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440贴子:94,971

晨读传习录201912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晨读传习录】
萧惠问死生之道。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问昼夜之道。曰:“知昼则知夜。”曰:“昼亦有所不知乎?”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①,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更有甚么死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2-01 09:14回复
    【注释】
    ①语出北宋理学家张载(1020-1077)的《正蒙·有德篇》:“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意为言辞有教养,行动有准则,白天有所作为,晚上有心得和体会,休息时涵养,瞬间都能存养本心。
    【译文】
    萧惠问死生方面的道理。先生说:“知道昼夜,就知道死生。”萧惠继续问昼夜之道。先生说:“知道什么是昼,也就知道什么是夜。”萧惠说:“白天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吗?”先生说:“你能够知道昼,懵懵懂懂地做事,无知觉地进食,行不著,习不察,整天昏昏沉沉,这就是白天在梦中度过。只有‘息有养,瞬有存’,这个心才能清醒自觉,天理才没有片刻间断,才是真正地知道昼。这就是天德,就是知晓昼夜之道,哪还有什么生死不知道的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2-01 09:15
    回复
      【解读】
      存养本心洞达实相本体就是超越生死二元对立进入道的绝对,即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知昼夜每天依循天理而行即是知生死,何时委求保命何时杀身成仁都是依道所为。的确王阳明和他一些得道弟子曾成功预知了自己何时死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12-01 09:15
      回复
        【晨读传习录】
        一友静坐有见,驰问先生。答曰:“吾昔居滁①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注释】
        ①滁,即滁州(今安徽滁县)。
        【译文】
        有一个朋友静坐时有所体会,跑来请教先生。先生说:“我过去在滁州时,看见学生们大多专心于文辞句意的辨析,口说耳听,时有异同,对于内心的体验没有帮助。所以暂且教他们静坐。他们一时有所体会,颇有即时效果。然而时间一长,他们渐渐地就有喜欢宁静而厌恶行动、遁入空虚枯寂的毛病。也有人专门追求玄妙的悟解,耸人听闻。所以我近来只讲致良知。明白了良知,任凭你去静坐体悟也好,去事情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本不分动静,这就是学问的主旨。我这句话从滁州说到现在,也反复琢磨过,只有‘致良知’这三个字没有毛病。这就像医生要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察觉到病人的病理一样。”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12-02 08:31
        回复
          【解读】
          大部分中下根人可以通过致良知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而入道,少部分根性较好的人也可以用顿悟的方式直切本体从未发之中悟入,无论哪种根性的人“致良知”三字均没病痛。若直接从本体悟入很容易把心学和禅宗佛教相提并论,也易使学生离却事上磨炼而着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阳明先生晚年反复强调“致良知”三字的良苦用心。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12-02 08:33
          回复
            【晨读传习录】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②地位?”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注释】
            ①黄直:字以方,江西金溪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漳州推官,王阳明的学生。
            ②语出《中庸》第三十二章。
            【译文】
            我问:“先生的格物致知学说,主张随时格物以推致良知。那么,这个知就是部分的知,而非整体的知,又怎么能达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境界?”先生说:“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涵盖万千,本来就是一个全体之天。只是因为被私欲蒙蔽,丧失了本来面目。心中的理没有穷尽,原本就是一个深渊。只是因为被私欲窒塞,则深渊丧失了本来面目。如今,时刻不忘致良知,把这些蒙蔽和窒塞全部清除干净,那么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先生指着天说:“比如眼前所看到的天,是明朗透彻的天,在四周所看见的天仍然是这个明朗透彻的天。只是因为被许多房子和墙壁遮蔽了,我们就看不到天的全貌。如果把这些房子墙壁全都拆除,就又是一个天了。不能说眼前看到的天是明朗透彻的天,而外面所看到的天就不是明朗透彻的天。由此可知,部分的知也就是整体的知,整体的知也就是部分的知。知的本体只有一个。”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12-04 09:04
            回复
              【解读】
              一节之知即是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是一节之知,未发之中既是天和渊,发而中节又何尝不是?知当下即是知天,知天就能知当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12-04 09:04
              回复
                先生,我想学习心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2-04 20:01
                收起回复
                  【晨读传习录】
                  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译文】
                  有人问:“佛教也致力于养心,但关键是不能用来治理天下,为什么呢?”先生说:“我们儒家养心时,从来没有脱离事物,只是顺着万物的本性,自然就是功夫了。而佛教却抛弃世间的事物,把心当做幻相,渐渐地遁入虚无空寂中去了。对世间好像没有什么关联了,所以不能治理天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12-05 08:52
                  回复
                    【解读】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超越生死摆脱轮回,它必然要摆脱形下的相对的二元对立从而进入道的绝对,即把本体作为实相去追寻而把意识心、外物统统看作幻相舍弃或者只在事上“借假修真”,佛教劝导人们远离颠倒梦想。而心学认为:本体、意识心和外在事物浑然一体,心上用功固然可以正心,把外在的事情办得端端正正亦是正心的过程,讲求知行合一,事上磨练。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2-05 08:52
                    回复
                      【晨读传习录】
                      又曰:“功夫不是透得这个真机,如何得他充实光辉?若能透得时,不由你聪明知解接得来。须胸中渣滓浑化,不使有毫发沾带始得。”
                      【译文】
                      先生又说:“下功夫,如果不是透彻地了解良知这个诀窍,怎么能达到充实光明的境界呢?要想透彻了解,不是凭着你的聪明去在文辞句意上辨析获得。必须净化胸中的渣滓,不能有丝毫的沾附才能获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12-06 07:04
                      回复
                        【解读】
                        真正让我们日夜操心的是如何去除心中的渣滓,而不是凭着聪明在文辞句意上辨析获得。通过不断的心上用功事上磨炼,使骄傲、狂放、忧伤、郁闷、嗔怒等等不良情绪得以去除,对待他人虚怀若谷,面对毁誉能淡然处之,处困不乱,处变不惊,这才是内心的澄明,否则说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又有啥用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12-06 07:04
                        回复
                          【晨读传习录】
                          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译文】
                          问:“后世著述很多,恐怕会扰乱正统学问?”先生说:“人心与天理本来是浑然一体,圣贤的著述,就像描写肖像表达人的神情相貌,不过把一个大概的形状展示给后人看,使别人凭借着画像去寻求真人面貌。而真人的精神气质,谈笑举止,本来就不可能完全通过肖像画来传达。后世著述,则是把圣人所画的东西,模仿誊写,然后随意地加以分析,添枝加叶,以表现自己的技能,因而也就越来越失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12-07 10:01
                          回复
                            【解读】
                            道不可意会言说,因为意会言说本身已非道体。圣贤们为传道不得已作了大概描述,许多后人不在心上用功体认道体,只在圣贤描述的基础上模仿誊写,随意加以分析并添枝加叶以表现自己,也就越来越失真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12-07 10:01
                            回复
                              【晨读传习录】
                              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比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①,‘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四十、五十而无闻’③,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④安肯以此望人?”
                              【注释】
                              ①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此句有二解,其一,人到死而名声不被别人称道,君子引以为恨;其二,人到去世时名声与自己的实际不相符,君子以之为恨。王阳明主张作后一种理解。
                              ②语出《孟子·离娄下》,意为名声超过了真实状况,君子以之为耻。
                              ③语出《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般理解为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也就不值得惧怕了。但王阳明对此显然有不同的看法。
                              ④语出《论语·颜渊》:“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译文】
                              先生说:“求学的病根在于喜好名声。”薛侃说:“从前年开始,我自认为这个病开始减轻了。近来仔细省察,才知道完全没有根除,难道人必定要依靠外在的名声?只是听见赞誉就高兴,听到批评就郁闷,这就是发病了吗?”先生说:“正是。名与实相对,追求实在的心重一分,则追求名声的心轻一分,完全是追求实的心,就完全没有追求名声的心了。务实的心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怎么会有时间去喜好名声?”又说:“孔子说‘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应读去声,也就是‘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的意思。实不符合名,生前还可以弥补,死后就没法顾及了。‘四十、五十而无闻’,是说没有闻道,不是名声不被别人知道。孔子说:‘这是闻名,不是显达’,他怎么会拿名声来寄望于学生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12-08 08: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