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墙是城市规模的界定物与城市平面格局的规范者,是保护城市内部政治机构、城市居民、工商机构等安全的防御体系,是城区与郊野的明确分界线。城墙上的城门是城区由道路轴线所构成的城市空间布局的控制和引导力量。城墙是一个大容器,它包含了城市的空间、价值甚至所有的城市文明内涵。
由南京、西安、荆州、襄阳、临海、兴城、寿县、凤阳8座城墙遗产联合申报的“中国明清城墙”分布在中国的南方与北方,它们分别代表了明清时期的都城、二级王城、府城或州城和卫所等城市体制,是一种带有强烈的中国古典城市形态特点与具有内在逻辑架构关系的城市遗产体系。同时,它们还展现出在不同的地理背景下构建的不同的城墙模式,中国南方城墙因山水形势而建,因此平面布局不求规整;北方的城墙追求平面规整划一。城墙与护城河、瓮城、水门等各类设施功能互补,形成了集防御、交通、给水、排水、防洪、人地景观协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池建筑工程系统,既体现出内在的逻辑性和统一性,但是在不同的地域系统中又呈现出不同特征,是城市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中国明清城墙的设计与建设水平体现了人类追求人工构造与自然禀赋相和谐的探索精神。
南京城墙属于明代都城城墙;西安城墙属于明代二级王城城墙;荆州、襄阳与台州均为明代府城城墙,寿县城墙属于明代“州”级规格的城墙;兴城城墙是中国仅存的明代卫城;凤阳城墙是属于明代最初的皇城城墙。
列入清单的8座“中国明清城墙”是中国古典城市形态与现代城市形态的参照系,是人类不同时期、地域城市文明多样性的稀见案例。同时,它们得以保存至今,还是人类传统城市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能够有机融汇、传承发展、和谐共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