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448贴子:95,010

回复:晨读传习录201912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晨读传习录】
王汝中①、省曾侍坐。先生握扇命曰:“你们用扇。”省曾起对曰:“不敢。”先生曰:“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妆做道学的模样。”汝中曰:“观‘仲尼与曾点言志’一章略见。”先生曰:“然。以此章观之,圣人何等宽洪包含气象!且为师者问志于群弟子,三子皆整顿以对,至于曾点,飘飘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来,何等狂态。及至言志,又不对师之问目,都是狂言。设在伊川,或斥骂起来了。圣人乃复称许他,何等气象!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注释】
①王畿(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王阳明的学生,为浙中王门的创始人,著有《龙溪全集》。
【译文】
我和王汝中陪先生坐。先生拿着扇子说:“你们用扇子吧。”我站起身来说:“不敢当。”先生说:“圣人的学问不是这样拘束痛苦的,不是要装出一副道学的模样。”王汝中说:“从《论语》‘曾点言志’一章大致可以看出来。”先生说:“是的。就这章来看,圣人是多么宽舒从容的气象!老师向学生询问志向,三个人都很庄重地回答,至于曾点则悠悠然,不把那三人的回答看在眼里,自己去弹起瑟来,多么狂放啊!等到他谈自己的志向时,又所答非所问,说出一番狂放言论。假如是程伊川,也许就要责骂起来了。孔子却称赞了他,这是什么样气度啊!孔子教育学生,不是捆绑着他们按照一个模式来教化,而是狂放的,就从狂放上来教化他;保守的,就从保守上来锤炼他。人的才能气质,怎么可能完全相同呢?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12-09 08:47
回复
    【解读】
    圣人之学既有万物一体的宽广气度,又致良知于具体事物。圣人教学生亦是如此,既大度容忍学生各种性格禀赋,又因人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不拘泥于一个模式。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12-09 08:48
    回复
      【晨读传习录】
      先生曰:“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
      【译文】
      先生说:“如今探讨人性的人,都争论着异同。他们都是在言辞上辨析人性,而没有理解真实的本性。真正理解了本性的人,根本没有异同可言。”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9-12-10 12:04
      回复
        【解读】
        性本善还是本恶争论了几千年,有的从源头上说善,有的从流弊上讲恶等等,若真正认识到了性体,哪有什么善恶?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9-12-10 12:04
        回复
          【晨读传习录】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①。仙家说婴儿②,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③,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注释】
          ①语出《孟子·离娄下》:“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意为有本源的泉水滚滚地往下流,昼夜不息,把低洼之处注满后再往前奔腾,一直流入大海。
          ②婴儿:语出《老子·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③语出《中庸》第一章:“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问:“知识没有长进怎么办?”先生说:“求学必须有一个本原,必须从本原上努力,然后才能逐渐前进。仙家使用的婴儿比喻很好。比如婴儿在母亲肚中时,只是纯精气,哪有什么知识?等到从母体出生后,才能啼哭,继而能够笑,然后能够认识自己的父母兄弟,再接着能够站立行走、持拿背负物品,最终天下之事无所不能。这都是因为他的精气日益充足,筋骨日益强壮,智力日益开启,不是从母体出来那一天起便能探求推寻得到的,必须有一个本原。圣人达到天地各安其所、万物各遂其性的境界,也就是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逐渐培育而来。后世儒者不明白格物的学说,看见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便希望在刚一下手时探究透彻,哪有这种道理?”又说:“立志用功,就好比种树。当它是树芽的时候,还没有树干,等到有树干时,还没有枝条,有枝条然后才有叶子,有叶子才有花和果实。刚开始种树根时,只管去栽培灌溉,不要想着枝条、树叶,也不要想着花和果实。空想有什么用?只要不忘记栽培的工夫,还怕没有枝条树叶、鲜花果实?”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9-12-11 08:40
          回复
            【解读】
            为学没有精进,有太多的人希望通过恶补而获得,这就是义袭而取急于求成的毛病。踏踏实实在心上用功到事上磨炼,不作枝想叶想果想,今天到这步就理解到这步,乌龟虽慢长时间积累下来就是远足,兔子虽快骄傲自大时间短终究走不远。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9-12-11 08:41
            回复
              【晨读传习录】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译文】
              只要存养心体,使之时常被知觉,就是学问。过去和未来的事情,想多了有何益处?只会把心放逐于外。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9-12-12 14:57
              回复
                【解读】
                只要懂得存养本心,良知就能对当下真实关系情境作出判断,想着过去和未来之事,只不过迷失本心罢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9-12-12 14:57
                回复
                  【晨读传习录】
                  先生起行征思、田,德洪与汝中追送严滩,汝中举佛家实相幻相①之说。先生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汝中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工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工夫上说本体。”先生然其言。洪于是时尚未了达,数年用功,始信本体、工夫合一。但先生是时因问偶谈,若吾儒指点人处,不必借此立言耳。
                  【注释】
                  ①实相、幻相:佛教用语。实相,就词义而言,指一切现象之真实不虚的相貌。就教理而言,与真如、涅槃、性空、法性、真性等概念含义雷同。幻相指一切虚幻不实的现象。
                  【译文】
                  先生被起用征讨思恩、田州,我和王汝中一起送先生到严滩。王汝中提出佛教中的实相幻相问题请教于先生。先生说:“有心都是实相,无心都是幻相;无心都是实相,有心都是幻相。”王汝中说:“有心都是实相,无心都是幻相,这是从本体上说工夫;无心都是实相,有心都是幻相,这是从工夫上说本体。”先生赞同他的理解。我当时还没有理解,又经过几年工夫,才相信本体与工夫是统一的。但当时先生是因为王汝中提问偶然谈起,如果我们儒家教化人,不必借用这种说法来立论。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9-12-13 11:39
                  回复
                    【解读】
                    这便是与天泉证道相关的严滩问答。
                    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这是本体上说功夫,一悟本体即是功夫,本体即工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这是功夫上说本体,做了功夫方识本体,功夫即本体。前句为道心,后句为人心,悟到了道心即是实相,否则就是幻相;去除了人心即是道心实相,否则就是幻相。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9-12-13 11:40
                    回复
                      【晨读传习录】
                      九川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曰:“昔有人静坐,其子隔壁读书,不知其勤惰,程子称其甚敬①。何如?”曰:“伊川恐亦是讥他。”
                      【注释】
                      ①语出程颐,见《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许渤与其子隔一窗而寝,乃不闻其子读书与不读书。先生谓:‘此人持敬如此。’”
                      【译文】
                      陈九川又问:“当用功收敛身心的时候,有美好的声音和颜色出现面前,如果还像平常那样去听去看,恐怕就是不专一了吧?”先生说:“怎么想去不听不看呢?除非是心如槁木死灰之人,或者聋子、瞎子。但是尽管听见了看见了,只要心不追逐着它奔流而去就行了。”我说:“从前有人静坐,他儿子在隔壁读书,他却不知道儿子是否在用功还是偷懒,程颐称赞他能够‘持敬’,这是怎么回事呢?”先生说:“程伊川大概是在讽刺他。”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9-12-14 08:28
                      回复
                        【解读】
                        事物来到面前当然要看,要调查研究,重点是心不要被外物牵着跑,始终保持中正,事物完整准确反映到心中,良知自动会告诉你如何处理,当喜则喜当怒则怒,这就是不动心。程颐先生大概是在教人体悟未发之中。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9-12-14 08:29
                        回复
                          【晨读传习录】
                          九川问:“此功夫却于心上体验明白,只解书不通。”先生曰:“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译文】
                          我问:“这个工夫只能在心上去体会明白,光靠解释书上的文义讲不通。”先生说:“只需要在心上理解。内心理解了,书上的涵义自然融会贯通。如果内心不能理解通透,仅追求书本上的文义通晓,那么只会产生偏见。”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9-12-15 09:06
                          回复
                            【解读】
                            多少人把学问执于口耳之间,对四书五经等经典侃侃而谈,表面上让人感觉到很厉害,自己却从来不去心上体验把经典理解通透,说到底这样的人其实没什么真才实学。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9-12-15 09:06
                            回复
                              【晨读传习录】
                              九川问曰:“伊川说到‘体用一原,显微无间’处,门人已说是泄天机。先生致知之说,莫亦泄天机太甚否?”先生曰:“圣人已指以示人,只为后人揜匿,我发明耳,何故说泄?此是人人自有的,觉来甚不打紧一般。然与不用实功人说,亦甚轻忽可惜,彼此无益;与实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有力。”
                              【译文】
                              我问:“程伊川说到‘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时,门人就说泄露了天机。先生的致良知学说,是不是也泄露天机太多了?”先生说:“圣人已经将良知指示出来,只是因为后人把它隐匿了,我不过发现了并且重新彰显它而已,为什么说泄露?良知是人人自身都具有的,也就觉得没有什么要紧。如果和那些不着实用功的人说,也很容易被忽视,彼此没有好处。对那些着实用功但又没掌握要领的人来讲,则十分有益。”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9-12-16 09: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