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吧 关注:5,956贴子:171,066

回复:【求学】刘秀的修身之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谈谈刘秀对郭圣通的感情。
刘秀是一个君子,君子不为利害人,他一开始肯定并不想取郭,因为他有自己深爱的人,取郭为的是那十万大军,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谋得利益,他和郭素未蒙面,不知道长啥样,什么性格,有什么人生理想,爱好什么,完全是为了一己私利,便要别人葬送一生的幸福在自己身上,对于阴来说是不忠,对于郭来说是不义,不忠不义之事君子是绝对不为的。
但是形式所迫,这十万大军非友即敌,他与王郎早已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了,自己死了,就会连阴的面都见不到了。
这里就再次出现了两个选项:
1、取郭,然后灭王郎,想办法灭刘扬,然后征伐天下。
2、不取郭,放弃起义,连夜溜走和阴丽华团聚,不过要躲王郎的追捕,躲更始的追捕,整天在兵荒马乱的世间东躲西藏。
他不可能让阴一直过举国通缉,提心吊胆的生活,所以不得不取郭,所以就算仅仅是政治联姻,他也必须要尽到丈夫的责任,即使郭有一些缺点也要忍受,毕竟是自己招来的……可能他一开始是这样想的,或者说建国初期是这样想的,所以史书记载郭一开始是有宠的。
到了立皇后的时候,刘秀肯定一心想立阴为皇后,一开始可能没意识到阻力居然这么大,周围的将士,河北的豪强,帐下的将军,包括阴自己都让他立郭为皇后,这时也让他下定了尽快除掉刘扬的决心。
即使阻力重重,刘秀还是想立阴为皇后,笑话,自己最爱的人,自己的原配,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陪伴着自己,开导着自己,在河北漂泊期间作为自己精神支柱的人居然不能成为自己的正妻,只能作为妾室,什么玩意儿!
上天跟刘秀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但刘秀知道这个苦果是自己招来的,所以他就只能一直拖着,拖得越久对阴越有利,另一边眼巴巴的指望郭能说句“谦虚”的话,只要郭能自愿退出,他自然就能让河北豪强集团闭嘴,然后无论郭什么脾气,他都会善待,但是一直等到刘扬谋反都没等来这句谦虚的话。
各方压力,实在没有办法,刘秀只能妥协,但阴必须要成为皇后,现在不行,就以后吧,等以后帝权稳固,和平演变,可惜皇后贬为贵人是有违礼制的,只能放逐了吗……
要问废后计划什么时候开始的,就是郭成为皇后,让刘秀彻底死心的时候。
要废后,要和平演变,必须排除各方面因素,刘扬已经灭了,那就还有郭家,不能让郭家做大,郭家的势力和废后的阻力是可以划上等号的,所以即使郭家有刘秀欣赏的人,比如郭况,他也只能给个不疼不痒的职位,到废后的时候,郭家的影响力可以说犹如小虾米。
他和郭的孩子,刘秀还是尽力教育的,毕竟养不教,父之过,教育的越好,越不会出现抵抗自己的子嗣。
后来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不了了,郭刁蛮无理,话语尖锐,如见“鹰”,越看越讨厌,相反的,看看阴,温文尔雅,举止得体,越看越喜欢,看来废后计划要提上日程了,郭开始失宠,数怪怨怼,刘秀更不喜欢她了。
郭被废,迁出洛阳,阴终于得立为皇后,和平演变成功,没有带来任何不利因素,给郭家提官位作为安抚,也开始任用郭况。
可能刘秀数年之后还在思考,是不是自己的一时贪念,导致了这样的悲剧,从头至尾的害惨了一个人,郭自己一直都没得选,要取的是刘秀,要废的也是刘秀,虽然郭脾气不好,但她并没有做什么实际的错事,她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一个完全不爱她的人,到头来其实还是利用而已。
实在是有违君子之风,将来肯定会遭天谴的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9-02-17 23:23
收起回复
    现在来说说这个图谶。
    这世间有很多无法理解的东西,换句话说,世间真的有神人在,刘秀还在打酱油的时候,就有图谶说“刘秀当为天子”,这个并不是传说或者将君王神化,这个在史书上有着明确的的记载,而且一开始很多人也的却是靠图谶来投奔刘秀,所以这个图谶的存在性可以说是真实的。
    不谈迷信之类的说法,这个图谶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字面意思,后来国家统一,当天子的人的确叫刘秀,而且没有哪个史书记载刘秀有改过名字。
    现在来说结论,这个图谶是对的,它的预知性是成立的,就像一个平静的人在陈述着既定事实,可能很多人一时无法接受,毕竟这不符合“科学”,但科学也说过,对所有未知事物要抱有谦虚之心,可能只是现在未理解,在久远的将来还是有希望理解的。
    刘秀相信图谶吗?或许还是有点相信的,那他依赖图谶吗?绝对不可能。
    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身兼儒家思想和兵家思想并且有高度觉悟的人。
    “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儒家大忌。
    《孙子兵法◎用间篇》
    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再看他身边的人,先前秦始皇想要长生不老药,所以身边有徐福,汉武帝信巫术,也想要长生不老药,所以身边一群巫祝方士,刘秀身边有什么?武将文吏,没了。
    刘秀为什么不追求长生不老药?因为儒家讲究此身是受天地父母之恩所生,所以老死丧于地,是回归本源,还天地之恩。
    之前有人因说不信谶遭刘秀惩罚,也只能说是自找的,对于刘秀来说,他是依赖着图谶得以名正言顺的登上帝位,但他一点也不依赖,所以只要不把图谶用于国政都无所谓,祭祀祭典之类的本来都是虚的东西,这里用图谶也没有什么影响。
    但有一点,刘秀不相信,他的臣众不相信,看破不说破,只要不明面上说破,刘秀也不怎么怎么样,随你怎么批评图谶不可信,也不能面对面刘秀批评图谶不可信,不然就如打他的脸,后果也是自找的。
    而且刘秀也有借事而怒的嫌疑,他可能看这个小子蹦哒太厉害了,一次两次三次,好像就他发现了真相,自己这个昏君还埋在鼓里一样,得找机会好好跟这个人谈谈。


    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9-02-18 00:21
    回复
      图谶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就算在现代社会也有谶语,我写下来给大家看看到时候灵不灵:
      彗星现东南,赤色满天,暴雨倾盆,天昏地暗,瘟疫肆掠,谷物绝收;山将崩,海将啸,地将陷,天将裂;陨石坠地,震荡不息,凶兽行街,暴民相残;不知其所止,不知其所终。
      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可能数十年,可能数百年,也可能只是个噱头。
      谶语只能用来做个大方向,细节还是要看现实情况。


      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9-02-18 00:47
      收起回复
        谈一谈刘秀统一全国后的军事策略。
        能不打仗就不打,让人们休息,自己尽量把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利因素全部抹除,但这并不意味着刘秀不敢打,打不过,刘秀打天下打了十几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继续往外打照样可以攻城略地开疆拓土。
        但他不能打,把自己的领土打下来是叫收复失地,百姓也理解,继续往外打的话就是侵略,百姓不乐意了,而且经过常年的战乱,人口十存一二,国家也没有能力打了。
        拿破仑为什么失败,因为他坐上皇位靠的是保卫国家的名号,后来却到处侵略他国,给他国和己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一副只要我有兵,就会继续侵略下去的模样,百姓肯定不干了,所以他被放逐了。
        刘秀是一个非常注重实事的人,开疆拓土只是虚名,他不贪虚名,他注重的是用将士们生命换来的疆土能不能用。
        明显,东汉当时的领土已经够大了,再往外,西边是戈壁,北边是草原,再北是冻土,东边是大海,南边是雨林,瘴气毒虫遍地,打下来毫无益处,算来算去都是血亏。
        汉武帝是厉害,他北击匈奴,封狼居胥,但这些地有个什么用,他只是用几代人积累下来的国力爽一把而已,数代的积累被他一人打空了,巫蛊之祸害得朝堂混乱不堪,要不是下一代的帝王立刻采取修生养息的政策,汉朝在那时就亡了!
        就算你一时打过去了,国力一衰败人家又打回来了,那么多将士不就白死了,还不如开始就不打,王莽时候匈奴不照样打回来,领土不照样遗失了,所以说,汉武帝北击匈奴的意义何在,只是爽一把?
        匈奴如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赞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因为他们把自己幻想成帝王,看帝王那么多美女,那么好看的宫殿,那么大的权力,周围小国动都不敢动,好爽啊,嗯,你是爽了,玉门关外的冤魂呢!妻离子散的人民呢!
        年轻男子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要是他们去打仗了然后死了,谁来种地?谁来干活?谁来生产?


        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9-02-18 08:46
        回复
          说刘秀保守消极的,有外敌入侵就迅速歼灭,有贼寇就迅速剿灭,有谋反就灭,他不是不敢打,是不能打。
          而且侵略别人的目的是什么?是使他国屈服,还真指望能灭了他国把领土全占为己有?汉武帝那么强的国力,军事指挥也不差,都没把匈奴灭了,刘秀怎么打。
          使人屈服有很多种办法,粗人莽夫才只能想到武力,刘秀是个有文化的人,他用德行来使他国屈服,而且不是怒气冲冲含恨屈服,是心甘情愿五体投地的屈服。
          《季氏将伐颛顼》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刘秀不费一兵一卒,百姓不受一点灾难,不是照样四夷来华,众国诚服,俯首称臣,这比用军事能力威胁好多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9-02-18 09:01
          回复
            东匈奴饥荒,国势颓弱,这时候该不该打,刘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时候东匈奴,南匈奴,东汉,三国对视,如今天的中、俄、美,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谁都不敢轻易出兵,三国之间皆有威胁皆有合作,一但一方被灭,就会变成两国对峙,不死不休,势力弱的人将会再无出头之日。
            所以虽然是南匈奴邀请他打北匈奴,但南匈奴不可能看着北匈奴被灭然后老老实实退回本国领土,做个安分守己的好臣子,他会尽量保住一股北匈奴的力量,然后捅东汉一刀,一但把北匈奴瓜分完毕,他们就会把矛头直指东汉,毕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而且刘秀考虑打北匈奴图的是灭寇,给后代少一份威胁,灭不掉就相当于白打,如果北匈奴土质优良,沃野千里,他可能也会抢一抢,然而事实是毛都没有。
            有人说刘秀软弱,真的是笑话,打了大半生的常胜将军怎么可能软弱,不打北匈奴原因,要打就要歼灭,不然就是白打,一看就是个长年累月的战争,国内财政不允许,民意不允许,粮食产量不允许,还不一定打得过,那些外族人士虽然表面上是臣服的,不能保证不会背后捅刀子。
            如果不打,就是对东匈奴施恩,南匈奴也可以放心在自己衰败的时候东汉不会打过来,其他外族国家都会觉得东汉有德,可以吸引更多人归附。
            要是打了,那些说他软弱的人又说他是千古罪人了,毕竟在他们眼里,打敌人只需要大臂一挥就行了(笑)。
            外族人内牵,牵进来就相当于臣服程度更高一层了,他们也算是东汉的一份子,也会帮忙考虑东汉的利益,而其他国家,攻打东汉必定要先屠戮自己的族人,所以也不会轻易发兵。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9-02-18 09:34
            收起回复
              刘秀因为是用汉的名义起兵的,所以他很难有一些大幅度的改革,但也没必要改革,大汉的制度挺好的。
              度田就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当时田亩就是财产,审核田亩就是审核豪强的家产,一但突然变多,就可以严厉的查下去,所以豪强们不敢轻举妄动。


              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9-02-18 09:43
              回复
                刘秀喜欢的皇帝和大家不同,并不是声名赫赫的秦皇汉武,他没夸过秦始皇厉害也没赞过汉武帝强,他喜欢的是谁?汉文帝。
                估计很多人都不认识,汉文帝也是一位精兵简政,修身养德,与民生息的好皇帝,刘秀的遗诏也是叫顺行汉文帝时候的制度。
                多读读《兵车行》,《阿房宫赋》,你就能理解刘秀为什么不对外扩张,为什么清寡宫室,为什么喜欢汉文帝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9-02-18 09:51
                回复
                  总结来说,刘秀可以说是把儒家思想的精粹都展现了出来,儒家思想的精粹是什么?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智、礼、义、信。


                  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9-02-18 11:53
                  回复
                    君为臣纲:
                    身为君主,为天下正统,必须兢兢业业,不沾声色酒乐,多读书,修身养德,任用贤人,贬斥小人,赏罚分明,体恤臣子百姓,臣子有谏言要听,百姓有冤情要解,喜怒哀乐要有节制,不能丧失理智,减少兵伐征战的事,没有奢侈糜烂的风气,不能自己一时冲动就下命令,要和大臣们讨论优缺利害,不贪图虚名功绩,注重实干,自己有错要认要改,不能死要面子,皇亲犯法与庶民同罪,想的不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皇宫,而是为了全天下的百姓谋福祉;
                    身为臣子,要一心为国,不贪图财权利禄,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陷害忠良,看见有能力有品德的人要上书提拔,看见作奸犯科的人要上书贬斥,帝王有过要劝谏,直言不听就委婉的说,不要整天想着赚一笔然后往外国跑,不要因为一些财富就把祸水往国内引,要爱护百姓,公正廉明,忧虑的是这一方土地上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家产,当地有黑社会仗势欺人要产除,不能官匪勾结蛇鼠一窝,鱼肉百姓,亲族犯法,与庶民同罪。


                    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9-02-18 11:53
                    回复
                      父为子纲:
                      身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要慈爱,不能总是又打又骂,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育孩子,让他注重品德修养,把他养育成一个正人君子,以身作则,要用自己的品行去感染孩子,上面在做,下面在看,自己做不好,就难以要求孩子做到,所以要少抽烟,少喝酒,不去不干净的场所,不说脏话,不做害人骗人坑人的事,不嫌弃老父亲老母亲,行为举止懂得礼节,不能夫妻有些矛盾就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孩子有过错不能上来就打就骂,要讲给他听为什么错,这样做有什么坏处,应该怎么做,那样做有什么好处,以教育为主,能不打就不打,也不能纵容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少让孩子看见钱,不能让他从小就贪,少给孩子漂亮的东西,穿着朴素用的朴素,不能让他一看见好看的就神魂颠倒,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以后容易遭大祸!孩子成绩不好赚不到钱不要紧,品德优良就行,孩子成绩好赚到钱但脾气差鄙视穷人没有德行,以后必遭口舌之灾。
                      身为人子,要孝顺父母,不能埋怨父母没用,儿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可能父母没什么文化,以前时候的对待过于严厉,但还是要多为父母着想,不能一气之下留着老父亲老母亲无依无靠,父母喜欢的东西要多给,父母讨厌的东西尽量避免,父母有过错要委婉讲道理,不能只顾发脾气,和父母说话要有礼貌,不能动不动就粗言秽语,一生都要记住父母生身之恩,父母老了,常回家看看,尽量待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切勿离得太远,怕父母遭遇灾祸,突发重病,魂归天地时,自己还在异国他乡。


                      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19-02-18 12:30
                      回复
                        夫为妻纲:
                        身为丈夫,要忠于自己的妻子,不能到处沾花惹柳,不要找小三小四,要爱护自己的妻子,不能动不动就打骂发脾气,酒少喝,喝多了容易说瞎话,烟少抽,二手烟害人害己,有时妻子刁蛮不讲理,也要耐下心来跟她讲道理,妻子提自己有什么缺点,不能上来就骂多管闲事,要虚心接受,尽力改正,在外不要结仇,不要犯罪,不要交狐朋狗友,不在外面鬼混,看见恶人当道避远点,恐连累妻子,要对家庭负责,对妻子坦诚,不做危险的事,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穷点没关系,行得正,坐得直,世间绝大多数都是穷人,不贪不义之财,勤奋节俭,在自己飞黄腾达之后不能忘了和自己一起吃苦的妻子,钱有得就有失,没钱可以赚,扔了个好妻子就找不到了。
                        身为妻子,要忠于自己的丈夫,不能在外面瞎找男人,看见丈夫有缺点要委婉点跟他说,他不听就叫孩子跟他说,不会的东西要学,学做饭学洗衣服,不能贪吃,不能乱发脾气,不能老在别人背后说闲话,和丈夫有矛盾要耐心讲道理,不能上来就大喊大叫,勤俭持家,家里穷点没关系,不要骂丈夫没用,丈夫在人生低谷时要不离不弃,不要一有什么不满就喊着要离婚,看别人不能只看他们的钱,要看他们的品德,不要老羡慕有钱人家,坑蒙拐骗出来的有钱人比比皆是,暴毙的豪门也不计其数,修养自己的品德,要让丈夫关心自己的素质内在,而不是美色。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19-02-18 13:32
                        回复
                          仁:
                          生在世间要有仁爱之心,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以和为贵;草木虫蚁,切勿妄加损伤;损己利人;贪淫奸诈之心不可生;不能为了一己私利铸成大错;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众乐乐不如天下万物无伤,万民无忧。
                          智:
                          居于世间要懂得智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亲近君子,远离小人;钱财乃身外之物,该散就散,不能吝啬;和小人谈利,和君子谈礼,和莽夫谈义,和贤人谈诚。
                          礼:
                          非礼勿视,美色乱君眼;非礼勿听,眩音乱君耳;非礼勿言,祸多从口出;非礼勿动,灾多人自招;举止得体,落落大方。
                          义: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贪小利以害友,不图大利以害国;为大事者,不拘小节;身为正道所生,当为正道而死;不吝小家,舍于天下。
                          信:
                          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以实主事,不落空言;揣摩有证,不可妄加疑人;目正身直,无敛之私;愚者无知,亦以诚相待;君子立天地中,所言皆实,所图皆善,以身辅道,匡扶乾坤!


                          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9-02-18 14:06
                          回复
                            扯远了,现在来谈谈刘秀遗憾的事情吧,就是为什么刘秀在遗诏中说他“无益百姓”的原因。


                            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19-02-18 16:01
                            回复
                              在儒家学子心中,最高的追求并不是大禹、商汤那样的廉明之世,而是伏羲、神农、轩辕、尧舜等上古时期的圣人之世,追求的是那只在圣贤书中描绘的“万民载道,天地大化”的传说景象。
                              因为廉明之世是靠人来治的,所有事物都要君王来亲力亲为,由君管吏,由吏管人,如果最上面的君王昏庸,那么廉明会立即丧为糜烂,有得有失,这就是所谓的有为之治。
                              而圣人之世无国无城,无官无吏,无律无文,无财无宝,民自淳朴无事,外无贪喜,内无憎恶,安于己家,浑浑合合,有得无失,这便是无为之治。
                              古人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皇太子说他:有禹、汤之明;后汉书说他:虽未仿古,亦止戈之武。
                              他虽然可以教育自己的儿子,嘱语自己的孙子,可以让大臣们管好自己的儿子孙子,可以迅速灭掉所有看得见的潜在威胁,但三代之后呢?
                              他仿佛可以看见因为自己后人能力不足,外戚干政,朝纲紊乱,贪官污吏,豪杰并起,天下盗贼滋扰,百姓流离失所,人口再次十存一二,就如西汉灭亡时那样。
                              刘秀可能会想,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从起兵到称帝,封王封侯,精兵简政,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最后也理所当然的重复着西汉的覆辙,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呢……
                              一时没达成目标不可怕,可怕的是已经竭尽全力,所知所学皆已用上,滴水不漏,所有过程都在意料之中,到了最后,理想却在目难能及的九重天之上。
                              当太子夸他有禹汤之明的时候他心里可能在苦笑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19-02-18 16: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