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鱼吧 关注:211,684贴子:3,456,361

回复:讲讲外来入侵的淡水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西34楼2021-10-24 11:18
回复
    快更啊!?别太监!!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1-10-24 16:22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21-10-26 22:28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21-10-26 22:32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1-10-26 22:35
          回复
            真不愧是婊得不能再***度婊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21-10-26 22:41
            回复
              百度越来越没品了,昧着良心挣钱的垃圾广告一大堆,优质文章又说违章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1-10-27 12:43
              回复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外来入侵重灾区之一的云南篇,只能到此为止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21-10-29 00:04
                回复
                  “乱成一锅粥”的珠江流域:生物入侵重灾区,鱼种相互竞争
                  麦鲮侵入南方水系,30年成“珠江一哥”
                  说起麦瑞加拉鲮,两广人肯定都很熟悉。麦瑞加拉鲮简称为麦鲮,是珠江水产研究所于1982年从孟加拉国引进的外来物种。上世纪90年代,麦鲮在广东、广西两省得到了大力推广,现在已经成为南方地区的重要养殖品种。

                  没想到的是,养殖的麦鲮逃逸到野外之后便迅速繁殖扩张,分布范围越来越大。在短短的30年间,麦鲮几乎遍布了整个珠江流域,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常见的外来鱼类之一。
                  麦瑞加拉鲮侵入珠江,数量排在第一位
                  在2019年8月,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珠江流域多个支流对外来鱼类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共采集到 5867尾鱼类样本,其中外来鱼类的数量达到了 927尾,占渔获物总量的 15.8%。
                  经统计,珠江流域最常见的外来鱼类主要有 10种,分别是 麦瑞加拉鲮、露斯塔野鲮、罗非鱼、尖齿胡鲶、短盖肥脂鲤等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麦鲮,以 407尾的数量占据榜首,是绝对的优势物种;紧随其后的是尼罗罗非鱼( 360尾)、齐氏罗非鱼( 118尾)。

                  珠江部分支流中外来淡水鱼的数量排名
                  依次是 麦鲮,尼罗罗非鱼,齐氏罗非鱼,尖齿胡鲶,条纹鲮脂鲤,下口鲶(清道夫),彩虹鲷(红罗非鱼),露斯塔野鲮,短盖肥脂鲤,莫桑比克罗非鱼
                  这次调查结果大体上能反映出珠江流域外来鱼类的现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当地钓友也反映,麦鲮、食蚊鱼、罗非鱼是出现率很高的几种外来鱼,比当地的四大家鱼还要常见。在北江、东江、西江等多个江段,麦鲮的种群数量都能排进前三位,是入侵最“成功”的外来鱼类之一,比罗非鱼还要难缠。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江的临武、佛山九江等多个采样地点,发现并登记的外来鱼类只有麦瑞加拉鲮一种,这似乎意味着——和罗非鱼等外来物种相比,麦鲮有着更广的分布范围以及更强的适应能力。

                  比如在北江的临武码头,研究人员共采集到 1533尾鱼类,经鉴定后将其分为 23个物种,其中外来鱼类仅有麦瑞加拉鲮一种,数量足足有 300尾,占渔获物总量的 19.6%。这种结果也在意料之中,在麦鲮的生态特性上也能找到“端倪”。
                  麦鲮为什么会在珠江泛滥?
                  麦鲮是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温水性鱼类,不耐低温,在北方地区无法顺利越冬,这一点和罗非鱼相似。而麦鲮能在南方(尤其是珠江流域)混得风生水起,与很多因素都有关系,这其中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从自然因素来看,麦鲮的生态特性决定了这一物种的扩张能力。
                  麦鲮食性杂,幼龄期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体型的增加还会转变食性,多方位收割底层资源。成年麦鲮以植食性饲料为食,比如水生植物的茎叶、碎屑等,这些食物资源在珠江流域“唾手可得”。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麦鲮也能够取米糠、豆饼、花生饼等饲料,几乎不挑食,很容易成活。
                  麦鲮具有耐低氧、生长快、抗病力强、食性杂等特点,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这些特点均是麦鲮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点,麦鲮的自然产卵量也很高,一条一公斤重的成熟雌鱼能够产下 10~15万枚卵子,而且体型越大,产卵量就越高。还有资料显示,野生的麦鲮寿命可达 12年,在南方地区大部分时间都能自然繁殖。在两广,海南的渔场,几乎全年都能供应麦鲮鱼苗。从产卵到孵化、生长,用不了一个月就能长到1-2两。在自然环境中,当年生幼鱼一年可长到300克以上,养殖条件下,该品种第一年常可增重600-700g。

                  麦鲮的受精卵胚胎
                  从人为因素来看,麦鲮引入我国时,作为经济鱼类,它是被人工圈养的,一直生活在养殖场内,它是怎么侵入珠江的呢?
                  养殖漏洞:因时间过长、人为损坏等原因,使麦鲮的养殖场所出现破损,从而导致麦鲮鱼或鱼卵流到外面,从而最终进入珠江。
                  自然灾害:台风引起的大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破坏了养殖场,使麦鲮鱼外流到珠江流域,最后进入珠江。
                  人为放生:出于善心、好奇心,甚至闲着无聊的人,在放生的时候,有意或无意中把麦鲮鱼放生到珠江流域。大体上也就是这三种途径,让麦鲮走出了养殖场,侵入到珠江流域中,从而开始了它的“争霸”之路!
                  两广地区大规模的人工养殖也会源源不断地为野生群体提供“后备资源”。因此,想要彻底消灭麦鲮并不现实,最好的情况也只是控制现有的种群规模,防止其进一步向北方地区扩张。

                  麦鲮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即便泛滥也没关系?
                  可能有人认为,麦鲮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因此即便泛滥了也没关系。这种观点对吃货们而言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对广东河道的本土鱼类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而实际上,麦鲮的肉质较差,绵软、细刺多,加上肉厚,一般的红烧、清蒸都不适合,相比土鲮的肉质细腻,麦鲮鱼肉质较“柴”,也就是我们通俗讲的“不好吃”,这也是麦鲮鱼能成为珠江一“霸”的主要原因。(吃过的人都知道,麦鲮这货的口感,只比泰鲮强点,远不如土鲮,只是长得快,产量高,能替代土鲮做鲮鱼罐头,做成鱼丸,熏干做成鱼干)
                  在广东的土著鱼中,最典型的“受害者”莫过于本土鲮鱼。
                  土鲮虽是珠江流域的特色鱼种,但是,一个流域的面积之大,它不过只是其中的小小一员而已。
                  就珠江流域比作一个超级大家庭好了,四大家族作为家庭的高级成员,份额、资源自然是第一梯队,而其他的常见鱼种如鲫鱼、土鲮这类就属于第二梯队。其他土著则是构成了第三梯队。
                  这样的资源划分,本来是比较平和的。奈何随着入侵物种的介入。土著鱼种的生存空间越缩越小,种族繁衍也越发艰难。入侵物种带来的不止是资源的更改,还对本土物种的繁衍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因为它们需要生存繁衍,而这就需要食物,许多的外来物种,它们甚至都会把本土物种的鱼卵当成食物来源,这种伤害就是隔断式的!
                  和麦鲮一样,土鲮也属于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这两种鱼不仅亲缘关系较近,而且分布区域也高度重合(鲮鱼主要分布在珠江、闽江、澜沧江等南方水域)。鲮鱼的食性也很杂,有“水中清道夫”之称,和麦鲮位于相同的生态位,种间竞争在所难免(而且相当激烈)。

                  土鲮
                  然而,麦鲮的适应能力却比我国本土的鲮鱼更胜一筹。麦鲮的抗寒能力更强,当水温下降到 7℃时,本地的鲮鱼就会因温度过低而死亡,而此时麦鲮还能够存活。这意味着在水温较低的水域,麦鲮能够取代本土鲮鱼,进而对后者产生抑制作用。生存竞争虽然不至于导致本土鲮鱼走向灭绝,但种群数量却会因此大幅下跌。
                  国内有研究显示,麦鲮的临界致死低温为 3℃,在广东北部的山区中能够自然越冬。更强的耐寒能力使得这一物种可以适应纬度更高的自然水域——包括长江。
                  长江沿岸各省近30来年,都有从广东引种土鲮和赤眼鳟,1985年,重庆水产科学研究所从广东引入了鲮鱼苗(水花)在重庆市长寿湖水库等大中型水库进行推广养殖以丰富地方鱼类养殖品种,这是最早的官方引种记录。而麦鲮大概率是引种土鲮和赤眼鳟的时候夹带的(还有将近10年前,江浙的相关部门从广东引种并放流过麦鲮,一时找不到引种记录),而南方各省在夏季时,频发台风暴雨洪水,不可避免的发生养殖逃逸,麦鲮就这样入侵到了长江流域

                  今年4月份发表在《生态学报》上的一篇研究指出,研究人员在长江安庆江段发现了野生的麦鲮,根据数量将其定为“ 一般种”。在湖北段以及下游的镇江段,麦鲮也均被发现,种群数量亟待评估。
                  长江流域的麦鲮虽然不会像珠江麦鲮一样在30年间就成功“上位”,成为绝对的优势种,但泛滥的风险同样不容小觑。目前长江流域正处于十年禁渔期,严禁一切生产性捕捞。因此在未来10年,长江流域的麦鲮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多。至于是否会发展成为优势物种,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IP属地:广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2楼2021-10-29 20:00
                  收起回复
                    接珠江
                    珠江流域的鱼种入侵源头
                    很多人对于鱼虾蟹等水生产品,第一印象就是认为这些都是海鲜,淡水鱼似乎只有人工养殖的才能吃。
                    其实在以前,根本没有多少人会人工养殖水产品,因为只需要在河里面捕捞就已经能满足广大市民的日常需要,在那个年代养鱼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珠江流域一直都是淡水鱼的主要产地。
                    仅仅是广州到珠江出海口的这段河流中,每年的淡水鱼产量就能轻松达到两万吨,这一切都得益于珠江流域庞大的水流量以及四季温暖的气候。
                    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发展,工厂开始到处兴建,当时我们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无暇同时顾及环境和发展,所以当时的河流基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环境的变化让河流中淡水鱼的产量直线下降,那些以打渔为生的渔民们纷纷转行。聪明的渔民们终于意识到沿河打渔是一件靠天吃饭的行当,而淡水鱼养殖却是一件更为稳定地获得渔产的方式。
                    于是渔民纷纷开始换行养鱼,我们国家对于淡水鱼的人工养殖本身就有十分深厚的底蕴,比如四大家鱼,就是古人们用上千年的时间进行筛选改良后形成的本地养殖鱼类。
                    但是四大家鱼的养殖难度和产量都让人不甚满意,比如草鱼,特别容易生病,而且需要养殖两三年才能有在河中直接捕捞的那般大小。

                    结合当时广东地区的外贸实际,一些聪明人知道国外的物种环境与国内的不一样,于是想到从外国引进一些新的鱼种,他们想要找到一种结合新奇、好吃、产量高的鱼种,想要抢占原本四大家鱼的市场。
                    当然功夫不怕有心人,的确是让他们找到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罗非鱼。罗非鱼来自非洲,因为形状与我国本土的鲫鱼十分相似,所以罗非鱼也被称之为非洲鲫。
                    罗非鱼原产地非洲,那边的恶劣环境造就了罗非鱼强大的生存能力,凭借它的强大繁殖能力和超低的发病率,一段时间内广东地区一直都十分钟情于养殖罗非鱼。经过多年的养殖,已经让中国稳居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及出口国。
                    罗非鱼不挑食,不论是水生植物、藻类等素菜,还是小型鱼虾、肉碎屑等荤菜,它都来者不拒。
                    一般情况下,只需6个月,罗非鱼就能成熟开始繁殖后代。每100克体重的雌鱼,每次能产大约100颗卵。一条成年雌鱼大概能产1000到1500颗卵,一年可以产几次卵。而且罗非鱼会把鱼卵含在自己的嘴里,用自己的身体保护鱼卵,防止鱼卵被吃掉或者无法孵化,所以罗非鱼的鱼卵存活率非常高。这种旺盛的繁殖速度让罗非鱼成为了我国最具入侵的物种之一。尤其是在南方水域中,罗非鱼一直是绝对的优势物种,占比很高。
                    一个池塘中只要放入少量的罗非鱼鱼苗,罗非鱼就能迅速繁殖几代子孙。一个池塘中的罗非鱼可能是几世同堂。加之罗非鱼雄鱼雌鱼的生长速度相差3倍,所以鱼塘最后打捞罗非鱼的时候,鱼的大小规格差别很大。

                    与罗非鱼地位差不多的还有尖齿胡鲶,也被称之为埃及塘角鱼或者埃及塘鲺等,都是凭借高产量好养活,以低廉的价格快速侵占当地的水产市场。
                    在我国南方地区,罗非鱼养殖是一个很重要的产业。据水产部门统计,2002年,仅广东一个省,罗非鱼的养殖面积达4万公顷,产量达70.7万吨,占全国罗非鱼产量的40%,占世界的20%;2004年出口美国的罗非鱼创汇1.2亿美元。这就是罗非鱼产业的巨大魅力。
                    由于目前几乎海洋中所有重要的经济鱼类资源已经被极度地开发,有的甚至被捕捞殆尽,这就使得原来主要依靠捕捞、从大陆架获取人类必需蛋白质的水产业,不得不考虑把重心移向在人工控制下,更能保证数量和品种稳定的水产品养殖,这个转变被称为“蓝色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我国的鱼类养殖十分活跃,尤其在新品种的引进方面,已经有不下几十个品种。但罗非鱼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可以说,在我国引进的众多养殖新品种中,罗非鱼是最成功的一例。

                    尖齿胡鲶
                    珠江流域的第一批入侵鱼类
                    但是好景不长,广东的水产养殖方式基本是小作坊式的鱼塘养殖,这种养殖方式主要是依靠着小河流,借助河水的流通,保证鱼塘的干净程度,提升产量和卖相。
                    所以每个小鱼塘基本都会有一个入水口和一个出水口,为了避免养殖的鱼苗逃脱,一般出入口都会被滤网分隔开来的。

                    但是意外总会来临,在广东水产养殖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夏季台风和洪水,每次台风来袭必然会引发洪水,河流水位上涨就有一定的可能超出河堤,甚至漫入鱼塘。这就给了罗非鱼和尖齿胡鲶一个逃脱的机会。
                    时间长了,在珠江流域的各个河道中就都遍布着罗非鱼和尖齿胡鲶的身影。在河道中多出两个物种并不是简单的数量+2的问题,因为任何生态系统中,所有可以被利用的营养物质就一定会有相应的生物对其进行吸收。
                    大部分水生生物主要的营养来源就是河水中的浮游生物,大一些的鱼会以小鱼小虾为食。淡水河中并不比海洋,像四大家鱼或者罗非鱼,尖齿胡鲶这些身长达几十厘米及以上的鱼类,已经处于食物链顶端了。它们消耗了当地鱼类的食物,挤占了其他水生物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罗非鱼喜欢在水底的软泥上挖洞,用来作为自己繁殖期间的巢穴,很多水生植被和水底生物的栖息地都会被破坏。
                    所以罗非鱼和尖齿胡鲶在珠江流域中属于出道即巅峰,凭借他们庞大的身形,成年之后基本不会被其他鱼类所威胁到。
                    再加上这两者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这两种非洲鱼类迅速在珠江流域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
                    前文也说到,这时刚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珠江流域污染比较严重,尤其是重金属含量开始大幅度上涨,适应了原本珠江中清澈河水的本土鱼类本来就数量锐减,而从非洲来的这两种入侵鱼类却像是回到家一样,快速繁殖和成长。
                    于是罗非鱼就成为珠江流域的主要鱼类之一,珠江本身的鱼类生态则是遭到一轮大清洗。这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污染河水中成长的罗非鱼有一股十分强烈的土腥味,就算是广东人也都不喜欢吃它们。

                    此时人们终于认识到环境破坏和生物入侵的危害了,于是广东政府从2000年以后开始大力整治珠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并且将大量的大口黑鲈投入珠江中,因为大口黑鲈是一种十分凶残的鱼类,希望能通过这种鱼将罗非鱼的数量压制住,试图以外制外。
                    最重要的是,大口黑鲈的肉质更好,即便是野生的,也不会有太大的土腥味。
                    但这次投放的结果是,虽然大口黑鲈十分强悍,但是繁殖能力远远不如罗非鱼,最终,不仅无法压制罗非鱼的数量,也形成不了野外种群。因为养殖逃逸,进入到珠江的梭鲈也是一样,被罗非和尖齿胡鲶给压制了,同样遭遇的还有太阳鱼。(从某些方面来说,罗非和尖齿胡鲶立功了)
                    直到现在,珠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其中生存的罗非鱼也渐渐变得能吃,令人遗憾的是,对于野外水域中的罗非鱼,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控制它们的办法。
                    毫无疑问,罗非鱼在引进我国之后,经过人们几十年的潜心培育,品种改良,最后成为了个体大、味鲜美,连普通老百姓都消费得起的日常餐桌“当家鱼”。这个过程,凝结了广大鱼类学家、科技工作者、养殖生产者的大量心血。但是,由于在养殖过程中疏于管理,使罗非鱼酿成了外来物种入侵的后果,这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IP属地:广西43楼2021-10-31 23:37
                    回复
                      尖齿胡鲶( Clarias gariepinus)

                      识别特征:身体呈鳗形且光滑无鳞,有发达的背鳍和臀鳍,游动时呈鳗形前进。背鳍和臀鳍的基部更长,鳍条数目更多;与其它胡鲶相比,头宽扁,头背部有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骨质突起;胸鳍硬刺短而钝,不刺手;鳃耙密集,数目高达52-90(胡子鲶仅15-18,蟾胡子鲶为18-23);鼻须和颌须稍短,均不达胸鳍;幼体和成体体色差异不大,背部为黑灰色并有淡色斑纹,体色有深黑,灰黑,灰色等,体背及两侧苍灰色,带有不规则云状斑块,腹部为白色。自体重10克以上的个体所有鳍条边缘均有淡红线环绕。
                      属于底层鱼类,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耐寒临界温度为7℃,在溶氧量低至0.128ppm的环境中可以生存。但种内竞争较激烈,经常出现弱肉强食、互相残杀的现象。
                      又是一个两广人都讨厌甚至憎恶的家伙,尖齿胡鲶又叫埃及塘鲺,埃及塘角鱼,革胡鲶等等。它的原产地是非洲尼罗河流域,是我国水产养殖部门,在1981年从埃及引进,1982年在广东水产基地养殖成功。
                      我国水产部门引进的目的是作为一种优质水产品物种的。因为这种鱼食性广泛,体形非常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能够耐低氧环境,适应性强,抵抗病害能力强,养殖技术门槛低,产量很高等等优势,在两广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大量养殖。并已在华南、华中大部分地区推广。
                      尖齿胡鲶对水质的要求并不高,而且能够适应低氧环境,适应能力很强。有调查显示,尖齿胡鲶最小体重在100克时就能开始繁殖,而且个体越大,繁殖能力就越强。成年的尖齿胡鲶体长超过 1米,目前记录在案的最大个体体长为 1.7米,体重为 60公斤,比本地的胡子鲶和鲶鱼都要大。能对胡子鲇、瓦氏黄颡鱼以及大口鲶,以及其它原生鱼类造成严重威胁。
                      现在,在南方水乡,特别是两广地区农村最为突出,农村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看到尖齿胡鲶的身影,如水稻田、沟渠、村外小水垱、污水沟、下水道等等地方,都有它的存在,并且生长非常健壮,是其它鱼类望尘莫及的。但在污水环境下生长的尖齿胡鲶并不适合食用。

                      在广东和广西水产养殖区,凡是已经养过这种鱼的池塘,想全部捞捕消灭是非常困难的,对养殖其它淡水鱼类,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凡是放养的各类鱼苗,便成为它的腹中食,严重地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尖齿胡鲶便成为养殖户最为头疼的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地阻碍着水产养殖业,降低了水产品产量,成为水产养殖户挥之不去的梦魇。
                      尖齿胡鲶因为超强的适应性,养殖技术简单,养殖场所不需要非常严格,那怕养殖池塘,水质严重恶化,造成翻塘现象,所有的鱼类死光,尖齿胡鲶依然能够正常的存活下来。
                      而大部分的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管理方面非常松驰粗糙,没有精细管理,一旦到雨季,尖齿胡鲶便随水逃逸,在池塘外面任何有淡水存在的地方,就能大量繁殖和生存。在自然水域里,捕食所有淡水水生动植物,是来者不拒,百物能食的一种鱼类。
                      不仅如此,野生的尖齿胡鲶还非常能“生”,怀卵量一般在 20~30万粒/尾左右。以广州的流溪河为例,当地发现的尖齿胡鲶大多是2龄鱼,平均体长为 50.6cm,平均怀卵量为 26.6万粒/尾,生殖能力相当惊人。
                      说到人工养殖,这条外来鱼也确实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2019年,广东省的鲶鱼养殖产量达到了 3.4万吨,广西则为 2.9万吨,在全国各大省份中均位于前5名。其中,这里的鲶鱼品种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尖齿胡鲶(另一部分是胡子鲶和大口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尖齿胡鲶的受欢迎程度。

                      尖齿胡鲶虽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但是其来源却一直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野生的尖齿胡鲶往往会劝退一大波消费者,一方面是出于对生长环境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健康、绿色、安全的饮食理念。
                      消费者的顾虑其实也不难理解,而真正让人痛恨的是——某些不良商家为了谋取私利,用来源不明的尖齿胡鲶作为食材,让不明真相的顾客买单。这种做法既不道德,也不漂亮,只会给整个鲶鱼的消费市场带来舆论危机。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养殖的尖齿胡鲶,也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在过去,有些养殖户曾经使用潲水投喂饲养,导致池塘严重污染,水质环境非常恶劣。在新闻媒体曝光之后,不仅尖齿胡鲶成了消费者眼中的“ 垃圾鱼”,风评一落千丈,尖齿胡鲶的市场价格也跟着跌入了谷底,整个产业链都险些崩溃,还波及到了其它鲶鱼,很多人都不敢购买,更不敢食用,甚至到了“谈鲶色变”的程度。
                      总之,尖齿胡鲶本身是一条营养美味的优质淡水鱼,但最终的品质还是要看生长环境——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水质始终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尖齿胡鲶——我不脏!
                      尖齿胡鲶生存能力极强,可以在极度缺氧的水体中生存。在原产地的非洲热带草原,季节性的干旱导致水位下降,原本栖息的水塘可能会会变成一个几乎无水的泥坑,无数鲶鱼都堆积在坑底。但胡鲶则进化出了适应这种极端环境的方法。
                      尖齿胡鲶演化出了:鳃上器
                      直 接 呼 吸 潮 湿 空 气

                      这个器官有大量的分叉,如肺泡一样扩大呼吸面积,其上的毛细血管可以直接从湿润的空气中获得氧气。这样的结构可以让尖齿胡鲶在旱季可以仅凭烂泥和少量的水便可以和同伴坚持下去,苟到雨水的到来。尖齿胡鲶在溶氧量为0.8毫克/升的水体中也可以生存(一般鱼类要求水中溶氧量为1.7毫克/升),极强的耐低氧能力为扩张领土提供了条件。
                      尖齿胡鲶还有一个脱离泥潭的方法:爪巴(胡鲶属都有的生存技能)
                      在比较湿润的表面,尖齿胡鲶可以用强壮的胸鳍和尾部扭动前进,慢慢爬到其他有水的池塘。然而在比较舒适的环境内,尖齿胡鲶仍会在下雨时通过爬行来迁徙,进入新的水域。

                      极广的食性和较强的攻击性也为入侵提供了便利。除了比较常规的小鱼,虾,蠕虫,它们的食谱中还包括腐肉,屠宰场下脚料,甚至老八快乐餐(非常规)等等重口味的食物,这种超强的生存能力,成为了某些坟蛋不良人为非作歹的利用工具,也成了它的原罪,导致大众和无良媒体“口诛笔伐”它的原因。
                      和本土的鲇(Silurus asotus)相比,在投放等量的饵料条件下,胡鲶对饵料的转化率大概为鲇的57%,就连一半都不到。然而尖齿胡鲶的生长速度远比鲶快很多。鲇苗要花大概一到两年才能增加400g,而尖齿胡鲶春季繁殖的幼苗仅需一年便可以增长500到1000g。由此便可看出胡鲶在同一年中消耗的饲料量要远大于鲇,对本土水生物的危害巨大。
                      而对于本土生态位相似的物种——棕胡鲶(Clarias fuscus),尖齿胡鲶也痛下杀手。棕胡鲶成体一般在20cm左右,而尖齿胡鲶则为90cm,远高于前者。后者会抑制前者的成长,而前者和后者的幼苗在体重达到1:6的时候残杀现象最为严重,而且前者死亡率远高于后者。


                      下面来谈谈谣言吧,导致整个鲶形目被污名化的原因
                      尖齿胡鲶因为其生长快速,体型大,耐低氧等等特点,成为了十分优越的食用鱼,在华南地区有大量养殖。而却因为很多人认为“鲶鱼脏”而不去食用。
                      用粪坑养鲶鱼这种说法,开始于一期《走进科学》节目中报道了广西一家破屋子里掉到化粪池里的几条胡鲶繁衍生息乱喊乱叫的故事(鬼楼午夜怪声)
                      从此之后,大量的媒体和营销号开始以“粪坑养鲶鱼”,“鲶鱼是用尸体喂出来的”等等噱头大肆宣传鲶鱼恶心,而普通大众又分不清那么多鲶鱼种类,于是部分养殖户的行为让整个鲶形目名声扫地,(不仅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其他鲶鱼在贩卖的时候也刻意避开“鲶鱼”的名字,消费者如果知道“巴沙鱼”“鮰鱼”“梭边鱼”等等鱼全是“鲶鱼”的话,不知道又有何感想?

                      尖齿胡鲶能投喂动物下水,屠宰场下脚料,剩饭剩菜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可回收利用的有机物。然而在正常的饲养当中,全价配合饲料喂食才能达到最大效益,光泔水是不可行的。
                      至于老八快乐餐,在经过发酵灭菌之后,当然也是可以放入池塘中的,但目的不是作为鱼饲料,而是作为有机肥料促进浮游生物生长的。但是如果不经发酵直接投放,则会由于腐烂导致鱼塘缺氧,这样做得不偿失,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而且在养殖水体中排放废水和垃圾这种做法无疑会造成鱼的体质下降,大大增加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这种养殖场管理是极为错误的,并且完全违背《水产养殖安全管理规定》。
                      没有哪种鱼类能在氨氮严重超标,污染极其严重的环境中生存,那些造谣和传谣的人,真的是无脑至极,脑子不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

                      (尖齿胡鲶只是能够忍受肮脏的环境,并不意味它喜欢这种恶劣环境,更不能意味着它仅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它在干净的鱼缸里活的也很好很开心 。)
                      要知道,在正规饲养的情况下,当年清明孵化出来的尖齿胡鲶鱼苗,到当年年底,经过8个月的饲养,平均亩产能达到4吨!
                      肮脏的不是鱼,而是无良养殖者和媒体人,以及传谣者的心!


                      IP属地:广西44楼2021-11-05 00:49
                      收起回复
                        其它胡鲶
                        金丝鲶(尖齿胡鲶杂交种)



                        金丝鲶是水产单位通过在胡子鲶与尖齿胡鲶杂交繁殖过程中,子代体色分离,出现了金黄色而被选留下来(也有白色的)。实际在人工繁殖过程中,有时很多组亲鱼而子代无体色分离现象,有时几组亲鱼的子代中会出现1%的体色分离,这不符合遗传的规律性。这是携带控制体色基因的染色体在早、亲鱼的性细胞结合过程中,金黄色体色基因正好处在染色体相同位置上,而出现了纯合现象,从而子代表现了金黄色。
                        金丝鲶属隐性基因的纯合体。一般认为,生物界出现隐性基因纯合的生物体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没有开发利用价值,需要淘汰。但由于金丝鲶携带了胡子鲶的绝大部分遗传信息,而尖齿胡鲶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生长速度快等优点,使金丝鲶也具有尖齿胡鲶的优良习性,这一点已经在池塘养殖,温窒越冬养殖及室内试验中己证明。它自身艳丽的体色,使其商品价值显著提高,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前景。
                        这家伙其实是在尖齿胡鲶原种污名化,口碑渣到退市以后,才推广起来的(尽管它诞生的时间很早,但推广时间比较迟),既是为了救市也是为了提高养殖效益
                        蟾胡子鲶


                        蟾胡子鲶(Clarias batrachus),又称二栖胡鲶,泰国塘鲺,泰国塘角鱼等等,系华南师范大学生生物系于1978年从泰国引进。它与我国南方产的胡子鲶在形态、习性等方面很相似。蟾胡子鲶的体形比较大,体呈暗褐色,胸鳍和腹鳍色较深黑;由腹部至尾鳍基有不规则的灰褐色圆点。
                        识别特征:蟾胡子鲶(泰国塘鲺)的体形比较大,身材肥圆(相对于胡子鲶),体呈暗褐色,偶鳍,也就是胸鳍和腹鳍色较深黑;由腹部至尾鳍基有不规则的灰褐色圆点、色斑、色差、色块。最大个体能达到47cm,最大体重可达500g。
                        小丑武士鲶是它的变种。

                        相关研究资料比较少,就简单说几句,这货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只比尖齿胡鲶(含金丝鲶)低一点,跟尖齿一样,跟胡子鲶竞争激烈,几乎取代了胡子鲶的生态位和市场,现在国内最常见的胡鲶就蟾胡鲶和尖齿胡鲶,及其变种和杂交种。
                        斑点胡子鲶

                        学名:Clarias macrocephalus (Günther, 1864),斑点胡子鲶体细长,头部较大,枕骨较深,头前半部扁平,头后侧扁。无鳞,侧线完整。口宽,横裂,微下位。上颌较下颌稍突出,上颌和犁骨上密生绒毛状牙齿,形成牙带。吻短面宽钝,唇厚。触须发达,有须四对,其中鼻须一对,上颌须一对,下颌须二对。眼小,前侧位,有活动眼睑。背鳍、臀鳍均长,两鳍后端在尾处上下相对。胸鳍小,有一对发达的硬棘,作御敌和支撑行动,棘由毒腺组成的外膜包被,外缘有锯齿形小齿。除胸鳍有鳍棘外,其他各鳍均由软条组成。腹鳍小,几乎与臀鳍连为一体。尾鳍圆扇形。体色一般为褐黑色或灰黄色,腹部色泽较淡。体侧散布一些不规则小白斑点。
                        跟蟾胡鲶是老乡,都来自东南亚,耐低温能力差,在华南地区不能自然越冬。据测定,11℃以下时,持续2-3天会死亡。
                        斑点胡鲶一般是用来跟尖齿胡鲶杂交,原种没有推广养殖,相对较少,基本只有水产部门才有,想了想,是把它列出来比较好(缺实物图,用度百的凑数)
                        缺乏斑点胡子鲶和革胡子鲶杂交种的生态学资料,就不列出来了
                        长丝异鳃鲶



                        学名Heterobranchus longifilis,长丝异鳃鲶,也叫桑帕鲶鱼、非洲巨鲶,赞比西河神等。属脊索动物门鱼纲硬骨鱼亚纲鲶形目胡鲶科异鳃鲶属下的五个物种之一,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胡子鲶和非洲体型最大的鲶鱼,全长最长可达1.5m以上,体重最重可达55kg以上。体长而粗壮,喉部侧扁。头宽扁。眼间距离甚宽。口亚下位。弧形。颌有锥状齿。须4对。发达。口角须超过鳃孔。鳃腔内有辅助呼吸器官。背鳍平行四边形,不具硬刺,为全长(不包括尾鳍长)三分之一长,位于体中央;脂鳍与背鳍等长,高度为背鳍的一半高,前后两端分别与背鳍和尾鳍相连;臀鳍极长;胸鳍具硬刺,尾鳍圆形。分布于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河流域。生活于水质浑浊的缓流或静水沼泽湖泊和河流中,常栖息于这些地方的阴暗处和洞穴中。性格凶猛,以其它无脊椎动物、小型鱼类和脊椎动物以及动物腐肉和垃圾为食。借助辅助呼吸器官摄取空气。因其体力十分庞大,之所以当地人敬畏并认为其是赞比西河守护神“Mazunda”,然而随着卡里巴水坝的建成,目前导致野外生存已受威胁。在当地为美味食用鱼类。可作为惹人喜爱的观赏鱼饲养在水族馆中的巨型海底隧道中展出观赏,在自家可与高档淡水观赏鱼混养,因其体型巨大,游动性强、食量大而惊人且生长速度较快,需要带有一定游动空间的宽敞水槽饲养。不过许多高档观赏鱼玩家因为上述这样而丢弃到野外,在我国南方(tw)的一些地区已经有建立稳定的入侵族群,对本土鱼类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非洲引进的两种胡鲶,分别是尖齿胡鲶和长丝异鳃鲶,东边那座岛引进的是长丝异鳃鲶,已在当地野外泛滥建群了;我们内地引进的是尖齿胡鲶,不过,内地有少数观赏鱼玩家有买入,所以把它也列出来好了


                        IP属地:广西45楼2021-11-05 22:17
                        收起回复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北京地区鱼类多样性调查和外来鱼种入侵风险评估(节选,有兴趣的可以找原文)

                          2.2 本地鱼种和外来鱼种分类汇总
                          与张姗(2020)汇总的北京本地鱼类库(本地种83种,外来种13种)进行比较,本研究利用环境DNA分别检测到39种本地鱼种和13种外来鱼种。与北京地区历史记载的83种本地鱼种相比,本地鱼种明显下降。此外,本研究检测到的外来鱼种中入侵种的比例较高,占外来鱼种46.2%。说明近年来北京地区原生鱼类多样性下降明显,可能是由于大量外来入侵鱼类被引入北京地区水域,对北京本地鱼类多样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本研究共检测到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L.)、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Lacèpede、蟾胡鲶Clarias batrachus (L.)、加蓬胡鲶Clarias gabonensis Günther、饰妆铠弓鱼和坦噶尼喀口孵非鲫Oreochromis tanganicae 6种外来入侵鱼种。饰妆铠弓鱼在所有样点中被检出;蟾胡鲶在所有水库和河流样点(26个)及6个湖泊样点中被检出;尼罗罗非鱼在26个样点中被检出,在河流水体中普遍存在;加蓬胡鲶在14个样点中被检出,水库和湖泊检出率较高;坦噶尼喀口孵非鲫和大口黑鲈分别在7和4个样点中被检出。(不愧是首都,养殖逃逸和人为放生的动物都那么另类)
                          其实,近些年华北地区引进的外来鱼类,不止上述的那些,除了蟾胡和尼罗罗非以外,还有尖齿胡鲶,大口鲇,以及杂交鲶(不知是南种还是北种),大部分都是养殖逃逸为主,少量是某些坟蛋不养了乱丢(说的就是那些所谓的观赏鱼玩家)。
                          东北地区十几年前就从岭南地区引进过罗非鱼,还有新疆,缺乏数据和资料,略过


                          IP属地:广西46楼2021-11-05 22:41
                          收起回复
                            学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21-11-09 01:39
                            回复
                              楼主 问下河北哪里有五道黑,梭鲈


                              来自iPhone客户端48楼2021-11-09 02: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