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快继续写啊满足我的幻想啊”
又听到了朋友这么催我的小说。
“你还是继续幻想吧”
高中的时候写了本恋爱小说,那时的我正处在初中时的恋爱脑转向现在老嘿壳的过渡期,对周围恋爱脑的同学感到不耻,于是就写了本恋爱小说去描述我的价值观中的柏拉图,男女主都是以我为原形改进的,以单元剧场景的方式推进,为的只是随时完结。只有两位读者,因为只给了两位同学看,大概是有熟人光环的加持,这两位都相当的喜欢这本小说,一直在催更,于是就一直写了下去,直到临近高考。
小说的内容我抛弃了传统的剧情推进式,着眼于人物感情和自然环境的融合,特别是单一场景的某一特别意象,多次强调该意象,比如一整个章节都是在黄昏这个场景,就在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中多次插入关于落日的环境描写,让“落日”这个意象具备象征意义。又弱化对白和情节,营造一种“一切尽在无言中”的朦胧。如此这般,就是整篇小说的创作手法理念。
用这种无情又简洁的文学术语剖析多少有损作品的风味,尤其是由作者亲自来。但事实就是这样,我想不出跌宕起伏的剧情,只能磨磨文字功夫。但这个文字功夫在我自己看来也相当的蹩脚,以致于后期我做出了新的尝试去写情节驱动的章节,结果是我真的写不出来。
再后来就没接着写了,原因也很简单,我毕业啦。在贴吧写小作文可比写小说舒服多了,想到啥说啥就是了,每天都自然有思考,有新的事件,不用特地去构思,指不定那个时刻还会路过的人看有人点赞呢。小说还要尽全力想象和斟酌字句,写出来自己不满意读者也没有,催更的那位朋友只是为了满足看周围朋友组cp这种奇怪的癖好罢了。只有把作者姓名隐去也还是喜欢的文章才是真的喜欢。
想起第一次发表在社报的小说,在高中的文学社上发表,没有署名。因为那在暗讽学校的某些制度和作为,我可不想暴露。那时一发表之后才是真正的“洛阳纸贵”,该用这个成语吗?总之就是当时一向没几个人看也没人讨论的社报突然抢手了起来,那天我像平常一样晕晕乎乎地踩点进教室,当时周围的同学都在兴奋的讨论那篇小说,包括我当时的同桌。我还假装客观的点评了它,反正没署名。后来听编辑讲还有人特地找上社团来打听作者讨要签名,在高考结束那天还能听到一位同学整理书桌时翻出当年的社报跟她同桌说“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期”。虽然说作家应该不慕功名不追名声才是一种“职业美德”,读者们看重的也应该是我的“暗讽”而不是“文字功夫”,但我还是很高兴我的小说能够给予他们些微的力量。
我没有把握再写出那样一篇小说。
又听到了朋友这么催我的小说。
“你还是继续幻想吧”
高中的时候写了本恋爱小说,那时的我正处在初中时的恋爱脑转向现在老嘿壳的过渡期,对周围恋爱脑的同学感到不耻,于是就写了本恋爱小说去描述我的价值观中的柏拉图,男女主都是以我为原形改进的,以单元剧场景的方式推进,为的只是随时完结。只有两位读者,因为只给了两位同学看,大概是有熟人光环的加持,这两位都相当的喜欢这本小说,一直在催更,于是就一直写了下去,直到临近高考。
小说的内容我抛弃了传统的剧情推进式,着眼于人物感情和自然环境的融合,特别是单一场景的某一特别意象,多次强调该意象,比如一整个章节都是在黄昏这个场景,就在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中多次插入关于落日的环境描写,让“落日”这个意象具备象征意义。又弱化对白和情节,营造一种“一切尽在无言中”的朦胧。如此这般,就是整篇小说的创作手法理念。
用这种无情又简洁的文学术语剖析多少有损作品的风味,尤其是由作者亲自来。但事实就是这样,我想不出跌宕起伏的剧情,只能磨磨文字功夫。但这个文字功夫在我自己看来也相当的蹩脚,以致于后期我做出了新的尝试去写情节驱动的章节,结果是我真的写不出来。
再后来就没接着写了,原因也很简单,我毕业啦。在贴吧写小作文可比写小说舒服多了,想到啥说啥就是了,每天都自然有思考,有新的事件,不用特地去构思,指不定那个时刻还会路过的人看有人点赞呢。小说还要尽全力想象和斟酌字句,写出来自己不满意读者也没有,催更的那位朋友只是为了满足看周围朋友组cp这种奇怪的癖好罢了。只有把作者姓名隐去也还是喜欢的文章才是真的喜欢。
想起第一次发表在社报的小说,在高中的文学社上发表,没有署名。因为那在暗讽学校的某些制度和作为,我可不想暴露。那时一发表之后才是真正的“洛阳纸贵”,该用这个成语吗?总之就是当时一向没几个人看也没人讨论的社报突然抢手了起来,那天我像平常一样晕晕乎乎地踩点进教室,当时周围的同学都在兴奋的讨论那篇小说,包括我当时的同桌。我还假装客观的点评了它,反正没署名。后来听编辑讲还有人特地找上社团来打听作者讨要签名,在高考结束那天还能听到一位同学整理书桌时翻出当年的社报跟她同桌说“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期”。虽然说作家应该不慕功名不追名声才是一种“职业美德”,读者们看重的也应该是我的“暗讽”而不是“文字功夫”,但我还是很高兴我的小说能够给予他们些微的力量。
我没有把握再写出那样一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