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296贴子:73,674,296

回复:将星陨落(二):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副军长-佟麟阁上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又电请Z央,令北上应援之孙连仲部停止前进;张自忠、张允荣与桥木群依据7月11日协定,代表第二十九军与日方签订解决华北冲突《细目协定》,内容为:
一、排除妨害中日两国之人物;二、彻底弹压GC党;三、取缔排日之机关、团体及各种排日运动与教育。但是宋的第29军抗日情绪高涨,而日本军的攻撃意思明确,宋哲元在抗战与妥协中挣扎著。
7月21日,宋哲元致电中央,报告中日双方约定前线军队撤退,并电呈天津交涉经过及协定内容:
一、第二十九军代表向日军表示遗憾,处分责任者;二、中国不驻军芦沟桥城郊及龙王庙;三、彻底取消所谓蓝方社、GC党及其他抗日团体。
7月22日,宋哲元会见熊斌、刘健群等国民政府中央代表,在获知了中央的抗日决心后,他确定抗战到底。
7月23日,蒋致宋哲元漾电:“至此事件之真正结束,自应以彼方退阳(七)日所增援部队为重要关键。务希特别留意。”;
宋哲元停止与日方谈判,开始作应战必要准备,中止第三十七师南调,命令石友三保安队即行在西苑布防,并秘密调遣赵登禹部一个团进驻北平。
7月24日,宋哲元以和平为不可能之事,召集第二十九军高级将领秦德纯、刘汝明、赵登禹等人会商对策,决定重新部署,准备作战。
7月25日,蒋电饬宋哲元注意日军调动称:“据确报,日本自二十二日起,其机械化部队及大量汽车,皆极秘密向华北输送。预料一星期内,必有大规模之行动,务望时刻防备,并积极部署,勿为所欺。”
7月26日,蒋电宋哲元称,此刻“应下决心如下:一、巩固北平城防,立即备战,切勿疏失;二、宛平城内,立即恢复戒备,此地点重要,应死守勿退;三、你本人立即到保定指挥,切勿在北平片刻停留;四、决心大战,照中央昨电对沧保、沧石各线从速部署”;
蒋再密电宋哲元称,“此时先应固守北平、保定、宛平各城为基础,切勿使之疏失。保定防务应有确实部队负责固守。至平、津增援部队,可直令仿鲁(孙连仲)随时加入也。”。
7月27日,蒋介石令第二十九军及北上支援部队积极部署应战,并电宋哲元固守北平;宋哲元电请蒋介石速派大军兼程北上,以解北平之围,蒋复电要宋“镇静谨守,稳守三日”,“严令各部加深壕沟,固守勿退,中央必星夜兼程,全力增援”。
7月28日,蒋密电宋哲元:“孙(连仲)部应即进勿延;庞(炳勋)部现尚未集中,依令在沧州待后方部队到后向前推进。先要固守现有阵地,然后方易出奇制胜。”
宋率第29军同日军激战,由于其在是否组织防御上犹豫不决不幸错判情势后来失败,导致北平、天津失陷。
当时宋哲元被中国国内舆论激烈挞伐。后宋哲元任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总司令,继续同日本军作战。
晩年


105楼2019-10-16 14:42
回复
    1938年春,宋哲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1940年3月,不久染上肝病辞职,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并回到其夫人常淑清的故乡四川绵阳疗养。
    1940年4月5日病逝,享年56歳(满54歳足)。葬于绵阳市富乐山山麓。其墓碑由冯玉祥亲书“宋上將明軒之墓”。宋哲元墓在1967年被宏伟兵捣毁,1978年重建,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评价
    国G双方都对其做出积极评价。国民政府追授其为一级陆军上将。中G方面朱德和彭德怀赠挽联一幅:“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乎九泉”。
    记录历史,缅怀先烈!让更多的人知道!
    岁月悠悠,历史轮回,关注分享留下你的记忆!
    -------------------------------
    为了还原真实历史,材料就比较敏感,不知哪天就毙掉。所以写历史比较敏感,难以把握,防止失联请关注
    (张老师海外聊史 :HISTORYCA,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将星陨落(二十五):黄启东中将
    将星陨落(二十四):李必藩中将
    将星陨落(二十三):陈锺书中将
    将星陨落(二十二):刘桂五中将
    将星陨落(二十一):赵渭宾少将
    将星陨落系列:(一~二十)
    中国抗战大事记:1937-1945
    抗战之最和不朽历史经典画面(下)
    抗战之最和不朽历史经典画面(上)
    近代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四)
    近代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三)
    近代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二)
    近代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一)
    往期文章 武汉会战纪实
    往期文章 日本关东军的覆灭
    往期文章 钢军军长李本一传奇
    往期文章 土木系名将:陈诚
    国军王牌军系列
    国民革命军军长系列
    北伐系列
    蒋介石日记秘闻之大败退系列
    蒋介石日记秘闻之韩战系列
    蒋介石日记秘闻之权斗系列
    往期文章:蒋公介石系列


    106楼2019-10-16 14:43
    回复
      将星陨落(二十八):张自忠上将
      张自忠: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

      张自忠上将(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号荩忱,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元村。
      年轻时就读天津法政学堂,就学期间曾秘密加入同盟会,而后由于国难将至投笔从戎,进入冯玉祥部西北军,以功累升排,连,营,团长,西北军校校长等职,曾参加北伐诸战役。
      治军严厉 不失人性
      张自忠将军自小就受儒家教育,他进私塾读书,以致后来上的临清高等小学堂学的仍然是四书五经。
      可以说,自张自忠懂事起,就开始接受儒学的熏陶,因此,强调忠、孝、仁、义的道德从小便在张自忠的内心深深扎下了根。
      另一方面,西北军也是一支传统色彩极为浓厚的军队,从这样的军队里出身的张自忠,自然事事都以道德来要求自己。


      107楼2019-10-18 15:30
      回复
        这就是为什么以治军严厉著称的张自忠,凡士兵如严重违纪,必打军棍,但却又主张“八不打”:
        一、官长生气时,不许打
        二、士兵劳碌太过时,不许打
        三、对新兵,不许打
        四、初次犯过者,不许打
        五、有病者,不许打
        六、天气过热过冷时,不许打
        七、饱饭后及饥饿时,不许打
        八、哀愁落泪时,不许打
        从他订下的“八不打”军规就可看出他的带兵除了(严)以外还有(仁)的成分在里面。
        另外,无论他身处多高位阶他总是与士兵吃一样伙食,也和士兵们一起工作,所以所有是官兵都愿意和他生死与共。
        被误为汉奸
        中原大战结束,即将面临对日抗战,中央对冯玉祥不计前嫌,双方敌对气氛消除,原西北军受到中央改编为29军,以宋哲元为军长,张自忠为下辖的第38师师长
        29军刚组成不久,即奉命调驻平津,负责河北省防务,然而不久之后就遇上日军进犯。
        当时廿九军第三十三师,在师长张自忠及旅长赵登禹率领千人大刀敢死队,以急行军兼程赶赴前线,用大刀、手榴弹为武器,于月黑风高之夜,乘敌不备,歼灭日军步兵两个联队骑兵一个大队。
        在喜峰口造成空前大捷,震惊中外,张自忠获中央颁授青天白日勋章,于是抗日英雄的威名,传遍全国,妇孺皆知。
        卢沟桥事变暴发,二十九军撤出北平,张自忠奉命留平缓冲与日本人周旋以增加国军的准备时间,他也在这期间面临到了他一生中最沉痛的选择,他与日本人周旋的行为被舆论误解为逼宫夺权,附敌为逆。在国人的眼中,张自忠从民族英雄了汉奸。


        108楼2019-10-18 15:30
        回复
          重返部队 报效国家
          而后日军全面进犯东北,张自忠见大势已去,继续留在北平已无必要,乃设计脱险,骑自行车出走天津,再乘英国轮船去青岛。
          由于旧识秦德纯的陪同引见,张自忠有机会会见蒋。他首先起立请罪说:“自忠在北方失地丧师辱国,罪有应得,请W员长严予惩办。”
          蒋介石回达道:“你在北方一切情形,我均明了。我是全国军事委员会W员长,一切统由我负责,你要安心保养身体,避免与外人往来,稍迟再约你详谈。”
          蒋第二次召见时对他说,决令让他重返部队,有机会报效国家,并回到原先部队。
          一九三八年春,中央任命张自忠为五十九军军长,返回部队那天,他对部众宣示:“今天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是和大家一同寻找战死的地方。”全体官民激昂效命,泣不成声。
          升任集团军总司令
          五十九军组成不久,便与日军的板桓师团发生大战,当时在南京,上海相继失陷后日军直指徐州,志在夺取这一战略要地。
          日军王牌师团板桓师团侧面进攻临沂,当时守卫临沂的是庞炳勋的第三军团。由于实力过于悬殊,伤亡惨重,庞部急待援军。
          庞炳勋与张自忠原是仇敌,但是张自忠仍以大局为重,率第五十九军以一昼夜180里的行军速度及时赶来增援,打得板桓师团措手不及,大败而逃,也间接造成了日后的台儿庄大捷!
          当时中央明令嘉奖,同年十月就升为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驻防襄樊一带,成为第五战区机动部队。
          一九三九年三月,日军进攻鄂西,进犯随县、枣阳,张自忠再次亲自率领两军团渡海迎战,大破日军,击毙击伤敌军超过一万三千人,再为抗战史上写下了“鄂北大捷”在此战役张将军以一对十,竟奏大功。
          襄东大捷人赞“活关公”


          109楼2019-10-18 15:32
          回复
            同年12月,日军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驻守长寿店地区的第33集团军所属第132师等部阵地进攻,双方激战7天7夜,132师阵地多次被突破。张自忠决定用奇兵打敌神经中枢的战法挫败敌人。
            他调第132师的第359团另配1个营,令其于夜间绕道偷袭日军设在钟祥县的总指挥部。
            临出发前,他鼓励将士们说:“国家养兵就是为了打仗,打仗就会有伤亡。人总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转眼就过去了。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国家为民族而死就重于泰山,否则轻如鸿毛。”
            在张自忠的激励下,奇袭部队当晚潜行30里路,一举打下日军总指挥部。正面进攻的日军惊闻老巢被攻陷,大为恐慌。
            张自忠指挥部队趁势猛烈反攻,打得日军狂退60里,大获全胜。此役称襄东大捷”。蒋介石通电嘉奖,称张部为“最优部队”,其防区为“模范战场”。老百姓则美称张自忠为“活关公”。
            为国家民族 视死如归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及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
            当时中国军队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来可以不必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五月六日晚致书副总司令兼七十七军军长冯治安一函:
            “仰之吾弟如晤:因为战军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三十八师,一七九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
            “若与一七九师,三十八师取不上联络,即带马师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他自己亲自率领2000多人渡河作战。


            110楼2019-10-18 15:32
            回复
              5月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张自忠率两千多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
              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所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十多次。日军伤亡惨重,不明白这支军队为何这样能战。
              浴血奋战 壮烈牺牲
              后来听说是张自忠亲自率领的部队,立即大量增兵,企图消灭这支中国劲旅。
              5月15日,日军一万多人分南北两路向张自忠率领的部队实行夹击。激战到16日佛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
              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起猛攻。一昼夜发动九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战况空前激烈。
              五月十六日一天之内,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
              到下午二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八人。
              他掏出笔向战区司令部写下最后近百字的报告,交给马孝堂时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
              稍后,张自忠腰部又被机枪子弹击中,他卧倒在地浴血奋战最后壮烈牺牲。这一仗,张将军不幸战死。
              军人武德的极至表现
              张自忠战死后,日本人发现张将军遗体,审认无讹,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殓,并竖木牌。
              并全军向他行礼,甚至在他的遗体运回后方之时,日军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军的空袭一日,避免伤到张自忠的忠骸。


              111楼2019-10-18 15:33
              回复
                可见,张自忠将军在对日抗战所展现军人武德,连当时崇尚军国主义的日军都为之感动。
                岳飞名言:“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张自忠将军抗日体现的正是这种“武官不惜死”的精神。
                他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到了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这样死得好......良心很平安。”
                记录历史,缅怀先烈!让更多的人知道!
                岁月悠悠,历史轮回,关注分享留下你的记忆!
                -------------------------------
                为了还原真实历史,材料就比较敏感,不知哪天就毙掉。所以写历史比较敏感,难以把握,防止失联请关注!
                (张老师海外聊史 :HISTORYCA,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将星陨落(二十七):钟毅中将
                将星陨落(二十六):宋哲元上将
                将星陨落(二十五):黄启东中将
                将星陨落(二十四):李必藩中将
                将星陨落(二十三):陈锺书中将
                将星陨落(二十二):刘桂五中将
                将星陨落(二十一):赵渭宾少将
                将星陨落系列:(一~二十)
                中国抗战大事记:1937-1945
                抗战之最和不朽历史经典画面(下)
                抗战之最和不朽历史经典画面(上)
                近代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四)
                近代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三)
                近代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二)
                近代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一)
                往期文章 武汉会战纪实
                往期文章 日本关东军的覆灭
                往期文章 钢军军长李本一传奇
                往期文章 土木系名将:陈诚
                国军王牌军系列
                国民革命军军长系列
                北伐系列
                蒋介石日记秘闻之大败退系列
                蒋介石日记秘闻之韩战系列
                蒋介石日记秘闻之权斗系列
                往期文章:蒋公介石系列


                112楼2019-10-18 15:33
                回复
                  将星陨落(二十九):谢晋元少将
                  谢晋元少将(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
                  “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日寇周旋到底。””
                  淞沪会战后期,国军决定转进,乃命谢晋元率团据守四行仓库断后,牵制日军,掩护主力转进,谢晋元于日军进攻后的第二天,在四行仓库写下了他的遗书。
                  八一三上海淞沪会战
                  自七七事变之后,国军在牺牲了佟麟阁、赵登禹两位上将以及数万军民的生命之后,面对绝对优势的日军,决定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以空间换取时间,将日军由北而南的战略轴线改变为由东向西。
                  因此于平津保卫战之后开始实施战略集中,并不断增兵上海五十多师近七十万人;相对的日军也从华北及国内抽调十余个师团及海军陆战队,约近三十万人。
                  于是整个对日抗战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在上海拉开了序幕。
                  历经三个月激烈的战斗中,国军付出了无数将士的性命(阵亡中将军长1人、师长、副师长4人、团长28人、营长44人、连、排长以及士官兵计二十余万人)。
                  事后战区司令官冯玉祥回忆道:“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日本皇军原本冀望“三月亡华”,最终也只能在伤亡惨重下,勉强夺得一个惨胜,此战大大的打击日本皇军的气焰。
                  中国守军以死相战的精神,以日军感受到了中国人已不再是望敌而溃的满清军队。

                  中坐者为谢晋元
                  谢晋元孤军死守四行仓库
                  1937年10月26日国军卫掩护物资及工厂后撤遂决定转进,因此命谢晋元率团据守四行仓库断后,因此在松沪会战落幕后,中校团附谢晋元带领着八百壮士于四行仓库又升起了抗战悲壮史诗的一幕。
                  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广东蕉岭县人,黄埔军校四期生,早年参加北伐,履获战功,以武勇著称,并于一二八事变中,奇袭日军码头,逼迫日舰全面东移。
                  时任第88师参谋长张百亭将军在回忆文章中提起:“世人均知谢晋元将军为一勇将,却不知谢将军智谋深远,更是一个有高度修养的参谋人才”,因此他才能担当此一重任。
                  1937年时之四行仓库是位于上海闸北区南部的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的西北角,是为日军经过英租界的必经之地。
                  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曾为88师司令部,占地0.3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屋宽64米,深5.4米,高25米。创建于1931年,它原是四间银行--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所以称为“四行”。
                  谢晋元在率部进入四行仓库时,第一步先收拾炊具,蒐集可做燃料之木材;而后侦查地形,布置阵地,建立防御工事,再将仓库内之灯火加以破坏以隐匿行动,并防止日军使用电线纵火。
                  完成整备后,便开始面对日军之攻势。首先于10月27日清晨,镇守屋顶之警戒兵发现日军之搜索部队,于是立即开枪射击,当场击毙数名日军,而后日军不断加强兵力进犯,一个连的日军从西侧发动进攻,另一连绕至仓库后方之死角伏击。
                  谢晋元指挥守军爬上楼顶向其投掷迫击炮弹及手榴弹,并亲手击毙数名日军,三连连长石美豪面部中弹,但继续指挥战斗直到腿部再次中弹,在第一波攻击失败后日军向储有燃料及木材的仓库西区放火,下午5时大火被扑灭,日军第一波攻击失败。
                  女童军杨慧敏英勇送国旗
                  这期间一位女童军杨惠敏于英军口中得知四行仓库仍有国军驻守的消息极为激动便立即向上海商会求助,不过对方并不相信。
                  之后她便冒生命危险传递上海商会之电话给四行仓库之守军,而后谢晋元立即与上海商会联络,当上海商会得到了中国守军仍在闸北的消息后相当激动,并通过电台传遍全城。
                  而后上海市民在雨中聚集在苏州河南岸,为守军助威,并捐献了十多卡车的补给品并于夜间抵达四行仓库附近,守军利用沙袋筑墙到卡车旁,将补给品拖至库内。


                  113楼2019-10-19 13:08
                  回复
                    同晚上海商会决定向守军送一面国旗,杨慧敏自告奋勇表示愿意送这面国旗。
                    她让孤军们更加知道,他们绝不孤单。于是她便乘夜骑脚踏车至桥旁之英军岗哨,并说明其来意,英军守兵深为感动,因而放行,于是她便将国旗交与谢晋元。
                    谢晋元感动的说:“中华民族四万万同胞若都像你这样,日本鬼子,其奈我何!”
                    “其实,这不仅代表我一个人,这是全上海的市民献给你们的。希望这面国旗永远飘扬在上海的上空!”杨惠敏动情地说著。


                    114楼2019-10-19 13:11
                    回复
                      隔日天未破晓在四行仓库六楼楼顶的平台上,一面中国的国旗升上蓝天。
                      当苏州河对岸租界里的上海市民看到中国的国旗迎风飘扬时,无不喜极而泣,感奋万状,他们齐声高呼:“中华民族万岁!”“抗战必胜!”许多人感动得留下了热泪,世界各大报均对此次事件大加赞扬。
                      然而见到这一幕的日军,其攻势也更加凌厉,连续四次进攻,伤亡甚重,最后更配合陆空联合攻击,但谢晋元率部应勇奋战沈著应战,将来犯之敌逐一歼灭。
                      退守孤军营
                      上海公共租界英军司令见日军在连日之攻势中炮火即将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国侨民,便亲自进入四行仓库拜会谢晋元,建议孤军自租界撤出,但谢晋元答道:“我们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即使撤走,也得要有我们蒋W员长的命令,否则我们宁愿战死。”
                      后来,各国使节团在迫于日军之压力下透过外交关系,正式提出照会,要求我政府下令撤离孤军。
                      当时中国最高当局再三考虑,以八百壮士已完成掩护国军主力撤退的任务,决定电令仓库守军撤出并转进租界,四行仓库守军只得服从命令,立即撤离。
                      31日凌晨,谢晋元率部突围,在冒着日军水陆射击下,于密集炮火中迅速抢越桥头,但安抵英租界者只剩三百七十多人,孤军们最后成功奋守四行仓库,完成了掩护五十万国军撤退的任务。


                      115楼2019-10-19 13:13
                      回复
                        然而四行孤军接下来正面临着更重大之考验:日本威胁租界当局,若租界准许孤军通过,日军也将通过追击孤军。
                        因此租界要收缴孤军之武器装备,此举令谢晋元大感愤慨,扬言要重回四行仓库固守到底。最后经过多方斡旋之下,租借改口为代保管武器。
                        孤军营内殉国
                        于是谢晋元带着所属进入“孤军营”,即使在如此环境他仍带着部属每日进行精神上的升旗典礼(租借内不得升旗),并请带着士兵每日进行操练,并设有教育班,教不识字的弟兄读书习字,孤军在“孤军营”中困守了三年多,但是在谢晋元的带领下几乎成了国军抗日的精神堡垒,这期间日本多次派人劝降,并以重金、高官相诱,但谢晋元都不为所动。
                        于是日本遂决定策划暗杀行动,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在上海租界军营内,循例集合,举行精神升旗后,突遭四名汉奸持刀刺杀,当场倒地殉国,一代民族英雄与世长辞。


                        116楼2019-10-19 13:15
                        回复
                          将星陨落(三十):唐淮源上将
                          唐淮源上将(1886年-1941年5月12日)早年加入同盟会,响应革命党人参加护法、靖国、北伐、…等战役。
                          37年抗战时北上抗日,于高碑店、大清河、保定诸战立下战功,之后于娘子关与日军大战14昼夜与其重创,随后进入中条山区守备,于此地成功抗击日军进犯达13次,战功彪炳,升任第三军军长。
                          1940年5月日军为报率精锐五个师团二十余万兵力猛扑中条山。7日日军日军突破前线阵地向第三军左翼攻击,意图直奔司令部。
                          将军率部反击血战竟日,但众寡悬殊遂退往第二线,之后日军乘势猛攻,将军所部与日军持续激战至胶着状态,但日军此时已将国军团团包围情势危急,将军随即命所属以团为单位分向东、北、西三命突围,但在日军绝对优势之兵火力下已难挽颓势。


                          119楼2019-10-20 14:04
                          回复
                            唐淮源将军召集三位师长,言道:“现情势险恶,吾辈对职责及个人之出路,均应下最大之决心,在事有可为时,须各竭尽心力,以图恢复态势,否则应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正气。”
                            “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所属闻之莫不泪下!!
                            12日清晨将军于樊家沟率部反击未果,官兵军伤亡殆尽,而日军攻势又未曾间歇此时大滂沱,将军遣去左右写下遗书:“余身受国恩,委于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恶,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瞑目矣!” 随后举枪自尽,壮烈殉国,年55岁。
                            生平
                            1886年,唐淮源出生于云南省江川县翠峰乡栗园村,未满周岁,父亲弃养(一说亡故),由母亲姚氏独力扶养成人。他自幼好学。
                            1909年9月中乡试。后唐淮源赴昆明参加省试,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二队,和朱德、金汉鼎等为同学,并结拜。
                            在学期间受到李根源革命思想影响,加入中国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之后,唐淮源响应革命党人,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在昆明参加重九起义。
                            当时,云南扩充新军,急需下级军官,乃从讲武堂学生中选优秀学生100多人编为特别班。唐淮源、朱德、金汉鼎等同时被选入特别班,经过训练,提前8个月于1911年11月毕业,派往新军部队任排长。
                            1915年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讨袁护国。唐淮源随蔡锷所率的护国第一军于1916年1月开赴四川,同陈宧的北洋军作战,唐淮源担任副连长。后在战斗中因功升任营长。
                            1918年,升任步兵第五团团长,不久便调任四川宜宾县知事。后升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参加靖国之役等等。
                            1922年初,滇军内讧,唐继尧回到云南复辟。3月10日,唐淮源、朱德、金汉鼎离开云南。
                            4月到达重庆,投四川督军刘湘。6月,川军混战,唐淮源、朱德、金汉鼎离开重庆赴上海,住在上海的孟渊旅社,不久迁居苏州虎丘李鸿章祠。
                            6月16日,他们会见孙中山。后来朱德赴欧洲留学。唐淮源、金汉鼎则到广州参加北伐,起初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三军,转战进入江西。
                            1927年,唐淮源任陆军军官学校南昌分校教育长。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对全国军队进行整编,唐淮源调任第12师副师长兼第35旅旅长。
                            1933年3月8日,升任第十二师师长,转战江西、安徽、甘肃、宁夏。1936年10月,任第三军副军长兼第十二师师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唐淮源升任第三军军长。9月19日(农历八月十五),朱德同唐淮源在山西省阳泉站会面。
                            其后,唐淮源部转战河北、山西,参加了冀西、晋东、晋南等战役。1938年夏,唐淮源率第三军自晋东北转入晋南中条山作战,隶属第五集团军,负责防守中条山中部的闻喜、夏县以东地区。


                            120楼2019-10-20 14:05
                            回复
                              1941年,唐淮源率领该军,跟随第五集团军前往山西张家镇镇守。1941年5月,日军向中条山发动全面进攻。
                              因战况不利,唐淮源受困于山西夏县,不久即于5月12日在显山(悬山)附近自杀。


                              121楼2019-10-20 14: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