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407贴子:421,413

回复:苏东坡杂谈——尊敬的苏轼,活脱脱的一部百科全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思堂记》中了解苏轼——
原文:(略)
择部分译文:
建州人章质夫,在公堂之西建了一座厅堂,取名叫“思堂”。他说:“我要天天记住这个‘思’字,凡是我想要做的事,一定要先思而后行,请你为我写篇记文。”唉!我是天下最不懂得思虑的人。遇事就说,不假思索。如果事情还没发生就思考它,那原本就没有事;如果事情已经发生再去思考它,就已经来不及了。我这一生都是如此,从不知应该思考什么,心里有话就脱口而出,说出来就得罪人,不说出来自己就憋得难受。我认为宁可得罪人,也一定要说出来。难道还要事到临头再去思考,判断事情的好坏,决定是躲避还是参与吗!所以临到行义时想到获利,那么所行的义肯定不会有结果;面对战斗时想要偷生,那么打起仗来一定不会勇敢。
我能感到那无思无虑的乐趣,真是无法言表的:虚幻而明实,简一而通博,不倦怠而身安,处闹市而心静,不饮酒而醉,不闭眼而眠。
“《周易》上说:‘无思也。’我愿意做这样的人。”
————————————————————
评论:由上可见,苏轼的性格是说话直率,有什么说什么,是根本藏不住话的人(这也反映他的 ”真性情” );
同时,我也想学习他的 “无思无虑”,但不知能否做得到?


IP属地:广东100楼2019-02-24 16:36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3楼2019-06-30 11:49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4楼2019-07-19 22:51
      回复
        苏轼和黄庭坚书法特征——苏轼书法如“ 石压蛤蟆 ”,而黄庭坚是“ 树梢挂蛇 ”。
        据《独醒杂志》中记载,某日,苏轼和黄庭坚谈论书法,兴起之时,相互调侃各自书法特征和不足处,东坡曰:“ 鲁直(黄庭坚)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 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渐觉褊浅,亦甚是石压蛤蟆。”
        ——————————————
        评论:黄庭坚笑苏轼书法如“ 石压蛤蟆 ”,真是非常形象而贴切,就是“扁肥并倾斜”型,我们看来,也确实如此哈!


        IP属地:广东105楼2019-09-30 17:59
        回复
          苏轼的一句诗被人误会意思一千年,且看整首诗——
          《春宵》-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
          评论:
          首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 被人们理解为:新婚洞房花烛夜的美好时光的珍贵,但看原作整首诗,是说春天夜晚的美好和珍贵(花枝繁茂,月色迷醉),暗示人们要珍惜时光的意思。
          总之,这诗原意无论怎么看,特别是结合后面三句意思都和洞房花烛夜、结婚毫无关系,那么就完全没有人们理解的那种意思哦,是人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哈。


          IP属地:广东111楼2019-10-07 10:40
          回复
            苏轼最早期、最具柳七郎风味的婉约词:
            《沁园春·情若连环》—苏轼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
            词上阕,描写了主人公(女郎)对离别郎君的相思之情:
            感情如连环的珍珠,悔恨如不断的流水,现在更是如此,不必要奇怪,沈郎容易消瘦,也不必要奇怪,白发因愁而生。总是很难控制,许多的磨难,让我们的相聚约会如此不自由。只能凭空追想,我们以前在一起的时光,而后会之日还是如此漫长难熬。
            词下阕,描写了主人公(女郎)和郎君各诉衷肠:
            女郎凝望着远方,后悔上层楼(瞭望),因为引起了思念,而此时此刻,更是新愁压过了旧愁。于是用彩笺密密麻麻写遍了相思语,再细细密封,悄悄寄出书信。料想那郎君(此行)收到信时,会时时打开看,看一回,就会流一回泪,要知道,这种心病,是在两人的心头!
            ——————————————————————
            评论:
            这词很偏僻冷门,呈大家欣赏,我认为是苏轼最具柳七郎风味的儿女情长词。“□这般病染 ”:“这” 字前面缺一个字,没有流传下来。


            IP属地:广东112楼2019-10-07 11:06
            收起回复
              苏轼一首虽不出名,但最能体现乐观情怀的词,且看~
              《定风波·重阳 》~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译文 :
              同客人带酒登上翠微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还是要趁年轻时,(这次登山)头上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埋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
              评论:
              人生自古谁无死——这词正是苏轼 “ 且陶陶,乐尽天真 ” 的写照:“ 菊花须插满头归 ”,“ 登临不用怨斜晖 ”。


              IP属地:广东114楼2019-10-08 09:28
              收起回复
                诗中第三句能读出这种“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味道


                115楼2019-10-08 17:33
                回复
                  《东坡学射》---揭示了什么道理?
                  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法全,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而十中矣!四肢百体,一不中节,差于此者,在毫厘之内,而失于彼者,在寻丈之外矣!
                  意译:
                  我曾经学习射箭,开始心里只想到射中,眼睛看着箭靶,箭随着手发射,十次有九次是失败的,其中有一次中了,也是侥幸的。有一个擅长射箭的人,教我反过头来从自身找原因。双手掌握轻重,步伐合乎规则,四肢全身,都有规律。一个地方没有研究,一个毛病就出来了。毛病没有了,规律都掌握了,则心中不用只想射中,眼睛里也不用只看着箭靶,十次都是成功的!四肢全身,都和射中箭靶有关系,在这里(出现)的差误,在毫厘以内,到达箭靶那里,已经在八尺一丈之外了!
                  ————————————————————
                  评论:上面的文字,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凡事都要遵循规律,并讲究全面配合、协调,才能达到目的(目标)——这对于我们现在,也很有启示。


                  IP属地:广东118楼2019-10-20 15:55
                  回复
                    苏轼杭州巧骂贪官(来自百度)——
                    苏东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时,有一次微服出访,到了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寿宴,在场的客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酒席间,有人提议:“ 我们来行酒令助兴,各位看怎么样?” 大家都鼓掌赞成。
                    当时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二人既是贪官,又喜欢卖弄文才,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卖弄一番,王笔马上抢着说:“ 我先来,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另一个官员接着吟道:“ 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
                    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 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这时,苏东坡见状,吟道:“ 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苏东坡刚一念完,王笔就醒悟过来:好哇,“龟” 和 “贵”,“ 鳖 ” 和 “ 笔 ” 都是同音字,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他立刻指着苏东坡喝道:“ 狂徒,你胆敢骂人!”
                    苏东坡说:“ 要说骂人,我看你们刚才吟的才是骂人,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要烧成灰的,茶酒进肚是要变成尿的,都是很快消亡的东西,这还不是骂吗?而龟鳖是长寿的标志,我的行令才是祝寿的。”
                    王笔无言以对,杨贵这时才看出这位客人有来头,询问得知是苏东坡后,自愧真不该 “ 班门弄斧 ” 啊。
                    ——————————————————————————
                    评论:能如此巧妙借同音字骂人,又能如此巧妙通过对方的说词(含义)反驳对方,令对方哑口无言,唯有大苏先生也。


                    IP属地:广东120楼2019-10-20 18:03
                    回复
                      《晁错论》——苏轼
                      原文(节选名句):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
                      翻译: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隐忧)。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预先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
                      评论:
                      1、这是治国治天下的至理名言,“~” 在多个演讲场合中引用。“~” 因为是敏感词的原因吧?不能发表,用它代替,大家懂的(我指的是谁)。
                      2、“~” 在治国名言用典中,共引用了苏轼7条名句,另外,引用《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可见对于苏东坡青睐有加。


                      IP属地:广东123楼2019-10-21 10:49
                      回复
                        “ 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这首《江城子》家喻户晓~
                        下面这首江城子,也写尽了离别的愁思,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江城子·恨别》-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译文:
                          流离在天涯,思绪无穷无尽!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别离。拉着佳人,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含泪赠别。你问春天还剩多少,即便春意尚在,又能和谁一同欣赏?
                          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流动。此时鸿雁北归,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回望旧地,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点点泪滴,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
                        ——————————————————————————
                        评论:二首《江城子》,前一首是写生与死的离别,写得凄切、断肠;而这首,是写和亲人的离别,则写得深沉、哀婉。


                        IP属地:广东125楼2019-10-23 14:12
                        回复
                          苏轼论养生——
                          1、清闲以当贵;(要忙中偷闲,劳逸结合)
                          2、早睡以当富;(要保证睡眠,不要熬夜)
                          3、晚食以当肉;(要饿了才吃,素食也美味)
                          4、安步以当车;(要多多走路,尽量少坐车)
                          5、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要等到肚子饥饿了,才吃饭,还没有吃饱时,就要停下来)
                          ————————————————————
                          评论:以上养生观念,特别是第5点,现代的养生专家都很倡导——马来西亚的马哈帝尔,在93岁时当选总理,别人问他,为何你的健康如此彪悍?他回答说:“ 不要吃太多。”


                          IP属地:广东127楼2019-10-28 10:40
                          回复
                            《艾子杂说》之三十一篇:哭彭祖
                            原文:
                            艾子出游,见一妪,白发而衣衰粗之服,哭甚哀。
                            艾子谓曰:“妪何哭而若此之哀也?”
                            妪曰:“吾哭夫也。”
                            艾子曰:“妪自高年,而始哭夫,不识夫谁也?”
                            曰:“彭祖也。”
                            艾子曰:“彭祖寿八百而死,固不为短,可以无恨。”
                            妪曰:“吾夫寿八百,诚无恨;然又有寿九百而不死者,且不恨邪?”
                            --------------------------------------------------
                            译文:
                            一天,艾子出门,遇见一位白发苍苍衣着破旧的老太婆在路边,哭的很伤心。
                            艾子问她:“你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啊?”
                            老太婆回答:“我是哭我的丈夫啊(死了)”。
                            艾子说:“你年纪这么大了,现在才哭丈夫(死),不知道你丈夫是谁?”
                            老太婆回答:“是彭祖。”
                            艾子说:“彭祖寿800岁而死,不算短寿了,可以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老太婆回答:“我丈夫寿800岁死,固然不算短寿,可是世上还有活到900岁不死的,叫我怎能不遗憾伤心呢?”
                            ————————————————————————————————————
                            评论:
                            1、《艾子杂说》是苏轼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寓言体专集,深刻地讽刺了当时当政的无能和丑恶的社会现象,共39篇;
                            2、本篇——由上文可见,借 “老太婆对于丈夫 ‘ 高寿800岁 ’ 还不满足" 的事例,幽默地讽刺了那些社会上贪得无厌的人。


                            IP属地:广东130楼2019-11-02 16:01
                            回复
                              《红梅》三首(其一)—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意译:
                              红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这是因为它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
                              所以,只得故意妆扮出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
                              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显露出浅红的桃杏色,那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有意无意表露在美人的脸庞上罢了。
                              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辨梅花和桃杏呢?
                              ——————————————————————————
                              评论:
                              1、老诗人是指石曼卿,他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苏轼的意思是指出石曼卿的《红梅》诗,只从“无绿叶”和“有青枝”这一点上来,分辨红梅与桃杏的区别,确实太简单乏味了,认为认识梅花须从梅花独有的“梅格”,即喜寒凌霜的内在品格和精神来品评。
                              2、这诗帷妙唯俏地描述了红梅孤傲的特性和高洁的品格——“故作小红桃杏色”,那是美女酒后有意无意泛起的红晕·····


                              IP属地:广东133楼2019-11-02 17:32
                              回复