人甄氏还是受宠的。
                  刘桢是在什么时间段被刑的?
                  《刘桢传》本传没有,得看《吴质传》,而且得看《吴质传》的裴松之注引的《魏略》、《典略》曹丕与吴质书信。
                  《吴质传》注引《魏略》【及河北平定,大将军五官将为世子,质与刘桢等并在坐席。桢坐谴之际,质出为朝歌长......二十三年,太子又与质书曰:“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
                  《典略》曰:【质为朝歌长。大军西征,太子南在孟津小城,与质书。】
                  按《武帝纪》朝歌是建安十七年划给魏郡的。【大军西征】为建安二十年曹操征张鲁。又按建安二十三年文帝与吴质书曰【别来行复四年】,因而吴质出为朝歌长大约是在建安二十年期间,所以刘桢被刑也是大约在建安二十年。


                  IP属地:江苏48楼2022-08-15 22:28
                  收起回复
                    那么,直到建安二十年,夫人甄氏依然受宠。因为不受宠,是不可能命其出拜曹丕的文学密友。(如后来文帝命郭后出见吴质)
                    《吴质传》注引《质别传》曰:【帝尝召质及曹休欢会,命郭后出见质等。帝曰:“卿仰谛视之。”其至亲如此。】
                    刘桢因在建安二十年酒宴平视夫人甄氏,而被曹操知晓后下狱,本应死罪,减死罪一等,输作磨石。
                    按《文德郭后传》郭后是在曹操为魏公时入宫的【太祖为魏公时,得入东宫】。曹操为魏公是在建安十八年五月。所以,郭后至少是建安十八年五月之后入太子宫的。也就是说,在郭后入宫之后,夫人甄氏依然受宠,曹丕与其关系并没有什么异样。
                    所以,不要扯什么因为甄后失宠、郭后不屑谮言个失宠的人........这个纯属脑补。


                    IP属地:江苏49楼2022-08-15 22:30
                    收起回复
                      六、夺嫡之争对曹丕的影响
                      了解一个人,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夺嫡之争是曹丕、曹植情感的很好体现。
                      曹丕、曹植夺嫡之争表面看是二个人的事,实际上是两人背后各自党羽之间的争斗。这点与袁谭、袁尚之争,刘琮、刘琦之争,司马炎与司马攸之争几乎一样。背后党羽之间的争斗又影响了两人的兄弟情,如杨俊仅仅是称赞了曹植文采,并未成为曹植党羽,就被曹丕记恨、直至被杀。可见当时的夺嫡之争的残酷。曹丕有多恨曹植党羽、称赞曹植的人,就有多器重在夺嫡之争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这种感情是相互作用的。
                      《杨俊传》【初,临菑侯与俊善,太祖適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適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文帝常以恨之。】
                      因为曹植的原因,曹丕记恨杨俊。而魏讽案发生之后,杨俊因为戴罪之身【笺辞太子。太子不悦】。到了文帝时期,曹丕终于找到了杀杨俊的借口【车驾至宛,以巿不丰乐,发怒收俊】,于是【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杀。众冤痛之】


                      IP属地:江苏52楼2022-08-15 22:33
                      回复
                        这个也是上面那个越石的言论,这是她为了洗白郭nv王没有害甄的理由。这话说的好像曹睿是个nc。曹睿不做表明功夫难道直接承认自己杀了郭吗?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22-08-15 22:42
                        收起回复
                          杨俊死于【巿不丰乐】吗?不是。他死于由夺嫡之争与曹丕结下的怨恨。【巿不丰乐】这只是曹丕收他的借口,对外的说法。
                          曹丕确实是一直想治罪于曹植,然而因卞太后的原因仅仅只是贬官削爵而已。
                          《方技传》【帝复问曰:"吾梦摩钱文,欲令灭而更愈明,此何谓邪?"宣怅然不对。帝重问之,宣对曰:"此自陛下家事,虽意欲尔而太后不听,是以文欲灭而明耳。"时帝欲治弟植之罪,偪於太后,但加贬爵。】
                          《曹植传》【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
                          稍微了解点夺嫡之争,便能明白曹丕对曹植及其党羽的恨意有多深,那么在夺嫡之争中【时时有所献纳】,帮助过曹丕的文德郭后自然就会受到曹丕的看重。
                          P.S.:当然这里我需要补充一点,所谓的【时时有所献纳】我个人是存疑的,因为这段话仅仅流于表面,仅仅就是这么一句话,而献策内容没有记载,而吴质至少有一个记载流传。再如杨修给曹植出点子对付曹操的考试,也是有记载的。但郭后献策的内容却没有一个字记载,“名不符其实”。
                          个人认为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曹丕的“又立又表”,他既想以其字来给自己多增加个符瑞,又不好意思挑明,所以对外的理由是“时时有所献纳”,理由分表里,里是“女王”二字,外是“时时有所献纳”。
                          有句话叫“孤证不取”,但是,本着“我没有足够史料反驳【时时有所献纳】”的原则,所以这里采用《三国志》的记载,就当做她确实时时有所献纳了。


                          IP属地:江苏55楼2022-08-15 22:42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22-08-15 22:56
                            回复
                              才发现吞了好多楼,总之一句话,那个越石就是个nc玛丽苏粉,整天魂穿**王,为了洗白郭把曹睿说成若智。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22-08-15 22: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