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448贴子:95,006

回复:晨读传习录201912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晨读传习录】
“有所忿懥”①一条。先生曰:“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耳!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注释】
①有所忿懥:语出《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有所愤懥”一节。先生说:“愤怒等情绪,人心怎能没有呢?只是不应当有罢了。一个人在愤怒时,只要带了一份私意,愤怒就会过当,就不是心体廓然大公的状态。因此说有所愤怒,心就不能达到中正。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做到物来顺应,不掺杂一毫私意,心体自然就能廓然大公,达到本体的中正平和状态。就好比出门看见有人在争斗,对于有错的一方,我的心也会愤怒。然而即使愤怒,这个心却仍处于廓然大公的状态,没有动一点气。现在对别人发怒也应该这样,这才是中正。”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9-12-26 17:01
回复
    【解读】
    这里着重指出佛教不着相是指见人打斗,对于有错一方也不能有任何愤怒;而心学不着相是对有错一方当怒则怒,然而即使愤怒,心却仍处廓然大公的状态,没有动一点气,儒佛之间的细微差别就在于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善加体会这种差别,才能真正把佛教和心学区别开来。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9-12-26 17:02
    回复
      【晨读传习录】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译文】
      省察是有事的时候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19-12-27 08:22
      回复
        【解读】
        有事时存养本心就是要省察心体是否中正并加以调整。无事时省察心体是否中正并加以调整就是在存养本心。不管有事无事心心念念存天理去人欲。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19-12-27 08:22
        回复
          【晨读传习录】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译文】
          良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良知的完成。圣人之学只有一个工夫,知行不能分为两截。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9-12-28 08:28
          回复
            【解读】
            人的外在行为定然是在其思想、意识、念头主导下展开的,两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人的内在念头、认知必然要体现为外在的行为,这一过程才算完满成功。此谓知行合一,在阳明先生这里,知指良知。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19-12-28 08:28
            回复
              【晨读传习录】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译文】
              问:“看书看不明白怎么办?”先生说:“这是因为只在文辞句意上穿凿探求,所以有不明白之处。这样的话,还不如先前的那些学问家,他们倒还读得多,理解得清楚。只是他们在学问上虽然理解得极为透彻明白,但终身没有真正的心得体会。必须在心体上用功,凡是理解不清楚,实行不顺畅的,必须返回到自己内心上体会,然后才可以通达。《四书》、《五经》,也不过是探讨这个心体,这个心体就是‘道’,心体澄明了,也就明白了‘道’,再没有其他的解释。这才是做学问的关键。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9-12-29 09:52
              回复
                【解读】
                在心上体当此是为学头脑处,那些学问家嘴上讲得头头是道,只是文义上求解,没有心上用功终身亦无所得。王阳明先生这段话又何尝不是在提醒今天学习研究心学的诸公?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19-12-29 09:52
                回复
                  【晨读传习录】
                  问哭则不歌①。先生曰:“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注释】
                  ①语出《论语·述而》:“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请问先生为什么孔子哭泣就不再唱歌。先生说:“圣人的心体自然如此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19-12-30 19:36
                  回复
                    【解读】
                    孔子当日祭祀时哭过便不再唱歌,是心体自然中正的表现,事虽过但境还在,作欢娱之事便是不正。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19-12-30 19:36
                    回复
                      【晨读传习录】
                      门人作文送友行,问先生曰:“作文字不免费思,作了后又一二日常记在怀。”曰:“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又作诗送人。先生看诗毕,谓曰:“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说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①矣。”
                      【注释】
                      ①语出《周易·乾卦·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译文】
                      有一个弟子写文章为朋友送行,问先生说:“写文章难免费心思,写过后一两天还总记挂在心上。”先生说:“写文章时思考并无害处,但是写完了还常常记在心里,就会被文章所牵累,心中有一个事物,这样就不对了。”又有人写诗送人。先生看完后说:“凡是写东西都要根据自己的天分,如果说得太过头,就不是‘修辞立诚’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19-12-31 11:53
                      回复
                        【解读】
                        写东西过头,写完东西还一直念念不忘,就是心有挂碍。心不正无疑会影响对其它事物作出准确判断。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19-12-31 1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