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鱼吧 关注:211,685贴子:3,456,486

讲讲外来入侵的淡水鱼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10月8日(星期五)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于2021年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拉开帷幕,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中国将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共同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所以,大致讲讲目前在国内的外来入侵淡水鱼。篇幅会比较长,更新会略慢。


IP属地:广西1楼2021-10-17 22:26回复
    引言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截止到2020年6月5日,中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2021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规定了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罪名。
    概念
    自然界中的物种总是处在不断迁移、扩散的动态中。而人类活动的频繁又进一步加剧了物种的扩散,使得许多生物得以突破地理隔绝,拓展至其他环境当中。对于此类原来在当地没有自然分布,因为迁移扩散、人为活动等因素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之外的物种,统称为外来种。在外来种中,一部分物种是因为其用途,被人类有意地将其从一个地方引进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些物种被称为引入种,如加州蜜李、美国樱桃、野生大豆等。这些物种大多需要在人为照管下才能生存,对环境并没有危害。然而,在外来种(包括引入种)中,也有一些在移入后逸散到环境中成为野生状态。若新环境没有天敌的控制,加上旺盛的繁殖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外来种就会变成入侵者,排挤环境中的原生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甚至造成对人类经济的危害性影响。
    标准
    1、通过自然原因或有意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地区域。
    2、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具有高生长速度、强大繁殖能力和快速蔓延的能力。
    3、可耐受各种环境,可以改变生长模式以适应现有环境,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
    区别
    外来的≠国界外的。国界是人为的概念,国界内也可以发生物种的入侵。
    有些人有着错误的认知,觉得非本国的物种才是外来物种,本国的原生物种不是外来物种。事实上,只要是从原生地引入到非原生地,并造成生态灾难的,都是外来入侵物种。并不只是原产自外国物种才是外来入侵物种。这点要弄清楚,比如入侵到云南滇池等地并造成严重生态灾难的池沼公鱼,子陵虾虎鱼等


    IP属地:广西2楼2021-10-17 22:41
    回复
      顺序由北向南
      首先是跟梭鲈在华北悄然扩散的河鲈
      河鲈( Perca fluviatilis )

      说起淡水鲈鱼,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从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然而事实上,在我国新疆等地还有着两种从欧洲“越狱”而来的淡水鲈鱼,在国际市场上相当受欢迎。
      在国内,河鲈更常见的叫法是“五道黑”,因为这种鲈鱼的身体侧面有5条纵行的条纹黑斑,区分度很高。河鲈专门捕食水中的小型鱼虾以及其他鲈鱼,属于凶猛的掠食性鱼类。

      河鲈:在博斯腾湖成功“上位”,只用了10年
      赤鲈在国内的泛滥还要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说起。额尔齐斯河是鄂毕河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国唯一一条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和欧洲水系相贯通。正因为如此,额尔齐斯河里内很多其他水域所没有的特种鱼,赤鲈就是其中一种。
      在欧亚北部的内陆河流中,河鲈是非常常见的淡水鱼,因为体格健壮、吃食凶猛,因此也非常受垂钓爱好者的追捧。从目前的钓获记录来看,河鲈的最大体长为60公分,最大体重为3.75公斤。
      在1968年,新疆的水产工作者为了进一步开发博斯腾湖的渔业资源,就从额尔齐斯河流域引入了几种经济鱼类,其中就夹杂着一些河鲈的幼鱼。这些幼鱼起初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经过种群定居和繁殖后,河鲈成功“上位”,逐渐成了湖中的优势种群。

      1972年前后,新疆当地人就发现捕捞的渔获物中,河鲈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升高。到了80年代,河鲈已经发展成了博斯腾湖最重要的捕捞对象,在渔业产量中的占比一度高达78%。由此可见,河鲈真正成为博斯腾湖的“新霸主”,前后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
      从食用价值上来看,河鲈肉质鲜嫩,口感鲜美,而且没有腥味,吃起来比狗鱼还要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对食客们而言,河鲈的引入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对湖中的土著鱼来说,这就是一种灾难了。

      当赤鲈幼鱼的体长在2公分以下时,主要以水中的浮游动物为食,此时的河鲈对湖中的土著鱼并不会产生危害;但是体长一旦超过4公分,河鲈就会逐渐过渡到以鱼类为食。到了成年阶段,河鲈则以麦穗鱼、鲫鱼、贝加尔雅罗鱼为食,缺少食物的情况下甚至还会同类相残。
      扁吻鱼的“物种保卫战”
      在引入河鲈之前,扁吻鱼(学名: Aspiorhynchus laticeps ,在国内俗称新疆大头鱼)原本是博斯腾湖唯一的顶级猎食者。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生物入侵尚无概念。对于经济利益和渔业产量的追求使人们忽视了这些小小的不速之客。
      单从体型上看,河鲈似乎无法对湖中的土著鱼类们造成多大威胁:扁吻鱼性情凶猛,体型庞大,体长可达一米,体重超过五十千克;塔里木裂腹鱼体型较小,但也能有三十厘米长,且数量巨大;而河鲈最大也不过二十余厘米长,体重也就3千克左右,若是说它能威胁到湖中成百上千吨的土著鱼类,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
      然而不过十余年的光景,河鲈便将这两种大鱼从湖中赶尽杀绝。
      悲剧式的反客为主
      一进入博斯腾湖中,河鲈便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和广泛的生态学侵占性。河鲈的繁殖力很强,种群数量增加很快。在七十年代初,湖中的河鲈种群便呈现出了不受控制的爆发性增长。
      相较于扁吻鱼需要六年才能性成熟,塔里木裂腹鱼需要八年才能性成熟(且怀卵量均较少),小河鲈在第二年便可进行繁殖,且怀卵量大。大量河鲈开始在湖中争抢食物,甚至在食物短缺时吞食同类小鱼来实现种群延续;此外由于其棘刺难以吞咽,它们在湖中也很少有天敌侵扰。河鲈就这样成了博斯腾湖中最主要的小型凶猛鱼类。
      然而,仅仅数量多、繁殖快还远远不够完成扫除土著鱼类的“壮举”。河鲈还有一个制胜法宝——发育时间差。河鲈产卵盛期为四月中旬,十到十五天后卵就能孵化成幼鱼;扁吻鱼和塔里木裂腹鱼的产卵期较晚,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才溯河而上产卵。
      在产卵期,在湖中生长至性成熟的雌、雄“受害鱼”会成群结队,沿着开都河和塔里木河的进河口逆流而上,抵达河源巴音布鲁克等地,那里海拔较高,水质也更加纯净。在找到适宜的沙砾水底作为产床后,裂腹鱼们便产卵受精,繁育后代。受精卵顺水漂流,回到入湖河口时,恰巧孵化成鱼苗,游进博斯腾湖。而当一厘米长的鱼苗进入湖中时,也正是河鲈幼鱼快速生长、急需大量饵料之时。
      所以,大部分鱼卵和鱼苗就成了湖中早已等候多时的河鲈鱼苗的美食。扁吻鱼的成鱼每年都被人类捕捞几十甚至上百吨,而每年所产的鱼苗在河鲈攻击下得以幸存的又微乎其微,即使活下来也要六七年后才可以繁殖下一代。

      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
      和扁吻鱼相比,河鲈的适应力更强,繁殖力也更强悍。研究表明,平均体重在14~17公分的河鲈亲鱼,怀卵量多达1.3~1.4万枚,种群数量的增加速度很快。因此,河鲈在短短的十年间就取代了扁吻鱼的地位,成为了博斯腾湖最常见的凶猛鱼类。
      扁吻鱼的命运,足以用“命途多舛”来形容。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扁吻鱼曾广泛分布于新疆的各大水系,年产量保守估计在300吨以上。后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盲目引种等原因,扁吻鱼的数量越来越少,在最大的原产地——博斯腾湖中甚至一度绝迹,珍稀程度堪比“水中大熊猫”。
      1974年的渔业资源调查显示,当时的扁吻鱼在湖中已经极为少见,而此时距1968年河鲈意外进入博斯腾湖,也不过短短六年。塔里木鱼裂腹鱼的消失比扁吻鱼要晚一些,这得益于它相对较长的繁殖期和更大的怀卵量。即便如此,随着河鲈种群的快速扩张,鱼苗被不断取食,塔里木裂腹鱼也在1985年从博斯腾湖中销声匿迹。
      此后,河鲈迎来飞速增长期,并在八十年代成为博斯腾湖中渔业产量超过78%的最主要渔获。

      博斯腾湖及周边水系
      扁吻鱼是博斯腾湖特有的土著鱼种,在全球的裂腹鱼类中也是非常少见的珍稀物种。这种鱼有3亿多年的演化历史,被称为“鱼类活化石”。在与河鲈的竞争中,扁吻鱼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数量越来越少,1988年还被列为了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它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单凭河鲈这一个因素,想要灭绝博斯腾湖中的土著鱼类还是有些痴人说梦。这一结果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功劳”。
      自六十年代起,捕捞手段的进步极大增加了渔业捕获强度,给土著鱼类种群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
      七十年代后,由于博斯腾湖重要输入河流开都河周边大量开荒造田,同时大兴水利,湖水矿化程度上升,水位大幅下降,周边小湖日益枯竭,软体动物等鱼类饵料大量死亡。
      八十年代修建的宝浪苏木闸阻隔了塔里木裂腹鱼和扁吻鱼的唯一产卵洄游通道,加剧了其资源衰退的趋势和不可逆转性。
      河鲈等外来鱼种对湖中鱼类族群结构的根本性改变,或许只能算是导致湖中土著鱼类灭绝的众多原因之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了保住扁吻鱼这一古老的物种,当地政府在90年代初专门成立了科研和保护小组,开始了漫长的“扁吻鱼保卫战”。
      从2000年至今,国家先后投入了500多万元在阿克苏地区建立了扁吻鱼原种场。与此同时,新疆的科研机构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研究扁吻鱼的生态习性、繁殖规律、生长发育等特点,最终成功突破了人工繁殖技术。
      2020年10月,新疆渔政的工作人员将人工繁育出来的3万尾扁吻鱼鱼苗放流到了博斯腾湖。为了提高鱼苗的成活率,此次放流的鱼苗体长都在15公分左右,属于大规格苗种。
      如今,新疆已经连续11年进行扁吻鱼的增殖放流活动,放流的苗种总量达到了33万尾。扁吻鱼虽然保住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引入河鲈的代价是巨大的——扁吻鱼曾经的生存危机就是最大的“生态罚单”。
      博斯腾湖悲剧之后,人们并没有吸收教训,而是继续往湖中投放了体型更小、繁殖更快的池沼公鱼,反而又把河鲈逼向了绝境。同时湖中还在不断引入外来鱼种,造成更多逃逸,养殖投喂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又使生态环境雪上加霜。(这个后面再讲)
      一条小小的“五道黑”身上,浓缩了人类干涉生态的疯狂实验史。
      并且,随着优质水产养殖的推广,养殖逃逸,以及放生神教,以及某些路亚败类的违法放生,河鲈跟梭鲈已经在华北等地悄然扩散,很有可能会成为华北等地,新的“生态罚单”。


      IP属地:广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1-10-17 23:21
      收起回复
        大爷的,又被死度表针对了,怎么改都硬说内容违规,有广告嫌疑,淦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10-18 20:39
        收起回复
          梭鲈(Sander lucioperca)
          梭鲈(Sander lucioperca)是一种性情凶猛的外来鱼种,在国内的自然水域中几乎没有天敌。和加州鲈、鳜鱼相比,梭鲈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在新疆地区一般被称为“十道黑”(也有人称之为“九道黑”)。梭鲈的原产地位于欧洲的黑海、里海以及波罗的海水系,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中国境内并没有野生梭鲈的分布。

          梭鲈不仅生长速度快,适应力强,而且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甚至还有“淡水鱼王”的称号,深受吃货们的追捧。其实早在前苏联时期,梭鲈就已经风靡海外了,后来还被开发成了重要的经济鱼种,创造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这也为后来引入到中国奠定了基础。

          据资料记载,60年代初梭鲈首次从国外引到了新疆的伊犁河水系。梭鲈属于亚冷水性鱼类,而伊犁河的水质非常适合梭鲈的生长,野生梭鲈的种群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后来,梭鲈的分布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额尔齐斯河流域。如今,黑龙江水系的下游、乌苏里江以及兴凯湖中也有野生梭鲈的分布,数量也都不少。
          为了评估新疆地区的梭鲈种群,1982~1983年新疆水产科研所的工作人员专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资源调查。结果发现,捕捞上来的梭鲈大多在34~57公分左右,体重0.9~2.2公斤不等,3公斤以上的大规格梭鲈也有很多。

          据资料记载,在80年代捕获到的梭鲈样本中,体重最大的达到了12公斤——这样的体型足以成为“水中霸主”,不少专家对此表示十分担忧。在国内,由于移植和引种而引发的物种入侵事件不在少数,而梭鲈作为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引发生态危机的风险比普通淡水鱼明显更高。
          在幼龄阶段,梭鲈主要以小型的鱼虾为食,在饥饿时甚至能吞食掉相当于自身体长2/3的鱼苗。随着体型的不断增大,梭鲈的威胁性也会明显升高。一条体长30公分的梭鲈就能够吞掉一条16公分左右的贝加尔雅罗鱼或者湖拟鲤,对新疆土著鱼种的威胁很大。
          梭鲈虽然性情凶猛,但在种群扩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竞争对手。新疆的河流湖泊中还生活着另一种从欧洲“偷渡”而来的淡水鲈鱼——河鲈(Perca fluviatilis),在国内俗称“五道黑”。
          1968年,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河鲈被引到了博斯腾湖,结果差点给博斯腾湖的土著鱼带来了灭顶之灾。仅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河鲈就“强势上位”,成为了博斯腾湖中的绝对优势种。物种数量最高的时候,博斯腾湖渔获物的78%都是赤鲈。而在此之前,扁吻鱼(博斯腾湖的土著鱼,俗称新疆大头鱼)才是湖中唯一的顶级猎食者。
          河鲈在博斯腾湖中“反客为主”,将扁吻鱼逼上了绝境。后来,相关部门投入了500多万元的“救护资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终于在2005年攻克了扁吻鱼的人工繁殖技术。截止到2020年,扁吻鱼的累计放流量达到了33万尾,但是效果依然不太明显。
          在上世纪60年代,扁吻鱼的年产量一直稳定在300吨左右;如今,扁吻鱼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资源量想要恢复如初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总之,相关部门为了拯救一条土著鱼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无异于是在为当初盲目引种的行为“买单”。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了,梭鲈的引入和推广会不会引发和河鲈相似的惨剧呢?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毕竟跟河鲈比起来,梭鲈的潜在风险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从体型上看,梭鲈最大能长到130公分,记录在案的最大体重则为12公斤。相比之下,河鲈就小得多了,最大体长只有60公分,最大体重则为3.75公斤。另一方面,研究人员曾在梭鲈的消化道中发现过河鲈的尸体,这也表明河鲈是梭鲈的目标猎物之一。
          其次,从繁殖周期来看,梭鲈最快只需要2年时间就能达到性成熟。在水温较高的南方地区,梭鲈的性成熟时间更快,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当地的梭鲈只需一年半的时间就能发育成熟。此外,梭鲈的怀卵量也相当惊人,一条2~3公斤重的雌鱼就能产下30~40万粒卵,繁殖能力可以说是非常强悍了。

          粘附在草叶上的梭鲈受精卵
          此外,在过去的20多年里,梭鲈被当作养殖品种推广到了全国各地,如天津、北京、山东、湖北、广东等地区。早在1992年,国内就突破了梭鲈的人工繁殖技术,梭鲈的养殖产量也跟着突飞猛进,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梭鲈逃逸到自然水域中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梭鲈却凭借着自身的“硬实力”获得了国内消费者的青睐。梭鲈没有肌间刺,鱼肉的蛋白含量超过20%,营养丰富,鲜味十足。有不少消费者都反映,梭鲈的食用口感比鳜鱼还要好——这些口碑进一步提高了梭鲈的知名度,市场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2017年的市场调查显示,梭鲈的塘口价格已经飙升到了70~80元/公斤。梭鲈的价格比加州鲈、海鲈都要高,但养殖的难度并不算高。梭鲈不需要驯化就能够适应国内的水域环境,而且在当年就能长成500克左右的商品规格,属于典型的“短平快”养殖项目。

          巨大的利润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跟风养殖梭鲈,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确实是一个“福利”。在封闭的环境下开展梭鲈的养殖倒也无可厚非(生态风险较小),但是将梭鲈移植到天然的湖泊、水库以及河流中就需要高度警惕了(生态风险很高)。
          可以说,从沿海的广东、海南,江浙沪,到山东、内陆的湖北,梭鲈养殖业都迅速发展,大量水库、鱼塘的养殖主开始投放梭鲈鱼苗.....
          ——甚至有人预言,若干年后,梭鲈将取代美国加州鲈鱼(即大口黑鲈),成为市场上的主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地区的自然水域里,陆续都开始有“野生梭鲈”出现。
          养殖业带来的外来物种入侵,经常引起许多生态方面的问题,比如罗非鱼、清道夫在广东、广西河道的“肆虐”,如今依然令人束手无策。
          而梭鲈作为一种远比罗非鱼凶猛,且体型更大的鱼种,它入侵江河带来的生态危害可想而知,因此早在是上世纪90年代,梭鲈被引入广东等沿海地区时,就引发了不少专业人士的担忧......
          不过,截至目前,虽然东南沿海地区梭鲈养殖已开展多年,尚未有梭鲈同罗非鱼一样泛滥成灾的报道出现。
          大致原因有两个:
          第一,岭南地区的水文条件,不适合梭鲈进行自然条件下的繁衍生息(太热了,梭鲈是冷水鱼);
          第二,因为罗非,尖齿胡鲶,翼甲鲶等这些外来入侵物种的存在,之前广东有引进并放流大口黑鲈鱼苗,希望以此遏制罗非等外来入侵物种,没想到事与愿违,大口黑鲈根本竞争不过罗非,尖齿胡鲶等盘踞岭南多年的外来入侵物种...
          因此可以推断,在外来入侵物种肆虐多年岭南地区,野生的梭鲈种群很难形成...但国内其他地区就比较危了...


          IP属地:广西9楼2021-10-19 23:04
          回复
            大爷的,终于能发了


            IP属地:广西11楼2021-10-19 23:05
            回复
              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

              提起池沼公鱼,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池沼公鱼是一种冷水鱼,原产于北太平洋两岸和北冰洋沿岸。在我国,它们仅局限于东北的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图们江下游有自然分布。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池沼公鱼(以下简称公鱼)一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产地也一直局限在东北三省,属于当地比较小众的特色冷水鱼。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小鱼便被人为引流至北方地区的许多水库、湖泊中,如今,在很多地方,它们已经安家落户。
              和大家所熟知的银鱼一样,公鱼也以水中的浮游动物为食,繁殖速度也非常快。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种鱼的个头儿虽说不大,但都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过移植引种的热潮,银鱼的移植从1979年就开始了,而池沼公鱼的移植则是从1984年开始的。
              在我国的自然水域,池沼公鱼的分布仅限于图们江、黑龙江以及鸭绿江的中下游。鸭绿江支流修建水库之后,大坝阻碍了池沼公鱼的生殖洄游通道,原本留在库区内的池沼公鱼就独立演化成了陆封种群。因此,现在国内的池沼公鱼可以分为两种生态类型:陆封型和洄游型。

              海公鱼(上)与池沼公鱼(下)
              先简单说说银鱼的移植。1979年,太湖流域的银鱼首次被移植到了云南的滇池,这次的移植试验非常成功,仅仅是银鱼一个品种就形成了相当可观的捕捞产量(最高产量为3500吨)。到了90年代,云南省将近90%的湖泊和水库都移植了银鱼,洱海、星云湖、抚仙湖等都在移植之列。
              银鱼移植成功的案例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池沼公鱼身上。1989年以来,公鱼不仅被移植到了博斯腾湖、乌伦古湖以及天池,就连新疆的赛里木湖、甘肃的刘家峡水库、青海的龙羊峡水库也都有移植,总体效果还挺不错。

              池沼公鱼的移植:有成功也有失败
              从生态习性上来看,公鱼和银鱼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以水中的浮游动物为食,繁殖能力也特别强悍。再者,这两种鱼味道都很鲜美,营养丰富,而且整条鱼都是可以食用的,深受消费者喜爱。
              此外,公鱼和银鱼的寿命也都很短。我国的银鱼种类有15种,绝大多数都只有一年的寿命,雌鱼产卵后就会死亡。相比而言,公鱼一般会在第2年的春季繁殖,繁殖期过后,大部分公鱼也会陆续死亡。针对公鱼的资源调查也表明,一龄鱼(体长7~9公分)所占的比例约为90%左右,2龄鱼(体长11公分左右)占比仅为8%~10%,3龄鱼(体长能达到15公分)就更加罕见了。
              即便公鱼的个体小、寿命短,但种群的繁殖率却很高。一条发育成熟的雌性公鱼平均能产下1200~4300枚卵,而且个头越大产卵量就越高。此外,在水温为10~18℃的条件下,受精卵在14天内就能孵化出鱼苗,这也进一步提高了该种群的存活率。
              需要注意的是,公鱼的移植试验并不能100%保证成功,移植失败的案例也有很多。对大多数地区而言,公鱼都是一个新物种,在刚开始的“定居”阶段很容易被其他肉食性鱼类捕食(比如乌鳢、鳜鱼、翘嘴鲌等等),这是移植成功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近几年的移植试验来看,甘肃省的刘家峡水库移植效果相当不错,经济效益颇为可观。2016年,刘家峡水库的公鱼产量就达到了45.6万公斤,2017年进一步增加到51.2万公斤,平均每亩的产值是之前的12.3倍。
              “刘家峡经验”表明,受精卵的投入密度控制在2000~4000粒/亩即可,如果移植顺利,那么2~3年之后就能产生一定的渔业效应。在移植种群稳定下来之后,繁殖群体的密度至少要保持在50尾/亩以上,这样才能保证来年获得稳定的产量。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公鱼的移植能大获成功,但几年之后还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近亲繁殖导致的种质衰退。
              还是以刘家峡水库为例。在刚开始移植的前几年,公鱼的平均体长都在10公分以上,但之后个体就开始朝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公鱼的生长速度越来越慢,商品规格明显变小,经济价值也会随之变低。
              总体来看,公鱼和银鱼一样,每次移植尝试都有一定风险。很多水库连续好几年引种都接连失败,赛里木湖和达乌松湖就是典型的案例。相似的大水面水体还有很多,比如伊利塔尔基水库、阿克苏黄公湖、巴州大西海子水库等等。

              赛里木湖周边地形图
              即便如此,很多人对公鱼的移植还是乐此不疲——毕竟,公鱼本身的市场前景和经济价值都很诱人,即便有风险也值得一试。
              在国际市场上,公鱼是非常吃香的。比如在韩国,公鱼被视为儿童和老年人的高端营养品,每年的需求量都在2000吨以上,市场供不应求。在2000年,国内加工的公鱼产品只有400吨左右,全部都销往了韩国和日本市场,创造的总产值多达800多万元,总盈利106万元。由此可见,这条鱼带来的“生意”是多么暴利!
              可能有些人会问了,盲目追求经济价值而大肆移植,这会不会使公鱼成为下一条“银鱼”呢?公鱼的移植会不会使某些土著鱼类陷入生存危机呢?
              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从食性上来看,公鱼主要摄食水中的浮游植物、水生昆虫以及水生寡毛类,看起来似乎并不会对其他鱼类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可别忘了,银鱼同样也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结果差点导致抚仙湖的抗浪鱼灭绝,云南的滇池金线鲃、银白鱼也是相似的命运。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媒体方面并没有出现过池沼公鱼使土著鱼陷入濒危的负面报道,反倒是公鱼和银鱼的竞争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人们发现,在公鱼越多的湖泊和水库中,大银鱼的移植越不容易成功,两者之间极有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除了抢占底层资源,大规格的公鱼还会直接吞食大银鱼的受精卵,这对银鱼的种群生存产生了致命影响。研究人员曾对153尾公鱼的消化道进行过解剖,结果发现银鱼受精卵的出现率为12.4%,平均每尾公鱼吃掉了6.3枚卵,最多的一条吃掉了57枚卵。

              公鱼鱼苗
              公鱼“后来居上”,成为河鲈“杀手”
              原本以为河鲈的“反客为主”,扁吻鱼只能靠人工增殖放流的时候,能够使人们意识到盲目引种的严重后果,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河鲈成为博斯腾湖的绝对优势种之后,此时,池沼公鱼就“粉墨登场”了!
              在上世纪90年代,当地人又向博斯腾湖中投放了池沼公鱼。
              这种外表上看着柔弱的小鱼,竟然又成了河鲈的杀手!

              别看它们体型小,却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大量繁殖,采用“蚁群”战术,将河鲈逼上绝路。
              池沼公鱼正式移植到博斯腾湖的时间则是1991年。就在同一年,新疆移植公鱼的湖泊还有乌伦古湖、天池以及赛里木湖。
              上面的四大湖泊中,除了赛里木湖以外,其他三个湖泊的公鱼移植都获得了成功。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博斯腾湖,当年引入了1,000万枚公鱼的受精卵,最终收获的产量高达89万公斤。
              由于繁殖周期短,池沼公鱼的种群扩张能力很强,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很快,公鱼便成功取代了河鲈,成为了博斯腾湖新的优势种,这并非偶然现象——吞食鱼卵,快速繁殖正是公鱼的“杀手锏”。
              因此,河鲈虽然能吃掉它们,奈何其数量太多,繁殖速度太快,就像蚂蚁一样,蜂拥而至,大量吞食河鲈的鱼卵,造成它们的数量直线下降。
              有资料称,仅仅用了10年时间,博斯腾湖河鲈的年产量就从高峰时的1750吨减少到10吨了。

              因此,池沼公鱼绝对可以称为鱼类杀手、湖中霸主,采用“蚁群”战术让其所向无敌!称为可怕的“鱼类杀手”,让人不可轻视!
              虽然它们在博斯腾湖打败了外来入侵者“河鲈”,但同样,它们也是一群外来入侵者,让湖里面其它本土鱼类都陷入绝境。至少有两种主要经济鱼类已经面临绝迹。
              喜欢吞食其它鱼类的鱼卵,让其无法成功繁殖,最终数量锐减甚至消失。有人称,“公鱼”就是一群“披着羊皮的狼”!
              如今,池沼公鱼已成为博斯腾湖的主要经济鱼种,不知道这到底该喜还是该忧?

              池沼公鱼入侵云南多年,在昆明,有大妈专门从滇池里面捞出池沼公鱼,拿来摆卖。池沼公鱼跟银鱼一样,也成为了云南的经济鱼种之一。
              不可否认,公鱼产生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公鱼肉质鲜美,深受日本、韩国市场的欢迎,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品种。现在我国每年出口到日本的公鱼就有2000吨,即便如此还是供不应求。正是因为市场需求的刺激,公鱼才在国内掀起了一阵阵移植热潮。
              不过好在它们是一种冷水鱼,在南方的很多水域都无法生存。这与另一种外来物种——罗非鱼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北方的许多水库,每当湖面结冰的时候,冰钓“小公鱼”成了很多钓鱼人的乐趣。有时候一副串钩抛下去,一拉就是一连串小公鱼。
              这种现象让冬季的钓鱼人不再感到寂寞,但同时,也似乎孕育着一种危机。


              它们会不会吃光其它鱼类的鱼卵,然后取而代之?谁也不清楚,也许时间会给出答案。


              IP属地:广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楼2021-10-20 22:01
              收起回复
                黄河生态危机
                黄河水变清,但水量变少等这些就不细说了,简单讲讲黄河土著鱼类面临的问题
                外来鱼水下骚动,黄河或已“失守”?
                通过了解黄河鱼类的群落变化,我们同样可以窥探黄河背后的生态问题。
                首先是土著鱼的危机。据资料记载,1998年时黄河上游只有3种濒危鱼类,2004年增加到9种,2016年进一步增加到14种。到了2020年,存在生存危机的黄河鱼类已经发展到了29种。这一连串的数字意味着,“黄河生态”已经到了关键的转折时期。

                再看看外来鱼类。外来鱼类大多在上世纪70年代后进入中国,黄河沿岸九个省份全部都有引种记录,先后引入的鱼类多达34种。其中,从国外引进的鱼类有20种,从国内其他水域引入的鱼类有14种。要命的是,有17种外来鱼类已经在黄河流域自然繁殖,土著鱼明显处于竞争劣势,黄河雅罗鱼、黄河裸裂尻、拟鲶高原鳅等土著鱼或已局部消亡。
                那么,外来鱼类是如何进入黄河的呢?
                第一,是作为养殖品种引进的。这类鱼通常个体小、生长周期短、繁殖力强,很容易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实现增殖渔业,池沼公鱼、大银鱼都属于此类。其中,池沼公鱼在龙羊峡、刘家峡以及陕西汾河等水域已经成为优势种群,在龙羊峡水库资源量曾达到600~1000吨。

                龙羊峡水库
                第二,在引入经济鱼类时无意间掺杂带入了其他杂鱼的鱼卵,比如麦穗鱼、青鳉、小黄黝鱼等。
                第三,在养殖阶段意外逃逸并与本土鱼发生杂交,引发基因污染。1984年,我国从德国的巴伐利亚州引入了德国镜鲤。没想到,德国镜鲤和野生黄河鲤鱼发生了杂交,其后代已遍布黄河的干流和支流,严重威胁到了纯种黄河鲤鱼的种质存续。
                第四就是人为放生。民间的放生现象并不少见,往往以宗教信仰或者慈善活动为由。

                放生神教正在非法放生
                和本土鱼相比,很多外来物种都经过了人为选育,在生长速度、繁殖能力等方面都“技高一筹”。从繁殖力、适合度(后代存活能力)等角度来看,外来物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很容易抢占生态位,掠夺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把本土鱼排挤在外,最终引发生存危机。
                总之,相比于黄河的水、沙问题,外来鱼类更容易被忽视,也更难被“制服”。对于那些濒危的黄河土著鱼,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水产种质资源库,设立原种场和良种场,通过人工繁育的手段增加一道“防护墙”。


                IP属地:广西27楼2021-10-20 23:30
                收起回复
                  淦,又被死度表怼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1-10-22 23:29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21-10-26 22:28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21-10-26 22:32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1-10-26 22:35
                        回复
                          真不愧是婊得不能再***度婊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21-10-26 22:41
                          回复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外来入侵重灾区之一的云南篇,只能到此为止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21-10-29 00:04
                            回复
                              “乱成一锅粥”的珠江流域:生物入侵重灾区,鱼种相互竞争
                              麦鲮侵入南方水系,30年成“珠江一哥”
                              说起麦瑞加拉鲮,两广人肯定都很熟悉。麦瑞加拉鲮简称为麦鲮,是珠江水产研究所于1982年从孟加拉国引进的外来物种。上世纪90年代,麦鲮在广东、广西两省得到了大力推广,现在已经成为南方地区的重要养殖品种。

                              没想到的是,养殖的麦鲮逃逸到野外之后便迅速繁殖扩张,分布范围越来越大。在短短的30年间,麦鲮几乎遍布了整个珠江流域,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常见的外来鱼类之一。
                              麦瑞加拉鲮侵入珠江,数量排在第一位
                              在2019年8月,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珠江流域多个支流对外来鱼类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共采集到 5867尾鱼类样本,其中外来鱼类的数量达到了 927尾,占渔获物总量的 15.8%。
                              经统计,珠江流域最常见的外来鱼类主要有 10种,分别是 麦瑞加拉鲮、露斯塔野鲮、罗非鱼、尖齿胡鲶、短盖肥脂鲤等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麦鲮,以 407尾的数量占据榜首,是绝对的优势物种;紧随其后的是尼罗罗非鱼( 360尾)、齐氏罗非鱼( 118尾)。

                              珠江部分支流中外来淡水鱼的数量排名
                              依次是 麦鲮,尼罗罗非鱼,齐氏罗非鱼,尖齿胡鲶,条纹鲮脂鲤,下口鲶(清道夫),彩虹鲷(红罗非鱼),露斯塔野鲮,短盖肥脂鲤,莫桑比克罗非鱼
                              这次调查结果大体上能反映出珠江流域外来鱼类的现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当地钓友也反映,麦鲮、食蚊鱼、罗非鱼是出现率很高的几种外来鱼,比当地的四大家鱼还要常见。在北江、东江、西江等多个江段,麦鲮的种群数量都能排进前三位,是入侵最“成功”的外来鱼类之一,比罗非鱼还要难缠。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江的临武、佛山九江等多个采样地点,发现并登记的外来鱼类只有麦瑞加拉鲮一种,这似乎意味着——和罗非鱼等外来物种相比,麦鲮有着更广的分布范围以及更强的适应能力。

                              比如在北江的临武码头,研究人员共采集到 1533尾鱼类,经鉴定后将其分为 23个物种,其中外来鱼类仅有麦瑞加拉鲮一种,数量足足有 300尾,占渔获物总量的 19.6%。这种结果也在意料之中,在麦鲮的生态特性上也能找到“端倪”。
                              麦鲮为什么会在珠江泛滥?
                              麦鲮是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温水性鱼类,不耐低温,在北方地区无法顺利越冬,这一点和罗非鱼相似。而麦鲮能在南方(尤其是珠江流域)混得风生水起,与很多因素都有关系,这其中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从自然因素来看,麦鲮的生态特性决定了这一物种的扩张能力。
                              麦鲮食性杂,幼龄期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体型的增加还会转变食性,多方位收割底层资源。成年麦鲮以植食性饲料为食,比如水生植物的茎叶、碎屑等,这些食物资源在珠江流域“唾手可得”。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麦鲮也能够取米糠、豆饼、花生饼等饲料,几乎不挑食,很容易成活。
                              麦鲮具有耐低氧、生长快、抗病力强、食性杂等特点,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这些特点均是麦鲮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点,麦鲮的自然产卵量也很高,一条一公斤重的成熟雌鱼能够产下 10~15万枚卵子,而且体型越大,产卵量就越高。还有资料显示,野生的麦鲮寿命可达 12年,在南方地区大部分时间都能自然繁殖。在两广,海南的渔场,几乎全年都能供应麦鲮鱼苗。从产卵到孵化、生长,用不了一个月就能长到1-2两。在自然环境中,当年生幼鱼一年可长到300克以上,养殖条件下,该品种第一年常可增重600-700g。

                              麦鲮的受精卵胚胎
                              从人为因素来看,麦鲮引入我国时,作为经济鱼类,它是被人工圈养的,一直生活在养殖场内,它是怎么侵入珠江的呢?
                              养殖漏洞:因时间过长、人为损坏等原因,使麦鲮的养殖场所出现破损,从而导致麦鲮鱼或鱼卵流到外面,从而最终进入珠江。
                              自然灾害:台风引起的大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破坏了养殖场,使麦鲮鱼外流到珠江流域,最后进入珠江。
                              人为放生:出于善心、好奇心,甚至闲着无聊的人,在放生的时候,有意或无意中把麦鲮鱼放生到珠江流域。大体上也就是这三种途径,让麦鲮走出了养殖场,侵入到珠江流域中,从而开始了它的“争霸”之路!
                              两广地区大规模的人工养殖也会源源不断地为野生群体提供“后备资源”。因此,想要彻底消灭麦鲮并不现实,最好的情况也只是控制现有的种群规模,防止其进一步向北方地区扩张。

                              麦鲮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即便泛滥也没关系?
                              可能有人认为,麦鲮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因此即便泛滥了也没关系。这种观点对吃货们而言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对广东河道的本土鱼类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而实际上,麦鲮的肉质较差,绵软、细刺多,加上肉厚,一般的红烧、清蒸都不适合,相比土鲮的肉质细腻,麦鲮鱼肉质较“柴”,也就是我们通俗讲的“不好吃”,这也是麦鲮鱼能成为珠江一“霸”的主要原因。(吃过的人都知道,麦鲮这货的口感,只比泰鲮强点,远不如土鲮,只是长得快,产量高,能替代土鲮做鲮鱼罐头,做成鱼丸,熏干做成鱼干)
                              在广东的土著鱼中,最典型的“受害者”莫过于本土鲮鱼。
                              土鲮虽是珠江流域的特色鱼种,但是,一个流域的面积之大,它不过只是其中的小小一员而已。
                              就珠江流域比作一个超级大家庭好了,四大家族作为家庭的高级成员,份额、资源自然是第一梯队,而其他的常见鱼种如鲫鱼、土鲮这类就属于第二梯队。其他土著则是构成了第三梯队。
                              这样的资源划分,本来是比较平和的。奈何随着入侵物种的介入。土著鱼种的生存空间越缩越小,种族繁衍也越发艰难。入侵物种带来的不止是资源的更改,还对本土物种的繁衍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因为它们需要生存繁衍,而这就需要食物,许多的外来物种,它们甚至都会把本土物种的鱼卵当成食物来源,这种伤害就是隔断式的!
                              和麦鲮一样,土鲮也属于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这两种鱼不仅亲缘关系较近,而且分布区域也高度重合(鲮鱼主要分布在珠江、闽江、澜沧江等南方水域)。鲮鱼的食性也很杂,有“水中清道夫”之称,和麦鲮位于相同的生态位,种间竞争在所难免(而且相当激烈)。

                              土鲮
                              然而,麦鲮的适应能力却比我国本土的鲮鱼更胜一筹。麦鲮的抗寒能力更强,当水温下降到 7℃时,本地的鲮鱼就会因温度过低而死亡,而此时麦鲮还能够存活。这意味着在水温较低的水域,麦鲮能够取代本土鲮鱼,进而对后者产生抑制作用。生存竞争虽然不至于导致本土鲮鱼走向灭绝,但种群数量却会因此大幅下跌。
                              国内有研究显示,麦鲮的临界致死低温为 3℃,在广东北部的山区中能够自然越冬。更强的耐寒能力使得这一物种可以适应纬度更高的自然水域——包括长江。
                              长江沿岸各省近30来年,都有从广东引种土鲮和赤眼鳟,1985年,重庆水产科学研究所从广东引入了鲮鱼苗(水花)在重庆市长寿湖水库等大中型水库进行推广养殖以丰富地方鱼类养殖品种,这是最早的官方引种记录。而麦鲮大概率是引种土鲮和赤眼鳟的时候夹带的(还有将近10年前,江浙的相关部门从广东引种并放流过麦鲮,一时找不到引种记录),而南方各省在夏季时,频发台风暴雨洪水,不可避免的发生养殖逃逸,麦鲮就这样入侵到了长江流域

                              今年4月份发表在《生态学报》上的一篇研究指出,研究人员在长江安庆江段发现了野生的麦鲮,根据数量将其定为“ 一般种”。在湖北段以及下游的镇江段,麦鲮也均被发现,种群数量亟待评估。
                              长江流域的麦鲮虽然不会像珠江麦鲮一样在30年间就成功“上位”,成为绝对的优势种,但泛滥的风险同样不容小觑。目前长江流域正处于十年禁渔期,严禁一切生产性捕捞。因此在未来10年,长江流域的麦鲮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多。至于是否会发展成为优势物种,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IP属地:广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2楼2021-10-29 20: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