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吧 关注:61,026贴子:1,284,188

回复:【丕叡甄郭】从《甲午诏》说起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么,直到建安二十年,夫人甄氏依然受宠。因为不受宠,是不可能命其出拜曹丕的文学密友。(如后来文帝命郭后出见吴质)
《吴质传》注引《质别传》曰:【帝尝召质及曹休欢会,命郭后出见质等。帝曰:“卿仰谛视之。”其至亲如此。】
刘桢因在建安二十年酒宴平视夫人甄氏,而被曹操知晓后下狱,本应死罪,减死罪一等,输作磨石。
按《文德郭后传》郭后是在曹操为魏公时入宫的【太祖为魏公时,得入东宫】。曹操为魏公是在建安十八年五月。所以,郭后至少是建安十八年五月之后入太子宫的。也就是说,在郭后入宫之后,夫人甄氏依然受宠,曹丕与其关系并没有什么异样。
所以,不要扯什么因为甄后失宠、郭后不屑谮言个失宠的人........这个纯属脑补。


IP属地:江苏49楼2022-08-15 22:30
收起回复
    六、夺嫡之争对曹丕的影响
    了解一个人,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夺嫡之争是曹丕、曹植情感的很好体现。
    曹丕、曹植夺嫡之争表面看是二个人的事,实际上是两人背后各自党羽之间的争斗。这点与袁谭、袁尚之争,刘琮、刘琦之争,司马炎与司马攸之争几乎一样。背后党羽之间的争斗又影响了两人的兄弟情,如杨俊仅仅是称赞了曹植文采,并未成为曹植党羽,就被曹丕记恨、直至被杀。可见当时的夺嫡之争的残酷。曹丕有多恨曹植党羽、称赞曹植的人,就有多器重在夺嫡之争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这种感情是相互作用的。
    《杨俊传》【初,临菑侯与俊善,太祖適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適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文帝常以恨之。】
    因为曹植的原因,曹丕记恨杨俊。而魏讽案发生之后,杨俊因为戴罪之身【笺辞太子。太子不悦】。到了文帝时期,曹丕终于找到了杀杨俊的借口【车驾至宛,以巿不丰乐,发怒收俊】,于是【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杀。众冤痛之】


    IP属地:江苏52楼2022-08-15 22:33
    回复
      杨俊死于【巿不丰乐】吗?不是。他死于由夺嫡之争与曹丕结下的怨恨。【巿不丰乐】这只是曹丕收他的借口,对外的说法。
      曹丕确实是一直想治罪于曹植,然而因卞太后的原因仅仅只是贬官削爵而已。
      《方技传》【帝复问曰:"吾梦摩钱文,欲令灭而更愈明,此何谓邪?"宣怅然不对。帝重问之,宣对曰:"此自陛下家事,虽意欲尔而太后不听,是以文欲灭而明耳。"时帝欲治弟植之罪,偪於太后,但加贬爵。】
      《曹植传》【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
      稍微了解点夺嫡之争,便能明白曹丕对曹植及其党羽的恨意有多深,那么在夺嫡之争中【时时有所献纳】,帮助过曹丕的文德郭后自然就会受到曹丕的看重。
      P.S.:当然这里我需要补充一点,所谓的【时时有所献纳】我个人是存疑的,因为这段话仅仅流于表面,仅仅就是这么一句话,而献策内容没有记载,而吴质至少有一个记载流传。再如杨修给曹植出点子对付曹操的考试,也是有记载的。但郭后献策的内容却没有一个字记载,“名不符其实”。
      个人认为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曹丕的“又立又表”,他既想以其字来给自己多增加个符瑞,又不好意思挑明,所以对外的理由是“时时有所献纳”,理由分表里,里是“女王”二字,外是“时时有所献纳”。
      有句话叫“孤证不取”,但是,本着“我没有足够史料反驳【时时有所献纳】”的原则,所以这里采用《三国志》的记载,就当做她确实时时有所献纳了。


      IP属地:江苏55楼2022-08-15 22:42
      收起回复
        @CK雨朵 9个回复的我都看不见,正贴没有显示,只有消息提示里能看见
        这个问题上她就没有好好动脑子想过,曹叡可喜欢做“面子工程”了。
        比如:明悼毛皇后【赐后死,【然犹加谥】,葬愍陵。】这人虽然是曹叡赐死的,但依然追加了谥号。按亮统的逻辑,死了就死了,加什么谥号。
        并且,为了加什么谥号还跟司马孚讨论了一番。
        《晋书 司马孚传》【魏明悼后崩,议书铭旌,或欲去姓而书魏,或欲两书,孚以为:.........遂从孚议。】
        再一个对付吴质谗言陈群的
        《吴质传》引《质别传》【......太和四年,入为侍中。时司空陈群录尚书事,帝初亲万机,质以辅弼大臣,安危之本,对帝盛称"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帝甚纳之。明日,有切诏以督责群,而天下以司空不如长文,即群,言无实也。质其年夏卒。质先以怙威肆行,谥曰丑侯。】
        意思是,吴质在曹叡面前谗言陈群不是国相之才,不如司马懿,曹叡听着不仅没有“明确反驳”,反而表示很同意。第二天直接把吴质“挂”了起来,怎么挂的呢?【有切诏以督责群】,让臣下一起说说陈群的缺点,结果大家的意见都是认为【司马不如长文(陈群)】(司空可能是司马的讹写。当然这个提意见的方式也可能是塞匿名信)总之就是按大家的意思,吴质所谓的【陈群非相才】子虚乌有、纯属胡说、泼脏水,【言无实也】。
        当然,这个事的结果,按陈群没有被贬被罚看,就是冷处理了。
        然而,重要的在后面【质其年夏卒。质先以怙威肆行,谥曰丑侯】这个就厉害了。吴质死后,立马给吴质加了一个典型的【恶谥】,理由也写了【质先以怙威肆行】。
        恶谥显然是曹叡加的,【怙威肆行】说的是吴质以曹丕宠臣自居,仗势欺人、作威作福。
        那么回头看,曹叡实际上早就对吴质不满了,但是他就是不说,最起码“打脸”的事他自己是不干的,而是把吴质丢出去给其他大臣打脸,给吴质再次树了一波敌。
        不要以为恶谥不好,能有个谥号就不错了,你看关羽一个好恶参半的谥号,都【时论以为荣】。
        曹叡表示:我是很认同你吴质的观点的,只是其他人不认同,要恨你恨他们去。
        上面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曹叡可会做人了,能不黑脸就不黑脸,尤其是对待他爹曹丕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就算再讨厌表面也不会说。属于打一巴掌,揉三下的主。既“处理”了他讨厌的人,又让这个人周围的亲戚没有怨言,有怨言也说不出来,毕竟拿了好处、得了封赏和补偿。这个手段叫高明。
        所有帝王将相都是“政治人物”,既然是政治人物,就不可能直来直去、非黑即白、想干嘛就干嘛,总要考虑到周围的反应。就算鲁莽如董卓,也不敢说杀谁就杀谁。
        权倾一世如曹操,也不是说杀祢衡就杀祢衡的,他也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他不杀祢衡,而是把祢衡丢给了刘表,刘表也是人精,也不杀他,又把祢衡丢给了黄祖.......各个都想借刀杀人,谁比谁蠢?
        按曹叡不杀郭后=曹叡不恨郭后=郭后没有谮言的话,那么曹操不杀祢衡是不是等于曹操不讨厌祢衡=祢衡没有骂曹操呢?进而等于祢衡为人没有错,错的是荀彧、刘表、黄祖甚至全世界呢?


        IP属地:江苏58楼2022-08-16 00:31
        收起回复
          七、明帝曹叡与文德郭后的关系
          他两属于表面是融洽的,暗地里不和。因为甄后死时曹叡已经16岁了,他就算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具体谮言的内容,但也会有所耳闻是因为什么被赐死,因此他们关系是不可能融洽的,融洽也只是表面而已。
          有些人从裴注魏书载哀策看,得出他两关系很好,我只能这绝对是个傻白甜,被卖了都帮忙数钱的主。这通篇都是客套话,甚至是个模板,直接套用就行。
          曹叡的表面功夫做的非常好,无可挑剔。一如他对待明悼毛皇后亦如此【赐后死,然犹加谥,葬愍陵。迁曾散骑常侍,后徙为羽林虎贲中郎将、原武典农。】毛皇后是他自己赐死的,赐死之后还给她弟弟加官,以安抚其家属。
          再看曹叡是怎么“处理”吴质的,就会明白明帝手腕的老辣?
          裴注《质别传》【太和四年,入为侍中。时司空陈群录尚书事,帝初亲万机,质以辅弼大臣,安危之本,对帝盛称"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帝甚纳之。明日,有切诏以督责群,而天下以司空不如长文,即群,言无实也。质其年夏卒。质先以怙威肆行,谥曰丑侯。】
          太和四年吴质入为侍中,就在曹叡耳边“谗言”陈群不是能胜任国相的人才,骠骑将军司马懿才是任国相的人才(因为吴质的女儿嫁给了司马师)。曹叡表面上非常赞成吴质的话,但内心呢?他表面上不明确反对,却把反驳吴质的任务交给了群臣。第二天朝堂上,有诏谴责陈群,但谴责的原因自然是不属实的,于是大臣们都当场反对诏书(诏书的内容就是吴质的说法),认为吴质所责不在理、不属实。因此吴质谗言陈群的事就失败了,被群臣攻击了。第二年吴质去世,由于吴质向来作威作福,明帝赐给他一个恶谥丑侯。
          由此可见,曹叡这个人“整”人的手段非常高明。他表面认同的未必是他内心所想,表面对其好的,未必是真好。
          面对明帝曹叡表面的尊敬,受制于【甲午诏】的文德郭后无能为力。曹叡不会杀她,但曹叡每次对其母甄后的思念就是折磨文德郭后的利器,如《魏略》所言【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文德郭后最终是死于许昌,这也是很不寻常的,堂堂一国的太后,不崩于帝都洛阳,而是陪都许昌?虽然史料也好,专家论著也罢,对此都没有给出更有利的解读(亦或者这种宫闱之事对于三国其他事件不值得研究)。但依然可以视为文德郭后在曹叡称帝之后,被迫迁到了许昌。亦或是为了避免冲突,文德郭后自行离开洛阳,搬到了许昌宫居住。总之,曹叡上台后对于郭后的“报复”是一定存在的,这种报复未必是肢体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攻击。
          文德郭后虽然【以终制营陵】葬于首阳陵以西,但其殡葬则是和甄后一样【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如《魏略》《汉晋春秋》并云,这点应该也是真实、可靠的。
          为什么陈寿没有将《魏略》《汉晋春秋》所说的录入本传?一言以蔽之,为尊者讳。


          IP属地:江苏64楼2022-09-11 20:15
          回复
            对于文德郭后来说,她最大的障碍是文昭甄后。甄后死后,郭后得立,在作为皇后期间,郭后的所作所为倒也没有什么问题,称得上是个合格的皇后。
            《魏书》说【性俭约,不好音乐,常慕汉明德马后之为人】为何提到明德马后?
            文德郭后羡慕、仰慕明德马后是因为她们两的处境有几处相似,而又有不同。明了汉明德马皇后事迹的话,就会明白立她为后的几个原因。
            《汉明德马皇后》【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上下安之。遂见宠异,常居后堂。......显宗即位,以后为贵人。时后前母姊女贾氏亦以选入,生肃宗。帝以后无子,命令养之。谓曰:“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后于是尽心抚育,劳悴过于所生。......帝未有所言。皇太后曰:“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遂立为皇后。】
            相同之处:
            1、有宠却没有自己的儿子,以养他人之子而为后。
            而不同的是,汉章帝的生母是贾氏,章帝在很小的时候就给马后抚养,所以章帝只认马后家为外家,与自己的生母贾氏并不亲近,这是文德郭后羡慕又无法实现的,因为曹叡此时16岁了,与其生母非常亲近。所以也不可能只认郭后家为外属。
            更不同的是,章帝因马后被立而从变成嫡子,章帝成为储君是因为马皇后的缘故。而魏明帝曹叡则不同,魏明曹叡是长子,若文帝不立皇后,他也是顺位第一继承人。这种情况下,反而是谁成为他的养母,谁就有可能被立后。所以汉章帝是“子以母贵而贵”,文德郭后是“母以子贵而贵”,曹叡被立平原王在曹霖之前,更在文德郭后被立后之前。
            2、太后主导立后意见。
            明德马皇后之所以被立为后是因为阴太后的一句话。而卞太后对立谁为后有没有干涉呢?肯定有。
            《曹洪传》【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於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
            倘若立后是曹丕个人主导意见,那么卞太后这番话自然是不可能有什么威慑之力的。文德郭后忌惮卞太后,于是屡次为曹洪叩头、哭泣着请求曹丕赦免,说明她很明白武宣卞太后在她得以被立为皇后事件中能起到关键作用,卞太后能推立她,当然也能敕文帝废她。
            文德郭后由上述两点得以被立后是卞太后、文帝综合考量的结果,而非仅仅因爱而立了。这就是为什么在郭后被立前五天,文帝曹丕突然颁布了一条针对太后的【甲午诏】,并且又于二十多天后,颁布了【首阳陵终制】,这两者可视为是一系列对自己及其后宫的政治动作。


            IP属地:江苏65楼2022-09-11 20:22
            回复
              郭后是被曹叡逼杀的,还是自然死亡?
              前文说过,按《文德郭后传》记载【后崩于许昌】字面看是自然驾崩。但两条裴注又是另外的说法:
              《魏略》【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
              《汉晋春秋》【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
              按这两条记载,用词不同,但大体相似。首先,【暴崩】的意思其实就是“意外死亡”,这个意外可以是被杀,也可以是逼迫其自杀(如《汉晋春秋》的【逼杀之】)。总之,都是突然、非自然死亡,也非病死。《魏略》用的是一个套话【以忧暴崩】,字面意思就是忧怖、忧患而突然死亡。
              再看一下其他断代史对【暴崩】的记载:
              《汉书 霍光传》【始许后暴崩】
              《汉书 孝宣许皇后传》【遂加烦懑,崩。】
              (许后是被霍光妻买通淳于衍毒杀的,属于突然死亡)
              《后汉书 董皇后》【何进遂举兵围骠骑府,收重,重免官自杀。后忧怖,疾病暴崩】
              汉灵帝的母亲董皇后的死,范晔在其《董皇后纪》里写的是很玩味儿的四个字【疾病暴崩】。但结合前后文看,董太后一直想干政,并且驾崩的前几天董太后还指着何太后骂,扬言要把何进脑袋砍下来。倘若董太后身体一直不好甚至到了随时都会病死的地步,又怎么会天天想着干政呢?还有劲指着何太后骂?
              《董皇后纪》【何太后临朝,(董)重与(何)太后兄大将军进权埶相害,(董)后每欲参干政事,(何)太后辄相禁塞。后忿恚詈言曰:“......当来票骑断何进头来。”】
              董重被收捕之后自杀了,这之后不久董太后也驾崩了。怎么看都是互相关联的两件事,难道是因为害怕吓死的?继续往后看,实情在《后汉书 五行志五》中:
              《五行五》【皇后摄政,二兄秉权。谴让帝母永乐后,令自杀。】
              范晔不是不知道董太后是怎么驾崩的,只不过为尊者讳而已,没有在《皇后本纪》明说。实则,他很清楚,董太后之死是何氏逼其自杀的。所以,【暴崩】这种突然的非正常死亡,不是被杀,就是被迫自杀。而【疾病】不过是范晔的“障眼法”,因为若仅仅写【暴崩】必然是告诉世人死的不寻常,所以欲盖弥彰的加了【疾病】。倘若不看到《五行五》大概也仅仅对董太后是否是何进逼迫自杀的产生疑惑。


              IP属地:江苏66楼2022-09-11 20:32
              回复
                《晋书》司马曜之死明确指向其张贵人
                《孝武帝》【时张贵人有宠,年几三十,帝戏之曰:“汝以年当废矣。”贵人潜怒,向夕,帝醉,遂暴崩。】
                《晋书 天文中》【二十一年九月,帝暴崩内殿,兆庶宣言,夫人张氏潜行大逆。】(《五行下》同)
                北齐魏收的《魏书 卷九十六》【“初,昌明耽于酒色,末年,殆为长夜之饮,醒治既少,外人罕得接见,故多居内殿,流连于樽俎之间。以嬖姬张氏为贵人,宠冠后宫,威行阃内。于时年几三十,昌明妙列妓乐,陪侍嫔少,乃笑而戏之云:‘汝以年当废,吾已属诸姝少矣。’张氏潜怒,昌明不觉而戏逾甚。向夕,昌明稍醉,张氏乃多潜饮宦者内侍而分遣焉。至暮,昌明沉醉卧,张氏遂令其婢蒙之以被,既绝而惧,货左右云以魇死。”】
                《魏书》对于这件事的记载就更加简明了,孝武帝司马曜就是被其张贵人谋杀,而突然驾崩的,所以诸传纪记载为【暴崩】。
                结合《魏略》《汉晋春秋》不难得出一个最简单的结论就是,郭后是被迫迁到许昌的,至于她的死大概率是多年精神上的折磨导致的九年后驾崩。她的死与董太后有区别,董太后是明确被迫自杀,所以可以肯定何进是明确要求太后自裁。但郭后能自曹叡上台后再活九年,说明曹叡并没有明确要求她自杀,更多可能是精神上的打击和折磨。如《魏略》所云【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曹叡不断追查、追问郭后其母的真实死因,所以郭后以【忧】【暴崩】,又如《汉晋春秋》所云,最后不堪忍受自杀,亦或者最后的最后,曹叡终于明确要求其自杀。总之,曹叡并没有亲自动手,也没有下令赐死,所以尚且可以认为曹叡没有杀郭后。但逼迫其自杀是有可能存在的。
                陈寿在为尊者讳时,没有明确说是否为【暴崩】,而是只写了【崩于许昌】。而郭后驾崩的地点却是《魏略》《汉晋春秋》没有提到的。但参见具体事例不难发现,曹叡即位后,与卞太皇太后互动最多,甚至是曹叡与其妃虞氏的矛盾也是卞太后处理的,仿佛后宫已经没有郭太后这个人了?因而,有可能曹叡即位后不久,郭太后就迁到了许昌,直到驾崩从未回过洛阳。
                文昭甄后之死确实是文德郭后谮言,诸传并云,一千多年来没有任何史家提出异议。及《方技传》可以看出,赐死文昭并非文帝本意,而是一时轻信谮言,冲动错杀,文帝曹丕也确实认识到了错误。但曹丕毕竟是皇帝,践祚之初就因谮言误杀其长子生母,这种负面消息传出去有损大魏颜面,所以将错就错,对外以【有怨言】为由公布。站在文帝曹丕的立场,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比如陆逊因卷入太子与鲁王之争,【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得罪了孙权,屡遭责让,最终【逊愤恚致卒】。多年后,孙权想通了,于是流泪对陆抗说【权涕泣与别,谓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然而,即便如此,孙权也并没有给陆逊追谥,直到孙休时期陆逊才获得昭侯的谥号。所以,孙权的所谓“知错”仅仅是对陆抗私下承认的,或许不为外人所知。但追谥就不一样了,追谥说明承认陆逊是对的,那么自己就是错的一方。对大众承认自己曾经的过失,对君王而言,这需要的可不是一点点勇气。孙权做不到,曹丕同样做不到。哪怕知道自己有错,但嘴上坚决不认、决不会公开承认。
                对于文德郭后来说,她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成为皇后,而对于文帝曹丕来说,在他误杀文昭之前,文德是其宠妃,但文昭死后情况反而变了。按【甲午诏】文德郭后活着时仅仅是文帝时代的皇后,而非魏明帝时代的太后。在立后前几天,她已被曹丕提前剥夺了自两汉以来,作为太后的特殊权利“摄政”,而这一诏书也仅仅是针对她一个人的。自明帝登基史载没有任何与文德郭太后的互动,除了明帝追问文昭见谮之事。这点可以参见《明帝纪》引
                《魏略》【是时讹言,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师自卞太后群公尽惧。及帝还,皆私察颜色。卞太后悲喜】
                此时的卞太后则是太皇太后,而太后郭氏却没有出现。甚至连明帝后宫之事都是太皇太后卞氏处理的,比如【帝即位,虞氏不得立为后,太皇卞太后慰勉焉】。可能此时郭太后已经被迁往了许昌,不在京师洛阳。
                郭后驾崩后又必须遵守曹丕的【终制】,与其他妃嫔【皆葬涧西】,既不能作为一个皇后与文帝合葬,又不能另外独立建陵而是与其他妃嫔合葬......曹丕心意已经非常清楚了,或许在他心里从未将其视为皇后,所以既不愿意与其合葬,也不愿意给身为皇后的文德独立营陵,而颁布了《终制》。
                文帝的【终制】前半部分说的是为了防止盗墓不树不封、不建寝殿,不造园邑,不设神道。后面部分则说明了不准给他合葬【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并举例帝舜与二妃的典故【舜葬苍梧,二妃不从】,根据《史记》注引【集解】:【《礼记》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山海经》曰‘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硃葬于阴’”。皇甫谧曰:“或曰二妃葬衡山。”】可知,帝舜并未和二妃合葬。
                并且异常严肃恳切的不准他的继承人违背自己的遗愿,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对他而言就是后世对他进行戮尸,让他死了再死,无论谁这么干都是对他的不忠不孝,如果他地下有知,也绝不会保佑他们的【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这话说的非常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人明帝是绝不会将其与任何人合葬的。
                《武宣卞皇后传》【其年五月,后崩。七月,合葬高陵】
                《明元郭皇后传》【景元四年十二日崩,五年二月,葬高平陵西。】
                《文昭皇后传》【太和六年,明帝爱女淑薨,追封谥淑为平原懿公主,为之立庙。取后亡从孙黄与合葬,追封黄列侯,以夫人郭氏从弟德为之后,承甄氏姓,封德为平原侯,袭公主爵。】
                《先主甘皇后传》【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
                《先主穆皇后传》【延熙八年,后薨,合葬惠陵。】
                《孙破虏吴夫人》【建安七年,临薨,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合葬高陵】
                《吴主步夫人》【葬於蒋陵。】
                《吴主潘夫人》【权寻薨,合葬蒋陵。】
                《孙休朱夫人》【甘露元年七月,见逼薨,合葬定陵。】
                合葬在汉末三国时期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就是一种葬礼常态。确实很多人都是合葬,比如曹操和卞皇后合葬高陵,刘备和甘皇后、吴皇后合葬惠陵,孙权和步皇后、潘皇后合葬蒋陵,孙坚与吴氏合葬高陵,孙休与朱皇后合葬定陵等等。又明帝爱女曹淑也与甄黄合葬,曹冲亦与甄氏女合葬。因此,坚决不合葬的曹丕才是与众不同的一股清流。


                IP属地:江苏77楼2022-09-17 16: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