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某20.0.0正式版发布
十七岁那年特别沉迷于数码圈,于是就用数码圈常用版本命名规则作题,什么flyme6.0 flyme6.1,类似的用指某18.0来记录自己当前是什么样的主要在想什么。现在不看数码了,也沿用罢。
由于指某19.0的更新日志已经找不到了,我就想到哪算哪吧,不继承着写了。
有朋友催过20.0的进度,我说“现在的思考方式和在意的事情和19.0差不多的,就不更了”,然后半年过去了,感觉自己有了不少变化,写写罢。
热衷于探究自己内心的思维习惯没有变。这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是“底层代码”之一了,“认识你自己”。很小的时候开始就特别喜欢做心理测试,现在也是,简单的像就几道题的娱乐测试,我已经做到先看结果就能推测出我大概会是哪个,也就大概,毕竟是“娱乐”测试,在基本正确的情况下,夸人的话术怎么变都离不开那几个常见的词。专业点的MBTI什么的都做过好几次,今天心血来潮刚做了份333题的荣格版,是INTP,关键词内向,直觉,思考,知觉。相比于以前我做了更多关于“喜欢冒险”倾向的选择,因为上到大学后我终于知道了我有多讨厌例行公事的活动,多讨厌简单重复不能变通的东西,于是就成intp了,也许以后还会变吧,性格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变的。后来再看了一下表述,虽然测谎指数很低,但intp的智商是很高的,套到我身上,我觉得应该是出了点误差,三百多题呢,有空再重新测吧。
承认自己比平常人“智力更高”。多少有点自恋了,但我确实总感觉我从小在很多社会事件上看得比同龄人更深,思维开阔,更有兴趣去探究事件背后的逻辑。不过这个“智力更高”并不体现在“智商”,而是“思考时长”,打个比喻,就是不怎么体现在“运算速度”,而更体现在“运算时间”,思考的时间更多。思考时间上去了,思考产出就会更全面,“做出超于常人,独立准确的判断”。新闻专业课上有不少像“头脑风暴”一样的题,从创意的角度上讲,被点起来回答的我提出的点子确实相对新颖的,哪怕和我完全不熟的同学也有过愿意让我来点评她们的作业,专业课老师也不会特地的去挑我回答中的漏洞,没有明显的刺嘛老师一般都会肯定的。但这个“智力”也就局限在这种开放性极高的问题上了,你让我去学习,我就要掏出我四十分的高考数学卷子了。
倒不是优越感,都是公平的,精于思考的代价就是不擅长执行,放个缺点的报告吧,优点不一定对,缺点还是对的,克服克服。
内敛的属性部分降低。很多不熟的人都说过我太安静了,印象最深的就是高中班主任小陆,当时被挨个抓出去单独聊的时候,“你可以再活泼一点的,多和同学们聊聊”,我当时就懵了,我觉得当时和同桌吹水次数也不少了,还被提醒过,怎么就不活泼了呢。高中社团的一个很健谈的学妹当着我的面和部长吐槽“我好想和学长(就我一个学长)说话,可他看起来好冷啊”,这种事情不少的,相对于我本来就少的可怜的和陌生人说话的机会来讲,但我是新闻佬啊我怎么能这样呢,于是我和小组的同学们讨论的时候都用尽量轻松的语气了,但还是没有人来主动接近,踏马的。也不是说特别想吧,只是这老让我怀疑我是不是招人厌了。好在没听说过有人说我小话,挺好的。以前很害怕上台说话,现在被抓上去多了也没这么怕了,虽然整体还是怕,也算的一点进步,新闻佬总要当众说话的,没办法。
恋爱和xp模块。虽然我理解年轻人嘛,对恋爱有渴望很正常,但周围的人是不是真的过分关注这种事情了,你们能不能把找配偶这种事情放放,别没事就掏出来讲,一心情不好就是爱而不得,到底是我不正常还是他们不正常?还是文科生本来就更喜欢这种?细细想,文理大概区别不大的,别问,问就是文理班都待过。我正不正常,把正常定义为大多数人觉得合理,那就是我不正常,md,我不正常。倒不是我排斥吧,但真没必要天天盯着这事看啊喂,没必要每天在宿舍大声告诉每个舍友自己的“光荣事迹”,没必要一天视频四个钟,没必要朗诵膈应人的抖音文案,没必要写十几次千字长文说自己已经看开了,没必要每次路过镜子都penpen头发,放过孩子吧,真不想听这个,是不是有bing,绝对有bing吧!
下判断更少了。认识了更多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东西,少站队,决定闭嘴。思考的角度多了,就发现不管从哪个角度,我都有不太明白的专业知识,不懂就别乱说,虽然一般也没人问我。
又看了遍测试报告,总感觉不对,有空重新测测,或许也不该老看这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