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齿胡鲶( Clarias gariepinus)

识别特征:身体呈鳗形且光滑无鳞,有发达的背鳍和臀鳍,游动时呈鳗形前进。背鳍和臀鳍的基部更长,鳍条数目更多;与其它胡鲶相比,头宽扁,头背部有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骨质突起;胸鳍硬刺短而钝,不刺手;鳃耙密集,数目高达52-90(胡子鲶仅15-18,蟾胡子鲶为18-23);鼻须和颌须稍短,均不达胸鳍;幼体和成体体色差异不大,背部为黑灰色并有淡色斑纹,体色有深黑,灰黑,灰色等,体背及两侧苍灰色,带有不规则云状斑块,腹部为白色。自体重10克以上的个体所有鳍条边缘均有淡红线环绕。
属于底层鱼类,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耐寒临界温度为7℃,在溶氧量低至0.128ppm的环境中可以生存。但种内竞争较激烈,经常出现弱肉强食、互相残杀的现象。
又是一个两广人都讨厌甚至憎恶的家伙,尖齿胡鲶又叫埃及塘鲺,埃及塘角鱼,革胡鲶等等。它的原产地是非洲尼罗河流域,是我国水产养殖部门,在1981年从埃及引进,1982年在广东水产基地养殖成功。
我国水产部门引进的目的是作为一种优质水产品物种的。因为这种鱼食性广泛,体形非常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能够耐低氧环境,适应性强,抵抗病害能力强,养殖技术门槛低,产量很高等等优势,在两广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大量养殖。并已在华南、华中大部分地区推广。
尖齿胡鲶对水质的要求并不高,而且能够适应低氧环境,适应能力很强。有调查显示,尖齿胡鲶最小体重在100克时就能开始繁殖,而且个体越大,繁殖能力就越强。成年的尖齿胡鲶体长超过 1米,目前记录在案的最大个体体长为 1.7米,体重为 60公斤,比本地的胡子鲶和鲶鱼都要大。能对胡子鲇、瓦氏黄颡鱼以及大口鲶,以及其它原生鱼类造成严重威胁。
现在,在南方水乡,特别是两广地区农村最为突出,农村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看到尖齿胡鲶的身影,如水稻田、沟渠、村外小水垱、污水沟、下水道等等地方,都有它的存在,并且生长非常健壮,是其它鱼类望尘莫及的。但在污水环境下生长的尖齿胡鲶并不适合食用。

在广东和广西水产养殖区,凡是已经养过这种鱼的池塘,想全部捞捕消灭是非常困难的,对养殖其它淡水鱼类,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凡是放养的各类鱼苗,便成为它的腹中食,严重地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尖齿胡鲶便成为养殖户最为头疼的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地阻碍着水产养殖业,降低了水产品产量,成为水产养殖户挥之不去的梦魇。
尖齿胡鲶因为超强的适应性,养殖技术简单,养殖场所不需要非常严格,那怕养殖池塘,水质严重恶化,造成翻塘现象,所有的鱼类死光,尖齿胡鲶依然能够正常的存活下来。
而大部分的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管理方面非常松驰粗糙,没有精细管理,一旦到雨季,尖齿胡鲶便随水逃逸,在池塘外面任何有淡水存在的地方,就能大量繁殖和生存。在自然水域里,捕食所有淡水水生动植物,是来者不拒,百物能食的一种鱼类。
不仅如此,野生的尖齿胡鲶还非常能“生”,怀卵量一般在 20~30万粒/尾左右。以广州的流溪河为例,当地发现的尖齿胡鲶大多是2龄鱼,平均体长为 50.6cm,平均怀卵量为 26.6万粒/尾,生殖能力相当惊人。
说到人工养殖,这条外来鱼也确实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2019年,广东省的鲶鱼养殖产量达到了 3.4万吨,广西则为 2.9万吨,在全国各大省份中均位于前5名。其中,这里的鲶鱼品种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尖齿胡鲶(另一部分是胡子鲶和大口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尖齿胡鲶的受欢迎程度。

尖齿胡鲶虽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但是其来源却一直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野生的尖齿胡鲶往往会劝退一大波消费者,一方面是出于对生长环境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健康、绿色、安全的饮食理念。
消费者的顾虑其实也不难理解,而真正让人痛恨的是——某些不良商家为了谋取私利,用来源不明的尖齿胡鲶作为食材,让不明真相的顾客买单。这种做法既不道德,也不漂亮,只会给整个鲶鱼的消费市场带来舆论危机。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养殖的尖齿胡鲶,也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在过去,有些养殖户曾经使用潲水投喂饲养,导致池塘严重污染,水质环境非常恶劣。在新闻媒体曝光之后,不仅尖齿胡鲶成了消费者眼中的“ 垃圾鱼”,风评一落千丈,尖齿胡鲶的市场价格也跟着跌入了谷底,整个产业链都险些崩溃,还波及到了其它鲶鱼,很多人都不敢购买,更不敢食用,甚至到了“谈鲶色变”的程度。
总之,尖齿胡鲶本身是一条营养美味的优质淡水鱼,但最终的品质还是要看生长环境——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水质始终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尖齿胡鲶——我不脏!
尖齿胡鲶生存能力极强,可以在极度缺氧的水体中生存。在原产地的非洲热带草原,季节性的干旱导致水位下降,原本栖息的水塘可能会会变成一个几乎无水的泥坑,无数鲶鱼都堆积在坑底。但胡鲶则进化出了适应这种极端环境的方法。
尖齿胡鲶演化出了:鳃上器
直 接 呼 吸 潮 湿 空 气


这个器官有大量的分叉,如肺泡一样扩大呼吸面积,其上的毛细血管可以直接从湿润的空气中获得氧气。这样的结构可以让尖齿胡鲶在旱季可以仅凭烂泥和少量的水便可以和同伴坚持下去,苟到雨水的到来。尖齿胡鲶在溶氧量为0.8毫克/升的水体中也可以生存(一般鱼类要求水中溶氧量为1.7毫克/升),极强的耐低氧能力为扩张领土提供了条件。
尖齿胡鲶还有一个脱离泥潭的方法:爪巴(胡鲶属都有的生存技能)
在比较湿润的表面,尖齿胡鲶可以用强壮的胸鳍和尾部扭动前进,慢慢爬到其他有水的池塘。然而在比较舒适的环境内,尖齿胡鲶仍会在下雨时通过爬行来迁徙,进入新的水域。

极广的食性和较强的攻击性也为入侵提供了便利。除了比较常规的小鱼,虾,蠕虫,它们的食谱中还包括腐肉,屠宰场下脚料,甚至老八快乐餐(非常规)等等重口味的食物,这种超强的生存能力,成为了某些坟蛋不良人为非作歹的利用工具,也成了它的原罪,导致大众和无良媒体“口诛笔伐”它的原因。
和本土的鲇(Silurus asotus)相比,在投放等量的饵料条件下,胡鲶对饵料的转化率大概为鲇的57%,就连一半都不到。然而尖齿胡鲶的生长速度远比鲶快很多。鲇苗要花大概一到两年才能增加400g,而尖齿胡鲶春季繁殖的幼苗仅需一年便可以增长500到1000g。由此便可看出胡鲶在同一年中消耗的饲料量要远大于鲇,对本土水生物的危害巨大。
而对于本土生态位相似的物种——棕胡鲶(Clarias fuscus),尖齿胡鲶也痛下杀手。棕胡鲶成体一般在20cm左右,而尖齿胡鲶则为90cm,远高于前者。后者会抑制前者的成长,而前者和后者的幼苗在体重达到1:6的时候残杀现象最为严重,而且前者死亡率远高于后者。


下面来谈谈谣言吧,导致整个鲶形目被污名化的原因
尖齿胡鲶因为其生长快速,体型大,耐低氧等等特点,成为了十分优越的食用鱼,在华南地区有大量养殖。而却因为很多人认为“鲶鱼脏”而不去食用。
用粪坑养鲶鱼这种说法,开始于一期《走进科学》节目中报道了广西一家破屋子里掉到化粪池里的几条胡鲶繁衍生息乱喊乱叫的故事(鬼楼午夜怪声)
从此之后,大量的媒体和营销号开始以“粪坑养鲶鱼”,“鲶鱼是用尸体喂出来的”等等噱头大肆宣传鲶鱼恶心,而普通大众又分不清那么多鲶鱼种类,于是部分养殖户的行为让整个鲶形目名声扫地,(不仅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其他鲶鱼在贩卖的时候也刻意避开“鲶鱼”的名字,消费者如果知道“巴沙鱼”“鮰鱼”“梭边鱼”等等鱼全是“鲶鱼”的话,不知道又有何感想?

尖齿胡鲶能投喂动物下水,屠宰场下脚料,剩饭剩菜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可回收利用的有机物。然而在正常的饲养当中,全价配合饲料喂食才能达到最大效益,光泔水是不可行的。
至于老八快乐餐,在经过发酵灭菌之后,当然也是可以放入池塘中的,但目的不是作为鱼饲料,而是作为有机肥料促进浮游生物生长的。但是如果不经发酵直接投放,则会由于腐烂导致鱼塘缺氧,这样做得不偿失,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而且在养殖水体中排放废水和垃圾这种做法无疑会造成鱼的体质下降,大大增加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这种养殖场管理是极为错误的,并且完全违背《水产养殖安全管理规定》。
没有哪种鱼类能在氨氮严重超标,污染极其严重的环境中生存,那些造谣和传谣的人,真的是无脑至极,脑子不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

(尖齿胡鲶只是能够忍受肮脏的环境,并不意味它喜欢这种恶劣环境,更不能意味着它仅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它在干净的鱼缸里活的也很好很开心 。)
要知道,在正规饲养的情况下,当年清明孵化出来的尖齿胡鲶鱼苗,到当年年底,经过8个月的饲养,平均亩产能达到4吨!
肮脏的不是鱼,而是无良养殖者和媒体人,以及传谣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