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贵嫔、夫人位辨析:
除了皇后,来看其他妃嫔的情况【太和中始复命夫人,登其位於淑妃之上。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因为【太和中始复命夫人】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后妃十二等爵是从太和期间【复命夫人】之后才确立的,又因为【李、阴贵人并爱幸】、【李贵人生赞哀王协】进而认为曹丕一度取消了“夫人”这一后妃职位。
事实上《三国志 后妃传 序》没有出现的是“贵人”这个职位,原因可能是陈寿疏漏了。也可能贵人本身是自汉以来就一直存在的职位,所以,在此基础上记载了增加的【文帝【增】贵嫔、淑媛、脩容、顺成、良人。明帝【增】淑妃、昭华、脩仪】,虽没有直书“贵人”,但默认其存在。所以,从曹操、曹丕到曹叡,确立的后妃职位曾有十三个,而十三个之中没有记载“贵人”这一职位。后来曹叡取消了曹丕设置的【顺成官】这个职位,则所设置的职位除皇后之外是十二个,对应十二等爵。但实际上在《后妃传》开篇记载的爵位仅有十个。按《明帝纪》引《魏略》【诸才人以次序处其中,贵人夫人以上,转南附焉】推测,漏掉的另外两个可能是贵人、才人两个后宫职位。
其次【太和中始复命夫人,登其位於淑妃之上】大概由于断句的原因,造成解读的失误。从曹操所设立的【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看,昭仪、婕妤、容华、美人在此后均存在,说明曹丕并没有省去,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另外五个。所以,并不是说明帝太和中又增加了“夫人”而是“再次任命夫人在淑妃之上”是位次的调整,不是删了职位又重制。
因此【贵嫔、夫人,位次皇后】这是对截止明帝时期的后宫比拟爵位的总结,而在明帝之前位次皇后的只有贵嫔一个。“贵嫔”在爵位上与皇后等同【爵无所视】。皇后、贵嫔在曹丕设置之初类似后来的所谓“平妻”(当然汉魏晋没有平妻的说法,仅用来便于理解)曹丕为什么要这么设立呢?如果真心想册立郭氏为皇后,他完全可以做到,以【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为理由即可,大可不必设置一个全新的职位,且将其在爵位上与皇后并列,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曹丕想尊宠郭氏,但最高只能给到与皇后一样爵无所视的“贵嫔”。
无论他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心态,可以推测甄后活着时曹丕能给到郭后最高的位置就是爵位与皇后相同无所视的“贵嫔”。
第三,又因为【太子即王位,后为夫人,及践阼,为贵嫔。 】这句话更加明确的描述了曹丕的真实想法。曹丕为魏王,其嫡妻应该叫“王后”,如卞太后【 二十四年,拜为王后 】曹操设置的王后之下是“夫人”(【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曹丕践祚称帝,皇帝嫡妻应该叫“皇后”,而郭后此时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嫔。也就是说从曹丕为魏王、初称帝,在他心里最初的想法,能给到郭氏都是仅次于嫡妻“王后”、“皇后”的“夫人”、“贵嫔”。
由此可见,一开始他并没有考虑过以郭氏为王后或皇后,虽然按史载郭后获得很多荣宠,但只能止步于仅次于嫡妻的职位。换而言之,黄初三年九月庚子,郭后被立为皇后实则是不得已,或者再说简单点是“顺位”而代之,但实际上她之所以能被立后并没有这么简单,或者说她之所以获宠也不仅仅因为曾助曹丕立嗣,更不可能因为爱情。
从【甲午诏】到【终制】可以看出,曹丕不仅对她没有什么爱,反而在处处设防。对于曹丕而言,她大概率只是个可悲的工具人,用完即弃,没有太后的实权,没有皇后的合葬或独立营陵。
那么,曹丕为什么要立她为皇后呢?很简单,因为她的字。
除了皇后,来看其他妃嫔的情况【太和中始复命夫人,登其位於淑妃之上。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因为【太和中始复命夫人】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后妃十二等爵是从太和期间【复命夫人】之后才确立的,又因为【李、阴贵人并爱幸】、【李贵人生赞哀王协】进而认为曹丕一度取消了“夫人”这一后妃职位。
事实上《三国志 后妃传 序》没有出现的是“贵人”这个职位,原因可能是陈寿疏漏了。也可能贵人本身是自汉以来就一直存在的职位,所以,在此基础上记载了增加的【文帝【增】贵嫔、淑媛、脩容、顺成、良人。明帝【增】淑妃、昭华、脩仪】,虽没有直书“贵人”,但默认其存在。所以,从曹操、曹丕到曹叡,确立的后妃职位曾有十三个,而十三个之中没有记载“贵人”这一职位。后来曹叡取消了曹丕设置的【顺成官】这个职位,则所设置的职位除皇后之外是十二个,对应十二等爵。但实际上在《后妃传》开篇记载的爵位仅有十个。按《明帝纪》引《魏略》【诸才人以次序处其中,贵人夫人以上,转南附焉】推测,漏掉的另外两个可能是贵人、才人两个后宫职位。
其次【太和中始复命夫人,登其位於淑妃之上】大概由于断句的原因,造成解读的失误。从曹操所设立的【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看,昭仪、婕妤、容华、美人在此后均存在,说明曹丕并没有省去,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另外五个。所以,并不是说明帝太和中又增加了“夫人”而是“再次任命夫人在淑妃之上”是位次的调整,不是删了职位又重制。
因此【贵嫔、夫人,位次皇后】这是对截止明帝时期的后宫比拟爵位的总结,而在明帝之前位次皇后的只有贵嫔一个。“贵嫔”在爵位上与皇后等同【爵无所视】。皇后、贵嫔在曹丕设置之初类似后来的所谓“平妻”(当然汉魏晋没有平妻的说法,仅用来便于理解)曹丕为什么要这么设立呢?如果真心想册立郭氏为皇后,他完全可以做到,以【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为理由即可,大可不必设置一个全新的职位,且将其在爵位上与皇后并列,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曹丕想尊宠郭氏,但最高只能给到与皇后一样爵无所视的“贵嫔”。
无论他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和心态,可以推测甄后活着时曹丕能给到郭后最高的位置就是爵位与皇后相同无所视的“贵嫔”。
第三,又因为【太子即王位,后为夫人,及践阼,为贵嫔。 】这句话更加明确的描述了曹丕的真实想法。曹丕为魏王,其嫡妻应该叫“王后”,如卞太后【 二十四年,拜为王后 】曹操设置的王后之下是“夫人”(【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曹丕践祚称帝,皇帝嫡妻应该叫“皇后”,而郭后此时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嫔。也就是说从曹丕为魏王、初称帝,在他心里最初的想法,能给到郭氏都是仅次于嫡妻“王后”、“皇后”的“夫人”、“贵嫔”。
由此可见,一开始他并没有考虑过以郭氏为王后或皇后,虽然按史载郭后获得很多荣宠,但只能止步于仅次于嫡妻的职位。换而言之,黄初三年九月庚子,郭后被立为皇后实则是不得已,或者再说简单点是“顺位”而代之,但实际上她之所以能被立后并没有这么简单,或者说她之所以获宠也不仅仅因为曾助曹丕立嗣,更不可能因为爱情。
从【甲午诏】到【终制】可以看出,曹丕不仅对她没有什么爱,反而在处处设防。对于曹丕而言,她大概率只是个可悲的工具人,用完即弃,没有太后的实权,没有皇后的合葬或独立营陵。
那么,曹丕为什么要立她为皇后呢?很简单,因为她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