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雨朵 9个回复的我都看不见,正贴没有显示,只有消息提示里能看见
这个问题上她就没有好好动脑子想过,曹叡可喜欢做“面子工程”了。
比如:明悼毛皇后【赐后死,【然犹加谥】,葬愍陵。】这人虽然是曹叡赐死的,但依然追加了谥号。按亮统的逻辑,死了就死了,加什么谥号。
并且,为了加什么谥号还跟司马孚讨论了一番。
《晋书 司马孚传》【魏明悼后崩,议书铭旌,或欲去姓而书魏,或欲两书,孚以为:.........遂从孚议。】
再一个对付吴质谗言陈群的
《吴质传》引《质别传》【......太和四年,入为侍中。时司空陈群录尚书事,帝初亲万机,质以辅弼大臣,安危之本,对帝盛称"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帝甚纳之。明日,有切诏以督责群,而天下以司空不如长文,即群,言无实也。质其年夏卒。质先以怙威肆行,谥曰丑侯。】
意思是,吴质在曹叡面前谗言陈群不是国相之才,不如司马懿,曹叡听着不仅没有“明确反驳”,反而表示很同意。第二天直接把吴质“挂”了起来,怎么挂的呢?【有切诏以督责群】,让臣下一起说说陈群的缺点,结果大家的意见都是认为【司马不如长文(陈群)】(司空可能是司马的讹写。当然这个提意见的方式也可能是塞匿名信)总之就是按大家的意思,吴质所谓的【陈群非相才】子虚乌有、纯属胡说、泼脏水,【言无实也】。
当然,这个事的结果,按陈群没有被贬被罚看,就是冷处理了。
然而,重要的在后面【质其年夏卒。质先以怙威肆行,谥曰丑侯】这个就厉害了。吴质死后,立马给吴质加了一个典型的【恶谥】,理由也写了【质先以怙威肆行】。
恶谥显然是曹叡加的,【怙威肆行】说的是吴质以曹丕宠臣自居,仗势欺人、作威作福。
那么回头看,曹叡实际上早就对吴质不满了,但是他就是不说,最起码“打脸”的事他自己是不干的,而是把吴质丢出去给其他大臣打脸,给吴质再次树了一波敌。
不要以为恶谥不好,能有个谥号就不错了,你看关羽一个好恶参半的谥号,都【时论以为荣】。
曹叡表示:我是很认同你吴质的观点的,只是其他人不认同,要恨你恨他们去。
上面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曹叡可会做人了,能不黑脸就不黑脸,尤其是对待他爹曹丕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就算再讨厌表面也不会说。属于打一巴掌,揉三下的主。既“处理”了他讨厌的人,又让这个人周围的亲戚没有怨言,有怨言也说不出来,毕竟拿了好处、得了封赏和补偿。这个手段叫高明。
所有帝王将相都是“政治人物”,既然是政治人物,就不可能直来直去、非黑即白、想干嘛就干嘛,总要考虑到周围的反应。就算鲁莽如董卓,也不敢说杀谁就杀谁。
权倾一世如曹操,也不是说杀祢衡就杀祢衡的,他也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他不杀祢衡,而是把祢衡丢给了刘表,刘表也是人精,也不杀他,又把祢衡丢给了黄祖.......各个都想借刀杀人,谁比谁蠢?
按曹叡不杀郭后=曹叡不恨郭后=郭后没有谮言的话,那么曹操不杀祢衡是不是等于曹操不讨厌祢衡=祢衡没有骂曹操呢?进而等于祢衡为人没有错,错的是荀彧、刘表、黄祖甚至全世界呢?
这个问题上她就没有好好动脑子想过,曹叡可喜欢做“面子工程”了。
比如:明悼毛皇后【赐后死,【然犹加谥】,葬愍陵。】这人虽然是曹叡赐死的,但依然追加了谥号。按亮统的逻辑,死了就死了,加什么谥号。
并且,为了加什么谥号还跟司马孚讨论了一番。
《晋书 司马孚传》【魏明悼后崩,议书铭旌,或欲去姓而书魏,或欲两书,孚以为:.........遂从孚议。】
再一个对付吴质谗言陈群的
《吴质传》引《质别传》【......太和四年,入为侍中。时司空陈群录尚书事,帝初亲万机,质以辅弼大臣,安危之本,对帝盛称"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帝甚纳之。明日,有切诏以督责群,而天下以司空不如长文,即群,言无实也。质其年夏卒。质先以怙威肆行,谥曰丑侯。】
意思是,吴质在曹叡面前谗言陈群不是国相之才,不如司马懿,曹叡听着不仅没有“明确反驳”,反而表示很同意。第二天直接把吴质“挂”了起来,怎么挂的呢?【有切诏以督责群】,让臣下一起说说陈群的缺点,结果大家的意见都是认为【司马不如长文(陈群)】(司空可能是司马的讹写。当然这个提意见的方式也可能是塞匿名信)总之就是按大家的意思,吴质所谓的【陈群非相才】子虚乌有、纯属胡说、泼脏水,【言无实也】。
当然,这个事的结果,按陈群没有被贬被罚看,就是冷处理了。
然而,重要的在后面【质其年夏卒。质先以怙威肆行,谥曰丑侯】这个就厉害了。吴质死后,立马给吴质加了一个典型的【恶谥】,理由也写了【质先以怙威肆行】。
恶谥显然是曹叡加的,【怙威肆行】说的是吴质以曹丕宠臣自居,仗势欺人、作威作福。
那么回头看,曹叡实际上早就对吴质不满了,但是他就是不说,最起码“打脸”的事他自己是不干的,而是把吴质丢出去给其他大臣打脸,给吴质再次树了一波敌。
不要以为恶谥不好,能有个谥号就不错了,你看关羽一个好恶参半的谥号,都【时论以为荣】。
曹叡表示:我是很认同你吴质的观点的,只是其他人不认同,要恨你恨他们去。
上面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曹叡可会做人了,能不黑脸就不黑脸,尤其是对待他爹曹丕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就算再讨厌表面也不会说。属于打一巴掌,揉三下的主。既“处理”了他讨厌的人,又让这个人周围的亲戚没有怨言,有怨言也说不出来,毕竟拿了好处、得了封赏和补偿。这个手段叫高明。
所有帝王将相都是“政治人物”,既然是政治人物,就不可能直来直去、非黑即白、想干嘛就干嘛,总要考虑到周围的反应。就算鲁莽如董卓,也不敢说杀谁就杀谁。
权倾一世如曹操,也不是说杀祢衡就杀祢衡的,他也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他不杀祢衡,而是把祢衡丢给了刘表,刘表也是人精,也不杀他,又把祢衡丢给了黄祖.......各个都想借刀杀人,谁比谁蠢?
按曹叡不杀郭后=曹叡不恨郭后=郭后没有谮言的话,那么曹操不杀祢衡是不是等于曹操不讨厌祢衡=祢衡没有骂曹操呢?进而等于祢衡为人没有错,错的是荀彧、刘表、黄祖甚至全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